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二中吧 关注:4,305贴子:499,310

回复:【语文素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何必问许多
  以前,有位同事,交了个漂亮的女朋友。但是他带女朋友才在公司出现过两次,就听到风言风语,说那漂亮女人是“鸡”。同事终于听说了,而且查出是谁放的话,冲到那人面前,厉声问:“你凭什么这么说?”   那人先不答,隔了一下,淡淡地说了四个字:“我睡过她。”   同事怔住了,接着一拳过去,转身就走,回到自己桌子前收拾东西,当天就辞职了。他去了另一个公司,而且不久就结了婚,没请几个人。娶的还是那个女朋友。   事隔几年,有一天,几位老友在他家聚会,有人不知怎的说漏了嘴,讲到他以前“给过某混蛋一拳”。   “什么?他还会打人?”那同事的太太吓了一跳,问丈夫:“你打了谁?原来你是因为打人才离开那家公司的啊!”   同事居然很冷静,双手一挥:“不谈过去!”   想起另一位老朋友,以风流闻名。   有一天大家聚餐,他抢着付账,掏西装口袋,掉出了一张跟女人亲昵的照片。“天哪!”大家都叫起来,“你可得小心呀!被你老婆抓到就麻烦了。”   他的脸一红,又一白,慢慢把照片放回口袋,又脱下西装看了看,喃喃地说:“大概已经被看到了。”   “为什么?”   “因为我太太昨天帮我换了这套西装,原来那件拿去洗了。口袋里的东西是她换过来的,照片本来放在旧西装里。”   大家都吓了一跳:“她没修理你?”看他摇摇头,大家又松口气:“八成赶时间,她没看到,算你走狗屎运。”   他摇摇头,笑道:“八成看到了,装没看到。”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176楼2013-05-24 16:01
回复
    和那些能给你鼓励的人在一起
      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有一位华人同事,他自己是个MBA,我们经常碰面。有一次,我们被包围在一大群老美当中,他说自己会看手相,还把自己吹嘘得特神,一群老外听得入神。我知道他葫芦里卖什么药,做不屑状。他突然看着我,并“怂恿”说:“不信我给你看看手相。”不由分说,他就拉过我的手,然后一本正经地仔细端详起来,捏捏这,指指那,然后抬起头,煞有介事地说:“你就是受外面的诱惑太多了,不然是个学习很好的孩子。”这是从何说起呢?我当然是可以用功学习的人,只是我是个不愿意死读书和读死书的人罢了。  最近又有位朋友“怂恿”我,让我去报考美国某名校的MBA。我一听就张大了嘴巴,仿佛听到天方夜谭似的。我惊讶地说:“我有这种可能吗?”朋友很坚定、很确信地说:“去试试。凡事都得试试,不试过怎么能知道呢?”  朋友的“怂恿”,其实是对我的一种鼓励。认真想一想,真是,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读个“名校MBA”之类的想法。也许是因为这实在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才觉得“名校MBA”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从来没认真地去想它。然而从现在起,朋友的“怂恿”反而激起了我要读“名校MBA”的想法,觉得那不是不可能的事。我甚至每天一想到这个问题就力量倍增。所以,我要感谢那位认真“怂恿”我的朋友和那位认真给我看手相的同事,是他们让我开始思考,让我看到即使是很遥远的事情,也会突然一下子变得很近。  其实,回想我的人生经历,每一件能让我稍感骄傲的事,无不是在别人的“怂恿”下完成的。有一位我非常喜欢的教市场学的教授——彼特先生,在他的讲课当中时常夹杂着些“名人名言”,他说这些话大部分出自商界巨头。他在课堂上以此提问,同学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足够诚实。后来我们发现,很多我们不知道是哪个名人说的话,大多出自他本人之口,是他的“杜撰”。于是再不知道的时候,就笑答“彼特”,彼特教授笑呵呵地坦然接受。彼特教授教给我的最棒的理念就是——最好的产品永远是你自己。他在传授市场学的同时,也把作为一个商业人士应该具备的自信精神传达给我们,那就是“你不仅是在寻找自我,你其实是在创造自我!”如今,教授的话也同样成为一种“怂恿”的力量,而且,我相信这种力量,或者说理念,对于考取名校的人来说,是相当实用的。  因此,我一直认为,能够结识那些不断“怂恿”我的人,才是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缘份。  我一直告诉自己一个“准则”,那就是你在哪里、做什么都是其次,重要的是你和什么人在一起。我的“话痨”教授说过:“成功的人总是和积极上进的朋友在一起!”