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orawill吧 关注:6贴子:356

韩非的术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术的论述是韩非学说中的精采之笔。本来他的学说
中继承商鞅的地方最多,但仍批评商鞅“徒法而无术”:“乘强
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虽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
患也”,“故其国富而兵强,然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资人臣
而己”(《定法》)。这里表现了商韩两人的原则分歧。商鞅着
重于国,而韩非着眼于君。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下,韩
非的论点无疑更受君主的欢迎。


1楼2011-01-06 16:45回复
    秦王政是韩非的第一个信徒,基于秦国累积下来的国力
    和运用韩非的理论,果然削平六国,成为“千古一帝”。但做
    了“始皇帝”的他对《韩非子》中的《备内》、《八奸》并没有学
    到手,结果自己死后,就被“八奸”中的第二奸“在旁”即左右
    近习和第三奸“父兄”中的次子串通起来搞了一次宫廷政变。
    秦始皇对八奸中的第一奸“同床”倒是给予充分注意,生前没
    有让她们擅权,死后让她们殉葬。但对于其他“利在君死”的
    人却没有注意。此外,秦始皇对《备内》中早已分析到的“春
    秋所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然而法
    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是以其民绝望,无所
    告愬,大臣比周蔽上为一”并未完全理解,可能是《韩非子》中
    大量篇幅用于分析君臣矛盾,对“卑贱”者仅这里提了一下未
    引起秦始皇的注意。这几句话前半段正仿佛是针对赵高、胡
    亥勾结李斯而发,其中一个人是“利在君死”,另两个人则是
    “尊贵之臣”,他们“比周蔽上为一”,“犯法为逆以成大奸”。后
    半段文字又仿佛预见到秦末农民固不能忍受秦国的苛政,因
    “绝望、无所告想”而起来造反,推翻了秦王朝。按秦法,流刑迟
    到就要处死的情况,正是韩非指出的“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
    以诛,常于卑贱”。虽然在《韩非子》中提及这类情况极少,但这
    几句话极为重要,表明韩非已想到这方面存在问题,只是他过
    于一心一意地为君主着想,对这个问题并未再进一步深入思考
    和提出像对待臣下一样的详细设想。从这里既可以看出韩非
    的内心矛盾,也说明韩非确是战国末年的一个奇才。
        


    2楼2011-01-06 16:47
    回复
      如果说韩非论术心机太深,心术不正,但从其所论内容
      看,确实针对了当时的实际。从《春秋》、《战国策》(虽为汉代
      所辑,但其原始史料在战国时代已存在了)中所记当时国与
      国间的矛盾、国内君与臣的矛盾中确有不少事例,虽然韩非用
      这些事实作为论据带有片面性,但如何对待这些事实则体现
      了韩非与孔孟间的区别所在。韩非论术,正是根据这些事实
      为君主出了相当周密的主意。


      3楼2011-01-06 16:47
      回复
        仅从篇幅来看,《韩非子》中探讨“术”的部分超过探讨
        “法”的部分。从内容来看,这部分论述往往开始时令人感到
        意外,细想后又对他分析人类性格中的弱点及自私处之深刻
        感到惊异和难以企及,许多例子甚至令人感到阴森可怕。所
        以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称韩非为“法术家”而不仅仅是法
        家,是一针见血之论。由于阴森可怕,韩非也知道自己的讲法
        会发生“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的后果。事实上中国历代精
        明的统治者对于韩非的这一套思想都是采取了“阴用其言”
        而决不张扬的态度,公开张扬的仍是孔孟的仁义道德。
             《韩非子》中用大量篇幅研究“术”,从一种角度看,是补充
        了法;而从另一种角度看,是冲淡了法,使治理国家的途径有时
        偏离了公开的法而依靠隐蔽的术,甚至依靠术多于依靠法。其
        结果使一切好处都归于君主一人。这正是韩非自己感到超过
        商鞅并引为得意之处,但也为此后中国政治中采用黑暗手段提
        供了理论依据。初期的法家进一步向“以法治国”,以国为本位
        发展是一个方向;进一步向用术统治和以君主个人为本位发展
        又是一个方向。向后者发展的结果就使法家不等于法治,更不
        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法家与法治表面上都倡导法,其实质却
        是南辕北辙:法治出于“公”,君主(或国家元首)与众人都要服
        从法律;而法家则似“公”而“非公”,仅仅为君主个人谋求一
        切,而在理论上将君主与国合为一体。韩非以前,申不害、慎到
        都有不少地方讲术,《管子》和《商君书》中也有讲术的成分,但
        都没有系统地论述过。韩非第一次对于法和术的关系作了理
        论上的探讨,并且明确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再加上阐明了势对
        法和术的支持作用,将法家的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但也走
        上了另一条路线,距离真正的法治却远了。


