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七书吧 关注:1,701贴子:8,833
  • 3回复贴,共1

今本《孙子兵法》13篇与张藏本《孙武兵法》82篇之《火攻》比较研究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王洪武 转载自西安古兵学研究会网站
十几年来,关于《孙武兵法》82篇真伪的争辩甚至争讼,一直就没有间断过,口诛笔伐不绝,不仅学术界对此十分关注,就连诸多兵法爱好者亦对此倾注了大量 的精力。有人据理力争,有人坐山观虎斗,有人仿佛如“庄周梦蝶”般亦真亦幻,有人左右徘徊,有人举棋不定。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讨论这82篇是真、是假,仅根据已经公开的《孙子兵法》82篇手抄本中的《火攻》与今本的《孙子兵法》13篇中的《火攻》的文字内容,从多角度进行一下比较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使参加这场会影响到中国兵学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史的事件的人们“愿乐欲闻”。
       一、在内容上,82篇比13篇在论述“火攻战法”方面,更为全面、系统
       无论是82篇还是13篇的《火攻》,均开宗明义地讲述“五火”: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然而,对这“五火”的进一步阐述,如“五火”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具体战法是什么,13篇中少有提及,相比之下,82篇却以沉重的笔墨予以论述。
       82篇《火攻》指出:“火人者,火击敌之军营也。”“火积者,火击敌之后军粮营也。”“火辎者,火击敌之革车也。”“火库者,火击敌之藏库也”“火队者,火击敌之卒队也。”将什么是“五火”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关于“五火”的战术效果,82篇中指出:火人,“火付凶顽,灭其生力,拔其营盘。故无生力者,敌之势坂必亡也”;火积,“故无粮草者,敌之不战自亡 也”;火辎,“故无辎重者,敌之不战自退也”;火库,“故无委货者,敌之不战自乱也”;火队,“降灭士卒,敌之不战自弱也”。
       关于“五火”的具体战法,82篇中也分别进行讲述:火人的战法为“击军五分,两焚两收一待变。先外后内,外发内放,尽力焚之,趁乱击之,握势拔之。 亡者不屈,降者不杀”。火积的战法为“击军五分,一焚两收,一伏一待。焚择外内,因地为之。处高内之,处下外之,伏者必死阻,收者必速决,待者必速从,焚 者必尽之”。火辎的战法为“击军四分,一迎一,一焚一收。以速为理,迎者以甲兵者以略甲盯。迎者,胶之而战,使敌不得救后也;焚收分而中,杀散士卒,收战 马。得而得之,不得而尽焚之”。火库的战法为“使间入城,赇库吏,收内士,外内以应,伺机焚之。密而用之,用而成之;不密而败之,败而死之”。火队的战法 为“击军四分,两焚两收。焚分左右,收分前后,吾伏高之,敌入下之。左右弩火发之,乱而攻之,前后夹之,一举灭之。亡者不屈,降者不杀”。
       从对“五火”的明确概念,到“五火”的战术功效;从“五火”的具体战法,到“五火”的具体战法的注意事项,均给予了准确的表达,其理论的完整性、可操作性跃然纸上。
       在论述火攻中的“因”“具”“日”“燥”等方面,82篇与13篇几乎完全相同,在“火发与外”和“火发与内”方面,82篇明确比13篇更加详细,并 且明确提出了火攻时“握向”这一最为关键的环节,“吾迎而勿背,使敌背而勿迎”。三国的火烧赤壁中,如果孙刘联军没有掌握好“风向”,燃起的大火势必回向 烧着自己而无法将曹军付之一炬,可见在火攻中“握向”的重要性,而这么重要的内容在13篇中竟不能提及。另外,82篇文中的“静而观之”“乱而攻之”“能 拔之拔之,不能则止之”“有能而从之,不能而止之”,从语言风格上,与今本《孙子兵法》13篇甚为相合。
       相比之下,13篇就显得十分单薄,单就“火攻战法”而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与82篇比较而言,真真切切地一个是“瘦骨嶙峋”、一个是“脑满肠肥”。