我还听过一位斯坦福大学教授的演讲,他这样说:“MBA课程其实大可在10分钟之内讲完。但是,在名校的课堂里,周围将是卧虎藏龙,对你们来说,交更多的朋友,并从别人的智慧和经验中汲取到营养才是最难得、最有效的。”  当然,MBA还是遥远的事。现在要做的,是开始行动,一步一步迈向目标。我想,很多时候,一个人努力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但只要投入并且用心体会,在前进的途中也一定收获良多;如果幸运,在中途遇到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环境,甚至发现自己身上新的亮点,也足以开拓出让今天的自己不可置信的人生。


    177楼2013-05-24 16:03
    回复
      黑暗的剪影
        那是一个冬日清冷的午后,即使在公园里,人也是稀少的,偶有路过的人好奇地望望剪影者的摊位,然后默默地离去;要经过好久,才有一些人抱着姑且一试的心理,让他剪影,一张20元。我坐在剪影者对面的铁椅上,看到他生意的清淡,不禁令我觉得他是一个人间的孤独者。他终日用剪刀和纸捕捉人们脸上的神采,而那些人只像一条河从他身边匆匆流去,除了他摆在架子上一些特别传神的,用来做样本的名人的侧影以外,他几乎一无所有。走上前去,我让剪影者为我剪一张侧脸,在他工作的时候,我淡淡地说:“生意不太好呀?”没想到却引起剪影者一长串的牢骚。他说,自从摄影普遍了以后,剪影的生意几乎做不下去了,因为摄影是彩色的,那么真实而明确;而剪影是黑白的,只有几道小小的线条。   他说:“当人们太依赖摄影照片时,这个世界就减少了一些可以想象的美感,不管一个人多么天真烂漫,他站在照相机的前面时,就变得虚假而不自在了。因此,摄影往往只留下一个人的形象,却不能真正有一个人的神采;剪影不是这样,它只捕捉神采,不太注意形象。”我想,那位孤独的剪影者所说的话,有很深的道理,尤其是人坐在照相馆灯下所拍的那种照片。   他很快地剪好了我的影,我看着自己黑黑的侧影,感觉那个“影”是陌生的,带着一种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忧郁,他嘴角紧闭,眉头深结,我询问剪影者,他说:“我刚刚看你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就觉得你是个忧郁的人,你知道要剪出一个人的影像,技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观察。”   剪影者从业已经有20年了,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以前是在各地的观光区为观光客剪影,后来观光区也被照相师傅取代了,他只好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出卖自己的技艺。   他夸说什么事物都可以剪影,我就请他剪一幅题名为“黑暗”的影子。   剪影者用黑纸和剪刀,剪了一个小小的上弦月和几粒闪耀的星星,他告诉我:“本来,真正的黑暗是没有月亮和星星的,但是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我们总可以在最角落的地方看到一线光明,如果没有光明,黑暗就不成其为黑暗了。”   我离开剪影者的时候,不禁反复地回味他说过的话。因为有光明的对照,黑暗才显得可怕,如果真是没有光明,黑暗又有什么可怕呢?问题是,一个人处在最黑暗的时刻,如何还能保有对光明的一片向往。   后来我有几次到公园去,想找那位剪影的人,却再也没有他的踪迹了,我知道他在某一个角落里继续过着漂泊的生活,捕捉光明或黑暗的人所显现的神采,也许他早就忘记曾经剪过我的影子,这丝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一个悠闲的下午相遇,而他用20年的流浪告诉我:“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即使无人顾惜的剪影也是如此。


      178楼2013-05-24 16:03
      回复
        调气息,深呼吸
          瑜伽、太极、气功、美术、舞蹈等课程,最初,训练大家呼吸——先学会调节,尤其是深呼吸。   当你忧郁、失望、无奈时,呼吸是会变得浅薄的。盛怒、怀恨在心时,呼吸更加浮躁。   看骂人者,不知如何那么生气,鼻孔贲张,嘴角扭曲,面目狰狞,呼吸重而不深,像野兽。   如果先深呼吸几下才在传媒前发言,那些恶形恶状便不会万世流芳,反而含敛有力,不怒而威。可惜许多人天生就是焦急,争分夺秒,怕今天不表态,明天变了天就没机会。   完全深入的呼吸,就忘记了鼻孔,也忘记了气体的进出与交换。深呼吸促进空气量有节奏地增加,强化身体的氧化作用。   你背部挺直,非常有骨气。舒服地坐着或盘膝,流露着不自觉的傲慢。   你若无其事,举重若轻,不动声色,缓缓地把天地间最珍贵但免费的东西运送至五内,然后叫体内无用乏味的负能量负因子和废气,缓缓地排走。   你心意澄明,感觉通透,再也不会为小事抓狂,亦不必为大事暴跳如雷,更毋需人家认同。   调匀气息,做深呼吸。


