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桐汉语吧 关注:364贴子:7,659

[zt]浅析“三十六字母”的缺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浅析“三十六字母”的缺陷

                            山东菏泽  王义然 

   音韵学上的“三十六字母”是一个与反切注音紧密相连的概念。反切注音是用两个汉字
为一个汉字注明读音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即用反切上字的声母与
反切下字的韵母相拼合来注明一个汉字的读音。自魏晋以来,人们开始编纂韵书,就使用反
切注音。南朝顾野王在543年成书的《玉篇》中,也把它作为基本注音方法,标志着这种注
音方法的成熟。此后,这种方法一直被各类字书所推崇,成为汉字注音方法的主体。开始,
人们并没有考虑汉语语音中共有多少个声母,直到唐末僧人守温根据梵语的音理编制等韵
图,才涉及到声母个数多少的问题。因为等韵图要把所有的汉字音节按照行同韵、列同声的
格式(纵排版式)归纳在一个图表上,图表的首行标题栏应包括所有的声母,所以守温和尚
就选定了三十个反切上字,代表当时汉语语音系统的三十个声母。此后,宋代音韵学家又依
此为蓝本,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六母,就形成了传统的“三十六字母”。按
照《康熙字典》等韵图的标目排列起来就是:见、溪、郡、疑;端、透、定、泥;知、彻、
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状、审、禅;
影、晓、喻、匣;来;日①。本文所要评述的就是这“三十六字母”。

                          一、“三十六字母”缺陷的三个方面
   现代汉语拼音只有二十一个声母,为什么中古时期的声母竟有三十六个之多呢?为了弄
清这个问题,笔者采取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三十六个反切上字中古音的方法②,作古今对
照,发现当初拟定三十六个声母以及此后对其进行的分组,都是有缺陷的。下面分别加以论
述。
   1、“三十六字母”存在内部重叠现象。按照现代读音,用汉语拼音进行标注,可以很直
观地发现,“三十六字母”存在两个方面的内部重叠。一是存在组间重叠,二是存在组内重
叠。如“照”组声母“照(zhào)、穿(chuān)、状(zhuàng)、审(shěn)、禅(chá
n)③”包含“zh、ch”两个声母,“知”组声母“知(zhī)、彻(chè)、澄(ché
ng)、娘(niáng)”也包含“zh、ch”两个声母;“见”组声母中的“疑(yí)”字和
“影”组声母中的“影(yǐng)、喻(yǔ)”两字都属于同类零声母字。这两类属于不同
分组间的重叠。再如“帮”组声母中的“帮(bāng)”和“并(bìng)”同属于“b”声
母; “端”组声母中的“端(duān)”和“定(dìng)”同属于“d”声母;“见”组声
母中的“见(jiàn)”和“郡(jùn)”同属于“j”声母。这三类属于同组声母内部的重
叠。……如此等等,这种重叠还可举出很多。
   人们选定“三十六字母”的本意是一个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任何重叠都是不能允许
的。这里出现了这么多重叠现象,既有违初衷,又为其后人们的学习应用带来了很多麻烦。
这是“三十六字母”自身存在的一个先天缺陷,也是一个最大的缺陷。
   2、“三十六字母”的分组依据有错误。《康熙字典》的使用说明中有一首歌诀叫《分九
音法》,全文如下:
                见溪郡疑是牙音, 端透定泥舌头音,
                知彻澄娘舌上音, 帮滂并明重唇音,
                非敷奉微轻唇音, 精清从心邪齿头,
                照穿状审禅正齿, 影晓喻匣是喉音,
                来日半舌半齿音, 后习学者自明分。
   很显然,这首歌诀是反切上字分组的依据,而它的基础则是五音说。稍加分析就可发
现,歌诀的第一句就是错误的。查“见”字的注音,《唐韵》④、《广韵》⑤均注解为“古
甸切”;查《康熙字典》等韵图,“古”字与“见”字也排在同一个纵列。这就证明自唐、



