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沧浪文学社吧 关注:73贴子:1,076
  • 12回复贴,共1

【诗词学习资料】北大中文系诗词写作教程(第三章:用笔、章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题


1楼2014-01-23 17:52回复
    词是一种最适宜表达芬芳绵缈之思的文体。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又说“诗之境阔,词之境长”。词的转折、腾挪远比诗复杂。词要写得像词,有词的味道,就得善于用笔,尤以长调为然。用笔之法,前人有主张“一气贯注,盘旋而下”的,有“着重上下照应”的,还有倡导“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的。以上种种,实际上皆是指整篇的章法而言,本节课所要讲的用笔,指的是词中两个意象元之间的承接与转换。有问答、提顿、对照、透过、翻转、折进、虚笔、逆写、开阖等笔法,以下逐一论之。


    2楼2014-01-23 17:53
    回复
      一、问答
      问答者,上句发问,下句作答,而所答之辞,又往往虚致空灵,不能是明确的答案。
      如: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白《菩萨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张先《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黄庭坚《清平乐》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贺铸《横塘路》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贺铸《石州慢》
      何处是京华?暮云遮。——万俟咏《昭君怨》


      3楼2014-01-23 17:54
      回复
        二、提顿
        提与顿,本来都是书法上的名词。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所谓提笔,是指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所谓顿笔,则是指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特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与顿,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笔法,没有提,就无所谓顿,没有顿,提也就失去了意义。词中提顿,第一种情况是是提笔在前渲染,而顿笔则在后明白了当地说明意思,这叫做正提顿。如: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朱敦儒《水龙吟》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
        逆提顿,则是顿笔在前实写,提笔在后虚写烘托。如: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王诜《忆故人》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织成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吴文英《浣溪沙》


        4楼2014-01-23 17:54
        回复
          三、对照
          对照之意,甚为显豁。词中上一意与下一意相互对照,以为呼应,即谓之对照。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谢逸《江城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


          5楼2014-01-23 17:55
          回复
            五、翻转
            翻转是两意分成正副,前一意与后一意相反相成。一种情况是前一意是副,后一意是正,如:
            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谢薖《鹊桥仙》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徐俯《卜算子》
            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叶梦得《贺新郎》
            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程垓《水龙吟》
            不是不相逢,泪空滴、年年别袖。——仲并《蓦山溪》
            另一种情况则是前一意是正,后一意是副:
            且尽樽前今日意,休记绿窗眉妩。——李南金《贺新郎》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木兰花》


            7楼2014-01-23 17:56
            回复
              六、折进
              折进者,是前后两意,下一意相对上一意而言,既是转折,又是深入递进。如: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踏莎行》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陆游《鹊桥仙》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欹枕,雨外熏炉。——吴文英《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8楼2014-01-23 17:56
              回复
                七、虚笔
                这一笔法,是实情虚写,明明是自己的情感,却借写他人或物象而映衬自己。比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不云重来有人琴之感,而云“旧游飞燕能说”。又: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不谓前事涌现眼前,而谓“行人曾见”。姜夔《扬州慢》过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不写自己不堪回首之情,而以杜司勋事作替。吴文英《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不写自己愁,却说西湖的翠澜底下,鱼总是愁鱼。王沂孙《天香·龙诞香》:
                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
                不曰自己因国亡家破,再无燃香的兴致,却借荀令顿老,映衬自身的绝望悲凉之情。又其《齐天乐·蝉》则云: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是借写蝉之阅世,隐喻自己看尽沧桑易代之悲。


                9楼2014-01-23 17:57
                回复
                  八、逆写
                  逆写近似与修辞上的倒装,但倒装指的是同一句中语序的颠倒,而逆写则是意脉的颠倒。比如林逋的《点绛唇·草》: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应是王孙去后,南北东西路上萋萋芳草无数,一加逆写,笔力便见生峭。又如张先的《醉垂鞭》:
                  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意思是说昨日来时衣上云,直使乱山皆昏。但如直写,便无此种写法真力弥漫。其馀像晏几道《阮郎归》: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意实为殷勤理旧狂,故而要佩紫兰、簪黄菊。惟逆笔写来,笔力便自健劲。


