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
-
49一,缘起与性起,在我看来,是一回事。 性起与缘起,只是对同一件事而分别从两个角度上的不同称谓,其实在内在上,讲的是一件事。 二,诸法性如。一切法的实相都是如。 这个如,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 诸法如生如起。这是总说。 1,这个如,从本性的角度上讲,如就叫做空,寂灭真空。 诸法性空,随缘而成种种无量幻有。 因为真空,而有幻有世界。 因为无相,而能成种种生灭之相。 因为无所知,而能无不知。 如无相真金,能随
-
11夫以。主教圆通尽虚空于尘刹。帝珠方广揽法界于毫端。无碍镕融卢舍那之妙境。有崖斯泯普贤眼之玄鉴。浩汗微言实叵寻其旨趣。宏深法海尤罕测于宗源。今略举大纲开兹十义。撮其机要称曰旨归。庶探玄之士粗识其致焉。 一说经义 二说经时 三说经佛 四说经众 五说经仪 六辩经教 七显经义 八释经意 九明经益 十示经圆。
-
5本名冯培德(字士雄)的冯冯,在一九六四年以小说「微曦四部曲」轰动一时,并荣获第一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奖。皇冠出版创办人平鑫涛推崇冯冯为「天才、奇才、鬼才」。冯冯一生神秘而传奇,连最早出版他作品的平鑫涛都只知他叫「冯冯」,不知全名叫冯士雄。2003年,冯冯的回忆录「雾航」(文史哲)出版,读者才可窥知他的曲折生平。 精通九国语言冯冯因缘际会移民加拿大,从此潜心向佛,信众敬称他为「冯冯居士」。在「雾航」一书里,
-
43阿赖耶识离体后,肉身就开始腐败。 按照道家说法,此时命魂去地狱受审投胎,天魂上天,地魂跟随尸骨。 这个三魂说法,与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的说法怎么相互完美解释呢。 阿赖耶识与投胎的命魂是什么关系呢。 命魂投胎时,是不是天地二魂也会同时汇入胎内。 等等。 元神,识神,阴神,阳神,三魂,七魄,脾意,肾志。
-
5不闻此首楞严三昧的人为诸魔所乘,已听闻者诸佛护持!生信乐者,已悉皆获得菩萨十力 有部功德震撼无比的殊胜法宝经典,名:《佛说首楞严三昧经》!追求佛道的善男女,如能听闻首楞严三昧之意趣,能深信、理解,并对首楞严三昧的义理不起疑惑之心,当知此人于佛道上的修行,将不会退转;更何况那些自己已深信,能受持、诵读,又能为他人解说,同时自己又依法修行的人。倘若有人不闻此首楞严三昧,当知他已为诸魔所乘;倘若已听闻此首
-
0南师传授的准提仪轨是要灌顶才能休的吧
-
66南师对显密圆通成佛心要的评价极高!
-
23引: (1)涅槃界的莽夫——提起阿罗汉,在不少佛教徒心目中,那是一种不怎么光辉的形象。阿罗汉智慧浅薄而自私自利,经常跟佛陀耍起小孩子脾气,他们只顾着自己的解脱,在解脱涅槃等各个方面都不够究竟,貌似是根器低下的一类成就者。 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低质量的公案和典故,在这些小故事里,阿罗汉卑劣愚蠢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尤其在那些缺少分辨能力的人们心里,阿罗汉只是他们生动的反面教材。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为
-
40观因缘品第一2 观去来品第二3 观六情品第三4 观五蕴品第五5 观六种品第五6 观染染者品第六7 观三相品第七8 作作者品第八10 观本住品第九11 燃可燃品第十12 观本际品第十一13 观苦品第十二14 行品第十三15 合品第十四16 有无品第十五17 缚解品第十六18 业品第十七19 法品第十八21 时品第十九22 因果品第二十23 成坏品第二十一24 如来品第二十二25 观颠倒品第二十三26 观四谛品二十四27 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30 观邪见品第二十七31
-
291 何谓如来藏? 如来藏不是一个实体,只是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在凡夫称为识,在圣者则称为智。 在《密严经》和《胜鬘经》中,明白指出,如来藏是佛智、如来藏是智境。因此,根本不存在有自性、无自性的问题。[注1] 任何形式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心识境界。一切事物与现象是客观存在,而心识却是主观的,由主观的心识,执持客观的事物,从而心识中转起一个境界,这个境界便即是“识境”。这个识境,有自性呢、还是无自性呢? 当然是无自
-
94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一家教观,万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辩十种疑,疏十六观,极谈净土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
