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有没有对“队舞”这个词产生产生疑惑
? 现在便来解释一下:清代宫廷队舞主要用于宴飨,其编制、内容不同于宋、元、明朝的宫廷队舞。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
其历史:清代宫廷队舞又叫“庆隆舞”,初名“蟒式舞”、“玛克式舞”,乾隆八年(1743年)定名为“庆隆舞”。 庆隆舞本系满族传统舞蹈,入宫后用于皇帝宴飨巡酒。清廷极为流行庆隆舞,每年腊月,大臣们在礼部排练,除夕为皇帝表演。不仅诸王、大臣要跳,就连康熙也曾在孝惠皇太后七旬大寿时亲自跳蟒式敬酒(皇帝也跳舞?
还是康熙爷哦,看来他对嫡母着实是孝心可嘉
)。到了清代后期,还从八旗子弟中选招善歌舞的青年人入宫,专门从事乐舞表演。显示八旗官兵骑射武功,歌颂先祖英武业绩。
用途: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
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
组成部分:据《清史稿•音乐志》载:庆隆舞由
扬烈舞和
喜起舞两部分组成。
1.扬烈舞在前,由32名艺人扮成野兽,黑黄各半,全戴丑面具,跳跃掷倒,象野兽一样狂舞
。另有8名艺人扮作猎人,身上携箭,踩高跷,骑假马,象征八旗人。先由一名猎人发箭,弓弦响处,一只 野兽 应声倒下,其余野兽表示驯服,象征武功之成
。这是表现满族骑射狩猎生活的传统舞蹈之一,分为远望、追踪、行围、神功、猎成五个段落,主要有响箭、舞刀等20多个动作。(看来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名言是非常正确的,扬烈舞的场景及动作都和满族人的生产、狩猎息息相关,充满了地域特色
)
2.扬烈舞后是喜起舞,属于文舞,是以双人舞为单元的集体舞,其主要动作即为叩头对舞。队舞大臣22人,以侍卫充,朝冠朝服,释补服,悬朝珠朝帯佩帉佩刀入殿,北向三叩头,少退,东边西向立。以两为队,近前队舞。每对舞毕,三叩头,退。次对复进,更舞如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