缠论的“假大空”与“忽悠”属性
缠论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常常被一些“神棍”式的人物用来忽悠新手投资者。这些人往往自己并没有通过缠论赚到钱,却热衷于向他人推销缠论的“神奇效果”。他们总是强调“你没有赚到钱是因为没有研究透彻”,而不是反思缠论本身的局限性。这种态度不仅误导了投资者,还可能让他们陷入过度自信的陷阱,最终导致更大的亏损。
此外,缠论的理论体系虽然复杂,但它的实际应用效果却难以验证。许多缠论的支持者喜欢用“得道”这样的玄学术语来包装自己,仿佛掌握了缠论就能超脱红尘、看透市场。然而,真正的投资高手并不会沉迷于某种理论,而是专注于市场的本质和自身的交易系统。
更值得警惕的是,缠论用数学外衣包装玄学:“分型”“笔”“中枢”等概念看似量化,实则定义模糊(例如“至少5根K线构成一笔”纯属主观设定)。这种通过复杂术语制造的“科学感”,本质上是查尔斯·庞兹式的逻辑闭环,让信徒在自我验证中越陷越深。
什么是查尔斯·庞兹式的逻辑闭环
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是20世纪初著名的金融诈骗犯,他的名字后来被用来命名一种典型的金融骗局——“庞氏骗局”(Ponzi Scheme)。庞氏骗局的核心逻辑是通过不断吸引新投资者的资金来支付早期投资者的回报,制造一种虚假的盈利假象,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投资或盈利来源。这种骗局最终会因无法持续吸引新资金而崩溃。
“查尔斯·庞兹式的逻辑闭环”这一说法,借用了庞氏骗局的核心特征,用来形容一种自我循环、缺乏实质支撑的逻辑体系。具体来说,这种逻辑闭环的特点包括:
自我验证:体系内的规则和结论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无法被外部事实或逻辑打破。例如,缠论中的“分型”“笔”“中枢”等概念,通过内部定义的规则相互验证,但这些规则本身缺乏外部市场的实际支撑。
依赖新参与者:就像庞氏骗局需要不断吸引新投资者来维持运作,这种逻辑闭环也依赖于不断有新的追随者加入,通过他们的认同和传播来维持体系的“权威性”。
拒绝外部质疑:任何对体系的质疑都会被内部规则解释为“不理解”或“未悟透”,从而将质疑者排除在外,维持体系的封闭性。
虚假的复杂性:通过引入复杂的术语和概念,制造一种“高深莫测”的假象,让参与者误以为体系具有科学性,而实际上这些复杂性只是为了掩盖逻辑的脆弱性。
在缠论的语境中,“查尔斯·庞兹式的逻辑闭环”指的是缠论通过一系列内部定义的术语和规则(如“分型”“笔”“中枢”等),构建了一个看似自洽但实际上脱离市场现实的逻辑体系。这种体系依赖于信徒的盲目信仰和不断传播,而不是基于可验证的市场规律或客观事实。这种逻辑闭环最终会导致信徒陷入一种自我强化的认知陷阱,难以跳出体系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