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
后来我又重新想过“负俗之讥”所指为何,汉典【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破庶众之议。”《汉书·武帝纪》:“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负俗,谓被世讥论也。”亦作“ 负俗之讥 ”。《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彧疾留寿春 ,以忧薨” 裴松之注引《荀彧别传》:“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 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其实如此看来,怎么都不像是个贬义词啊|||而且奉孝毕竟是士圈之人,所以我想不谐于流俗的很可能其实是他的政治军事学术观点。不过范蠡倒是有不少非士人都认为他是疯子的行为的记载,所以也挺难说= =
而荀彧“取士不以一揆”我一直是有所不解的,当时我的想法大概是“权宜”,例如他在讨论治道时说“教化征伐,并时而用”,士能有用于征伐,那就权宜可用。不过后来看到《仲长统传》引缪袭《昌言表》:【统字公理,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多归焉。统过干,干善待遇之,访以世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统言。统去之,无几而干败。并、冀之士,以是识统。大司农常林与统共在上党,为臣道统性倜傥,敢直言,不矜小节,每列郡命召,辄称疾不就。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汉帝在许,尚书令荀彧领典枢机,好士爱奇,闻统名,启召以为尚书。后参太祖军事,复还为郎。延康元年卒,时年四十余。统每论说古今世俗行事,发愤叹息,辄以为论,名曰《昌言》……】就突然多了另一种理解,“好士爱奇”,难道跟他喜欢熏香一样是种天性爱好么= =|||于是我开始脑补另外一种荀郭相遇了= =
后来我又重新想过“负俗之讥”所指为何,汉典【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破庶众之议。”《汉书·武帝纪》:“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负俗,谓被世讥论也。”亦作“ 负俗之讥 ”。《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彧疾留寿春 ,以忧薨” 裴松之注引《荀彧别传》:“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 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其实如此看来,怎么都不像是个贬义词啊|||而且奉孝毕竟是士圈之人,所以我想不谐于流俗的很可能其实是他的政治军事学术观点。不过范蠡倒是有不少非士人都认为他是疯子的行为的记载,所以也挺难说= =
而荀彧“取士不以一揆”我一直是有所不解的,当时我的想法大概是“权宜”,例如他在讨论治道时说“教化征伐,并时而用”,士能有用于征伐,那就权宜可用。不过后来看到《仲长统传》引缪袭《昌言表》:【统字公理,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多归焉。统过干,干善待遇之,访以世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统言。统去之,无几而干败。并、冀之士,以是识统。大司农常林与统共在上党,为臣道统性倜傥,敢直言,不矜小节,每列郡命召,辄称疾不就。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汉帝在许,尚书令荀彧领典枢机,好士爱奇,闻统名,启召以为尚书。后参太祖军事,复还为郎。延康元年卒,时年四十余。统每论说古今世俗行事,发愤叹息,辄以为论,名曰《昌言》……】就突然多了另一种理解,“好士爱奇”,难道跟他喜欢熏香一样是种天性爱好么= =|||于是我开始脑补另外一种荀郭相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