        179楼2013-05-24 16:04
        回复
          调气息,深呼吸
            瑜伽、太极、气功、美术、舞蹈等课程,最初,训练大家呼吸——先学会调节,尤其是深呼吸。   当你忧郁、失望、无奈时,呼吸是会变得浅薄的。盛怒、怀恨在心时,呼吸更加浮躁。   看骂人者,不知如何那么生气,鼻孔贲张,嘴角扭曲,面目狰狞,呼吸重而不深,像野兽。   如果先深呼吸几下才在传媒前发言,那些恶形恶状便不会万世流芳,反而含敛有力,不怒而威。可惜许多人天生就是焦急,争分夺秒,怕今天不表态,明天变了天就没机会。   完全深入的呼吸,就忘记了鼻孔,也忘记了气体的进出与交换。深呼吸促进空气量有节奏地增加,强化身体的氧化作用。   你背部挺直,非常有骨气。舒服地坐着或盘膝,流露着不自觉的傲慢。   你若无其事,举重若轻,不动声色,缓缓地把天地间最珍贵但免费的东西运送至五内,然后叫体内无用乏味的负能量负因子和废气,缓缓地排走。   你心意澄明,感觉通透,再也不会为小事抓狂,亦不必为大事暴跳如雷,更毋需人家认同。   调匀气息,做深呼吸。


          180楼2013-05-24 16:04
          回复
            长寿之道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可谓长寿矣。因此经常有人向我询问长寿之道,养生之术。  我敬谨答曰:“养生无术是有术。”  这话看似深奥,其实极为简单明了。我有两个朋友,十分重视养生之道。每天锻炼身体,至少要练上两个钟头。曹操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不过百年,每天费上两个钟头,统计起来,要有多少钟头啊!利用这些钟头,能做多少事情呀!如果真有用,也还罢了。他们二人,一个先我而走,一个卧病在家,不能出门。  因此,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  我这个三不主义,容易招误会,我现在利用这个机会解释一下。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头。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  至于不挑食,其心态与上面相似。常见有人年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  我个人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  我现在还想补充一点,很重要的一点。根据我个人七八十年的经验,一个人决不能让自己的脑筋投闲置散,要经常让脑筋活动着。根据外国一些科学家实验结果,“用脑伤神”的旧说法已经不能成立,应改为“用脑长寿”。人的衰老主要是脑细胞的死亡。中老年人的脑细胞虽然天天死亡,但人一生中所启用的脑细胞只占细胞总量的四分之一,而且在活动的情况下,每天还有新的脑细胞产生。只要脑筋的活动不停止,新生细胞比死亡细胞数目还要多。勤于动脑筋,则能经常保持脑中血液的流通状态,而且能通过脑筋协调控制全身的功能。  我过去经常说:“不要让脑筋闲着。”我就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有人说我“身轻如燕,健步如飞”。这话有点过了头,反正我比同年龄人要好些,这却是真的。原来我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直觉。现在读报纸,得到了上面认识。在沾沾自喜之余,谨做补充如上。  这就是我的“长寿之道”。


            181楼2013-05-24 16:05
            回复
              还生命以过程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住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的力量和精粹。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182楼2013-05-24 16:06
              回复
                红炉一点雪