        5楼2011-01-06 16:48
        回复
          但《韩非予》中的术,有相当部分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例
          如听言之术,用人之术等。不能因他的“术”含有不少阴谋诡
          计成分而一概否定。《韩非子》中有关术的内容相当丰富,这
          里只能摘要阐述其中一部分,将这一部分与中国各个封建王
          朝的历史进行对照,就可以看出其所起的作用。
              一、术的含义及其特点
          《韩非子》中有二处对术下了定义: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
          课群臣之能者也,此入主之所执也。”(《定法》)
               “术者藏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难三》)
               术应当由君主独有,用来控制臣下,在职能上是用人之
          权,黜陟之权。因此不准臣下也用术。在使用术时,必须是莫
          测高深,除了君主本人外,不能让他人知道。如果臣下想知道
          君主的术,这一企图本身就构成犯罪。这一基本观念在以后
          中国历史上继续为统治者所祟奉,如《汉书》上就将《韩非子》
          中术的内涵扼要地归纳为五点:“擅生杀之柄,通壅塞之途,
          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
          (《汉书.公孙弘传》)


          6楼2011-01-06 16:50
          回复
            按照韩非的论述,可知术具有三个特性:一是非成文性,二是机密性,三是独占性。
                 首先,术是不成文的。法是“著之图籍,设之官府,布之百
            姓”的,用作治理民众的规范,必须公开才能起作用。术则并无
            一定规律,完全是君主根据其自身利害而相机使用的手腕。
                 在《外储说右上》中有一个例子很典型地说明了术的运
            用:薛公田**魏昭王宰相,昭王左右有二个人阳胡和阳潘很
            得昭王重视却不肯站在薛公一边,对薛公是个隐患。他想出
            个手腕,把二个人请来,与他们赌博,每人给百金作赌本。不
            久又给每人加二百金。赌了一会,传达来报说门客张季求见,
            薛公马上发怒,将兵刃交给传达,说:“他一向不肯帮我,把他
            杀了!”大家一楞,这时张季的朋友劝薛公说:“不是这样,我
            听说张季最帮你的忙,只是在暗中帮助,您不知道罢了。”薛
            公马上又变过脸来说:“过去我听说他不肯帮我,所以我想杀
            他。现在知道他在帮我,我不会忘记他。”于是送张季粮一千
            石,五百金,二辆马车,再加宫中二十名美女。阳胡、阳潘见
            了,议论说:“帮薛公一定有利,不帮薛公要受害,我们为什么
            不帮薛公呢?”
                 这类事既不可能公开其动机,又不可能形诸笔墨,更不可
            能立法,甚至口头都不能讲,只能是暗示。所以术的第一个特
            点是不成文性。《韩非子》对此事详论说:“薛公以人臣之势,假
            人主之术也,而害不得生,况错之人主乎?”(《外储说右上》)
               


