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吧 关注:39贴子:338

[总结]当代几位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代几位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不定期更新


1楼2011-01-17 20:05回复
    1贾平凹,废都
    作品主要以独特准确视觉深刻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凸显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以传统中国美的表现手法,真实的表达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为中国文化的民族化和世界化作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2楼2011-01-17 20:06
    回复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秦腔》授奖辞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这声喂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3楼2011-01-17 20:06
      收起回复
             作为一部长达近五十万字长篇小说的《废都》在文本上是不分章节的,不空行或空两行,另起一段,话锋自动跳到另一个画面里,故事繁复多端婉转逶迤后,用“文人那点儿破事儿”也足以概括。《废都》也几乎不分段,有时,它的自然段可长达数千字。这种文本计划本身就制造出一种逼仄、压抑、琐碎、兀秃的接受氛围。从文学语言的视角去看,《废都》,乃至贾师的诸多长篇小说,在语言的质地上,系统性上,表达与呈现深谋远虑孤注一掷上,贾师远比其同龄同代作家更多资源,也更多天赋。


        8楼2011-01-17 20:09
        回复
          2 王安忆,长恨歌
          -
          王安忆,1954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於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曾长时间居住於上海,於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至安徽插队落户。


          9楼2011-01-17 20:10
          回复
                 台湾出身的旅美文学评论家王德威 (David Der-wei Wang) 於其小论文《**学,又见传人——王安忆的小说》中,谓王安忆是继张爱玲后,又一**学传人(见王德威著《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高度评价王安忆在现代中文文坛的地位。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注重从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挖掘生活,在艺术表现上,早期多感情抒发,近期则趋于冷静和细致。作品可以感受到一种宽厚的爱,她赋予故事中人物"英雄性",表现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同时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 有论者认为,总体上讲,《长恨歌》的思想内涵和叙事结构都不如《启蒙时代》具有挑战性——写《启蒙时代》这样的作品,作家不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的积累都拿出来,是支撑不下来的,因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它都是个无所依托的东西,所以一定是观念和内心动力的产物。(“启蒙”的精神现象学——谈谈王安忆《启蒙时代》里的虚无与实在)


            10楼2011-01-17 20:10
            回复
              长恨歌故事简介: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长恨歌》,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而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这些观察可以成为这部美妙小说的题词,在诸多主题中,小说考虑的是什么能够持久,什么能够保持不变——什么能够抵挡住时间的流逝,又是什么会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屈服.当王琦瑶终于理解,(并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自己激发的男人对她的热情之后,却为时晚矣,她已伤害他们太深,以至于身边的男人没有选择,只能离开她。但尽管有种种不是,她却从未无情过。作为一个异常美丽却平凡的女人,她太容易在时尚、财富和欢愉面前盲目,而认识忠诚和仁慈的价值却太过缓慢。当《长恨歌》归于暴力、忧郁、悲伤的恰当结尾时,读者或许可以感到对小说中逝去时光普鲁斯特式的怀念,萦绕于王琦瑶心头的忧伤,弥漫在迷人的、几乎消失殆尽的上海弄堂的悲伤。


              11楼2011-01-17 20:11
              回复
                3 铁囧凝 及其棉花垛
                铁囧凝高中毕业即到农村插队落户,1979年调保定文联《花山》杂志任小说编辑,后到河北省作家协会专事创作。在中学时代开始创作,1980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夜路》,遂为文坛瞩目。从1982年起,以《哦,香雪》、《六月的话题》、《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作品多由日常生活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语言清丽,意境悠远。从1986年发表《麦秸垛》起始,转向对传统文化心里的掘示,艺术风格也走向浑厚和冷峻。进入90年代后,铁囧凝以《对面》、《永远有多远》等中、短篇小说,多方面地素描人生,演练才情;另一方面,她连续创作出《玫瑰门》、《天雨之城》、《大浴女》等长篇力作,以对女性命运、城市人生颇具人性深度的独特发见和精到表现.


                12楼2011-01-21 22:39
                回复
                  4 张洁及其沉重的翅膀
                  《沉重的翅膀》作者张洁,1978年因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而引起文坛瞩目。张洁小说始终以追随生活、逼近生活,注重对社会政治经济、道德伦理问题的探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主义风貌著称。短篇多采用微言大义的形式,且富有诗情副意,风格细腻柔和,常透露出“温柔的伤感”;长篇则从大处落笔,肆意挥洒,显得深沉雄浑,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更为强烈。    
                  《沉重的翅膀》以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国高层领导——重工业部正部部长间围绕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展开的一场“鏖战”为主线,自上而下地表现该部、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及其基层班组的整顿、改革,笔触所及,从人物的世界观到方法论,人物间的政治关系至婚姻家庭关系,从政治、经济领域至哲学、伦理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种种问题,同时,还顾及到方兴未艾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在如此纵横挥洒的艺术描写中,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力主改革的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及其对立面,重工业部部长田守诚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了“蝉蜕时的痛苦”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题旨。