IP属地:江苏1楼2011-03-17 13:44回复

           二、在篇目的内容整体结构上,82篇比13篇更为合理
           我们可以将82篇的《火攻》和13篇的《火攻》的内容结构做一下比较。
           82篇的《火攻》,通篇为“五火”为中心,层层展开,论述全面、细致。也就是说,82篇的《火攻》只讲述战术、战法问题,不赘述他法,十分专一。
           而13篇的《火攻》,只用了一半的篇幅讲述“五火”之法,即战术、战法问题。其余的内容,一方面涉及到了“水攻”,这又是一个战术、战法问题;另一方面又涉及到了“明主虑之”“主不可以怒而兴师”“明主慎之”等“安国全军之道”,这显然是战略问 题。很难想像,在讲述战术、战法时,会同时让君主了解这些战术、战法,战役、战术指挥是将军的事情,不是君主的事情,正如82篇《火攻》中所讲的“兵之用 火攻者,不得已而为之也。将军必谨察也”。所以说,13篇中讲这些“明主”应该做的事情放在《火攻》里来论述,显然是不合适的。一篇文章从战术起点一下子 蹦到战略的高度,似乎其跳跃性太大了!
           同时,据82篇手抄本的持有者说,82篇中有《水攻》一文,并且独立成篇,只是我们这些研究者现在看不到而已。火攻和水攻向来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 用兵之法,成功的战例颇多。我们无法想像世传的《孙子兵法》13篇中竟然只“详细地”讲解了火攻之法,而一点儿都不讲解水攻之法,作为中国兵学圣典的《孙 子兵法》这样难道不算是一样缺失吗?
           因此,82篇无论从整体的结构体系,还是从《火攻》一篇的结构体系来看,均比13篇更为合理,即讲战略的篇目,全部讲述战略问题;讲战术、战法的篇目,全部讲述战术、战法问题。
           三、82篇的问世,挑战了令人对13篇《火攻》中某些内容的解读
           在82篇未问世前,对13篇中的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的理解,一般为:火烧敌军人马、营塞,焚烧敌军粮草,焚烧敌军辎重,焚烧敌军仓库,火 烧敌军运输设施。这种理解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从分类中讲,火人为一类,是对武装力量集团固定目标的火攻之法;火积、火辎、火库是一类,亦是对敌军武装力量 的后勤目标的火攻之法;把火队理解为“对运输设施”目标的火攻之法,就显得有些“不对类”。我们可以遍查目前出版的《孙子兵法》的各种注释,对“火队”的 注释一般为:“队(suì),通‘隧’,道路的意思,这里是指运输设施。”“运输设施”一般应该与运输工具相同,而对“运输设施”进行火攻,是单单指 “物”还是指“人”,就模棱两可。从语言逻辑上讲,“我用很多文具、钢笔、铅笔”这样的话,是不正确的,因为钢笔和铅笔都属于文具之一。同时,“火辎”之 法,已经代表了以火来攻击敌军的物资了,其中必然包含了对“运输设施”火攻。
           何为“辎重”,装载于辎车的军用物资是也,这种军事物资是“运动的”。另外,“库”是指固定的后勤仓库,仓库里面的一定军用物资,只不过这些军用物 资是“固定的”。如果,按照我们一直的理解,“火队”是指对“运输设施”进行火攻,岂不与“火辎”在论述上重复了吗?!所以,传统意义上对“火队”的理 解,是违背逻辑的。
           82篇的问世,为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个逻辑问题的钥匙。82篇中,对火攻的解释为“火击卒队”,应当为“对行进的军事集团进行火攻”。从具体战法上, 也可以进一步验证。“火击卒队者,击军四分,两焚两收。焚分左右,收分前后,吾伏高之,敌入下之。左右弩火发之,乱而攻之,前后夹之,一举灭之。亡者不 


    IP属地:江苏2楼2011-03-17 13:44
    回复
      二楼的垃圾帖可以删了


      IP属地:江苏6楼2011-03-22 23:34
      回复
        林庆荣先生:
        《孙子》在历史演变中,既有字数逐渐增加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词汇被删掉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应该值得我们重视。
        1、 字数逐渐增加的现象,如善战者、善之善者,原文可能均是善者。这种应该是后人解释时增加的。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这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过度”的解释:后 人把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下通过解释《孙子》而附加在《孙子》文本中。我们要防止把后人对于《孙子》解释的东西,当作是《孙子》本身。传世本《孙 子》由曹操集大成,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于东汉末期—三国时期才成书,他不完全是《孙子》本身,已经包括了后人的许多理解,使文本内部存在张力,不能自洽。因此,人们在研究传世本《孙子》过程中存在纷争的现象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想要消除这种现象可能不可能。
        tianz**评:
        “善者”到“善战者”的改动,体现了汉人并没有读懂孙子
        “善者”在孙子兵法中,是一个专有词汇,当然在春秋时,这个词也是一个专有名词。
        孙子兵法中用到“善者”的地方,还不少,相当于约定俗成,广义理解就是“善于------的人”,狭义理解中有专门指的是“懂得四路五动的王霸之兵”,这一点过去很多人忽略了,孙子认为大家都懂,就没有多说。
        论证如下:
        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其中就有一篇《四五》篇:“故善用兵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而兼行,卷(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故敌以此而薄战,战 必不胜矣。我饱而待其饥也,安处而待其劳也,正静而待其动也。故卒见进而不见退,道(蹈)有白刃而不还踵,身居绝境而不还生。 故知四五者,王霸之兵也。善者也。
        韩信序次语‘此篇三简名,齐安城简曰《善者》;秦宫郿邬简曰《六能》;景林简曰《四五》
        大家注意到没有,“善者”是作为一个褒义的高度概括的词语组合出现的。
        而且在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的一种版本--齐安城简---的整理作者认为,能够懂得:“四路五动”的人:“即: 故兵 有四路五动:何以为四路?曰进路也;曰退路也;曰左路也;曰右路也。何以为五动? 曰进动也;曰退动也;曰左动也;曰右动也;曰墨践而处,迂动也。”;
        继而可以使得敌人呈现如下的状态:“进则搏于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墨践直处,而军不免于患。------敌卷甲趋 远,倍道而兼行,卷(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
        这样的就是“王霸之兵也。善者也”!!
        不懂得《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即不懂得“四五”精确含义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善者”的。
        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的《四五》就是打开这个千年谜团最好的钥匙。
        这就是孙武对于“善者”本意精确的定位。
        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可谓是博大精深,系统的阐述了什么叫真正的“善者”,我写到这里不禁感慨万千啊!


        IP属地:江苏13楼2012-01-29 19: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