            7楼2011-01-06 16:51
            回复
                   翟璜是魏王的臣下,和韩国很亲近,他暗中请韩国的军队
              攻打魏国,然后替魏国向韩国求和,以此提高自己的地位。对
              于这种情况,韩非一个原则是“令臣于外为制于内,则是君人
              者亡也”(《八奸》),认为在与他国关系上特别不能让臣下有
              权,更不能让臣下用术。在对外关系上,韩非赞赏的是君主用
              术,他在《内储说下》中举了个例子:郑桓公要袭击郐,先打听
              了郐国的豪杰良臣和辩智果敢的臣下名字,然后在郊外设坛
              祭祀,声称将郐的良田封给他们,将官爵封给他们,又故意将
              封赠等埋起来,好象暗中与他们有盟约一样。郐君果然以为
              这些臣下与邻国有勾结,就将他们都杀掉。于是郑桓公袭击
              并轻松地打下了郐国。这类诡计到现代还在运用。
                   在内部关系上,韩非也举出不少例子,如《内储说下》写
              了这样一件事:季辛和爱骞二人有仇恨,司马喜新近也和季辛
              闹翻了。于是司马喜叫人暗杀了爰骞,中山国君以为是季辛
              杀的,就杀了季辛。这是讲臣下用了术而君主不察,因而是韩
              非所反对的。至于君主对臣下实行暗杀,韩非则是赞成的。
              在《八经》中韩非提出,想杀掉某个臣下,如果没有理由,杀了
              他对君主名声也有影响,就可以用赐饮食下毒的办法谋杀,或
              利用这个臣下的仇敌去杀掉他。这些都是君主独有的权力,
              臣下不能用。


              9楼2011-01-06 16:51
              回复
                韩非主张的是“寂乎其无位而处,谬乎莫得其所。①明君
                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主道》)。前半段话要求明君寂
                静得像不在君主的位置上,空虚得让臣下、民众不知道他在那
                里,这点与老子相合。但进一步引申为要使臣下在下面吓得
                战战兢兢,这就是韩非的发挥了。因为老子明白地说过:“太
                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
                第十七章》)这就是说:按老子的原意,使下面畏惧的君主是
                很差的君主。使用同样的前提却引向不同的结果,道家就变
                了法家。
                     《主道》中指出,君主用韩非式的无为可以使臣下一直提
                心吊胆,不知什么时候君主赫然震怒起来,象雷霆轰击一样,
                谁也无法逃避君主的惩罚。这样臣下为保住自己的职位只能
                附首贴耳地按照君主定下的规矩办事,君主则按照臣下的才
                能来安排他们的工作,这就叫“习常”。②
                    


                11楼2011-01-06 16:53
                回复
                  第三,君主以无为制臣下之有为。韩非的无为与老子的
                  无为的另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就在于“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
                  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八经》)。如果君主只是自己发挥
                  一已能力,那就不是无为了。韩非对如何当好君主这一点看
                  得很透彻,他认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与其靠自己一人的
                  力量,不如用一国的力量。君主靠自己动脑筋,如果想对了,
                  还是自己吃力;如果想错了,还得自己负责。韩非还对如何当
                  好君主进行分层次的比较:自己有为是最差的君主,中等的君
                  主会利用臣下的力量,上等的君主还要会使用臣下的智慧,要
                  臣下出谋划策。
                       韩非指出,君主所以要避免自己事必躬亲,是因为如果能
                  充分利用臣下的智慧,君主根据所有臣下的智慧来判断事情,
                  君主的智慧就无穷了;能使有能力的人贡献其才能,然后君主
                  量材录用,君主的才能也就无穷了。
                       第四,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罚。这就是君主无
                  为的优越性:自己不亲自做事,而让臣下出主意,做工作,事情
                  办成了当然是君主的功劳,如果办坏了,就是臣下的罪过。因
                  为主意是臣下出的,出了坏主意,当然要负责。如果主意是好
                  的,但没有做到,君主还可以按照“循名责实”的原则要求臣
                  下的实(就是所完成的结果)能符合名(就是所出的主意):如
                  果不符合,君主仍然可以惩罚臣下。
                       第五,形名参同,君乃无事。要想做到有功君有其贤,有
                  过臣任其罚,需要用具体办法,韩非设计的办法就是形名参
                  同法。
                       君主想让臣下出力并承担失败的责任就必须依靠法(赏
                  罚的标准)、术(控制的手腕)和势(执行赏罚和黜陟官吏的权
                  力)。依法确定赏罚,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形(实际)和名(名
                  义)的关系。韩非用哲理化的语言阐述了名与实的关系:
                  故虚静以待之,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者
                  知实之情,静者知动之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
                  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主道》)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
                  人执一以静,使名自正,令事自定。(《扬权》)
                       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调和。(《扬权》)
                  同合形名,民乃守职。(《扬权》)
                  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功名》)
                      


