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蠹吧 关注:44贴子:919

回复:学而篇第一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理~~~


IP属地:湖北26楼2012-03-29 17:41
回复
    查考说文,确实如此。疑钱穆以今臆古。


    IP属地:湖北27楼2012-03-29 18:35
    回复
      2025-05-15 04:51:38
      广告
      以上诸说我都同意
      但“那么在下前面的翻译可能就会与此矛盾。此处还望指点。”
      未明“前面”所指何在?


      IP属地:湖北28楼2012-03-29 18:50
      回复
        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於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於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此段引“十五志于学”章,余渐嫌牵强。


        IP属地:湖北29楼2012-03-29 19:24
        回复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IP属地:湖北31楼2012-03-31 21:38
          回复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來從學者。
            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一>。
            而好犯上者,鮮矣:上,指在上位者。犯,干犯。好,心喜也。鮮,少義。
            作亂:亂,謂逆理反常之事。
            務本: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亦始義。
            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於人心,如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雖若自然當有之事,亦貴於人之能誘發而促進之,又貴於人之能護養而成全之。凡此皆賴於學,非謂有此心即可備此道。<二>
            


            IP属地:湖北32楼2012-03-31 21:38
            回复
               白話試譯
              有子說:「若其人是一個孝弟之人,而會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亂的,那更不會有了。君子專力在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該是仁道的根本吧?」
              


              IP属地:湖北34楼2012-03-31 21:39
              回复
                3.(三)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IP属地:湖北39楼2012-04-08 20:33
                回复
                  2025-05-15 04:45:38
                  广告
                  巧:好義。令,善義。務求巧言令色以悅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鮮矣仁」。鮮,少義,難得義。不曰「仁鮮矣」,而曰「鮮矣仁」,語涵嘅嘆。或本作「鮮矣有仁」,義亦同。
                  


                  IP属地:湖北40楼2012-04-08 20:33
                  回复
                    白話試譯
                    先生說:「滿口說着討人喜歡的話,滿臉裝着討人喜歡的面色,(那樣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IP属地:湖北41楼2012-04-08 20:34
                    回复
                      批注:
                      論語公冶長第五:「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曾子立事:「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篤,難於仁矣。」
                      論語曰:「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朱熹集注引程子云:「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余謂不然。知此非仁,而仁之為何,終不識矣。


                      IP属地:湖北42楼2012-04-08 20:35
                      回复
                        那是针对朱熹集注所引的程子注说的


                        IP属地:湖北46楼2012-04-09 20:48
                        回复

                          钱穆未明言
                          不过不取此说
                          显然不同意
                          然后我批注里提出质疑。。。


                          IP属地:湖北49楼2012-04-10 20: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