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09,069贴子:9,637,230
  • 11回复贴,共1

《辅行诀》中提出的五味的体用化合补泻方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讲个基础知识: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1楼2010-12-10 23:09回复
    看起来是非常有规律的文字,对吧?
    然而,非常可惜,这个文献是抄错了!里面的错误必须修证一下,才能和前文的内容吻合。
    必须是非常细心的研读前文,才知道错误所在。


    2楼2010-12-10 23:12
    回复
      有些研究者不够细心,导致了后来对汤液经法图的错误解释,这就充分体现了文献的重要性。
      文献啊文献,遭遇了文化革命,杯具了。原始文献被彻底毁掉了,现在的都是抄本,并且都是文献意识比较薄弱的同仁们,边抄,边改的抄本。
      然而理论可以通过逻辑超越文献的捆绑,这就有希望复原经方构造的奥秘了!
      容我有空,再来卖弄,今天太晚了,洗洗睡了!


      3楼2010-12-10 23:16
      回复
             五味归属五行的理论,在《辅行诀》中有独特的配属,引发很多研究和思考。根据传统理论,我们认为五味分别归属于五脏。《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味苦,其类火…其味甘,其类土…其味辛,其类金…其味咸,其类水……”;《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此外在《素问·五脏生成》篇、《灵枢·五味》中均有相关的论述。可见,传统的这种归属关系是应用推演络绎的方法将五味归属于五行,其对应关系是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
             而《辅行诀》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认识:“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此中所述五味及其五行的配伍关系与《内经》中传统的论述相比,除了甘味属土,其余都是相反的。
        两者差距是非常大,不能不引起重视。结合实际,也能看出这个理论的独特价值在于从药味入手,而《内经》的理论更多是在描述病理改变,比如肝病则口酸,肾病则口咸等。《辅行诀》这种理论采取了取象比类的五行属性分类方法,以五行各自抽象的属性为标准,从中药五味各自的主要药物用途出发与此相对照,得出辛味属木、咸味属火、甘味属土、酸味属金、苦味属水的结论,所以正好应该和病理描述相反才对。
        例如:辛味之麻黄、紫苏、生姜等,具有木之发散特性,故这些药往往具有发汗、解表等功效,用其治疗寒邪郁滞肌表所致的无汗、头痛等能获奇效;咸味药能软坚散结具有火之化物特性,故用瓦楞子软坚散结,治疗瘰疬、痰核、痞块,芒硝泻下通便治疗热结便秘其效甚佳;甘味药多有补益作用,符合土之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用党参、熟地等甘味滋补药治虚证多获良效;酸味药多有收敛固涩之功,功同金之收敛之性,故用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效果显著;苦味之黄连、黄芩、龙胆草、大黄等,其性属水,以水克火,故诸此类水性之苦药具有清热泻火的效果,其理自明。
        说白了:内经的老说法是说人体藏象机理,而辅行诀说的药性理论。


        9楼2010-12-12 22:17
        回复
          我说那段文字有错误,是考虑到和前文对应,豆豉,硝石,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你对不上。
          本想卖弄一下,发现根本没人真去好好读书,原文没仔细看,你也就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发帖子,哎呀,不扯淡了,作罢了!谁爱学谁自己搞去吧!


          10楼2010-12-12 22:20
          回复
            衣之镖研究的最深,我同意他的看法,这个要修订才行,否则对不上。


            12楼2010-12-14 12:49
            回复
              这个文献的流传传抄过程,是一个大问题,我看基本上是无法理出头绪了。
              真面目无可考证,只能通过理论进行反推还原。这很非常麻烦,衣之镖老师为此也付出了长期的心血。5.8表是一个利器,是解开补泻诸方的利器!
              唉,好难啊,等你耐心看完传世的24个不同的本子就知道了!
              这个事情,挺神奇的!也挺扑朔迷离的!这是伤寒论学术历史上的一次巨大转型。因为《汤液经法》部分内容露出来了。


              13楼2010-12-14 12:54
              回复
                最神的是,你拿外感天行方对照那个五边形的时候,你会犯傻了,因为又对不上了。
                鸡子黄到底是什么味?半夏呢?阿胶呢?杏仁呢? 哈哈,有人说这样低级的问题你还问?可是你看这个本子里面大黄都是咸的,你就不能拿后世本草药性来解释了。你拿柴胡当苦味呢?还是辛味呢?还是酸味呢?你拿知母当苦味呢,还是咸味呢?
                仔细看看,外感天行方内部不是五角星的关系,是六角形的关系哎。
                你说,这还是经方不?是的话,为啥不符合汤液经法图呢?不是的话,为啥仲景先师变化之后还能千古流传泥?
                抄错了?后来加的?卷首图为啥搞了个三皇、四象、二十八宿呢?
                还是说外感天行的理论和五脏补泻不是一列火车啊?


                14楼2010-12-14 13:04
                回复
                  不要动不动拿《内经》来解释这个,经方和医经在早期,至少汉代,就不是一会子事情啊,有关内容到底是经方抄袭内经的,还是内经抄袭经方的,这还不一定呢!
                  你要不信,我拿内经至真要大论下面这一段,你来解释一下外感天行吧?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写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写之,以咸收之;
                  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写之,以甘缓之;
                  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写之,以咸耎之;
                  阳明之客,以咸补之,以辛写之,以苦泄之;
                  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写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
                  能通不,各位同仁、兄弟姐妹?
                  对文献研究,要有个正确的态度,我自己就是半信半疑。
                  辅行诀很有趣的原因,也在这里,提供了我们对仲景经方的另类认识。
                  另类哦,就是不落以前的窠臼。
                  我们不要离开经典就不能走路了,经典是帮我们走的,而不是我们走本身。
                  我们应该走走看。


                  15楼2010-12-14 13:14
                  回复
                    有些神同道喜欢把五边形搞的支离破碎,拆分更细,想说明白一切,还把河洛八卦都扯进来,这样不是不行,但是,自己仍然是随文附会,并无真实切入。
                    要知道,这个本子的很多药物性质不是我们今天的本草,特别不是《本经》,这个本子很多藏线不是我们今天的五行,而是六藏,心有心包,极其麻烦的事情,因为你不知道瓜蒌、豆豉等药物的属性。
                    我不是太悲观了,而是太不愿意上当了,这个文献,到处都是地雷,不信你仔细趟一下看看。抄本都喜欢自己修改,你不知道上谁的当了。莫说范志良,是否可靠,藏经洞本本身是否可靠也大有可疑之处。
                    所以,我说,这个事情吧,是个高技术的活儿。我看《辅行诀》是经方问题的拆弹问题,拆不好就炸了,呵呵!


                    16楼2010-12-14 13:25
                    回复
                      我是拆了半天,无从下手,只感到太棘手了,到处都是陷阱和机关啊,粗粗看过,略微提醒一下各位,不要太轻信了。仅此心得,卖弄了一回,被高人耻笑了,呵呵!


                      17楼2010-12-14 13:28
                      回复
                        屁就屁吧,白云,就是白说了,白说不就等于放屁了吗。我在山头放的,希望别熏了大家,特别是高手。
                        今天高兴,又多放了几个!见谅了,各位同仁!


                        18楼2010-12-14 13: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