1楼2006-04-19 12:09回复
    宋以来,直至《康熙字典》成书,“见”和“古”就一直是相同声母。“古”字的声母只能
    是“g”,“见”字的声母也肯定是“g”,而“g”声母的发音无论如何也与下牙⑥扯不上
    关系。这就证明了歌诀第一句的错误。
       因为歌诀的基础是五音说,所以由此继续跟踪,笔者又发现五音说也是有先天缺陷的。
    最早见于《玉篇》的五音说,把汉字音节的发音分为唇、舌、齿、牙、喉五个部位,这里注
    意了“牙”与“齿”的区别,却忽视了“腭”的重要作用。其实,下牙在汉字音节发音中的
    作用是十分微小的(遇齐齿呼时有一点辅助作用),远不如腭的作用更不可或缺。“g、k”
    两个声母离开了上腭就无法发音。所以,笔者认为,五音说中既已有了“齿”字,不必再有
    一般理解为和它同义的“牙”字,所以,这里的“牙”字应是“腭”字之误,而这一字之误
    就是在五音说中找不到“g、k”两个声母位置的根本原因,也是“见”组声母被错定为牙音
    的根本原因。
       3、“三十六字母”的分组欠科学。这里说分组欠科学,当然包括分组依据有先天缺陷,
    但更重要的还是指人们在应用五音说对“三十六字母”进行分组的具体操作中,又出现了一
    些偏差。首先应当指出,五音说仅仅指明口腔发音的五个部位,而具体声母的发音要靠口腔
    上下两个对应部位互相靠近,控制阻遏气流的状态与程度来实现,单凭口腔的某一单个部位
    是读不出任何声母的。所以字母的分类和命名,应以口腔部位的对偶搭配为依据。而宋代的
    音韵学家却忽视了这一点,仅用单一部位的形式对“三十六字母”进行分组,虽然在五音说
    的基础上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齿音两类,但分组中存在的称谓不确切、指代不明、归属不合理
    等现象仍非常突出。如“端”组声母的发音要靠舌尖与硬腭相互作用,而这组声母却被称为
    舌头音,看不出舌尖应与哪个部位相互作用;精组声母的发音要靠舌与齿相互作用,而这组
    声母却被称为齿头音,根本看不出舌在发音中的作用;“日”声母“r”与“照”组声母
    “zh、ch、sh”,只是发音时阻遏气流的状态有差异,发音对偶部位完全相同,但却被分在
    不同的组中,如此等等,分组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二、缺陷的性质及原因分析
       “三十六字母”存在的缺陷是多方面的,其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这里着重分析出现
    重叠的原因。笔者认为,“三十六字母”未能反映当时主流语音的实际情况,它所存在的内
    部重叠是一种人为错误,而并非象历代学者认为的,是因为“古韵失传”、中古以后声母发
    生了合并,后人弄不清当时的声母状况,所以不理解这种重叠。具体地说,造成这种重叠的
    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字母的原创者守温受当时方言语音的影响,误把方言语音当成
    了正音;二是守温及其以后参与修改补充的学者,都存在一个声韵界限不清,介音处置不当
    的问题,因而,把同一声母吸收了不同的介音成分当成了不同的声母。用现代音位说去考
    察,就是把本来属于同一音位的音位变体当成了不同的音位。这些观点是以以下的探讨为依
    据的:
       1、证明“知”组声母中的“知、彻、澄”与“照”组声母本应属同一组,单列一组是一
    个错误。笔者根据《康熙字典》所引用的《唐韵》的注音,搜集了若干“照”母字和“知”
    母字的反切注音,并对其进行筛选整理,按照被反切字与它的反切上字必然同声母、反切上
    字相同的字必然同声母、具有双声类形声字声旁关系的字必然同声母这样三条规律,进行递
    推连接,形成了如下从“照”母到“知”母的完整链条:
       照(之少切)-沼(之少切)-召(直少切)-仲(直众切)-忠(陟弓切)-知(陟离
    切)。
       在这一链条中的任意相邻两字,或者一个是被反切字,另一个是它的反切上字;或者两
    个字的反切上字相同;或者两个字具有双声类形声字的声旁关系。所以,这一链条对同声母
    


