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吧 关注:83,328贴子:791,275

回复:---故宫100---解说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53 澡身浴德
这一幕,真的在故宫中发生过吗? 两百多年前,中国乾隆皇帝爱上了敌人的女儿,百般殷勤却不能得其心,而浴德堂正是这位阿拉伯女子在深宫中的浴室。
关于乾隆皇帝和香妃的爱情传说,有十几个版本,最重要的证据,都指向故宫武英殿后的奇特建筑——浴德堂。
这个神秘的小房间,在最近一百年名声大噪,甚至与东西六宫齐名。 历史上,浴德堂只在1914年开放过一次,此后,再也未见其真容。 浴德堂,位于武英殿院内西北平台上,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黄琉璃瓦卷棚歇山顶,表面上并无显眼之处,奇妙的是从顶部看,它有一处少见的穹顶,穹顶下方是浴德堂中式建筑的后半身,也是传说中最神秘的地方。
难以想象,在以《周礼》为最高建筑原则的汉家宫殿中,竟然有这样古怪的房间。 这是一座谁也无法否认的土耳其建筑,它的功能正是浴室。 浴德堂,墙上贴的是素白琉璃面砖,后墙上有壁炉可以烧水。然而,水从哪里来呢?
原来,沿着管道人们发现,高墙之外有一座井亭,石槽把水引进锅炉,然后蒸汽充满浴室。 最早把浴德堂个香妃联系在一起的人,正是最早进入故宫的文物研究者。 1914年,古物陈列所开办展览,他们找到了一幅疑似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作品,挂在了浴德堂的门口,并配写了一篇《香妃事略》,从此,故宫中的小小土耳其浴室,声名大振。
但,历史常常并非按我们想象的那样发生。 历史记载,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在武英殿开办皇家印刷厂,浴德堂曾经被用来蒸晒纸张,乾隆的父亲和他本人,都延续了这项工作,并且成就显著。
我们很难想象,一位皇帝宠爱的妃子,会在宫人和百官的注目下,专门到这里来洗澡,可这里,分明就是一所浴室。 如此严守礼法的明清故宫,为什么会在皇家文化俱乐部的后院设立一间浴室呢? 研究者发现,与武英殿位置对称的文华殿后院有一眼井,名为大庖井。正所谓“左庖右浴”,这与《周礼》中的规定奇迹般的巧合了。
学者推测,故宫设计者在布局中留下浴室和井,是因为这两处暗合了儒家经典的记载,以此可以证明,宫殿的选址与建造,是受到上天暗示的。 所谓浴德,也是有出处的,典出《礼记·儒行篇》,澡身浴德。


IP属地:辽宁67楼2012-11-30 16:13
回复
    54 后宫前朝
    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病逝于畅春园,一个时代结束了。即将登基的雍正皇帝,从这天起,开始在养心殿居住。
    在古代,为父母守丧时居住的棚屋,叫倚庐,养心殿,当时就是雍正皇帝的倚庐。 二十七天后,雍正皇帝脱下丧服,不过,他并没有按惯例入住乾清宫,而是正式搬入了养心殿。
    雍正皇帝对自己这一行为,做出如下解释:本来,我是应该入住乾清宫的,但我想到,那里是父皇六十年统治天下的地方,住在那里,心有不忍。
    对雍正皇帝一反常规的做法,除了他自己的解释,还有其他的说法。 康熙年间,养心殿是宫中造办处的作坊。雍正皇帝入住时,曾下旨说:把养心殿略微整理一下,务必朴素简单些。所以有人说,雍正皇帝住在这里,是想为天下人做一个节俭的表率。
    雍正皇帝继位,虽然是遵康熙皇帝遗诏,但当时在众皇子当中,关于他密谋夺位的种种传言,早就沸沸扬扬,因此,雍正皇帝有不少潜在的政敌。 或是出于安全考虑,他没有住进乾清宫,而是选择了建筑格局更严谨的养心殿。 雍正皇帝的这一选择,使他偏离了紫禁城的中轴线,看起来似乎有些违背封建法统,但现代学者发现,实际上,雍正皇帝并没有离经叛道。
    紫禁城中轴线两边的建筑,对称坐落。奉先殿,是明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与奉先殿遥遥相望的正是养心殿。雍正皇帝居住在这里,符合周礼所讲的“左祖右社”, 社,是政权的象征,因此,在养心殿御宇天下,是合乎封建法统的。
    在这座宫殿里,雍正皇帝度过了十三年的帝王生涯,后来又有七位皇帝在这里居住办公,一直到清王朝终结的那一天。 养心殿前面,有一座隐蔽墙,叫做“面壁思过”,皇帝坐在养心殿内,他不可能一眼就看得到墙面,因此,人们在墙面前方,摆放了一个远远的玉璧。 正对着养心殿明殿宝座的玉璧,寓意面壁,提醒皇帝时时反省自己。这块玉璧也有天圆地方之说,理政时一抬头,皇帝看到的正是社稷江山,天下万民。 玉璧的两层含义,雍正皇帝也许都明晓,所以他亲笔写下“中正仁和”,告诫自己不忘恪守儒家的为君之道。 1722年12月24日,雍正皇帝举行登基大典,清朝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即将出场,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IP属地:辽宁68楼2012-11-30 16:14
    回复
      60集开始在网上找不到了。。。等LZ在慢慢整理整理吧


