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924贴子:166,141

【原创连载】明朝----华夏的脊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即太阳,太阳普照大地,滋养万物。
明朝---一个伟大的王朝,集汉人智慧大成的王朝。
明朝---一个奠定了今天中国基本版图的王朝。
明朝---一个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王朝。
明朝---一个以军事组织形式为高效社会运转方式的王朝。
明朝---一个农业生产空前繁荣的王朝。
明朝---一个刚烈不屈的王朝!
正是:日月重开大宋天,汉官威仪光四海!
      
老实说,这个头不好开。这篇文章的作用主要目的只有一个:纠正大家对明朝的偏差认识,让被扭曲的明朝特色重新鲜明起来。
说起明朝,不得不说说元朝的政治。元朝的民族政策大概是这样的:蒙古人第一,色目人第二,汉人第三,南人第四。
铁证在此: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元史 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
           举人入院,搜检讫,蒙古人作一甲,序立,礼生导引至于堂前,望阙两拜,赐策题,又两拜,各就次。色目人作一甲,汉人、南人作一甲,如前仪。--《元史 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
蒙古、色目人,年三十以上并两举不第者,与教授;以下,与学正、山长。汉人、南人,年五十以上并两举不第者,与教授;---《元史 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
冬十二月,复立国子学试贡法,蒙古授官六品丅,色目正七品,汉人从七品。--《元史 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
至大四年,诏蒙古人降一等,色目人降二等,汉人降三等。---《元史 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

国子生员十有八人:蒙古人六名,从六品出身;色目人六名,正七品出身;汉人、南人共六名,从七品出身。---《元史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成宗大德二年十二月,定各省提调军马官员。凡用随从军士,蒙古长官三十名,次官二十名,汉人一十名;万户、千户、百户人等,俱不得占役。---《元史   志第四十六   兵一

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元史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诸蒙古人因争及乘醉殴死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元史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这个政策是十分野蛮的,把人直接分成了三六九等,是彻头彻尾的民族歧视政策。
今天先写到这,明天接着写,欢迎收看。


1楼2010-12-12 21:27回复
    从即日起,每天保持三更,小树承诺,一定用史料兑现楔子和题目上对明朝的赞美。而且承诺,尽可能说明白


    4楼2010-12-13 11:49
    回复
      接下来呢,我们来看第二件有趣的事情。
      《元名臣事略》卷七《平章廉文正王》记载:公言:「国家自开创以来,凡纳土及始命之臣咸令世守,逮今垂六十年,故其子若孙并奴视所部,而郡邑长吏皆其皂隶僮使,此在古所无。宜从更张,俾考课黜陟。」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像元朝这样大封天下于功臣,功臣奴役郡邑其他官吏及自己部下的王朝,不但亘古未有。仔细一琢磨,不难发现,里面还真有很大奴隶制的味道,这和后来的清朝有一拼。
      钱穆先生在他的著作《国史大纲》评价元朝设立的里甲制度【即二十家为一甲,以蒙古人为甲主】:衣服饮食惟所欲,童男童女惟从命【出自徐大焯《烬余录》】,这是什么?这就是奴隶制度。
      元朝做出的蠢事还不止这些。烂印纸币也是元朝的一大特色。先是印了【中统钞】,后来又印了【至元钞】,一张顶中统钞五张。元武宗觉得还不够,又整出个【至大银钞】,一张顶【至元钞】五张。
      除了这些,还有一件事情元朝做的十分混账。据赵天麟所著的《太平金镜策》记载: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谨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
      能把农田做牧场,不耕不稼的,恐怕元朝又再度“秀了一把”,真是亘古未有,令我辈叹服元朝统治者的“统治智慧”。
      


      7楼2010-12-13 15:33
      回复
        如果看完全篇大家觉得明朝没我说那么好,我甘愿自罚三篇原创。


        8楼2010-12-13 15:39
        回复
          据《廿二史札记   明祖晚年去严刑》记载:洪武十八年,诏天下罪囚,刑部都察院详议,大理寺覆谳,然后奏决。二十年,焚锦衣卫刑具,以系囚付刑部。二十八年,又诏曰「朕起兵惩创奸顽,或法外用刑,本非常典,后嗣止循律典,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臣下敢以请者,寘重典。」又尝与懿文太子出郊,亲指道旁荆楚,谓太子曰「古人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当念之。」是帝未尝不慎重刑狱。盖初以重典为整顿之术,继以忠厚立久远之规,固帝之深识远虑也。
          又《明史 本纪第三 太祖三》记载:己丑,御奉天门,谕群臣曰:“朕起兵至今四十余年,灼见情伪,惩创奸顽或法外用刑,本非常典。后嗣止颁《律》与《大诰》,不许用黥剌、剕、劓、阉割之刑。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
          明太祖宣布罢黜古代严刑,真可谓功莫大焉,当然,有人又说了,那锦衣卫不是明太祖自己设的么,自己罢了自己设置的机构,算不得功劳,关于锦衣卫的问题,明天我们再来揭秘。
          今天有点事,就写这么多了。三更总算完成了。
          


