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朔吧 关注:1,273贴子:188,131
  • 8回复贴,共1

阶级与财富,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阶层固化的症结所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漫画:《人民日报》称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一代穷世代穷。东方IC供图)
据说,马克思说过:阶级一旦形成,那么出于各个阶级的人想打破阶级的鸿沟壁垒几乎不可能。一句话惊心动魄地甩出来,仿佛那不是如来观音指,而是给穷人指的就是惟一一条革命造反路。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02-21 13:43回复
    但是且慢,如果用定量研究的实证方法来论证,会发现真实的历史和我们想像的、和教科书上的也许完全不一样。一方面,战争、革命、造反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要改变现存的秩序,而是因为更为迫切的生存——死亡之间的不二选择;另一方面,战争、革命、造反也改变不了现存秩序,更打破不了阶级的鸿沟壁垒。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2-21 13:44
    回复
      人类历史几千年,阶层固化似乎真的如同马克思说的“阶级一旦形成, 那么出于各个阶级的人想打破阶级的鸿沟壁垒几乎不可能”。但是革命的药方似乎一点也不灵光,跨越朝代、跨越体制的阶层固化问题依然存在。
      那么,到底是什么神秘力量,在主宰着社会阶层固化或者阶层流动?难道这一切都只能由上帝主宰,就像中国民间所谓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到底是谁像上帝一样冥冥之中掌管了阶层固化或阶层流动的密码?Clark教授没有说,他的门徒郝煜也只是一笔带过:“文化和社会资本的代际传递比物质资本的代际传递更重要,而前者很难被累进税或高遗产税等公共政策再分配。”陈志武也轻谈:“决定学历和劳动力市场结果的更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社会网络。”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4-02-21 13:47
      回复
        “一般而言,美国的贫困生能够用较低的分数在升学竞争中把分数略高的富家子弟击败,同时获得富家子弟想也不敢想的奖学金。问题是,这些穷人阶层中,够分数的人实在太少,即使降低一些标准,也招不到足够的穷人。穷人子弟学业表现差的原因则更为复杂。首先,他们资源少,学习条件差,缺乏必要的机会。第二,有些贫困是境遇贫困,即自己不走运出生在社会底层;有些则是行为贫困,即他们的社会文化行为,如吸毒、犯罪、滥交、无心读书等等,导致了他们的贫困。对前者,提供了机会就能使他们成功;但对后者,提供什么机会也无济于事。”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02-21 13:49
        回复
          南非在曼德拉领导下和解以后,黑人可以自由进入约翰内斯堡主城,结果却是治安恶化,导致南非经济首都约翰内斯堡的富人纷纷北迁,黑人则不费一兵一卒一刀一枪,占领了空置出来的豪华住宅豪华写字楼等。表面上,这是我们看到的最不流血同时底层直接获利最多的“革命”,但是很快,黑人占领的约翰内斯堡主城经济萧条,黑人连摆摊也摆不下去,就业无着,又纷纷搬回原来居住的城南地区(贫民窟)。而20年之后,原来主城区搬出的富人又在城北重建了一座繁华的新城。富人居住的城北繁华地带和黑人居住的城南贫民窟隔着一座鬼城般的约翰内斯堡主城,贫富之间的空间距离更远了,黑人就业更难了。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4-02-21 13:52
          回复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01到2001年共有6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犹太人或者说犹太裔就有152位,占获奖总人数的22.35%。要进入1999年《福布斯》排行榜,至少需要6.25亿美元的净资产。在所有400大富豪中,犹太人占23%,前50大富豪中,犹太人占36%,所有的10亿富翁中,犹太人占24%。
            是犹太人天生的人种优秀,比其他民族的人聪明吗?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曾在报告中介绍说:“据美国心理测量专家的研究证明,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无显著差异。但是,自1901到2000年,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只有8人,其中获诺贝尔科学奖的6人;但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25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是华人获奖人数的40倍。”
            不管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是150多位还是250多位,都已经堪称奇迹,要知道,犹太人仅占世界人口的0.3%,而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活的华人就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02-21 13:53
            回复
              我是强烈反对人种优劣论的,就像犹太人智商不比华人高,南非黑人也未必是天生比犹太人差,应该是一种从小养成的类似于“习得性无助”或者“习得性乐观”、“习得性封闭”或“习得性开放”在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阶层、一个种群、一个区域人群的总体思维方式和文化行为习惯,进而决定着他们将来是成为富人还是成为穷人。
              阶层、族群甚至地域人群的阶层固化仿佛像魔咒一样,烙在每一个不同文化人群的基因里。贫穷者继承的不仅是贫穷,还有与生俱来的自卑和封闭,不论他跑到哪里,给他什么样的环境,似乎都难以改变贫穷的命运。就像薛涌上面所说到的,“有些贫困是境遇贫困,即自己不走运出生在社会底层;有些则是行为贫困,即他们的社会文化行为,如吸毒、犯罪、性行为过烂、无心读书等等,导致了他们的贫困。对前者,提供了机会就能使他们成功;但对后者,提供什么机会也无济于事。”问题在于,天生的境遇贫困会导致行为贫困,而行为贫困根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贫困。而文化熏陶与教育熏陶的最终成果是人格,是思维方式。因此,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贫困。文化在这里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根植于每个人思维方式的、作为人的内核而存在。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02-21 13:54
              回复
                江浙、福建一带,从银行贷款再以更高的利息进行民间借贷,是几乎家家户户有条件的人都会做的事情,很多人千方百计要从银行多贷款,哪怕利率上浮。虽然有的人因此血本无归,甚至有可能导致温州这样民间金融高度发达的地区,在民间融资链条断裂的时候房价雪崩,但总体上江浙的经济活跃度和富裕程度远超东北和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和北部地区,比例更多的人则是除非迫不得已,银行享受优惠利率的按揭贷款也不想要,觉得那是“做房奴”,“一辈子替银行打工”。相比较而言,中华文明除了江浙、福建、广东以及港澳台比较开放之外,整体文明是属于内陆型封闭型文明。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4-02-21 13:57
                回复
                  文化和心灵的开放程度,将从根本上决定着姓氏(族群)、阶层、地域的文明与富裕程度,未来,这种“阶层固化”不仅将“保留”在不同的姓氏(族群)、阶层、地域之中,而且还将“扩大”为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区别。在大城市,再优越条件的人大多愿意像蚂蚁一样自己花力气打拼;在小城市,再优越的家庭也要花大价钱买一个无所事事收入不高的公务员岗位才觉得“安稳”。大城市的开放和对知识、自由、尊严的尊重,小城市的封闭和对关系网小心翼翼的维护,将极大地改变这不同区域中人们的生命质量和富裕程度。在大城市,你的才能永远不够用,所以你总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在小城市,你一点点才华就已经多余了,剩下的时间都留给人际关系。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4-02-21 1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