                  12楼2011-01-06 16:55
                  回复
                    从这些提法中归纳出韩非对形与名的看法:名就是名义,
                    接近于现代语言中的规划和目标;形就是所做到的实际成果。
                    臣下按照君主所定下的规划完成实际成果,经考核所完成的
                    实际与君主所掌握的名义相符合,就是形名参同。有时名
                    (主意或目标)也由臣下自己提出,君主并不自己出主意。这
                    就是“虚静以待之,令名自命也”,然后由臣下自己按照所提
                    出的名来实际完成,这就是“令事自定也。”这一提法和“下君
                    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是一致的。上君自
                    已不提主意,不表倾向,只是叫臣下自己提出主意(有言者自
                    为名),然后自己去办出结果来(有事者自为形),君主只处于
                    监督者的地位。按照臣下自己提出的主意看是否对,再看臣
                    下办事的结果是否与自己提出的主意相同。形名相符者给予
                    赏,形名不符者绘予罚。其结果就是“形名参同,君乃无事
                    焉,归之其情”。
                        


                    13楼2011-01-06 16:56
                    回复
                      韩非在另一篇文章《二柄》中的论述就是对上引哲理性
                      (或是抽象化)的提法作出进一步解释:“为人臣者陈而言,君
                      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
                      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
                      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
                      非不说其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
                           《南面》中有一段话也有类似的意思:“其(指臣下)进言
                      少,其退费多,虽有功,其进言不信。不信者有罪,事有功者不
                      赏,则群臣不敢饰言以憎主。主道者,使人臣前言不复于后,
                      后言不复于前,事虽有功,必伏其罪,谓之任下。”这些话移到
                      现代,就是指下级预报计划,如完不成要罚,超额完成也要罚。
                      这些想法看来似乎难以理解,实际上韩非所指是名(计划)实
                      (完成)不符,如从实用角度考虑,超额完成也会使整个计划
                      打乱。韩非想出这套办法不易,执行起来更不易。
                           从这些例子看来,韩非论述形与名的关系,虽然与名家有
                      关,但名家重在形式逻辑上的论辨,而韩非却着眼于政治上的
                      运用,前者是学院式的,而后者是实用式的。正像韩非的无为
                      与老子的无为,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引申下去却完全不同
                      了;韩非谈人性利己与苟卿谈性恶的出发点相同,但引申下去
                      也走向相反的道路。
                           韩非一方面主张君主以无为制有为,另一方面提出实施
                      这个原则的办法,就是“形名参同”,“君操其名,臣效其形”。
                      其结果就能达到“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的
                      目的。


                      14楼2011-01-06 16:56
                      回复
                        三、自神术
                             君主要自己“无为乎上”而使臣下“竦惧乎下”,自己“无
                        为”而用“循名责实”的办法驱使臣下“尽其能”、“效其材”、
                        “尽其武”(《主道》),这需要有一套办法。赏是“功当其事,
                        事当其言”以后的结果;罚是“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以后
                        的结果。但怎样能在结果出现之前就能使臣下“竦惧”和替
                        君主效劳是个问题。因为君主本身并不一定有本领,却要
                        “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为了使既贤且智的臣
                        下为一个不贤不智的君主去效劳,除了君主掌握的势和依靠
                        势执行赏罚外,还得用另一种手腕。韩非总结了过去的历史
                        后提出一个基本原则——无为,和相应的一套方法——自神。
                        韩非的一整套术中本身存在一个大矛盾:君主既要无为,又要
                        在听言、用人、制驭等多方面不断运用权术,这样,君主就决不
                        能无为。他既要防止臣下篡权,又要警惕妃嫔谋害;既怕儿子
                        等不及来抢夺王位,又怕近侍不忠心而内外勾结。做事要诡
                        密,为了怕说梦话泄漏机密,睡觉时把后妃都打发出去。不相
                        信任何人,于是一切都要自己掌握而不让臣下利用赏罚的大
                        权。因此,实际上君主并不能绝对地无为。秦始皇一天要看
                        一百多斤竹简的公文就是实际例子。面对这个矛盾,韩非还
                        是抓住了一个要点.就是用一层神秘的面纱将君主笼罩起来。
                        由神秘而生威严,以此来威吓臣下和民众。这比商朝、周朝用
                        看不见、摸不着的“天”来威吓臣民,更能令下面感到现实的
                        威胁而不敢妄动。韩非认识到,要对付儇鳉智慧的臣下和
                        民众,就必须使君主“神秘”起来以代替天上的神,否则就会
                        无法控制,因此提出“主上不神,下将有因”这个关键问题。
                        君主越是神秘莫测,臣下就越发战战兢兢,而神秘之道在于隔
                        开距离。为此,韩非想出一整套使君主神秘化的办法来控制
                        臣下。


