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08,387贴子:9,634,049
  • 10回复贴,共1

条文释义,不定期回复(三五日内必回),有问题的请来询问。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自认不是大家名家,也希望能为学习的人答疑解惑,同时也获得自我提升和进步。希望大家共同提高。
当然,若有谬误,也请指出。
任何驳论,请说明观点,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欢迎来询。


1楼2013-09-24 11:32回复

    @johnxhfkdj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也。
    提问得还真犀利啊=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所以这里的脉浮是说,这是太阳经病,且尚有表证。头痛发热、盗汗出、恶寒之中,恶寒是最重要的标志,即“有一分恶寒 ,便有一分表证”(忘了谁说的了)。头痛发热则是在讲太阳热盛,欲传而入里。而脉象则是表明邪气未与有形内在相交,而生里证。误用下法治疗表证,则胃气下则中气陷,邪必侵袭胸膈(肺为一身华盖),所以产生结胸的症状,这是实证。而体内湿气重或本就有湿邪的人,必然会与邪热结合,成为湿热证,故小便不利,而头汗出,此膀胱经气不利也,耗日久则湿热郁蒸,身必发黄(详情参见金匮要略,忘了具体叫啥名了,讲黄疸的那章)。
    【163】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表未解则先解表,这是原则对吧。用下法,首先一个正气内陷,引邪深入;邪气深入而表寒未解,这里的协是合的意思,就是发热、拉肚子同时出现;这个拉肚子主要是脾阳伤到了(数下之),脾阳伤了升降就没人管了,所以浊阴也堵在心下了,就变成了表里同病。桂枝人参汤则是温中解表的方子,很是对证啊。
    结胸和痞症的不同之处?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如何?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31上】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
    我觉得,这两条原文还挺通俗的,应该足够解释这个问题了吧。


    6楼2013-09-25 20:23
    收起回复
      @meiyoen
      这种理解应当仅仅是应对顺传,也就是说没治病但正气尚算充足,或者没截断病势但治法没错的那种情况。这样说与临床实际是相呼应的,不仅仅是为了与内经六气相合(而且内经的说法也是正确的),是正确的。
      但伤寒病也有失治和误治,这个时候就不存在按照什么顺序走的问题了,仲景先生也在伤寒论的写作中体现了这个问题,各个经都有变证、本证和疑似证,所以这个传变问题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7楼2013-09-25 20:27
      回复
        @战胜痛苦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 生姜羊肉汤主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右五味,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以上即是金匮要略里面关于寒疝的描述。
        从这里我们知道,这里说的寒疝,指的是体内寒气大盛,阻遏阳气而至实质肿出而成的疝,其内并非如现今所言疝气里面是空的,而是实的,有内容物的。而从用药配伍上也大都是热性,药物作用也大多是行气、温通的效果,故而对应的是实寒证的重症,即寒疝。
        现在所说的疝气,一般医家认为是元气不足导致的气不摄形,或言之云阳不制阴,表现大多数是有鼓包出来,内容物少,按了不是那么疼。治疗中多以益气方治疗。
        其实寒疝的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那时候的人们穷苦,东西冷了也舍不得丢掉,天气凉了又没有特别暖的衣服可以穿,又或有人连被子都没有,吃冷食且外中寒邪,阳气大折,导致邪气直中脏腑,合血气而成疝形。按之剧痛,甚至不按也超级疼,跟现在社会说的疝气完全是两样东西的。


        15楼2013-09-26 14:02
        收起回复
          《伤寒杂病论》一书,成书是有其原因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正因为其宗族死于伤寒病的过于多,而当时医家“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所以才要作一本真正有用的医书。而取名“伤寒论”,其原序中亦有言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有一定的纪念警醒意义存在。
          单就“伤寒”二字来说,广义上指一切外感热病(素问·热论),狭义伤寒则有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五十八难),而本书中则明言“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而本书本应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再加散佚的一些篇章的整体,只是后世研究时受书局限而分成了伤寒与金匮两本书。


          17楼2013-09-27 20:38
          回复
            这帖子怎么成了问诊帖了= =。。。?


            23楼2013-10-01 01:20
            收起回复
              @麦田还在路上
              这是中医的部分。
              疥和疮是两个概念。不过一般来说疥极少变化为疮,因为这玩意儿一般是因为热毒凝聚。疥不是我们平时说的痘子,而是长得比较单个的大红痘,一般会有红肿热痛的表现,当然也有体虚的人患的虚形,即不红(比如紫暗)不肿(可能下陷)痛(绵绵作痛)而不热。
              而疮即破溃,也常常与疡合用称为疮疡。一般认为有湿、热两大原因,内伤杂病也有生疮的,比如胃火生口疮之类的。而能破溃成疮的一般都是痈这一流热毒重且有湿邪为患的,做过相关的手术就有个直观认识了。
              这是我的想法。
              至于疥疮,现代医学是说被疥螨咬了之后进入人体后分泌毒物导致的皮肤瘙痒的一种新型皮肤病的样子。如果按病机来说,就是三因里面的外因了,从症状表现可以认为是湿热毒吧。(湿者从其易客湿润薄弱处,热者为红肿热痒,痒为轻痛)。大概是这样?如果不正确,也请你详加论述一番,对于这方面我还真是有些不清楚呢。(寄生虫病啊= =真的不是很清楚)


              28楼2013-10-05 01:40
              收起回复
                建议去做一下西医的尿液检查,看起来似乎是尿路感染或者前列腺问题。如果没有细菌或其他感染,我们再说其他的。


                来自手机贴吧42楼2014-01-22 00:52
                回复
                  @我是MTshine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
                  这是原文吧。
                  我的理解是这样:
                  心者神明,主十一脏(内经前文中提到的),故心病者五脏皆病,其传由血、由神,亦可由气,心主血脉,气血皆可通行,故知病在脉。而开窍于耳这个问题,历代医家都有争论,例如王冰说舌无窍用故曰耳,也有人说是错简,也有人说是心肾同言。但我的意思是,心主神明,主血脉,耳为五脏应(耳针),故言其开窍于耳。(耳针、耳诊算是中医望诊中比较准确的诊断方法了,同样的还有手诊,但是手诊可查是因为有经络通过,耳诊的缘由却是“经验”,我感觉应该是神应于耳,故开窍于耳。)


                  51楼2014-04-15 09:51
                  收起回复
                    @enjoy人杰地灵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阳盛阴虚者汗之,汗必阳药,汗出则阴愈虚,阳愈强而阴愈竭,阴阳离绝则难治,为死侯。下法者,可引阳而下,泄热存阴,如承气汤急泄阳明火热而救阴液,保全性命。反之同理,阳虚阴盛者坠而下,再下则阳气陷,甚则脱,难治,为死侯。汗则阳气向上,托起阴气,故而保全性命,非欲取汗,但求气至而效。
                    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实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神丹取汗,甘遂去下。后面就是说药不能乱用,是前文的补充警示。


                    56楼2014-04-17 10:56
                    回复
                      @Amor_晴天
                      注意事项
                      1.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本品宜饭前服用。
                      3.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本品含朱砂,不宜长期服用,服药1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5.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6.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7.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8.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8楼2014-05-18 23: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