                  有个深蕴禅机的句子,色彩鲜明,充满美感:红炉一点雪。雪花飘舞,有一片刚好落在火红的炉子上。  在还没落下去之前,先把它“定格”。我们便发现它是“存在”的,虽然在一瞬间,它立即融化,归于空寂无有。  人的生命,不论长短,都像是这片雪花。它自天上洒下来,历程千万里,可以称为“长”;但飘落堆积姿态快速,不可能回头,也没有时间仔细思考,便已经面临消失,故而亦可以视做为“短”——一两秒?百数十载?熊熊炉火,不由分说,便吞噬它了。  它存在过,却来不及留下任何痕迹。当片片雪花你挤我搡地争着投向艳色,也不过是场无谓的追逐。美,这倒是真的。


                183楼2013-05-24 16:06
                回复
                  红绿灯失灵后的多伦多街头
                    大城市里赶上红绿灯失灵,是一件万分痛苦的事。我曾在国内经历过数次,来自各个方向的大小车辆,交叉着挤到一处,谁都想抢先过去,到头来谁也别想过去。如果没有警察前来救驾,不知要僵持多久。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我也遭遇了一次红绿灯失灵,结果却让我非常震惊。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坐公交车赶往图书馆。一路畅行无阻,可是快到图书馆时,前面车子似乎多了起来,车速也慢了下来。开始还没太在意,因为附近有404高速的出口和入口,这个路口等车时间总是比较长。过了一会,我才发现有些不对劲,车子得隔好一会才能往前挪一点。我开始四下张望,寻找原因。接近路口时,猛然发现所有的交通灯都变成了红色,还不停地在闪烁。  我立刻意识到,交通灯失灵啦!展现在面前井然有序的场景让我十分震惊——对面的车开过来3辆,第4辆车稳稳地停在白线前;停在左线的车有3辆同时左转,穿过十字路口,拐进高速入口;之后我前面的车也开过去3辆,旁边左转的车也开过去3辆;接下来是南北方向及左转车各通过了3辆。开始我以为有警察在指挥交通,可当我们的公交车经过路口时,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东张西望一番,一个警察也没有!东西南北的车辆,不慌不忙地互相谦让着,一一通过路口,好像是按照计算机里设定好的程序在自动运行。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回家后向老公汇报这一奇观,他笑了:这是交通法规里明确规定的。加拿大的交通法非常严格明细,超速、违规停车、闯红灯、不让行人、酒后驾车等都有固定的罚款数额,少则几十,多则上千。而且还要扣分,一旦累积被扣到15分,没收驾照,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不许碰方向盘。这还没完,每次违法,视情节轻重要增加车险,一增就是几年。多交的车险,够买一辆二手车了。  据说,加拿大的交通法严密得没有一丝空子可钻,执行起来也是相当严厉刻板。不仅如此,警察们还经常隐没在人们容易放松警惕的地方,比如下坡或高速出口附近,一些司机没降到规定的车速,警察立马拿着黄色罚单疾步走来。  原来,是如此严厉的法规和有效的执行力度,让红绿灯失灵后的多伦多街头,展现出如此秩序感。


                  184楼2013-05-24 16:06
                  回复
                    胡同时光
                      里弄、胡同、巷子,这三者其实都一个意思。   在北方,没有叫“里弄”的,大多叫胡同,也有叫巷子的。这个胡同,那个胡同。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可见宋时已有叫巷子的,或许更早。胡同、巷子、里弄一般都交错在居民区,但也有把商店开在很窄的胡同里边的,但那些店一定也大不了,是小店,或买卖文具纸张,或买卖火柴蜡烛,更多的是买卖粮食。所以有“粮食胡同”。叫这个名字的胡同好像是各地都有,北京有,别处也有,还有就是“四眼井”,这个胡同的名字,北京有,别处也不少。若考证起来,相信一定有意思。一条胡同里有四眼井?这比较少见,一般的情况是有一眼就足够了,除非大宅院非要坚持自己打井,如一条胡同里有十来户大户人家,而且都要各自打井,一条胡同有十来口井,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粮食胡同”一定与卖粮有关,卖粮就得有粮店,粮店的样子现在许多人都不大清楚了,一进门,首先是粮柜,粮食都在木制的粮柜里放着。玉米面,一个柜;白面,一个柜;大米,一个柜;高粱面,又一个柜;小米,当然也要一个柜。当年还供应豆类,每人每月一二斤,多不了,黑豆、小豆、梅豆或绿豆,随你喜欢买哪种。豆子又得要一个柜。柜子后边就是面袋,都码得很高,直顶到房梁。白面码白面的,玉米面码玉米面的,大米码大米的,还有挂面,也一摞一摞码在那里。