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平等性智心无病 法禅 在唯识论中有所谓的转识成智之说,也就是转八识成为四智菩提。简言之,就是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
-
4大师谕世人曰: 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
-
12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总纲领,是普贤菩萨成佛的十大愿王,是妖魔鬼怪闻风丧胆的利剑,是般若智慧的精髓,是圆满六度菠萝蜜的神灯。它号称天书,因为这
-
0经核实吧主虚空大丈夫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鲁都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1本周二,我们组成员,就各自对师父留下的作业,每个人都阐述了自己的修学理念;师兄们法喜从满,相
-
0
-
39禅宗有两句名言:“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看见郁郁的黄花,那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看见青翠的竹子,那就是我们的法性身。
-
1净土资粮——信门 蕅益六信——【信自】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
-
0
-
3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0圣严法师——《人行道》 动静不二皆是禅 事实上动、静是不二的。禅的方法,如果仅仅用在静中,而动中没有用,这工夫就不算彻底;或仅仅用在动中而自己
-
0问。三学等用。 何者是三学?云何是等用? 答。三学者。戒定慧是也。 问。其义云何是戒定慧。 答。【清净无染】是戒。 【知心不动。对
-
0弟子 问:下座后,对境生心,为境界所转,当如何用功? 元音老人答:下座要时时观照。这个更难,因为人都是跟着境界跑。刚刚下座时还有个定境,
-
7一、一念不生处,了了分明的灵知即当人的佛性。 学人果能于此不惊不怖、深信不疑,立定脚跟,安住保护,净尽妄习,圆证佛果。诚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
-
0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 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 然
-
14元音老人开示:怎样了生死?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学佛的目的是出轮回,了生死,这是我们的大目的。怎么样可以了生死,出轮回呢?发神通能出轮回吗?不0无至心即不得一心... “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这是净土宗的关键问题...... 过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现在根据佛言祖语,谈谈个人的200“疑”则不信,故障正信。 世间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均以信为首。只有信心坚固,才能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做起事来才有力量,才能成就。 一切众18耳根圆通方为“圣” 了悟子 “ 中国是大乘佛法的基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词语,很多原本是佛学修行的词汇0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1如果,从起点就选错了方向,无论我走得多么坚强,都只会把自己埋葬1不要痛恨你所经历的磨难,更不要对它心怀恐惧。不被困难吓倒,不被重负压垮,你就会成为钻石。最好的报复不是毁掉一个人,更不是毁掉自己,而是过得比43民国高僧印光法师(1862-1940)于1917年发明的边念佛边从一到十计数的摄心念佛方法。0如果生活是一杯水,那么痛苦就是掉落杯中的灰尘。我们可以选择让心静下来,慢慢沉淀那些痛苦。如果总是不断地去搅和,痛苦就会充满我们的生活。所以,0人生的幸福,需要平常心去承载。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为欲望太多、满足太少。人生的修行,很大程度就是对欲望的控制。谁都会有欲望,但超过自己承受0若要优美的嘴唇,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秀发,在于每天有孩子的手0各位师兄,辛苦了8慧律法师《六祖坛经》:http://www.fodizi.com/fofa/list/12.htm0在此新春佳节之似水柔情1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6修净土行 余定熙居士编集 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恒沙功德 总在心源 最上乘法 了第一义 以为根本 最捷最稳 念佛求生17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若按‘伏羲’、‘神农2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 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 欲修0同 修 云鹤居士 张三和李四是某省经计委刚提拔上来的二名副处长,二人的年龄也相差不多,都是三十多岁,因为都信仰佛教,所以二人相处不错。 张三是规0七律·读苏轼生平及代表作有感 云鹤居士 人生苦短几蹉跎,儿女情长又奈何。 高屋建瓴常失宠,笑看当年苏东坡。 私心杂念生烦恼,开释解脱问佛陀。红花2唐朝百丈禅师二十条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7三法印 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盘寂静。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在其他宗教是绝对没有的,这是佛教的特色,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之处18慧律法语26《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具体根性,指出了这种修法是最合适的教法,修行人不可不忘。(当然,净宗提倡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