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蠹吧 关注:44贴子:919

回复:学而篇第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然社会文化日新,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则二义仍相通。
以上是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的引用与解释。窃以为旧说为是,学就是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当然随著社会文化之发展,也不见得就是完全效仿其行为,可以有多方面的效仿。甚至包括思想都可以效仿。跟效仿的媒体与方式无关,都是学,亦即觉、效。说白了就是解决一个会的问题。
习的意义10楼已有阐发,如果学是解决会的问题,那麼习就是解决一个熟练的问题。



20楼2012-03-27 19:05
回复
    我倒觉得你这些事例一是学习之法、二是灵活运用,其二反而比“学而时习之”所说的更深一层


    IP属地:湖北21楼2012-03-27 21:23
    回复

      个人认为确实二意相通
      自文字形成
      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诵读前人著作以求觉效了~~~


      IP属地:湖北22楼2012-03-27 21:28
      回复
        窃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关键点在于“时习之”与“说乎”,“说”通假“悦”,就是开心。
        时习之,在于时时处处。一是循序渐进、融会贯通,是为例一,不明白之处弄明白了自然开心。二是学以致用,掌握更全面更深刻看待事物的方法,是为例二,之前所未能见而今能见之,也开心。
        当然还会有其它情况,只是最近正巧是这样的经历,所以拿来一说。


        23楼2012-03-28 11:24
        回复
          斆,覺悟也。斆覺疊韻。《學記》曰:“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按:知不足所謂覺悟也。《記》又曰:“教然後知困,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按:《兌命》上“學”字謂“教”。言教人乃益己之學半。教人謂之學者。學所以自覺,下之效也。教人所以覺人,上之施也。故古統謂之學也。
          習,數飛也。數,所角切。引申之意為習熟。
          以上是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解釋。可見學習二字其實大不同。學包含教與學兩個意思。其實古意較確,好多地方方言還保留著“學”字的古意古音。學,有好多地方的方言就是效(平聲,有讀陰平有讀陽平),就是解決會的問題。而習就是解決熟練的問題。跟教與學相輔相成一樣,學與習也是相互作用的,正所謂學而時習之也。


          24楼2012-03-28 14:29
          回复
            个人觉“习”是是反复实践的融汇贯通的过程,实际演练是重点。
            而不是熟练的过程,
            更不是今意中所谓的“复习”(反复回忆所学的过程或重复回忆思考的过程)
            鸟反复习飞,是“习”字本意。鸟学飞重点不是重复而是反复实践。
            且儒家之"学"不外乎“六艺”,其中“礼”“御”“射”的重点就在于实践,而非回忆与思考。再者而后的《学而》篇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将“传不习”中“传”解释成“接受的传授”这里“臆义”过浓。
            如果,我们按此解释将“三省”补充上主谓后应为:
            “我为人(别人)谋而(我)不忠乎?我与朋友(别人)交而(我)不信乎?老师(别人)所传我不习乎?”
            这里可以明显的看到,此种解释最后主谓的变化是莫名其妙的,这么翻译的原因应该是出于要与前面“习”翻译“成温习复习”对应而强自为之。
            那么如果将“传不习”补充成,“我传(别人)而(我)不习”的话。
            一,主谓关系更符合整句机构。
            二,“传”字本意为“往来之小车”,后来引申之意多为向下向外由扩散技能,消息,方法,这里的传播者,是否对所传递之物的“态度”是否做过“修改”是不确定的。
            这里的“传而不习”就可以解释为:“我所传播扩散的东西,我是否实践过,我是否理解,认同。”套用今天的话“我对我的言行表现是否认真负责的态度”。
            这就自然与前面“习”为实践演练对应。这也同样能扣回到儒家中的六艺,很多一部分是要动手的。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如果在下没理解错的话,儒家是主张“仿古”的孔子也自诩“述而不作”。那么在下前面的翻译可能就会与此矛盾。此处还望指点。
            PS:“朋”“友”的问题,我还点想想找些资料。


            25楼2012-03-28 23:28
            回复

              有理~~~


              IP属地:湖北26楼2012-03-29 17:41
              回复
                查考说文,确实如此。疑钱穆以今臆古。


                IP属地:湖北27楼2012-03-29 18:35
                回复
                  以上诸说我都同意
                  但“那么在下前面的翻译可能就会与此矛盾。此处还望指点。”
                  未明“前面”所指何在?


                  IP属地:湖北28楼2012-03-29 18:50
                  回复
                    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於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於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此段引“十五志于学”章,余渐嫌牵强。


                    IP属地:湖北29楼2012-03-29 19:24
                    回复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IP属地:湖北31楼2012-03-31 21:38
                      回复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來從學者。
                        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一>。
                        而好犯上者,鮮矣:上,指在上位者。犯,干犯。好,心喜也。鮮,少義。
                        作亂:亂,謂逆理反常之事。
                        務本: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亦始義。
                        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於人心,如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雖若自然當有之事,亦貴於人之能誘發而促進之,又貴於人之能護養而成全之。凡此皆賴於學,非謂有此心即可備此道。<二>
                        


                        IP属地:湖北32楼2012-03-31 21:38
                        回复
                           白話試譯
                          有子說:「若其人是一個孝弟之人,而會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亂的,那更不會有了。君子專力在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該是仁道的根本吧?」
                          


                          IP属地:湖北34楼2012-03-31 21:39
                          回复
                            关于“朋友”二字,说文解字段注的解释比较明白。段注其文曰:
                            朋,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此说假借也。朋党字何以借朋鸟也?凤飞则群鸟从以万数也。未制凤字之前假借固已久矣。犹习闻凤至者为之也。
                            友,同志为友。周礼注曰:同师为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入左右手也。
                            志,意也。从心之,之亦声。
                            意,志也。志即识。心所识也。
                            由此可见朋友二字之区别。朋为同师,是形式;友为同识,有发自内心之感。
                            不知我这样理解妥当与否,清R2_D2兄不吝指正!
                            


                            36楼2012-04-05 21:31
                            回复
                              刚刚对论语第一章有了一点了解。此章描述的是为学之意境:
                              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至远方来,乐。人不知,不愠(人知,乐莫乐兮)。


                              37楼2012-04-05 2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