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924贴子:166,141

回复:【原创连载】明朝----华夏的脊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附满清酋长对于其鹰犬圈地的优惠政策一览表:
【1】《清史稿 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记载:“辛丑,除热河新军营房占用圈地额租。”
【2】《清史稿 志九十五   食货一》记载:“顺治元年,定近京荒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圈地议自此始。”
【3】《清史稿 志九十五 食货一》记载:“自御马厂以下,各按其旗地牧养。亲王方二里,郡王一里,亦圈地也。”
【4】《清史稿 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记载:“戊申,免望都差徭,及退出圈地额赋五成,著为令。”
另外清史稿有一句骗局性质的记载:“圣祖亲政,谕停止圈地。”【清史稿 志九十五   食货一】这句话貌似给人一种感觉,康熙停止了圈地,但是这句话明显和我们上面所说的【1】,【4】有矛盾,由此可见,清朝的圈地运动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并不是康熙时期就停止了的。



73楼2011-03-28 13:23
回复
    补充几则史料:
    【1】《清圣祖实录》记载:“禁止八旗包衣佐领下奴隶随主殉葬。”
    【2】清人沈家本所著《寄簃文存》记载:“以奴隶与物同论,不以人类视之,生杀悉凭主命。”
    【3】《清会典》记载:“顺治九年议准,逃至二次者处死。十一年题准,凡逃一次者鞭一百,二次者处死。又题准,凡逃三次者正法。”
    【4】《清世祖实录》记载:“汉官汉民,何等楚毒!”【顺治帝诏谕】
    【5】《清史稿 圣祖本纪》记载:“编修戴名世以著述狂悖弃市。”【康熙时文字狱】
    那末,戴名世因为什么著作被弃市了呢?《清史稿   志一百二十一》这样说:“扬州城守记略一卷。戴名世撰。”
    “南山文集十六卷。戴名世撰。”【清史稿   志一百二十二】
    扬州城守记,你戴名世敢写扬州,戳到酋长的痛处,你能不被弃市么?
    【6】《清史稿 高宗本纪》“甲寅,胡中藻处斩。”
    那么,胡中藻是写了什么呢?写了《坚磨生诗抄》,也就是一部诗集。《诗抄》中有“一世无日月”、“一把心肠论浊清”就这点捕风捉影的原因,处斩,这是乾隆时期的文字狱。
    另外还有个石卓槐,他是湖北黄梅县监生,写了一部诗集:《芥圃诗抄》,其中有句:“大道目以没,谁与相维持”结果乾隆大受一挥,批复道:“大清主宰天下,焉有大道没落之理,更焉用外人维持?”于是下令将石卓槐凌迟处死。
    湖北孝感县有个生员叫程明湮。他在读《后汉书•赵壹传》中的五言诗“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句后批道:“古今同慨”四字,就因为这,判斩立决。我就想不通了,不就是觉得才华高不如钱多么?斩立决太蛋疼了吧,不过“我大清”向来很蛋疼。。。。
    【7】《清史稿   世宗本纪》记载:“查嗣庭死于狱,戮其尸。”
    《清史稿   志八十三》记载:“雍正四年,以浙人查嗣庭、汪景祺著书悖逆,既按治,因停浙江乡、会试。”
    《清史稿   志八十六》记载:“雍正中,汪景祺、查嗣庭辈论列时政,以部员壅滞为言,有“十年不调、白首为郎”等语。”
    就因为说了个“十年不调、白首为郎”,落了个死后戮尸。“我大清”威武霸气!
    不过这还不算霸气,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居然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岳飞的诗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居然被改成了“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当然我提到的这些文字狱还只是一点点而已,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造的文字狱远比我提到的这些多得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资料就知道了。
    