                  16楼2011-01-21 22:42
                  回复
                       基于对生活现实、改革进程的感受和认识,作者重彩浓墨地描绘郑子云、陈咏明等人为整顿、改革而进行的悲壮斗争,着力表现他们的进攻与招架、迈越与受挫、欢欣与忧愤,揭示他们不仅不向直接的对立面妥协,而且还敢于在旧习惯、旧观念的包围中高高举起标新立异的旗帜,义无返顾、一往无前的精神。尤其是郑子云,这是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出现的具有丰满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当代中国脊梁式的人物。作为优秀的高层领导干部,郑子云既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虽然年老多病,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又驱使他勇敢地投入改革的洪流,力图从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为企业管理探索新路。小说将他放在与对立面人物——田守诚的激烈较量中,放在新旧意识猛烈的碰撞中,揭示他“不安分”的性格和时感疲惫、寂寞的内心,叙说他那悲壮的斗争历程。


                    17楼2011-01-21 22:42
                    回复
                           跟《爱,是不能忘记的》等作品相比,《沉重的翅膀》不再以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生活细节反映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主题,而是用一种犀利泼辣的笔调直接描绘重大的政治事件,在社会、家庭、现实、历史的交错描写中,展现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独特风貌。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坚持以性格、观念、意识、习惯的尖锐冲突和剧烈碰撞,从对立和对比中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操守。作者依旧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刻写,但由于人物的心理已注入了更为深广的社会、人生内容,因而这类内心揭示比以往更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谱。这种创作风格的嬗变,说明了作者为适应内容的需要所进行的可贵探索和所取得的新成就。附,故事梗概—————— 


                      19楼2011-01-21 22:44
                      回复
                               陈咏明的改革保进了工厂的发展,过年时各家各户争着请他吃饺子。郑子云则趁星期天来到了曙光汽车制造厂。只见食堂、托儿所整修一新,车间里充满着一种让人兴奋的、一环紧扣一环的节奏感,对奖励、管理制度的改革更使他看到了希望。面对着这一切,郑子云想到了原任厂长宋克写的那封信:“曙光汽车厂问题很大,干部不安心工作,工人有意见……”心区又在隐隐作痛。在部里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郑子云再次肯定了陈咏明的工作,并从思想工作的历史讲到心理学、社会学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突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道理说来容易,可要在实际中变成现实可真难啊!郑子云感到些许沮丧。     曾失足过的莫征默默地用双手改变着自己的生活。郑子云的女儿郑圆圆抛开世俗的偏见,在共同的学习和对命运的探讨中,与莫征深深相恋。     介绍陈咏明的报告文学发表之后,不仅它的作者叶知秋、贺家彬有幸加入了众矢之的的行列,连郑子云也被卷了进去。因为他给诬陷陈咏明的宋克回过一封观点相反的信,对这篇文章表过那样的态:“发!出了问题我负责!”不久,田守诚就在宋克的撺掇下,派干部司司长带二十多人到厂里,借考察干部的名义了解文章“出笼”的经过。在部党组会议上,田守诚发表意见,说作品不尊重历史事件,陈咏明打击别人,抬高自己,把别人的功劳归于自己,政治品质有问题。孔详副部长也气势汹汹地说:“有了成绩和功劳。应该记在党委的帐上嘛!突出个人是不对的!”郑子云理直气壮地反驳:“这篇作品有什么应该追究的责任?从他们厂里的青工争购传颂作品可以看出文章的社会效果不错……”     叶知秋和贺家彬被各种议论所困。对于贺家彬来说,议论不仅仅源于这篇文章,还有因为他常去照顾干校时结识的寡妇万群。当高文煊屈服于社会压力不敢大胆去爱万群后,万群与儿子的生活便日渐拮据。他与叶知秋作了一番心与心的交流后,买了许多东西直奔万群家。     曙光汽车制造厂的原车间主任吴国栋因病住了院。这段时间,杨小东他们包下了他家的重活,还分批到医院照料他。陈咏明也帮助他解决了爱人工作单位远的实际问题。而这时,何婷正在为二女儿留京工作的事勇往直前地准备打第八个电话,经过一番老谋深算式的谈话,何婷对孔详以利益相诱,终于敲开了女儿留京的最后一道门。     重工业部十二天代表选举第一年回合的结果出来了,郑子云以887:406当选。虽然田守诚的代表资格找归毫无干系的G省早已确定下来,但他还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郑子云的代表资格弄下来。郑子云看完一份既无抬头,又无落款的文件:“重工业部的十二大代表已有部长一名在选,另外两个名额,不宜再安排部一级的干部……”,微微笑了笑。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投降”这个字眼儿。为了战斗,十二大代表非当不可。经过又一番交锋,举行了第二个回合的选举。     郑圆圆恋爱遭到夏竹筠的竭力反对。面对母亲的势利、虚伪和强硬干涉,父亲的无可奈何,郑圆圆的愤然离家,走向莫征的怀抱。     深更半夜,田守诚被电话铃声惊醒。这是郑子云善观眼色的秘书纪恒全打来的。纪恒全用发紧的,似乎努力憋着嗓子眼里的笑的声音告诉他:郑子云因心肌梗塞住进了监护病房。田守诚放下电话,映入他脑中的,是十二大代表最后的投票结果:1006:287。想不到事情又发生了变化。此时的田守诚已衣冠楚楚,象去赴一个盛大的招待会,比往日更加庄重地坐进小汽车,向医院驰去。 