-
0
-
5以下摘自元音老人《心经抉隐》 一百法内,第一个是“心法”,称之为“八 大心王”。前六大心王就是我们讲过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心,产生六种识。眼睛能看见色相,叫眼识;耳朵能听到声音,叫耳识;其它鼻、舌、身、意四根对香、味、触、法四尘所生的识,就是鼻、舌、身、意四识。还有两个心王,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第七识是末那识,义为“我执”,相宗称为“染净依”,是专事传导输送的。相宗有一俗语:“弟兄八个一
-
434大圆满,一译大圆胜慧,梵语摩诃删底(mahasanti),藏译竹箐(rdzogschen),为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在该派九乘判教中为内密三乘中最高的“阿底(无上、极)瑜伽”,高踞全体佛法、所有密法的顶尖。该部法据称源出本初佛原始法身普贤王如来,由之传五方五佛,人间初祖据说即是大乘《维摩经》中的主角维摩诘居士,学界一般认为真正可信的人间初传者为公元七至八世纪西印乌仗那国国王极喜金刚,经妙吉祥友、吉祥狮子,由莲花生、无垢友等传
-
1沈家桢讲金刚经研究:(十二)什么叫做‘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十二)什么叫做‘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无余涅槃及灭度这两句是佛教中专用的译名。涅槃是印度梵文 NIRVANA 的音译,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生也就不灭,所以不生不灭的境界叫做涅槃。我们人有烦恼,烦恼会忽然生起,也会消灭,因此烦恼不是涅槃。人的肉体会从娘胎出来,出生,会长大,会衰老,会死亡,所以人的肉体不是涅槃。 ‘灭度’这两个字的意思,灭是
-
8一直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自问。 我知道,佛家人一直排斥仙家,认为是巫婆神汉,一向看不起。而世俗人,对此又一向很好奇,有很少有见识过。也许,我是一个比较适合评价此事的人。因为我见识过很多仙家,对他们也有不少的了解。 有能力的善良的仙家可以看。
-
34叙意 西域诸祖造论以破外道之执、须善自他宗。此方从古经论诸师、未有不善自他宗者。吾宗末学、安于孤陋、昧于同体、视为异物。不能融通教观、难于利俗。其有初信之士、不能深穷教典。苦于名相支离、难于理会。至于酷嗜老庄为文章渊薮、及其论指归、莫不望洋而叹也。迨观诸家注释、各徇所见、难以折衷。及见口义副墨、深引佛经、每一言有当、且谓一大藏经皆从此出。而惑者以为必当、深有慨焉。余居海上枯坐之余、因阅楞严法华次、
-
13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俄共中央派马克斯、恩格斯研究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里,梁赞诺夫发现了恩格斯一部分由四束手稿组成的未完成著作,内容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的哲学论述,没有总标题,写作年代大致在1873至1883年间,这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就是日后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 鉴于《自然辩证法》一书在社会主义国家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很有必要对
-
59一,本体论,外道与佛教都可以讲,可以用这个词,但各自涵义是有一样的。 外道说的本体,如一母体,生出世界万物出来,这世界万物生出来后就与母体分别独立了,是不同的事物了。 佛教说的本体,不是这个意思。 佛教说的本体,与本体的用,是不二的。 这个不二的关系,如金与器相: 器相全体是金,金全体是器相。 没有不是器相的金子,没有不是金子的器相。 器相是金子的存在方式,金子是器相的唯一共性。
-
30契者,符合不异之意。觉即佛所证之无上觉道。现在以自利利他之菩提心,信愿念佛,念之久久,业消智朗,即与佛所证之觉道相契相合。故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契觉之义。汝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修,则其利益,唯佛能知。若学一种下劣根性,佛尚未真实念,便欲开悟,则是欲契觉而反背觉矣。以念到极处,自
-
0唯物、唯心的焦点在哪里?到底是神造出了人,还是人造出了神呢?