起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所有的家庭要吃饭就得去粮店买粮,家里要备有许多种面袋,放白面的,放大米的,放小米的,放玉米面的,放豆面的,大袋儿小袋儿各有各的用,也一定不能乱。我家有一个竹制的小孩儿车,当年母亲就经常推着它去买粮,一袋儿又一袋儿,买多少,哪一袋儿放什么粮哪一袋儿放什么豆子都不会出错。当时每月供应多少白面大米或粗粮都是有规定的,买白面的时候,你可以买挂面,买了挂面你就别想再买白面,就供应那么多。但你这个月没全部买完,粮店的人会给你存起来,想买的时候再买。粮店内部最特殊的景致应该是那几个从房顶吊下来的铁皮大漏斗,你把空面袋对着铁皮漏斗撑好了,负责称粮的就会把粮食从铁皮大漏斗给你倒在粮食口袋里。放粮食的木柜子到了晚上要打印子,一块大方木板,上边刻着字,要在面柜的面上一个挨着一个地打印子,这样一来,值夜的人就没法子打面柜子里粮食的念头,你要是去偷面,那面上的印子一乱,马上就会被发现。那块打印子的板子一定是要锁在一个地方,一般人拿不到手。究竟谁在保管那个印模子,不得而知。粮店还卖一种粮,就是土粮,是从粮店地上扫出来的粮食,里边也许什么都会有,白面,玉米面,小米大米什么的,这种粮食也不是一般人都能买到的,必须是熟人。土粮买回去做什么,虽然被踩来踩去,但买回去还是一个字,吃!   有一年,我们胡同的粮店忽然运来了大批的玉米,是那种整玉米粒,运来,也不进店,都码在胡同外边的路边,一条路的两边都码满了,从西门外一直码到了火车站。第二天,粮食部门的人来了,把一麻袋一麻袋的玉米粒都直接倒在了水泥路面上,人们这才知道是要在道上晒玉米。这一晒就晒了好长时间,下雨的时候就有人出来把玉米再堆起来,天晴了再摊开,至今人们也不明白那是在做什么?那些玉米后来是不是又都给磨成面供应给了人们?   许多胡同现在都消失了,许多胡同的名字到现在只是记忆中的事。但也有有心人,在废墟了的拆迁工地上到处跑,到处拍照,到处收集胡同牌子。朋友给我看他收藏的胡同牌子,让我眼一亮的是“粮食胡同”这块牌,蓝地白字,洋铁皮搪瓷,亮闪闪的,一点儿都没有生锈,想必当年挂在胡同口该是多么的醒目,现在却只有被收藏在私人家里,这真是让人怀念,让人多少还有那么点伤感。虽然我们现在吃粮方便多了,不用排队,不用拿粮本儿,不用再找人买从粮店地上扫起来的土粮。日子像是好了,但我们的心情为什么有时却不那么舒坦?为什么我们总是还要怀念?这也许也是一种动力?   这当然也是一种动力。


                    185楼2013-05-24 16:07
                    回复
                      花落的声音
                        家中养了玫瑰,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的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   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整个人都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尖着耳朵,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像听一个正在酝酿中的阴谋诡计。   早晨,满桌的落花静卧在那里,安然而恬静。让人怎么也无法相信,它曾经历了那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我根本不相信这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收拾干净。看着它们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地躺在那里,似乎比簇拥在枝头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丽。   这个世界,每天似乎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成一种死亡。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声中,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   有一种花是令我害怕的。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   曾经养过一盆茶花,就是这样触目惊心的死法。我大骇,从此怕茶花。怕它的极端与刚烈,还有那种自杀式的悲壮。不知那么温和淡定的茶树,怎会开出如此惨烈的花。   只有乡间那种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它的凋谢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