      IP属地:辽宁73楼2012-11-30 16:36
      回复
        我一定发完!!!


        IP属地:辽宁74楼2012-11-30 16:37
        回复
          @裕容龄 刚刚下载了余下的40集


          IP属地:辽宁76楼2012-12-28 16:13
          收起回复
            @裕容龄


            IP属地:辽宁77楼2012-12-28 16:13
            回复

              61 帝师之间
              187518日,晴。今天是祈雪的日子。我今天本不打算出门,想整理一下书籍。9点多,突然接到军机处的信。奉皇太后的懿旨,派我进毓庆宫教皇帝读书。”
              帝师翁同龢日记中提到的毓庆宫,始建于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专门为太子允礽所建。雍正即位后实行秘密建储制,毓庆宫丧失了皇太子宫的光耀地位,成为众多皇子读书的课堂。为了互不干扰,这里被分割成许多格子间。清代的皇子到了读书的年龄,就要由各自专门的从学师傅教授功课。清末的小皇帝也不例外。
              “帝,
              德,
              帝,
              德……“
              1876316日,年仅5岁的光绪皇帝在毓庆宫开始了第一天的学习生活。
              “今天是个好天气,我们是从帝,德二字开始教起的。皇帝朗诵了四遍。”
              光绪皇帝的师傅很多,但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位爱写日记的翁师傅。在光绪皇帝的成长中,翁同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年离开父母,在深宫大院之中,小光绪显得无依无靠。凡事都要听姨母,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安排。每天的读书情况,都会有专人记录,再呈交慈禧过目。在翁同龢的日记里,光绪是个极为爱哭的孩子。
              “今天皇帝一来,读书状况就不好。我想尽办法安慰他,温熟书的时候,突然哭了起来,不知道为什么。饭前读书的时候又哭了。“
              每到这时候,翁师傅多是给予鼓励,小光绪在这里得到了身心的双方面照顾。对翁师傅也越来越依赖。
              18778月,翁同龢请假回老家修墓,小光绪的在翁师傅离开的两个月里,读书的遍数日渐减少,而且不愿意出声音。三个月后,翁师傅终于回来上课了。
              “我来到书房请安,皇帝见我第一句话就是,我想你很久了。“
              那一天,皇帝读书读了20遍。每一遍都大声朗诵。在22年的帝师生涯中,除了生病和两次回籍修墓之外,翁同龢几乎没有离开过光绪。他们的关系,不似君臣,如同父子。
              毓庆宫的格局像座迷宫,清末的小皇帝们在此学习,迷失,成长。