    74楼2011-03-30 12:15
    回复
      刚才有点跑题,接着说明朝。在明朝,有一个很大的事件就是心学的体系的形成。心学的鼻祖应该来说,是陆九渊【曾与朱熹有过一场名为“鹅湖之会”的辩论,结果不相上下】。但是真正形成属于自己一套体系确是由王阳明完成的【正如理学鼻祖是周敦颐,真正形成体系应该则是由程颐,程颢,朱熹完成的一样】。
      王阳明的心学影响之远,某种意义上应该还超过了理学。要知道在今天心学还有很深的影响。不仅如此,心学对于民国时期的影响更大。孙中山先生的遗嘱这样说到
      :“现在革亐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亐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其中《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先生关于国民心理建设中主要就是围绕“行易知难”这一观点进行论述的。这“知”和“行”的联系,确是受到了心学的影响。儒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即理学和心学,理学产生于宋朝,盛行于宋朝。心学产生于宋朝,但形成属于自己一套体系确实在明朝。
      心学的巨大影响力不仅表现在中国,日本和韩国受心学影响也很深。最著名的则是日本的东乡平八郎,他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七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而心学的传播和思想解放及资本主义萌芽都有一定关系。
      心学门人李贽就曾说过:“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及“盖有所生,则必有以养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则必有以卫此身者,兵也” ”《焚书•续焚书•兵食论》。其中“盖有所生,则必有以养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则必有以卫此身者,兵也”无疑是一种务实主义。而这么伟大的心学确在明朝茁壮成长,应该说明朝哲学的发展是十分成功的。
      


      75楼2011-03-30 12:57
      回复
        看到吧里有不少朋友讨论明代火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我个人认为明朝对于火器从态度上来说是比较重视的。
        有史料证据。明人王士翘所著《西关志》记载:“白羊城军八百一十四名:马队旗军八十一名,步队旗军四百一十一名,鼓手军六十五名,火药匠军八名”。
        “马操左司旗军二百四十一名,马操右司旗军二百二十五名,步操左司旗军二百九名,步操右司旗军二百八十五名,中军营鼓手并火药匠六十名,口外各墩架炮,出哨,夜不收一百五十三名。”
        又“军器:三千五百六十六顶。甲三千五百六十六副。长枪九百七十四杆。圆木挨盾一千五十一面。长木牌一百七十三面。斩马刀一千一百十九把。撒袋一千九百四十五副。弓二千六百二十六张。弦二千六百二十六条。箭六万七千五十八枝。攒竹长枪一千八百八十一根。腰刀三千二百七十五把。
        神器:神枪九百三十三杆。大将军铁炮二筒。二将军铁炮十四筒。大将军铜跑九筒。小将军同炮六十五筒。神铳八百把。大佛郎机一百七十四副。神炮七百七十八筒。飞炮一百八十四筒。铜铳一千三十八杆。铁铳三百杆。马上铜佛郎机六百三十九副。神箭二万六千六百枝。铁宣风炮三十筒。缨子炮二十三筒。铁佛郎机八百八十九筒。铁三起炮二十一杆。虎尾炮四百九十筒。碗口炮七十筒。小神炮一百六十八筒。火药七百一十七斤。药线一千九百二十五条。铁蒺藜五千六百五十筒。”
        我们不难发现,明朝的火器品种是十分多的,这是其一,这点足以反映明朝对于火器的重视程度。而且其中“马上铜佛郎机”可以反映枪骑兵在明朝确实是存在的。另外明朝在各个防御关口史料记载几乎都有火器兵种的存在,这应该也是前朝和后朝所不曾有过的。至于清朝,在道光年间还在使用虎尾炮,这怎能说是不落后?
        姑且不论明朝火器是否实用,其种类之盛,本身也值得我们称道了。有的朋友十分称道火绳枪,诚然,火绳枪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火绳枪的弊端也不少,操作步骤足足分为二十五个【雅各布•德• 盖耶出版的《武器练习》有记载】,有效射程不过一百米,下雨天就不能使用,这些弊端也是事实。所以在正视明朝火器的同时,更不要神话火绳枪,也要正视火绳枪的缺点。所以说从总体来说,明朝火器还是很不错的。
        