                      187楼2013-05-24 16:08
                      回复
                        缓解冲动的情绪
                          为自己当时的冲动懊恼吗?天啊,我怎么控制不住自己!冲动,生理学定义是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兴奋性反应,我们日常所言的冲动多指理性弱于情绪的心理现象。冲动,可能源于自我保护,这是一种心理补偿,缺乏自信的男性更容易产生冲动情绪。通常它并不能带给我们飞蛾扑火的灿烂,假如在理智弱于情绪的那一刻,给自己3分钟的冷静,你将发现:魔鬼就在身旁。   彭健是一家外企的部门主管,平日温文尔雅,但在一次会议上,却很轻易地被一名女同事稍微激烈的言词激怒,他当场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发雷霆,不但让在座的同事惊诧不已,更因此葬送了即将到来的一次晋升机会。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冲动呢?   心理学家发现,缺少自信的男人更容易产生冲动情绪,这种冲动实际上是他们一种错误的自我保护。如果一个男人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价值不认同,他会觉得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是受威胁的,这种心理常态的表现是怯懦、退缩。但是,遇到偶然的触发事件,容易引发出失控的情绪,比如说野蛮、愤怒,当事人在非理智状态下,能感受到反抗的快感,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心理补偿。   对于爱冲动的男人,不妨采用以下方法,帮助自己疏导缓解冲动情绪,防止因冲动而酿成大祸。   推迟愤怒法:当某一事件触发了你强烈的情绪反应,在表达出情绪之前,先为自己的情绪降降温,比如在心里对自己说:“我3分钟后再发怒。”然后在心中默默地数数。不要小看这3分钟,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你恢复理智,避免冲动行为的发生。   环境转换法:在情绪即将失控的时候,请赶快转换一个环境,你的注意力和精力也会相应地转移,可以使即将失控的情绪得到平息。值得提醒的是,你的行动必须及时,不要在消极情绪中沉溺太久。以免最终酿成情绪的失控。   描述感觉法:当你情绪激动的时候,可以试着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体的感觉上,去感觉“我现在心跳很快”、“我现在脸很红”、“我现在呼吸局促”等,当你关注自己身体的时候,实际上是将关注点从事件上转移。   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不生气的时候,去和经常受你气的人谈谈。彼此听听对方最容易发怒的事情,想一个沟通感情的方式,注意不要生气。也许约定写张纸条,或做个缓和情绪的散步,这样你便不会继续用毫无意义的怒气来彼此虐待。经过几次缓和情绪的散步之后,你会发现冲动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情。   让冲动在运动中消失:心理学家发现,运动是有效解决愤怒的方法,尤其是多参加户外活动,主动做一些消耗体力的运动,如登山、游泳、武术或拳击等,使不快得以宣泄。当感觉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时,可以主动做一些运动,让冲动的情绪随着汗水一起流淌掉。


                        189楼2013-05-24 16:09
                        回复
                          换个形式创造美