              IP属地:辽宁78楼2012-12-28 16:15
              回复

                66 景仰仁德
                这是位于东六宫的一个院落。顺治11年,康熙就诞生在这里。景仁宫,命名出自《论语》,取意“景仰仁德”。现在这里是故宫博物院的捐赠文物纪念专馆。花梨木制作的巨型屏风上,按捐赠年代,镌刻着700多位捐赠者姓名。三万多件珍贵文物,从这些上榜人物的手上,捐赠给了故宫。这些捐赠者,以他们的仁心义举,接续着中华文明的新火。
                作为皇帝的居所,紫禁城拥有天下最多的宝物,这里的收藏,是历代帝王搜集而来的最终累积,几乎囊括了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在这之前,宫中的大量文物,已经被他以各种名义转运出宫。这其中就包括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美称的《游春图》。《游春图》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1946年,《游春图》出现在背景琉璃厂,立刻吸引了国内外藏家的关注。最终,《游春图》被张伯驹所购得,为此,他卖掉了弓弦胡同占地15亩的宅院。张伯驹后来回忆说,不知情者,为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抛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动荡的岁月,中国的文物大量流失海外,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中,几乎都收藏有中国文物,留存在私人手上的更是不计其数。张伯驹是民国时期的大收藏家。此时的他除了《游春图》外,已经藏有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等珍贵文物,其中尤为珍贵的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这封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信札,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比《兰亭序》的书写时间还要早79年。在它常不足一尺,只有九行字的信笺上,盖买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被尊为中华第一帖。
                “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序。”新中国成立后,《平复帖》和《游春图》连同其他6件国宝,被张伯驹和夫人潘素捐赠给了故宫,这些文物成为了故宫的镇馆之宝。新中国成立至今,故宫博物院共接受新入藏文物达23万余件,其中有3万多件来自民间捐赠。这一个个的名字是时光雕刻的印痕,它们折射出来的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温暖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IP属地:辽宁83楼2012-12-28 16:17
                回复

                  67 海棠依旧
                  永寿宫内,后宫嫔妃生活展吸引游人的目光。院落内的海棠树枝叶繁茂,也许只有它们还会记得那些深宫往事。明成化十一年,永寿宫迎来了它的新主人,这一年,低级女官纪氏被封为妃,踏进了永寿宫的大门。明朝内廷,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在这里进入了它的高潮段落。 5年前的一天,纪氏被宪宗皇帝偶然临幸,怀上了龙种。宪宗皇帝专宠比自己年长十年岁的万贵妃,宫中女子怀孕者都难逃万贵妃的残害。堕胎药喝下后,孩子却没有打下来,宫女谎称纪氏得了肚胀的痞病,她被安置到宫外的安乐堂。在这里,孩子生了下来。宪宗的废后吴氏及太监张敏把孩子藏在暗室中,偷偷喂养成活。此时的宪宗皇帝,正处在劳而无子的烦忧中。成化十一年,张敏找到机会对宪宗哭泣禀报,宪宗欣喜万分,五岁的孩子被接到宫中,很快被立为太子,起名朱佑樘。纪氏被封为淑妃,移居永寿宫。永寿宫位于故宫西六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出名长乐宫,万历时更名为永寿宫。中轴线上后三宫两侧的东西六宫左右对称,连名字也是相互对应。永寿宫与景仁宫,命名出自《论语》,表示对仁、寿的祈愿。在纪氏踏进永寿宫的那一刻,她该是怎样的心情。通往永寿宫之路,是由深宫弱者铺就,宫里宫外到处是万贵妃的眼线,知道这件事的还有其他的宫女和太监,可是他们都选择了沉默,保留心中的那份良心。
                  一个月后,纪淑妃在永寿宫暴病而亡,朝野震惊,人们一致猜测,纪淑妃是被万贵妃投毒致死。但宪宗皇帝并未追究,而太监张敏也在不久之后吞金自尽。孝宗继位后,曾派人寻找母亲的近支亲属,却没能找到,只得作罢。童年的经历,一定成为了孝宗内心最深的伤痕。他一生只娶了一个皇后,不立妃嫔,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
                  长乐,永寿。寓意美好的宫名下,多是后宫中现实的人生。