        76楼2011-03-30 14:22
        回复
          第七个问题暂时打住。接着来讨论第八个问题,为什么说明朝是中古古代得国最正的王朝?
          孟森先生在其著作《明史讲义》里有这样一句话:“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我觉得这句话有些不妥,其实完全可以改成“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明。”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以下几段史料:
          【1】《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攻太平,先令李善长为戒戢军士榜,及拔城即张之。士卒方剽掠,见榜,愕然不敢动。有一卒违令,即斩以徇,城中肃然。 ”
          【2】《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既定金陵,欲发兵取镇江,召诸将徐达等将兵往。戒之曰:“吾自起兵,未尝妄杀,汝等当体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母焚掠,母杀戮。有犯令者,处以军法。纵之者罚,无赦。”诸将顿首受命。及克镇江,城中晏然,民不知兵。 ”要点:“及克镇江,城中晏然,民不知兵”只此一条,尽显朱元璋用兵之堂堂正正!
          【3】《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既定宁越,欲取浙东诸郡,集诸将谕之曰:“仁义足以得天下,而威武不足以服人心。夫克城虽以武,而安民必以仁。吾师比入建康,秋毫无犯,故一举而遂定。今新克婺城,民始获苏,正当抚恤,使民乐于归附。则彼未下郡县,亦必闻风而归。吾每闻诸将下一城得一郡县不妄杀人,辄喜不自胜。盖师旅之行,势如烈火,火烈则人必避之。故鸟不萃鹰鹯之林,兽不入网罗之野,民必归宽厚之政。为将者能以不杀为心,非惟国家所利,在己亦蒙其福,为子孙者亦必昌盛。” 要点:“吾师比入建康,秋毫无犯,故一举而遂定”由此可知,朱元璋军队之正,堪比岳飞之岳家军。
          【4】《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下令曰:“主者之于士卒,既用其力,当恤其老,而寡妻弱子,尤宜优恤。予自兵兴十有余年,所将之兵,攻取四方,勤劳至矣。以其为亲兵也,故遣守外郡以佚之,其有老羸尝被创者,令其休养。营中死事物故者,妻子皆月给衣粮赈赡之。若老而思慕乡土,听令于应天府近便居止,庶去乡不远,以便往来,所给衣粮,悉如其旧。” 这条可知朱元璋之仁义,乃真仁义也。
          


          80楼2011-04-10 10:46
          回复
            回复:80楼
            树哥,你还没载完。..


            81楼2011-04-10 13:26
            回复
              回复:80楼胡惟庸案朱元璋杀死了两万多人,问题不是在于这是不是冤假错案,而是朱元璋太喜欢杀人


              IP属地:浙江82楼2011-04-10 17:37
              回复
                申时行,是小数的MJ?


                IP属地:浙江83楼2011-04-10 17:48
                回复
                  我是小树。剑桥明代史统计洪武时期有百姓三千万,朱元璋杀了几万人,结果对剩下几千万特别负责,我怎么觉得总体来看,朱元璋还就是一个好皇帝啊。


                  85楼2011-04-10 21:13
                  回复

                    【5】《明通鉴 前编卷一 前纪一》记载:“至是太祖入城,首发仓粟振贫民,下令禁酒。”按太祖心存百姓一至于此也。
                    【6】《明通鉴 前编卷三 前纪三》记载:“师围武昌凡六月而降。士卒无敢入城市,晏然不知有兵。城中民饥困,命以米振之,召其父老抚慰。民大悦。于是汉,沔,荆,岳郡县皆相继降。”按太祖仁义,故民心向之,战无不胜也。
                    【7】《明通鉴 前编卷三 前纪三》记载:“士诚遂专有江浙,委政于士信。士信即为江浙丞相,乃广建第宅,蓄声妓,恣荒淫。”张士诚比之朱元璋想去甚远矣。
                    【8】《明通鉴 前编卷二 前纪二》记载:“陈友谅之弟友德率兵围信州…..又尽,则罗掘鼠雀及杀老弱以食,然犹出兵屡却贼。”按此条是元军残暴之铁证。
                    【9】《明通鉴 前编卷三 前纪三》记载:“左丞相徐达曰:“张氏骄淫,暴殄奢侈,此天亡之时也。其所任骁将,如李伯升,吕珍之徒,皆龌鹾不足数,徒拥兵众,为富贵之娱耳。”案此条可知张士诚军之腐朽。
                    【10】《明通鉴 前编卷三 前纪三》记载:“士诚多奸谋,尚间谍,御众无纪律。”
                    【11】《明通鉴 前编卷二 前纪二》记载:“友谅阳遣使出迎,而阴伏兵于城西门外,寿辉既入,门闭,尽杀其部属。”案此可知陈友谅之残暴。
                    【12】《明通鉴 前编卷一 前纪一》记载:“然苗性贪残好杀,所过屠戮无遗,郡县苦之。”案此条可知元末苗兵之残暴。
                    


