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过后人评 一炷心香祭英灵”
国民政府军令部次长刘斐在《回忆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的文章中说:“如果蒋介石在上海会战后期,不对九国公约存有幻想,不改变及时主动撤退的决心和已下的命令,适时保全实力,主动转移到吴福线上,就能利用永久工事,更能继续消耗敌人。即使还要从吴福线后撤时,也可以利用锡澄线及镇江以西的山地,继续抵抗,而南京附近的作战也不会如此迅速地到来。就是打到南京来了,如果只用少数部队作象征性的防守,把大部分兵力控置在南京外围,利用外线有利态势,实行机动作战,亦可以争取较多的时间,确保自己的主动地位。因为上海会战后,南京和徐州已成互为犄角的形势,如果保持主力在南京外围,日军就不能从南京抽调兵力去攻徐州。徐州也不会在南京失守后不到半年就过早失守,保卫大武汉的会战也决不会很快发生。这样,我就可保有平汉、粤汉、陇海、津浦各铁路和长江等交通大动脉,来维持和补充战斗力,增补第一线的打击力量,继续赢得时间。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和战局的演变,也会和后来的情况有所不同。”
其实南京的失败已经是预料之中的,为了避免出现大上海式的沉重消耗,周遍部队纷纷退避。南京已经是死地孤城,沦陷是早晚之事。如果采用早期计划以12个团左右的部队,迟滞消耗对方,必要时候与日军巷战。其余部队外线运动作战,利用南京城郊的碉堡协调作战,南京保卫战的结果绝对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