                  IP属地:辽宁84楼2012-12-28 16:21
                  回复

                    72 皇子宫区
                    万历十三年五月,一个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棒从东华门闯入,一直冲到现在的南三所,险些危及太子朱常洛。张差被捕后,万历皇帝却一反常态,未加深究就将他草草处死,史称“梃击案”。但整个事件,却被很多人与万历的宠妃郑贵妃联系在一起,因为她始终相要万历废了朱常洛,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南三所作为皇子在紫禁城的主要住所,虽然偶有波澜,但在多数时候是一片祥和的。在阴阳五行中,东方属木,青色,主生长,所以皇子的居所在东方,覆绿瓦,寓意皇子可以茁壮成长。这样,南三所的建筑就显得与众不同。
                    在清朝,皇子们到了成婚年龄才会搬到南三所,在此之前年幼的时候,跟母亲一起住在后宫。十岁后就要搬到毓庆宫等宫区。受封亲王后,就要迁出紫禁城了。只有收到格外重视的皇子,才会允许一直住在紫禁城。在这些皇子中,最终只会有一个成为皇帝的接班人,搬到那些覆盖黄瓦,代表皇权的建筑中。
                    紫禁城建成后,一共经历了二十四位皇帝。二十四位皇帝中,兄弟最多的是雍正,长大成年的有二十三个之多,彼此间对皇位的竞争异常激烈。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公开建储制改为秘密立储制,使皇位继承人的名字成为一个秘密,只有在老皇帝驾崩后才会昭告世人。这样不仅间接保护了皇位继承人,还给众多皇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虽然他们中有的未享青春年华就早早逝去,有的默默无闻终其一生,很少有人去记录他们,但是也许只有他们才更能体会到平淡的幸福。因为主角只有一个,皇帝才是紫禁城唯一的主人。


                    IP属地:辽宁89楼2012-12-28 16:23
                    回复

                      73 菩提树下
                      2011年,位于紫禁城外西路的英华殿开始大修。院内被铁架围护起来的菩提树在光影斑驳中抚摸着遥远的记忆。
                      大明王朝某年的盛夏,英华殿内的菩提树又到了枝叶繁茂的时节。神宗皇帝来到这里,深切地缅怀生母李太后。神宗自幼丧父,十岁即位登基,改元万历。李太后对小万历的要求十分严格,为了培养他,李太后延请内阁首辅张居正作为帝师,母亲和师傅的督导伴随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李太后崇佛,英华殿内的这两株菩提树是她亲手所植。我们不知道许多个月圆的夜晚,在菩提树下,李太后许下的都是什么愿望。但其中,应该有对儿子的期许,对帝国江山永固的保佑。可是长大后的万历皇帝,在其漫长的执政生涯中竟然罢朝二十四年,留下了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供后人去猜想和解读。在万历皇帝没有上朝的那些年日,李太后在菩提树下该是怎样的心情。晚年的李太后,她的时光在英华殿供佛念佛中度过。
                      清代,皇室信奉藏传佛教,佛堂遍布内廷。在这一大片袅袅佛香中,这座明代遗存的佛殿,偏居于西北角落,在草木摇落中,安享繁华中的宁静。朝代的更迭,生命的延续,一如菩提树下的花开花落。而这树像是带有神奇的密码,连通的是人世间通往佛国世界的祈愿。李太后种植在丹陛桥两旁的菩提树,至清时已繁衍成为七株。入秋之际,树籽随叶落地,宫里人拾起作念珠,奉为珍品。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从皇宫到民间,这里护育的是寄托,是物是人非中点滴的祈愿。