                  10楼2014-01-23 17:58
                  回复
                    九、开阖
                    开阖,是一种被词人广泛采用的笔法。其法一为先开后阖,一为先阖后开。先开后阖,如:
                    云髻坠,凤钗垂,髻坠钗垂无力、枕函欹。——韦庄《思帝乡》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若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卜算子》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石孝友《卜算子》
                    未解画船留待月,缓歌金缕细留云。将云带月入东门。——毛滂《浣溪沙》
                    先阖后开,则如: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冯延巳《长命女》
                    一般离绪两消魂。马上黄昏。楼上黄昏。——刘招山《一剪梅》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赵秉文《青杏儿》


                    11楼2014-01-23 17:58
                    回复
                      词与诗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即在于词大多数是要分段的。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的休止而不是全曲的终了,在文字上,也就必须做到若断若续。以双调的词为例,上一段的最后一韵是一次意思的完结,叫做“前结”,或曰“过拍”;下段的结尾叫做“后结”,或曰“歇拍”。下一段的开头起到一个承前接后的作用,俗称为“过片”。词的章法,要紧处就在起、过拍、歇拍、过片这四个地方。


                      12楼2014-01-23 17:59
                      回复
                        先说起笔。词的起笔,要能切定题旨,笼罩全篇大意。
                        一种起法,是以问句起: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林逋《点绛唇·草》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张先《一丛花令》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黄庭坚《清平乐》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周邦彦《夜飞鹊·别情》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凡用问句起者,多在一问一答中表明了题旨。
                        另一种起法,是以对仗起: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永《望海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欧阳修《踏莎行》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道《临江仙》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秦观《望海潮》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秦观《满庭芳》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周邦彦《少年游》
                        修竹凝妆,垂杨系马,凭阑浅画成图。——吴文英《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词是一种叙事文体,其叙事是片断的、细节的、跳跃的、留白的、诗意的、自叙的,同小说等叙事文体不同,词的叙事要含蓄、典雅、文人化得多。(上说参见张海鸥先生《论词的叙事性》一文)词既是叙事文体,自免不了需要时、地、人物等叙事要素。故对仗起,一种是点明时、地、人物,另一种则是即情、景之细节片段特加渲染。至于既非问句,又非对仗的起句,除了点明时地人、渲染细节或拈出景、物而外,亦有直接点明题旨的。后者,以诗为词者最喜用之。
                        点明时、地、人物。如: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张先《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张耒《风流子》
                        即情、景之细节片段特加渲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晏几道《阮郎归》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张舜民《浪淘沙》
                        玉栏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李廌《虞美人》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颺残红。——谢逸《江城子》
                        睡起流莺语。——叶梦得《贺新郎》
                        人绕湘皋月坠时。——姜夔《小重山·赋潭州红梅》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姜夔《念奴娇》
                        点明题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贺铸《六州歌头》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晁补之《临江仙·信州作》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梦绕神州路。——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吴文英《浣溪沙》


                        13楼2014-01-23 18:01
                        回复
                          前结是第一段意思的完结,然而在全篇来说,却只是一次短暂的停顿。前人认为须“如奔马收缰,须勒得住,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古今词论》引张砥中语)总之是字面断,而意脉不断。要做到字面断而意脉不断,往往就得与后结有一呼应。北宋名家,往往是前结以淡语收浓情,后结径直写情,戛然而止。兹举名作二首: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甘州》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周邦彦《渡江云》
                          另一种结法,是以敲问作结,所谓敲问,就是不下断语,仅作疑问,而答案如何,尽在不言之中。如: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陌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张先《一丛花令》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如果前后结都是同样的笔法,后结一定要比前结更深一层,更具有馀不尽的兴味。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横塘路》


                          14楼2014-01-23 18: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