                        23楼2011-01-24 20:12
                        回复
                          5 史铁生及其遥远的清平湾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一篇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的小说,其中的叙述者“我”以回忆方式构建起一个叙述框架,并完成对自己插队故事及破老汉故事的讲述,进而实现了作者与清平湾的一次精神对话。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把视角转向了他们曾经洒过汗水和泪水的那片土地上至今仍默默生存着的人们,而将知青作为媒介,从他们的眼中观察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从而将知青文学的触角探伸得更远;使这一部分的创作在经历了重复的危机之后又写出了新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史铁生跳出了以往的旧框子,经过十年的积淀,终于将这些不能忘却的记忆写出来。史铁生抛掉了个人的苦闷和感伤,从清平湾那些平凡的农民身上看到了美好、纯朴的情感,看到了他们从苦难中自寻其乐的精神寄托,看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24楼2011-01-24 20:13
                          回复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作品评读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写的都是些贫瘠的黄土地的人们。在号称黄土高原的地方只有黄土却没有塬,因为都被雨水冲刷出了沟沟壑壑了,山上的树很少,少到村里人对于哪些山上有几棵什么树都了然于心。在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时候是真的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里面所保有的那份他个人特有的对于那片土地,那里的人们,那里的动物生灵们的特殊的感情,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的亲切、窝心,就好象是对于亲人的感情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于也许是自己的青春岁月的温存的情素在里头。 “我的”这两个字已然向人们述说这是我的非别人的,也许很多人到过那留下了什么,可是这个清平湾和那些都没关系,因为这是“我的”。“遥远的”给人一种记忆的线索感,现在已经不是当时但那段日子那些人那土地都永远的保留在了作者的心间,虽然遥远却绝不会忘怀。文章以行家里手的口吻细说如何选牛,告诉我们这些就是作者曾经真实的生活。自然亲切的带人们走进他的遥远的却永住心里的清平湾,那段岁月是段苦难的岁月,但正是在苦难的中他结识了真挚淳朴的人们开启了人生的另一道门坎。综观全文,作者笔触下的生活是贫瘠的但却只有像白老汉的信天游里唱的,那种淡然而又绵长的对于生活的无奈和苦涩,而温情却永远贯注其间。清平湾的人是淳朴的可也尚勇气的,他们很重视牛,因为牛也许是他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工具,可是牛是充满感情的。于是有了“我”和牛之间的亲密举动,牛群里的故事,有些跋扈却很慈爱的老黑牛,健壮的红健牛,解不清电视电影是怎么回事的留小、留小想要和“我”一起上北京的攒路费行动,破老汉的仁义心、满肚子的歌,等收后的清平湾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而耐人寻味。 


                            25楼2011-01-24 20:13
                            回复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影响         经历过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的人们中间,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反思、勤于思考的作家,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值得记载,颇有建树的新文学流派——知青文学。其中有以描写知青为主体的《今夜有暴风雪》、《蹉跎岁月》等,以其轰轰烈烈、悲悲怆怆的效果憾动人心。写出了这些动荡年代中的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精神与肉体的冲撞中的迷惘、苦闷、执着等多种心态,对这场波及全国,使千千万万人投身其中的运动进行了艺术的阐释。与此同时,另一些从这条路上走过的人们,把视角转向了他们曾经洒过汗水和泪水的那片土地上至今仍默默生存着的人们,将知青作为媒介,从他们的眼中观察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从而将知青文学的触角探伸得更远,使这一部分的创作在经历了重复的危机之后又写出了新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史铁生这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就是跳出了以往的旧框子,经过十年的积淀,终于将这些不能忘却的记忆写出来。正如史铁生所说,刻意想写插队的生活,编排了一些情节,反到弄巧成拙,被人怀疑他是否插过队。“倒是每每说起那些散碎的往事,所有的人都听得入神、感动;说到最后,大家都默然,分明都在沉思”.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中所蕴藏的艺术的美感吧?作者虽将小说取名为“遥远的清平湾”,但读罢令人感到,清平湾实在并不遥远,它就在作者的心里,在读者的眼前。那一道道的黄土高坡,那一群群慢慢行进的牛群,那一孔孔窑洞中住着的婆姨娃娃,那整天价唱个不停的破老汉,都让人觉得那么亲近,甚至嗅到了那里的黄土味儿。


                              26楼2011-01-24 20: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