          14楼2010-12-14 17:19
          回复
            今天家里停了一天电,所以来不及写太多,就把存稿发给大家看看吧。
            好,我们接着说锦衣卫的事情。和上文一样,我们先罗列锦衣卫的相关史料,再来分析锦衣卫是怎么回事。
            据明人陈建所著的《皇明通纪》记载:三月,置锦衣卫及镇抚司。先是,置仪鸾司。至是,改为卫所,隶有大汉将军,力士,校尉人等,专掌直驾,侍卫,巡捕等事。若有重囚下本卫,镇抚司推鞠。
            又有清代著名史学家夏变所著的《明通鉴 卷七 纪七 太祖洪武十五年》记载:初,上置都督府。其属有拱卫指挥使司,寻改为都尉府,以为亲军,管领五卫军事,而设仪鸾司隶焉。至是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以镇抚司隶焉。
            另据《明太祖实录 一百二九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四》【洪武十二年条】记载:至是隶仪鸾司,【以数少特诏募民为之】。后罢仪鸾司,置锦衣卫。罢旗手千户所,置旗手卫校尉隶锦衣力士隶旗手。
            《明太祖实录 一百四九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四》【洪武十五年条】记载:乙未,改仪鸾司为锦衣卫,秩从三品。其属有御椅扇手擎盖,幡幢斧钺鸾舆驯马,七司秩皆正六品。
            《明太祖实录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洪武十七年条】记载:己卯,改锦衣卫指挥使司为正三品。
            《明太祖实录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洪武二十年条】记载:焚锦衣卫刑具,先是天下官民有犯者俱命属法司。
            《明太祖实录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八》【洪武二十六年条】记载:申明锦衣卫鞫刑之禁,凡所逮者俱属法司理之。
            


            16楼2010-12-15 17:36
            回复
              好,我们先来看胡惟庸案。要了解胡惟庸案,得先简单了解一下胡惟庸这个人。
              胡惟庸在明史是被列在奸臣传里的,介绍胡惟庸,就用它本传第一段来介绍吧。《明史 一百九十六 奸臣》:胡惟庸,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擢湖广佥事。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
              胡惟庸这个人呢,是在元至正十五年归顺的朱元璋。顺起来,不算早。朱元璋在元至正十三年与自己麾下的二十四大将谋取定远,说起来呢,至少这二十四大将,比胡惟庸资历,是要老的多。这二十四人分别是谁?我们来简单罗列一下。
              他们分别是:
              徐达 汤和 吴良 吴祯 花云 陈德 顾时 费聚 耿再成 耿炳文 唐胜宗 陆仲亨
              华云龙 常遇春 郭兴 郭英 胡大海 张龙 陈桓 谢成 李新材 张赫 周铨 周德兴
              


              19楼2010-12-16 15:33
              回复
                看来我这半年看明史没白费功夫 不过三国我基本不会了


                20楼2010-12-16 15:39
                回复
                  打错字了,不是常遇春,是郑玉春。常遇春一说盖出自我国著名史学家蔡东藩老先生,但这一处确确实实是蔡东藩老先生错了。证据在此:《明通鉴 前编卷一 前纪一 元至正十五年》记载:夏,四月,怀远人常遇春来归。又《明通鉴   前编卷一 前纪一   元至正十二年--十三年》【十三年条】记载:是冬,彭大,赵均用皆僭称王,子兴及德崖等为元帅如故。太祖度濠事不可为,乃以所部兵属他将,而独与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谋略定远,取滁阳。蔡东藩老先生居然也出错啊


                  21楼2010-12-16 16:24
                  回复
                    是郑遇春


                    22楼2010-12-16 16:25
                    回复
                      当然胡惟庸的资历也不算太晚。你比如刘基【这哥们儿出名,刘伯温大名响当当,投靠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年三月,可不知为啥黎东方老先生说是元至正十九年三月】和宋濂以及秦从龙【这哥们儿不出名,投奔朱元璋于元至正十六年,可以查阅《明通鉴 前编卷一 前纪一 元至正十六年》我的版本是中华书局2009年版】就比胡惟庸投奔朱元璋更晚,常遇春和胡惟庸,也是同一年,即元至正十五年投靠的朱元璋。
                      附刘基,宋濂投靠朱元璋的原始史料:《明通鉴 前编卷二 前纪二 元至正二十年》:三月,戍子朔,徵刘基,宋濂,章溢,叶升至建康。
                      另附黎东方老先生在其著作《细说明朝》【三十六 宋濂】的一句原话:“到了龙凤五年【至正十九年,1359年】,他才和刘基,一齐应朱元璋的征召,于三月间到达应天【南京】。”这当是黎东方老先生在细节上的一处错误。
                      


                      24楼2010-12-16 17:02
                      回复
                        今天遇到了考证细节上的两处问题,浪费了不少时间,今天就写这么多吧。明天一定把胡惟庸案说清楚看来本文有成为巨坑的潜力


