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诚吧 关注:83贴子:789
  • 3回复贴,共1

做题的新体会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自从考试过后,好久都没有做题了,只是会看看书而已。今天开始下定决心好好做做题回顾一下知识,假期里时间充足也能多看一点资料。做题的时候竟发现了一道很特别的题,让我小纠结了一下才明白。以下附上题目:一般来说,母病及子的病情较轻浅,子病犯母时病情较深重,是否正确?疾病的转变,相乘时的病情较深重,相侮时的病情较轻浅,是否正确。这是两道相似的判断题,同时大家也思考一下为什么,看看它是否对你们来说是很简单的题呢?不知不觉就这么晚了,就先不给大家附答案了。


1楼2013-01-30 00:58回复
    附上答案:这两道题都是正确的。母病及子的病情较轻浅,子病犯母时病情较深重,是根据相生规律来说的:我生者为子,生我者为母。子受母之气而养,《难经经释》中有一句话“邪挟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意思就是说,就算母病及子,感受的邪气仍有生之气,虽致病,但容易好转。“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
    “疾病的转变,相乘时的病情较深重,相侮时的病情较轻浅”是相克关系的传变,以推断病情的轻浅或深重。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故《难经经释》说:“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相乘,是相克太过而致病。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


    3楼2013-01-30 21:44
    收起回复
      及子与及母的关系
      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既可独单出现,亦可同时或相继出现。五行中的任何一行过于亢盛,既可引起其子行亦偏盛,导致母子两行俱盛,也可因其过亢而劫夺母行,导致“子盗母气”。如临床所见的肝之气火亢逆,既可发展而为心肝火旺(母病及子),亦可传变而为肝肾水亏(子盗母气)。五行中的任何一行过于不足,既可下及子行,亦可上累母行,均可出现母子两行俱虚。如临床所见的肝之阴血不足,既可发展为心肝血虚(母病及子),亦可传变为肝肾阴虚(子病犯母)。
      古代医家有母病及子为顺,病后较轻,预后较好;子病及母为逆,病情较重,预后较差的论述。如《难经经释》指出:“邪扶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
      注:以上还是就做题来讲,就临床实际病例而言,母子相及病证的轻重顺逆,还须结合临证辨析,不可仅以五行相生异常的及子、及母来推断。


      4楼2013-01-31 00:59
      回复
        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相乘与相侮的概念,皆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相乘与相侮,均属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相侮则是与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异常。两者的联系在于:五行中无论何行的太过与不足,在发生相乘时,有时亦可出现相侮;发生相侮时,有时亦可伴有相乘。如“木行太过,既可乘土,亦可侮金;金行不足,既可致木侮,亦可致火乘。诚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经文既指出了五行乘、侮的产生原因,又说明了相乘与相侮的两者关系。
        对于相乘、相侮传变的逆顺,《素问·玉机真藏论》认为:五脏之病,传其“所胜”之脏为顺传,传其“所不胜”之脏为逆传,即所谓“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传行至其所不胜”。后世医家认为,按相乘传变的病邪为“贼邪”,病性一般较深重;按相侮传变的病邪为“微邪”,病性一般较轻浅。如《难经经释》说:“所不胜,克我者也。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扶其气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注:就临床所见,按相乘规律传变的病证也有病情轻浅者,按相侮规律传变的也有病情深重者。如肝火犯肺的“木旺侮金”,虽属“微邪”,但病情未必轻浅;肝郁火旺,影响脾胃,导致“木旺乘土”,虽属“贼邪”,但病情未必深重。可见病势的轻重顺逆,不全取决于传变的相乘与相侮。)
        熬得有点晚,暂时先发这些,明天再看有哪些需要补充


        5楼2013-01-31 01: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