    2楼2006-04-19 12:09
    回复
      注释:
       ①“三十六字母”中的“郡、状”两字,在《辞海》等有关资料中为“群、床”,因
      《唐韵》有“群”、“郡”同声,“床”、“状”同声,替换后不影响其代表性。这里为了
      与后面的《分九音法》相一致,故保持《康熙字典》中原貌。
       ②用现代汉语拼音标注中古音,因中古没有“j、q、x”三个声母,故必须使用尖音,会
      出现“zing(精)”、“cing(清)”、“sing(星)”、“ging(京)”、“king
      (轻)”、“hing(兴)”等现在不允许的拼法。
       ③ “禅”是多音字,其中“chán”音来自梵语。因考虑僧人守温正是根据梵语音理创
      制字母,故此处“禅”字取“chán”音。
       ④《唐韵》:韵书,唐孙愐撰。为陆法言《切韵》增字加注而作。原书不传。
       ⑤《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韵书,宋陈彭年等奉诏重修。原为增广《切韵》
      而作。
       ⑥下牙:据明朝梅应祚所著《字汇》一书注,下为牙,上为齿。
       ⑦《切韵》:隋陆法言著,音韵学界认为,《切韵》系统的声母与传统的“三十六字
      母”不完全相同,但究竟怎样不同,辄多推论。
       ⑧据《方言与汉字》第43页,《切韵》的声母表。
       ⑨据《反切释要》一书,第86页,《中古•现代声母对照表》。
       ⑩据有关资料,现代汉语拼音中的“j、q、x”,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中古的“z、
      c、s”,二是来源于中古的“g、k、h”,后文有所及。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1979):《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
       2、李汝珍(清),《镜花缘》,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
       3、黄柏荣 廖序东(1983):《现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兰州。
       4、殷焕先(1979):《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
       5、岳俊发等(1984):《方言与汉字》,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沈阳。
       6、张玉书等(清),《康熙字典》,上海书店,1987。
      ====================================================================
      网友评论

      原文标题: 毫无价值  发表用户: 杨剑桥  
       
       要批三十六字母,应该先把三十六字母搞懂了,不然就毫无价值。
       仅用汉语拼音字母怎能研究音韵学?而且是用汉语拼音字母代表的现代汉语语音!汉语拼音字母中的a代表了三个不同的音位变体,照作者的逻辑推理,这三个音位变体也只能是一个音值了。
       这就好比用汉语拼音字母看日语的五十音图,就会奇怪日本人怎么会把“安、加、左、太、奈”作为相同韵母排在同一行中的?


      7楼2006-04-19 20:47
      回复
         "三十六字母"的清浊划分,清楚地告诉我们,"见、端、知、帮、精、照、影、来"八字的声母g、d、b、zh、z、y、l都是清声母,"澄、奉、从、心、审、禅、匣"七字的声母ch、f、c、s、sh、ch、h都是浊声母。对照辅音清浊与声母送气不送气的对应关系,不难看出,前面的八个声母都属不送气音,都应属浊声母,后面的七个声母都是送气音,都应属清声母,"三十六字母"清浊划分恰恰把它们弄颠倒了。这说明守温在仿照梵语音理创制字母、划分字母清浊的时候,只注意了字母清浊形式上的整齐对称,并没有弄清辅音清浊划分的实质意义,以致违背了辅音清浊划分的基本要求,出现了清浊颠倒的根本错误。

        三、"三十六字母"清浊的错误划分误导了世人

         由于客观上汉字音节中的声母只有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之分,并无清音与浊音之异,前人脱离实际,人为划分声母的清浊,又颠倒了辅音清浊与声母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对应关系,使人们对"三十六字母"的清浊划分感到难以理解。这一根本错误与"三十六字母"的其他缺陷掺在一起,在音韵学界引起了不少混乱。
         首先,它为人们学习反切注音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在现代注音方法出现之前,反切注音是汉字注音最主要的方法。学反切就要讲字母,讲字母就要论清浊,而在没有搞清字母自身缺陷和清浊划分颠倒的根本错误之前,谁也跳不出拿错误当标准的怪圈,就好像在哈哈镜里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再博学的教授也不可能把这些问题讲解清楚。所以本来好记易学的反切注音,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变得十分神秘,学者尚且争论不休,乡塾村儒哪敢问津。
         其次,它扭曲了中古语音的本来面目,使人们加深了"古韵失传"的阴影。事实上,语音演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渐进过程,中古语音和现代语音没有多大差别。但由于三十六字母本身的缺陷和清浊划分的错误,与现代语音的实际情况对不上茬,人们就认为是中古时期以后,语音发生了重大演变,破坏了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这种"古韵失传"的观点在诸多资料中都能见到。似乎中古以后真的发生过一场"冰河期"式的语音大演变,但却没有人能够证明它的发生。
         其三,它误导人们错误地认识古代语音,使古韵研究走入歧途。笔者看到,一些与语音有关的书籍,把本不存在的古全浊声母作为研究对象,认真寻找古浊声母的演变规律。受三十六字母清浊划分的影响,在这些书籍中,既有不送气的清音,又有不送气的浊音,可没有人能说清楚,不送气,声带又不振动,那个声母怎么读?在这些研究中,一般都把吴方言中把送气音读为不送气音的方言现象称为"古全浊声母的保留",把其他方言区中相应字的读法称为"浊音清化"。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颠倒。实际情况是,从中古到现在,各方言区对这些字的读法,都保留着其自身特征,只不过吴方言中把送气音读为不送气音的范围,与"三十六字母"把一部分送气音错定为浊声母的范围比较吻合罢了。
         总之,笔者认为,判别表音文字辅音清浊的唯一标准是声带振动与不振动,汉字音节中的声母只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之分,并没有声带振动与不振动的差别,所以,不应该划分汉字音节声母的清与浊;"三十六字母"对声母清浊的划分,只是一种人为形式,并不反映古代语音的客观实际;"三十六字母"对声母清浊的划分,存在清浊颠倒的根本错误,不能作为研究汉语语音的根据;所有以这种错误划分为依据的研究,必然会走入脱离客观实际的歧途,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9楼2006-04-19 20:55
        回复
          谬论!谬论!作者没听过吴语吧,吴语有浊音,而且与不送气清音区分明确 。不送气,声带又不振动发音是最省力的,普通话中的塞音b、d、g均是如此