                        15楼2011-01-06 16:57
                        回复
                          办法之四:对臣下的使用上,做到“人主之行制也天,其
                          用人也鬼。”(《八经》)
                               君主的赏罚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用人。《韩非子》中一再
                          叮嘱君主必须学会保密,而且在对臣下行使赏罚时还应像天
                          一样公正无私,高不可测。①控制臣下所用的手腕则应当像
                          “鬼”一样的隐蔽和不可捉摸(在下面“用人术”节中详述)。
                               韩非对君主不能保持神秘的严重后果提出警告:“脱易
                          不自神曰“殚威”,其患,贼夫酖毒之乱起。”(《八经》)如果君
                          主疏忽大意,就不能使自己像神一样有威严莫测的力量,其危
                          险是有可能产生被后妃毒害的后果。《梼兀春秋》曰:“人主
                          之疾死者不能处半。”历史上汉武帝在册立太子后马上将太
                          子的母亲、他自己所宠爱的钩弋夫人赐死,这不能不令人想
                          到,历代皇帝(至少是汉武帝)是否将《韩非子》一书当作枕中
                          秘宝在揣摩学习?
                               韩国是战国时七国中最弱小的一个,但韩非心目中对韩
                          昭侯的评价较高,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韩昭侯是重用申不
                          害而相信术的一位君主,他用“术”将自己打扮成无所不知。
                          这样的故事很多。如韩昭侯假装失去一只指甲,叫臣下去找,
                          以试探臣下是否忠诚(见《内储说上》)。又如韩昭侯了解到
                          南门外小黄牛唷苗,于是故意下令说:“明令禁止牛马在田里
                          吃禾苗,为什么不遵守?马上去查明报上来。否则要治罪”。
                          东、西、北三处都报上来了,昭侯说“还有没有查清的”,再派
                          人去查,果然查到南门外还有小黄牛吃禾苗的事。臣下就认
                          为昭侯非常明察(《内储说上》)。另一次,韩昭侯叫内侍将自
                          己的旧秩子收起来,内侍说他太吝啬了,连旧衭子也不肯送
                          人。昭侯说:“明主一颦一笑都不轻易表露,必须有一定的目
                          的,所以这条旧衭子也要对有功的人才赏。”(《内储说上》)这
                          一系列故事都用实际例子阐明了“术”的运用原则。
                          