-
339《华严金狮子》是华严宗实际开创者法藏所写的。法藏著述中,《华严指归》《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金狮子章》并称“贤首三要”。《金狮子章》从万物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的缘起理论,进而阐述无穷无尽、错综复杂的缘起关系。全文简要地表述了华严宗的理论体系。可以作为中观的入门方便学习。 明缘起第一 谓金无自性随工匠缘。遂有狮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 浅释:金并没有不变的本性,随着工匠的加工才会有狮子的相。狮子
-
40性空 闽南佛学 意识,为人们最易认识的识。因此,无论是哲学、科学,宗教,乃至佛教的大小乘无不公认此识的存在。如“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人类创造世界”、世界是意志的表相”等语句皆出自宗教以外的各种学术。 他们对人的精神认识虽然只停留在易知的心理作用中,但巳抓住了支配人的身心及造业多端的分别识。佛说一切有情各有八识,识以虚妄分别为其自性。沦其自性,七、八二识行相微细不可知
-
1今在思想较聪慧之佛徒,以本于锡兰岛南方巴利语所谓原始佛教,及西洋人用其比较的科学的进化史眼光,谓大乘佛教及佛的宇宙哲理(阿毗达磨)为后起,纯由佛教流行中与他土宗教哲学交涉后种种时代演进之所成。且三界有情及三十七觉分等,皆为释迦时代印度人一般的流行思想。佛之特点:(一)为否定有“我即梵梵即我”的我体;(二)为由不贪欲乐不着苦行之非乐天非厌世的中道解脱:故唯“解决生死问题”的小乘解脱,为佛陀的根本精神
-
3净空法师讲述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同名佛的名号无量无边,同名菩萨的名号也是无量无边。观音菩萨不是一个人,你要说一个人就错了。像在学校念书,教授一样,观音菩萨好比是语文教授,那我要问你,这世界上教语文的教授有多少?你就明白了。我们凡夫执著,说观音菩萨以为就是一个人,这就错了,太多了,无量无边,修这个法门的都叫观音菩萨;修般若法门的,那都是文殊菩萨;修十大愿王的,那都是普贤菩萨;修孝亲尊师的都叫
-
2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真唯识量”是玄奘法师印度游学“学满将回”时为反对正量部而作的一个量式,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大乘唯识学思想和丰富的因明学理论。本文就永明延寿《宗镜录》中对“真唯识量”的解说进行分析,突出法相宗衰微之后,佛教各派对教下学理包括对因明理论的基本传承。从中可以看出延寿对“真唯识量”的大胆论议,本来是为了弘扬佛教义学,走出“不立文字”的偏执,在客观上却对因明理论的阐扬起到了很好的
-
4放生能远离九种的横厄,免受九种的灾难,是故圣僧憨山大师苦劝末法众生应该励行放生,救度众生。 放生离九横: 一.得病无医。 二.为火所焚。 三.横堕山崖。 四.毒药咒诅。 五.王法诛戳。 六.水中沉溺。 七.非人夺精气。 八.为恶兽所啖。 九.饥渴所困。
-
5惟贤法师答:这是龙树菩萨造《十二门论》的首颂。因缘所生法就是没有实体。一般讲自性是有实体的,没有变化的。既然是没有实体而且有变化,它就无自性。它不否定众缘生法,若是否定众缘生法,空就不能建立。当体即空就是在因缘生法中见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不能分离。你专讲“有”难免有常见,专讲“无”难免有断见,般若恰恰是来消灭这个断见、常见的。远离二边,契合中道,为中观之见。不管精神还是物质都是一样的,精神物
-
1──十七年九月在巴黎哲人厅讲── 我对于佛学有二十余年的研究,知道他并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产物,他的性质,实在是大同的世界的。现在的交通一天发达一天,已成了车同轨的形势。所以学说方面,决不是那一种民族、那一种国家、那一种时代的学说所应当代表,而当有大同的世界的文化,去做书同文、行同伦的事业。因为车同轨已有了基础,便当努力于书同文、行同伦的工作。我了解到这一层,并感到世界有提倡佛
-
1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
-
1佛法是慧学,佛法的本质涵义只是慧学,其它皆非。人脱离六道轮回,明了并证得本来,实在说来,只是慧上之事。佛法一切法门,各种法门,最后或说真正目的都是这个慧,都是为了慧。 关于佛法修慧,太虚法师的观点总结如下: 一,闻所成慧。 闻所成慧,就是先学习佛法的世界观,在第六意识知解比量上正确理解佛法揭示的诸法因缘和合相续刹那生灭、本来空寂、空有不二的实相,了知心物一元的互为因果的道理,了知世界一切皆因各各八识生
-
2───十三年七月在镇江佛学研究会讲─── 谈佛法诸山长老参学在先,太虚何须立说?即诸大居士皆研究有素,亦不待太虚启言。况佛法甚深,非言语所能及!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以实证说亦唯佛与佛乃能了之。且诸法实相,竖说横说,重在亲证;有所说者,皆为方便引导假立法门,如法华三车之喻,不过欲令众生自证实相之境,以斯方便达彼究竟而已,又何能说可说之有哉?惟不能已于言者,盖佛法难得真谛,毫厘有差。千里有