                        25楼2010-12-16 17:05
                        回复
                          《明太祖实录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洪武二十三年条】记载:监察御史劾奏太师韩国公李善长罪状。先是胡惟庸谋乱,密遣元臣封绩使于元主。及惟庸诛,绩惧不敢归。后永昌侯蓝玉败元兵于捕鱼儿海获绩,善长匿不以奏。
                          《明太祖实录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三》【洪武二十八年条】记载:而奸臣胡惟庸等擅作威福谋为不轨,僭用黄罗帐幔饰。
                          好,接下来,我根据我们所能拥有的原始史料,来分析一下,胡惟庸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大体上来说,胡惟庸这个人还是很有本事的,但是人品十分的不好,史称“阴刻险鸷”,其他人因为这点,也比较害怕胡惟庸。
                          胡惟庸的发家,是因为赠予李善长两百两黄金,所以才被提拔为太常少卿【《明史 职官三》:太常,掌祭祀礼乐之事,总其官属,籍其政令,以听于礼部】,后来又做到了太常寺卿。因为胡惟庸比较善于迎合朱元璋,所以“宠遇日盛”,被升为了“中书右丞相”。
                          胡惟庸当了宰相之后,行为多不法,大体上有三点。第一点:“招纳亡命之徒”。第二点:“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最后以至于“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胡惟庸并不掂量一下自己的什么身价,其实他不过是抱了李善长的大腿才做了宰相,要没有李善长,还真什么都不是【和袁世凯抱李鸿章大腿有一拼】。

                          


                          27楼2010-12-17 15:03
                          回复
                            第三点:“毒死刘基”“意图谋害徐达”【胡惟庸想以利诱让徐达的看门人福寿害徐达,但是看门人不但不帮胡惟庸,还把他给检举了。】
                            说起来啊,这三点任何一点在封建社会对于君王都是有巨大威胁的,君王很敏感臣子结党和收纳亡命之徒。再加上朱元璋有过一段很不愉快的经历,使得他的神经很敏感【邵荣,赵继祖谋反,邵荣很猛,原先是朱元璋手下武将第一把手,他死之后才是徐达】。
                            这也就罢了,后来胡惟庸越发不可收拾了,占城国王来进贡,他也不告诉朱元璋了。自己还“僭用黄罗帐幔饰”。这两点加上前面所说的三点,可以这么说,这都触摸到了任何一个皇帝所能够容忍的底线。朱元璋现在杀了胡惟庸,根本不能算是冤枉,更没有什么对错可言。
                            但后来胡惟庸发现自己干了上述五件事,朱元璋都惹了,于是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加上一些祥瑞呼应【“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胡惟庸觉得自己能够和朱元璋一搏了,于是和陆仲亨,费聚,毛骧这三武夫,以及陈宁【绰号陈烙铁,喜欢拿烧红的烙铁伤人肌肤,因为一件事,居然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活活捶死了,不是什么好人】,涂节这两文人,准备谋反。为了谋反,胡惟庸等人还做了三项准备,第一项准备是“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第二项准备是“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第三项准备是“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举事。
                            再后来的事情,就有两种版本了,一种是“云奇告变”【国朝献征录】,一种是“涂节告变”【明实录】,目前一般而言,“涂节告变”这个版本更可信一点。好,胡惟庸案的过程我们说清楚了,那么胡惟庸案究竟是不是冤假错案?我们接下来再谈。
                            


                            28楼2010-12-17 15:29
                            回复
                              总的来说,现在明史界对于胡惟庸案有三种观点,一种是由吕景琳【《洪武皇帝大传》作者】为主的“胡惟庸的谋反故事都是编造”的。另一种观点是我国著名明史学家吴晗先生的观点【《胡惟庸党案考》1934年发表在《燕京学报》】“云奇告变,封绩使元,胡惟庸勾结李善长,胡惟庸通倭都是虚构”但吴晗先生对于胡惟庸的案的定性确实不置可否的。
                              第三种观点是现任明史学会理事陈梧桐先生的观点“胡惟庸案是真真假假,有真有假,真假混淆,混沌不清”,同时陈梧桐老先生还指出吴晗翻案有点过头。
                              依我看,云奇告变可能不真,毕竟和明太祖实录有冲突。但我也无法认可吴晗老先生关于封绩使元是虚构的观点,毕竟封绩使元出自《明实录》。而且封绩使元在《明史》和《明实录》里都有记载,是有“双保险”的,至于胡惟庸通倭则《明史》,《国朝献征录》都提到过,所以我认为也是真的。
                              综上所言,我认为,朱元璋杀胡惟庸,陆仲亨,费聚,陈宁,涂节,毛骧这些人是有道理的,不能说是冤假错案。但是后来将案件扩大化,乃至杀了三万多人就是不对的了。不过我们这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胡惟庸案证明朱元璋如何如何残暴,朱元璋从头至尾都不对,那么你可以肯定的是,那个人一定是个骗子。
                              


                              29楼2010-12-17 15: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