                          17楼2011-01-06 16:59
                          回复
                            韩非还提出:“听不参则无以责下。”(《八经·参言》)如
                            果不是从多方面听取意见加以参考比较,君主就无法判断是
                            非及事情的是否可行,因此也无法考核臣下的办事效果。
                                 (二)不要根据进言者地位高低来判定他的发言是否正确。
                                 韩非列举了数十种可能导致亡国的迹象,在第六种迹象
                            中指出:“听以爵,不以众言参验,用一人为门户,可亡也。”
                            (《亡征》)君主听取意见时,如果抱着地位愈高意见愈正确的
                            成见,而不用众人的话来参考、检验;或者只用一个人作为门
                            户,让意见必须通过这个人才能上达,这种做法可能导致亡国
                            的后果。
                                 (三)关于“参听”的技巧。
                                 首先,要听取众人意见。韩非认为一个人无论如何聪明,
                            个人所能听到、看到的是有限的。韩非尖锐地批评了传说中
                            予产单凭听到妇人哭声不正常就分析出她谋害了丈夫的故
                            事。有人以为这是子产明察,韩非对此却持不同看法,认为一
                            定要等自己耳目接触到才察觉奸恶的事,能察觉的事就太少
                            了,应该依靠众人考察人,也就是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
                                 其次,要能听取与自己相反的意见。韩非指出:“夫良药
                            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己之疾也。忠言拂于
                            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外储说左上》)这点说
                            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韩非特地指出是有见识的。
                                 其三,即使是众人的意见也未必可靠。想到这一层就更
                            为深刻了。韩非用一则历史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鲁哀公问
                            晏子:“俗话说:‘办事不和三个人商量就会迷惑’,现在我办
                            事总是和群臣商量,可是鲁国还是混乱,这是什么原因?”晏
                            子说:“古人说‘办事不和三个人商量就会迷惑’是指一个人
                            的意见可能错,两个人的意见大致对,三个人就可以算众人,
                            所以说做事不和三个人商量就会迷惑。现在鲁国群臣都听季
                            氏的话,众人所说的话都是季氏的私意,人多还是等于一个
                            人。”(《内储说上》)这表明,众人所表示的意见并不一定代表
                            众人真正的想法,有权势者可以操纵众人的意见。
                                 在听取众人意见时,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韩非在《八
                            经》中指出:国家有事时要**各方面的智慧,先分别听取各
                            人意见,然后再集中讨论。如不事先一一分别听取意见就集
                            中讨论①,后面发言的人就会不独立思考而故意与前面的意
                            见不一致以标新立异,这样就分不出智和愚。如不集中讨论
                            也会因众人意见不一而犹豫不决,犹豫不决就会把事情拖下
                            来,结果最后还是君主自己来解决。如果先分别听取意见,就
                            不会上别人的当。两种情况,前一种是依附有权势者的意见,
                            后一种是故意标新立异,显出与他人已发表的意见不同。但
                            二者都不代表发表意见者的真正想法。韩非认为这些名为听
                            取众人意见,实际上都没有听到众人真正的意见。这个见解
                            是相当深刻的。


                            19楼2011-01-06 17:00
                            回复
                              (一)控制臣下的基本原则,首先在于建立考察臣下的正
                              确方法。
                                   韩非提出君主应将多种办法综合运用来进行考察,即多
                              方征求臣下的意见,使计谋规划得更好;然后从各个方面考察
                              臣下的言行,责罚有过失的臣下。《八经》中强调:征求臣下
                              的意见一定要反复盘问,考察臣下的言行,一定要有严厉的责
                              罚;不反复盘问,臣下就会欺骗君主,不严厉责罚,臣下就会结
                              党营私。君主盘问详尽,就可以知道臣下的知识究竟有多少;
                              惩罚了为首分子,就可以不牵涉众人。观察各种情况和听取
                              多方面意见的作用,在于惩罚结党营私者和嘉奖与坏人划清
                              界限者,处罚不检举揭发者和加罪于同流合污者。君主了解
                              了各种说法后,一定要与天时、地理、物事、人情结合起来考
                              虑,使各种情况都能相符,于是就可以看到事物真相了。
                                   韩非提出多方考察,听取情况,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止臣下
                              撒谎和结党营私,所以对经君主多方考察后情况不符者要给
                              予严厉惩罚,对独立思考、不与众人结为朋党者应给予奖赏。
                              这样君主才能听到各种不同意见,与天、地、物、人参合比照,
                              掌握事情真相。韩非相信只有掌握真相而且从多种角度看问
                              题才能作出良好的谋画(“行参以谋多”),这里反映了一种唯
                              物主义的态度。


                              25楼2011-01-06 17: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