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例举其最重要的特点有三个:
一是“悠久”。从有关黄帝的传说以来大约四千六百多年;从《古竹书纪年》记载夏朝以来,大约有三千七百余年(夏朝四百七十二年、商朝四百九十六年、周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从此以后到民国初年共两千六百八十一年)。
二是“无间断”。从周朝“共和行政”以来,可以精确到“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直到民国初年共计两千七百五十二年);从鲁隐公元年以来,可以详尽精确到“月”到“日”(《春秋》编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直到民国初年共计两千六百三十三年。鲁哀公去世,《左传》记录终止,之后有六十五年历史文献稍有残缺;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这个《资治通鉴》开始的年份起,到民国初年共计两千三百一十四年。
三是“详密”。这是针对史书体裁而言,主要的种类又有三个:第一叫做“编年”(这类以《春秋》为范本),第二叫做“纪传”(这类被称作“正史”,以《史记》为范本),第三叫做“纪事本末”(这类以《尚书》为范本);其他体裁就更是不胜备举(可参看《四库全书》书目中“史部”分类)。
而且中国史所包涵的地域最是广大,所含蕴的民族成分最是复杂,因此更加形成其繁富。如果说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评价,与其历史的悠久博大成正比的话,那么我华夏之文化,在当今世界上本当首屈一指!
然而中国最近,却是其国民最缺乏“国史智识”的国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是不同的。我民族国家已经过去的全部活动,这就是“历史”。其中经过记载流传以传到今天的,只能叫做“历史的材料”,而不是我辈今天所需要的“历史的智识”。“材料”自会随其累积而越来越多,“智识”则跟着时世的变迁而相应更新。“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该与当下我们身处现代的种种问题,有亲密且切身的联系。“历史智识”,贵在能“鉴古而知今”。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所以他所记载的,未必一一对应于后人所想要知道的。然而后人想要获得“历史智识”,则必须要从前人所传下来的史料之中寻找。如果蔑视抛弃前人史料而空谈“史识”,那么其所谓的“史”根本就不是历史,其所谓的“识”也根本就是没有见识。生在今天而臆测古代,是没有资格担当起“鉴古而知今”的重任的。
[未完待续]
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例举其最重要的特点有三个:
一是“悠久”。从有关黄帝的传说以来大约四千六百多年;从《古竹书纪年》记载夏朝以来,大约有三千七百余年(夏朝四百七十二年、商朝四百九十六年、周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从此以后到民国初年共两千六百八十一年)。
二是“无间断”。从周朝“共和行政”以来,可以精确到“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直到民国初年共计两千七百五十二年);从鲁隐公元年以来,可以详尽精确到“月”到“日”(《春秋》编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直到民国初年共计两千六百三十三年。鲁哀公去世,《左传》记录终止,之后有六十五年历史文献稍有残缺;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这个《资治通鉴》开始的年份起,到民国初年共计两千三百一十四年。
三是“详密”。这是针对史书体裁而言,主要的种类又有三个:第一叫做“编年”(这类以《春秋》为范本),第二叫做“纪传”(这类被称作“正史”,以《史记》为范本),第三叫做“纪事本末”(这类以《尚书》为范本);其他体裁就更是不胜备举(可参看《四库全书》书目中“史部”分类)。
而且中国史所包涵的地域最是广大,所含蕴的民族成分最是复杂,因此更加形成其繁富。如果说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评价,与其历史的悠久博大成正比的话,那么我华夏之文化,在当今世界上本当首屈一指!
然而中国最近,却是其国民最缺乏“国史智识”的国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是不同的。我民族国家已经过去的全部活动,这就是“历史”。其中经过记载流传以传到今天的,只能叫做“历史的材料”,而不是我辈今天所需要的“历史的智识”。“材料”自会随其累积而越来越多,“智识”则跟着时世的变迁而相应更新。“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该与当下我们身处现代的种种问题,有亲密且切身的联系。“历史智识”,贵在能“鉴古而知今”。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所以他所记载的,未必一一对应于后人所想要知道的。然而后人想要获得“历史智识”,则必须要从前人所传下来的史料之中寻找。如果蔑视抛弃前人史料而空谈“史识”,那么其所谓的“史”根本就不是历史,其所谓的“识”也根本就是没有见识。生在今天而臆测古代,是没有资格担当起“鉴古而知今”的重任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