-
1───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 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的因和水土、人工、日光等缘,才能生长出来,这是自然界的植物,其他动物、矿物、如化学上由水而化成氢氧气,水就氢氧气等因缘的所生法;就是物质分析到最细的原子,也还是由电子所构成功的。从此分析下去,
-
3──二十四年十二月在广州复旦中学讲── 一 以佛法为非伦理非人生的错误 二 众生升沈以人为枢纽 三 人于一切众生中最富创造力 四 佛法中五乘共法最重人生道德 五 善生经之六方与儒家五伦 六 人生道德之十善与五常 七 以自他二方现未二世均益为善 八 自他俱利之精义 九 以不害他及能利他为道德 佛学的人生道德,即是从佛教的立场和观点出发,略说人生道德之大概
-
1──二十四年十一月在丹阳正则女中讲── 今天提出一个与人生非常切近的题目,这题目就是“人生进善之阶段”。 一 人生之解析 照通常解释起来,人生就是人的一生。人生究竟是什么?我且来解析一下,可先分作两大干:一、理性,理是普遍贯通的,与之相对的就是事相。我们如果把人生解析开来,可以分作理性与事相两部分。二、事相,就是事实上的人生相,依此以显出我们是人的,这就叫事相。在这事相部分,又可以分成三
-
5──五年在普陀关中着── 一 总论 二 信仰皈依三宝 三 三皈 四 五戒善法 五 在家六众信徒 六 不残杀而仁爱 七 不偷盗而义利 八 不邪淫而礼节 九 不欺诳而诚信 十 不服乱性情品而调善心身 十一 五戒之类别 十二 增上五戒 十三 持戒之因果 十四 传授受持之方法 十五 断疑生信
-
2──十五年九月在星加坡维多利亚纪念堂讲── 一 佛是为救世人而求得正觉者 二 正觉是明彻人生世间真相的 甲 缘起无尽 乙 性空无碍 三 解悟人生世间真相之成果 甲 缘起无尽故得人生之真价 乙 性空无碍故离世间之苦厄 四 佛法能觉世救人 维多利亚是英国有名一女王,当日曾致英国强盛,使英国国旗飘扬于世界;今在星洲之维多利亚纪念堂与诸君讲演,或为佛法昌明于
-
3───十四年七月在庐山讲─── 今天且提出“人生”两个字的名义来谈谈。 “人”是什么?怎样叫“生”?这是两个问题。世俗对于人生的解说,往往以为人生几十年光阴就是人生的安立,把人生概指为“人之一生”、“人的生命”或“人的生活”而已。今谓人生应该要分析来讲。 第一、“人”是什么?即是人的一名所名的那个人究竟是怎样?依照中国的人字,是象形的,所以首先可云人是个有形体的。但有形体仅足区别无形体的虚
-
3
-
8──二十年八月在北平华北居士林讲── 开题 释颂 一 顺转杂染分 甲 第六识 乙 前五识 丙 第八识 丁 第七识 二 逆转清净分 甲 第六识 乙 第七识 丙 第八识 丁 前五识
-
9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然则物我同
-
2大 舟 迷信眼睛、迷信常识、迷信物质实有、迷信科学,这四大迷信,是绝大多数国人的思维状态、精神境界,他们不懂得一切质量,人眼只能看见2%,即使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也只测到宇宙质量的4%。迷信眼睛和科学仪器,这是人们的通病。台大李教授等的实验,无意间证实了人们肉眼看不见、科技手段测不出的神佛世界的真实存在。 中科大朱清时校长的文章宣告了建立在物质实有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的谬误,它揭示了: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
-
10全书目录: 自序 一、体验人生归宿的重要性 二、食 三、衣 四、住 五、行 六、育 七、乐 八、西游记胜 九、结语 十、理想与现实(代跋)
-
3此论依《华严》的宗旨,推究人的本源。卷首有宗密的自序,总叙造论的本意及全论的大旨,认为万物都有本源,人为最灵,更应知自身所从来,但儒、道二家只知近的是祖、父传体相续受身,远的是混沌一气分为阴阳而有三才、万物;又佛教中也有说是前生造业受报得到人身乃至业、惑展转以及阿赖耶识为身的本源,这都只是权教之说,未明实义。今依内外教理,推穷万法,从浅至深,会偏令圆,所以叫作原人。
-
3法藏大师,唐代高僧。为严宗三祖。十七岁入太白山学佛,后从智俨听讲华严经,深受智俨赞赏。上元元年,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诏京师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号贤首。从此以后经常参加翻译、讲经、著述,特别对华严经的翻译贡献最大;亦于华严经研究最深,前后讲说华严经三十余次。将智俨所创的教相和观行作了详尽的发挥,成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世称贤首国师。因《华严经》中有位菩萨叫贤首,赐号贤首。从此,法藏又被称为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