                            朋友开了家陶器厂,依托大汶口文化精华做起了仿古陶生意。一开始还算红火,可几年下来生意就陷入了困境。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十种式样可仿,自己看着也不美了,更别说销路了。库存产品越来越多,朋友也是一筹莫展。    我建议朋友不妨扔掉“仿”字,创新陶器的式样、花色、用途,立足实用性、观赏性做文章。    朋友大发感慨,他不是没想到过创新,可创新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没专业人才,二没研发经费。再说了,好的式样都让古人做过了,还有太多的人已经创新在前,很难超越。朋友说的极是,记得一位哲学博士曾经道过这样的苦恼,他在哲学领域满头大汗地钻研,刚觉得有点新发现,抬头一看,老子、庄子、苏格拉底已经微笑着站在前面等着他了。一位戏剧大师曾这样总结,古今戏剧作品就剧情来讲不外乎27种情节类型,现在一切的作品仅仅是这27种情节的组合而已。不过,这并不影响文艺创作的花样翻新。    我与朋友说起近来看过的一场时装展的观感。那是一场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中国元素”为基本内涵的时装展,比例、色彩、廓形、材质无不中国化。水墨丹青、陶瓷青花、绣龙刺凤,还有折扇、中国结,都融入了服饰中。T台上,女模们一会儿头戴瓜皮帽走来,一会儿又头顶盖碗、茶壶头饰炫彩,更让人捧腹的是,连大红灯笼都成了手包。这仿佛是一场民俗工艺博览会,如果你觉得这似乎有点荒诞滑稽,那就错了。场上观众掌声不断,场外也是好评如潮,因为不一样的形式给人带来了不一样的观感。    朋友也许是从这次谈话中受到了启发,不久,创新作品接连不断。什么棒球瓶、保龄瓶、补丁瓶,长寿壶、福禄壶、弥勒壶,情侣挂件、白陶象棋等等,多得一发而不可收。从朋友的气色中,不用问,就知道了新产品的销路。    朋友在当地最好的“唐诗酒坊”请我吃饭,高兴地说:“酒喝好的,菜点贵的。”看着那些诱人的用唐代诗句做的菜名,我点了一例“两个黄鹂鸣翠柳”。菜端上来一看,俨然是一幅风景画,两个用蛋黄雕就的黄鹂,卧在一片碧绿的西芹上,旁边还点缀着白色的百合。我和朋友都笑了,这是一盘西芹炒百合。我猜想,那盘“一行白鹭上青天”,说不定就是诗化了的“水煮鹌鹑蛋”。    其实,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就像天晴久了阴一下,阴久了下场雨一样。能换个形式创造美,世界就不显得那么单调。


                          190楼2013-05-24 16:10
                          回复
                            活着,抑或生活
                              人生最起码有两种状态——活着,抑或生活。吃饭我看至少也有两重境界——吃饱,或是吃好。   如何吃,怎么活,往浅了说,是生活态度问题,假装深沉的说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   人们常说的做饭,换种表达就叫厨艺;过去人们唤作理发的,现在有种称谓叫发型师;都是唱戏,有人是演员,有人是艺术家;都能抹两笔,有的是画家,两三百一尺,有的是大师,尺价二三十万……有人辛苦一辈子,到了也气不忿儿,凭什么啊?我比谁谁差哪儿了?人比人这么比下去不是自己找死吗?有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英文有个词叫enjoy,大体是享受的意思,要不你换个比法试试。周作人做饭肯定不如专业厨子,可人家《知堂谈吃》写得多好:“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你千万别把剃头、做饭这活当成脏活累活,你要把生活中的琐碎都当成艺术来修炼,您就离得道不远了。艺术家不是谁都能当的,那么用心学点厨艺,摆开点茶道,享受一天三顿饭,生活成为了艺术,就这么简单。   把一份小青菜炒好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曾向一位厨师长讨教虾皮炒小白菜的嫩绿之道,他说要在开水里放上几粒盐,几滴油,先把小白菜焯一下。听说咱北京有家餐馆一年光粉蒸肉一个菜就卖500万流水,我想,这一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粉蒸肉,至少这是一份令人期待带有厨师个人独有艺术气质的粉蒸肉。   有朋友说,美食的成功在于物质变精神,我以为是。


                            191楼2013-05-24 16:10
                            回复
                              机遇爱走“偏门”