                    86楼2011-04-12 09:57
                    回复
                      【13】元末叶子奇所著的《草木子》记载:“元朝自平南宋之后。太平日久。民不知兵。将家之子。累世承袭。骄奢淫佚。自奉而已。至於武事。略不之讲。但以飞觞为飞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歌。兵政於是不修也久矣。及乎天下之变。孰能为国爪牙哉。此元之所以卒於不振也。 ”案此可知元朝之衰败原因矣。将领世袭,骄奢淫逸,安能不败乎?
                      【14】《草木子》记载:“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疎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於南。渗漉之恩。悉归於北。故贫极江南。富称塞北。”案此条是说元朝不平等的民族政策。
                      【15】《草木子》记载:“小总兵王保保与庆阳李思齐治兵相攻。屠翦其村。”案此条是说王保保,李思齐之残暴。
                      【16】《明史 太祖本纪》记载:“辛卯,将还应天,谕达等曰:“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流离相望,故命将北征,拯民水火。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罔恤民隐,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仧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庶几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以副朕伐罪安民之意。不恭命者,罚无赦。”其中“前代革仧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是说元军入主华夏之残暴。“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可知朱元璋之仁义。
                      【17】《明史 太祖本纪》记载:“他盗拥兵据地,寇掠甚众。天下大乱。 ”由此可知元末群雄之寇掠之事不少。
                      【18】《明史 太祖本纪》记载:“张士诚自淮东陷平江,转掠浙西。”此亦言张士诚之寇掠之事。
                      【19】《明史 太祖本纪》记载:“初,福通遣将分道四出,破山东,寇秦晋,掠幽蓟,中原大乱”此言刘福通之寇掠事。
                      【20】《明史 太祖本纪》记载:“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朱元璋之军令严明,一至于此!
                      小结:在元末这一混乱时期,不论是群雄还是元军都一律是寇掠残民之辈。唯有朱元璋军令严明,将士一心,故能人百其勇。朱元璋攻打武昌,镇江时,居然做到了“晏然不知有兵”,此仁义之师,千古以来,又有几支?朱元璋取天下于群雄,所提乃仁义,有纪律之师。坐天下时,有灾必赈济,设预备仓,真千古圣君也。
                      与朱元璋胡蓝大狱所牵连的人数相比,朱元璋定天下时不扰民,不伤民所惠及的人数岂不是更多得多!至于朱元璋坐天下时对三千万子民负责任的态度,更是千古少有,怎能说朱元璋不是一个圣君,仁君呢?为什么说中国封建王朝得国最正的就是明朝,就是因为朱元璋这种仁义之师是刘邦军,赵匡胤军,李渊军所不能比拟的。
                      试问,刘邦军等军纪严明么?做到过“民不知有兵”么?即便做到过一两次,又能像朱元璋军这样贯彻始终么?恐怕不能,所以说,明末清初产生了那么多的明朝遗民眷恋大明,恐怕也在情理之中。至于今天明粉数量远超汉粉,唐粉,宋粉,也不足为奇了。
                      


                      87楼2011-04-12 11:10
                      回复
                        小数我记得有人说过朱元璋的军队会吃人的,是真的么?


                        IP属地:浙江88楼2011-04-13 14:45
                        回复
                          回88楼,绝对没有。


                          89楼2011-04-14 14:06
                          回复


                            90楼2011-07-14 20:04
                            回复
                              哈哈,好文
                              中国古代史乃是我的挚爱,而其中深远绵长,故又尤好其中春秋战国、汉三国、辽宋西夏金和明朝的历史
                              小树哥此文将许多明朝历史不得不提的要点和一些新颖观点结合一起,尤其是论及把【洪武开国】、【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的三大治世阶段结合起来去看,很欣赏
                              另外,作者把对于前辈已有研究的综合理解通俗、灵巧地体现在文中,这可算另一大亮点
                              我本人最欣赏的还是作者的史料采撷和整理排布,十分精巧,史料采取广博、全面,分析独到、完备,而且史料统一排布,一目了然
                              大善!


                              91楼2011-07-28 05: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