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蠹吧 关注:44贴子:919

回复:学而篇第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章的知为交好、相契之意。犹如相知


38楼2012-04-05 23:48
回复
    3.(三)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IP属地:湖北39楼2012-04-08 20:33
    回复
      巧:好義。令,善義。務求巧言令色以悅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鮮矣仁」。鮮,少義,難得義。不曰「仁鮮矣」,而曰「鮮矣仁」,語涵嘅嘆。或本作「鮮矣有仁」,義亦同。
      


      IP属地:湖北40楼2012-04-08 20:33
      回复
        白話試譯
        先生說:「滿口說着討人喜歡的話,滿臉裝着討人喜歡的面色,(那樣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IP属地:湖北41楼2012-04-08 20:34
        回复
          批注:
          論語公冶長第五:「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曾子立事:「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篤,難於仁矣。」
          論語曰:「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朱熹集注引程子云:「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余謂不然。知此非仁,而仁之為何,終不識矣。


          IP属地:湖北42楼2012-04-08 20:35
          回复
            余谓不然。知此非仁,而仁之为何,终不识矣。
            =========================================
            钱穆先生此说甚是,貌似我们几百年来的逻辑确实出了问题。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的人却常常引申为己所欲,施于人。这也许就是中国人思想中的一个很大的症结。这也许就是道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正确的引申应该是人所欲,施于人。
            


            43楼2012-04-09 15:07
            回复
              上面的说法也不是很恰当,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亦勿施之。


              44楼2012-04-09 15:09
              回复
                人所不欲,切勿施之。其他都没用


                45楼2012-04-09 15:28
                回复
                  那是针对朱熹集注所引的程子注说的


                  IP属地:湖北46楼2012-04-09 20:48
                  回复
                    本来就是如此,钱穆对于程子非此即彼的逻辑不以为然,本人亦然。


                    47楼2012-04-10 12:43
                    回复
                      你以为我指的什么说的?


                      48楼2012-04-10 12:45
                      回复

                        钱穆未明言
                        不过不取此说
                        显然不同意
                        然后我批注里提出质疑。。。


                        IP属地:湖北49楼2012-04-10 20: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