                                许多成功者在谈到成功经验时,都会说到天赋、努力、机遇三个要素。天赋是明摆在那儿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努力是大家看着的,天道酬勤,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唯独这机遇,随意不定,吊诡偶然,不按常理出牌,不从正门进出,你正打瞌睡,它会从天而降,你一不留神,它会踪迹皆无。所以,若想抓住机遇,不能光盯正门,还要时不时看着偏门,说不定它就在那里向你招手呢。  近来,在美国NBA球场上,华裔球员林书豪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连续多场超水平发挥,带领球队夺得连胜,破格被选进全明星新秀赛。评论员和众多球星、教练都不吝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赞扬他,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说“林书豪是一个伟大故事”。林书豪为何一飞冲天?关键是他抓住了从偏门来的机遇。一周前,他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球场“临时工”,这时候,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球队两个顶梁柱同时受伤,捉襟见肘的主教练,万般无奈,只好派原来随时都会被球队裁掉的林书豪上去顶几分钟,好让主力队员下来喘口气。林书豪上场后,没有浪费一分钟,很快就大显身手,得分、助攻、抢断、篮板,无所不能,让观众和主教练都看傻眼了,就这一场球,让林书豪大放异彩。不仅率领球队反败为胜,而且自己也从一名默默无闻的边缘球员,一下子成为队里的主力和先发,创造了“林书豪奇迹”。  郎朗,是风头正劲的著名钢琴家,他的机遇也是从偏门进来的。1999年,17岁的郎朗虽已苦练多年,还是默默无闻。这时,机遇来了。在芝加哥音乐节明星演奏会上,著名钢琴家安德鲁?瓦兹突然身体不适,随团的郎朗被紧急代替演奏,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由著名指挥大师埃森巴赫指挥。当最后一个音符演奏完毕,听众全体起立欢呼,如雷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场成功的临时替代演出,被美国媒体极度赞赏,赞扬“郎朗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令人激动的钢琴天才”。从此,郎朗脱颖而出,一跃而跻身著名钢琴家行列,成为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第一位中国钢琴家。被《人物》杂志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追问,世界上第一个航天人为什么会选中加加林?官方的回答是:“因为他具备了坚定的爱国精神、对飞行成功的坚定信念、优秀的体质、乐观主义精神、随机应变的智能、勤奋好学的态度。”这种回答毫无特点,因为当时20多个参训的航天员,无一不具备这些最基本的素质。直到多年后,首批航天员队的领导卡尔诺夫透露,加加林其实原来是当年的候补选手,基本上没有上天希望,世界首位宇航员本来安排的是一号邦达连科。可就在即将升空前的几天,邦达连科在充满纯氧的船舱训练结束时,随手将擦拭传感器的酒精棉扔到一块电极板上,船舱顿时引发大火,邦达连科被烧伤后不治身亡。有关方面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新的上天人选,于是,更细心、更认真的加加林成为首选。一直耐心等待,积极准备的加加林,终于抓住了从偏门进来的机遇,大显身手,成为永载史册的世界第一个航天人。  还有一个小姑娘的经历也很值得一说。一天,张家口一个山村开进一辆汽车,全村人几乎都围了上来。车上走下一个中年男子问:“你们谁想演电影?请举手。”问了几遍,没一个村民敢吱声。这时,一个女孩儿鼓足勇气说:“我想演。”她长得不漂亮,身材也不好。“你会唱歌吗?”中年男子问。女孩子开口就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村里人大笑。因为歌唱得实在不好听,还忘了词。没想到,中年男子却用手一指:“好,就是你了。”女孩儿叫魏敏芝。她幸运地被大导演张艺谋选中,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出任主角,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后来读大学,出国深造,当导演,跻身名流。一次大胆举手,把莫名其妙而来的机遇紧紧抓住,她就打开了成功之门。  机遇这东西,是个调皮的小捣蛋,爱搞花样的机灵鬼,有时正襟危坐,有时飘忽不定,有时循规蹈矩,有时别出心裁,很难捉摸,无法把握,我们只有做好充分准备,随时把眼睛睁圆,别忘了那句名言:机遇最青睐有准备的人。


                              193楼2013-05-24 16: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