                      IP属地:辽宁90楼2012-12-28 16:24
                      回复

                        75 宫墙内外
                        入夜后,故宫保卫处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登上城墙进行巡逻,这个行为或许已经延续了六百年。
                        紫禁城建成后,城墙上就驻扎着护军。清朝时,每面城墙上都有十几个哨所,配备有大炮。这样城墙连着城门、角楼与护城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紫禁城的城墙,下方宽八点六米,上方宽六点六米,容得下六匹马并排行走,高十米,南北长九百六十一米,东西长七百五十三米,周长三千四百二十米,被它围住的面积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自古以来,中国的建城方式,是挑选一块珍贵的风水宝地,先将它围起,之后在里面构建最好的建筑和风景,形成一座城。而整个紫禁城,恰恰反应汉字“国”的含义。紫禁城作为中国最有名的城,六百年来,它的城墙始终矗立在那里。
                        据说,当年砌筑宫墙共用城砖多达一千万块,每块砖长四十四厘米,若将所有砖连在一起,长度是赤道长度的十分之一,有四千四百公里。每块砖都用人工砍磨平整,横竖合缝对齐,再用煮好的江米汁和白灰浆掺合在一起,将内部缝隙全部灌满,使墙垣凝固成一个整体,固若金汤。用如此时间,人力,物力,堆积出精巧和规模。这时,建造的已不是对象本身,而是让人肃然,敬畏的宏伟。它要围住的不仅是九千多间华丽的殿宇,更是那些被我们成为规矩的内容。
                        城墙的四个方向各开一座城门,唯有经过它们,才可以让墙内与墙外产生些许的沟通。春夏秋冬,数百年,也许只有这城墙,这城门,可以看见,墙外,为生命而活的平凡百姓们的悲欢离合;墙内,为皇帝而活的宫女太监们的喜怒哀乐。外边的人遥不可及,里边的人难以冲破。


                        IP属地:辽宁92楼2012-12-28 16:25
                        回复

                          76 道法自然
                          冬尽有期。
                          雪霁。
                          这座城即将复苏。
                          风从紫禁城东南方吹来。隔着九千多间屋顶,紫禁城西北角的延庆殿等待春的到来。
                          旧时每年的这一天,人们欢天喜地的涌进来。皇帝亲临延庆殿,仰天三叩九拜,祈祷风调雨顺,并发愿谨守规范,顺天之气。
                          中国以农立国,依赖土地,靠天吃饭。敬仰天地,敬畏自然,在神圣的祭祀中,寄托了凡间百姓最为质朴的生存愿望。
                          与天地相合,顺应自然,就是这片土地历经数千年岁月轮回造化出的生命观。
                          春秋流转,搭起这片城的不仅是土木砖瓦,还有四季的霜华。
                          经历过多少千娇百媚的生和回归寂灭的死。城中的一切,到底是有是无。
                          听,这座城中, 生命,一死,一生。天地,一呼,一吸。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IP属地:辽宁93楼2012-12-28 16:26
                          回复

                            77 紫禁寒暑
                            数九隆冬,大雪笼罩下的紫禁城,和宫墙外的世界一样寒冷。但皇帝所在的宫殿,却像春天一样温暖。赤红的炭火正在地洞里熊熊燃烧,热量顺着火道传递到地面,整间屋子也因此变得暖和,形成暖炕或者暖阁。乾隆皇帝就曾为此题诗,“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此外,屋内还放置了各式造型精致的薰笼,手炉和脚炉,以便皇帝和嫔妃随时取暖。就在皇帝享受冬天里的温暖时,工部都水司的差役们却要冒着严寒,在护城河的冰面上忙碌。他们已经在位皇帝的夏天生活做准备了。每年立冬后,清理过的护城河蓄入干净河水,待深冬结成厚冰,选取明净坚厚冰面,切割成一尺五寸见方的冰块运进宫中,以备皇帝来年夏天使用。采冰只要人多即可,丹药在偌大的紫禁城里长期存冰,谈何容易。
                            在隆宗门外西南处,有四座形制南北走向的半地下建筑,这里就是藏冰的地窖。冰窖地下部分深约一点五米,墙厚达两米,至今进入窖内,仍感寒气袭人。窖内宽六点三六米,长十一点零三米,地面铺大块条石,四壁自下而上,先砌条石,再砌条砖,然后起条砖形成券顶。采得的冰块由里向外由下到上,一直码放到窖顶,每座冰窖竟可藏冰五千多块。藏冰的问题解决了,至于夏天如何用冰,自然还有更高明的法子。清代出现了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成为冰桶。箱内材质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既能较好隔热,又可避免冰水侵蚀箱体。在箱底一角有圆形小孔,用来排放冰水。夏天,可将瓜果饮料镇于箱内冰上,供以消暑。冰箱的盖板一块固定在箱口,一块是活版。盖板上的通气孔在保鲜食物的同时,释放箱内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进而起到空调的作用。皇帝对冬暖夏凉的享受不仅奢华,更是至高皇权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种折射。


                            IP属地:辽宁94楼2012-12-28 16: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