          IP属地:海南10楼2006-04-27 19:58
          回复
            一个业余爱好者---在山东工作,可能未听过吴语.但精神还是可嘉的.呵呵

            不是也有网友持否定态度么-----

            网友评论 

            原文标题: 毫无价值  发表用户: 杨剑桥 


            11楼2006-04-28 14:32
            回复
              • 60.166.14.*
              邪母读s?????????????


              12楼2006-04-29 10:24
              收起回复
                作者的一家之言而已.

                欢迎这位朋友常来!


                13楼2006-04-29 11:23
                回复
                  • 59.67.149.*
                  只看了两三段,实在看不下去了。世上无知者有很多,但像该作者一样既无知,又装出一副学者模样的人却少见。
                  在普通话里相同的声母,在古音里也相同吗?
                  1、作者估计没听说过古音声母里有浊辅音吧?不知道古音声母有舌根鼻音吧?
                  2、“沼”——知母,“召”——澄母,声旁相同是由于韵母相同(都是宵韵)不知作者怎样得出“形声字声旁相同则声母相同”这一结论的。
                  3、中古无f声母是常识,普通话的f声母是中古非[pf],敷[pf‘],奉[bv]三个声母合并而来。而方言里无f声母是因为与晓组合并了。二者根本沾不上边!
                    光看前几段就知到是狗屁文章、一派胡言!不懂音韵就虚心一点,还假惺惺地装成学者一样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屁话,也不知道他累不累。


                  14楼2006-04-30 11:35
                  回复
                    楼上的朋友与12楼是同一位么?感谢发表高见!

                    作者在山东的一个检察院工作,一个业余爱好者.

                    更正其错误,鼓励其精神,指明其方向,才是对待后学和业余爱好者的可取态度,

                    这位朋友认同么?

                    你的引言和结尾
                    --------只看了两三段,实在看不下去了。世上无知者有很多,但像该作者一样既无知,又装出一副学者模样的人却少见...... 光看前几段就知到是狗屁文章、一派胡言!不懂音韵就虚心一点,还假惺惺地装成学者一样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屁话,也不知道他累不累------------不符合本吧的版规,也有失.......[我都不知用什么词句更恰当了...惭愧].再者说,"只看......光看......"也不是可取的研究态度吧?好在这位朋友没有署名.

                    欢迎常来,多发表学术见解,看清本吧的版规,呵呵
                    http://post.baidu.com/f?kz=96643665


                    15楼2006-04-30 19:26
                    回复
                      • 60.166.6.*
                      严重的时代错位。。。不看了不看了。。


                      16楼2006-05-28 22:47
                      回复
                        “山东人”发表“谬文”,是他的一家之言。他又没有违犯国法吧规,有何不可?你何必生呢麽大的气呢,甚至于都要“气昏过去”?你也是某吧的吧主,就这么没有吧主的气度,没有一点容人的雅量


                        17楼2006-06-24 16:38
                        回复
                          今天才来,迟复为歉。

                          欢迎各位光临,发表高见。您的到来,您的言语,对小吧都是无上的荣光。

                          希望大家理性讨论


                          18楼2006-09-11 11:20
                          回复
                            • 117.22.195.*
                            “不送气,声带又不振动发音是最省力的,普通话中的塞音b、d、g均是如此。”这话也算拿得出门的行话?请问秋天寂廖先生,你在读b、d、g时声带会不振动?除非你一天到晚都在窃窃私语。
                             王义然


                            20楼2009-05-26 20:33
                            回复
                              这个作者是故意的吗?很会误导人的。


                              21楼2011-01-31 0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