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1,923贴子:6,153,181

回复:道德经大全集(持续更新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今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34楼2014-09-19 11:01
回复
    赞一个,不过道经与看完,等德经好了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5楼2014-09-19 11:11
    回复
      留个爪,会有全部内容吗。


      IP属地:湖南36楼2014-09-19 11:54
      回复
        好书


        来自iPhone客户端37楼2014-09-19 15:22
        回复
          会的,不过更新会比较慢


          38楼2014-09-30 17:39
          回复
            第十三章
            宠辱两忘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者惊,是为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今译】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一般,重视大的祸患就如同重视身体一样,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很惊恐,失去它时很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没有了这个身体,我又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在意天下的人,才可以将天下交付给他,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天下的人,才能将天下委托给他。
            想免费阅读更多免费精彩文摘?立即拿起您的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信义书斋微信公众订阅号吧!


            39楼2014-10-13 12:05
            回复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译文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40楼2014-10-14 10:41
              回复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今译】古时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而神奇通达,深刻的难以理解。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才勉强地来形容他: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涉水过河;反复考虑啊,就像害怕四方相邻者的攻击;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外做客;自在随意啊,就像冰雪消融时的样子,敦厚诚朴啊,就像未经雕琢的木头,开阔豁达啊,就像山谷,混同一切啊,就像浑浊的河水,让浑浊漂浮的物体安静下来,他就会慢慢地澄清。死寂无生气的人或事物运动起来,就会慢慢地焕发生机。持守这种“道”的人,不会要求圆满。正是因为没有达到圆满,所以才能够历久而常新。
                包容的智慧
                《菜根谭》中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意思是一块堆满了腐草和粪便的土地,才能孕育生长许多生物;而一条河流清澈见底的话,就很南有鱼虾生存。一个正真理解大道的君子,应该有容忍庸俗丑陋甚至是浑浊事物的气度和雅量。孤芳自赏或自命清高,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老中所说的“混兮其若浊”,也就是告诫人们,要有宽广的容纳度,不仅能接纳好人、善人、贤人或自己喜欢的人,而且能接纳庸人、俗人乃至小人、坏人,以及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就像前文中的秦王,各色人等都容纳了,恢弘的气象也就产生了。对事上,不仅要接受好、善、喜、快乐事,而且对一切羞辱、委屈、脏污都要适应并能容忍得下,人立身处世,如果一味地保持自己一尘不染的高洁操守,眼里容不得一粒灰尘,爬也就让人很难接近了,俗话说,“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对自己可以进行严格的要求,而对待他人,还是宽容些为好。


                41楼2014-10-15 14:27
                收起回复
                  老子故里的人路过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4-10-15 15:14
                  回复
                    我买的是崇贤馆的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4-10-15 19:11
                    回复
                      跟我买的一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4-10-16 00:42
                      收起回复
                        第十六章
                        殁身不殆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 量达到虚无的状态,老实地静守着。看到万物一起发作,我以此观察事物的往复变化。事物如芸草一样生生死死、死而复生,都还要回归它的根本。归根就安静下来 了,安静下来就可以恢复生命。生死命运的往复变化也是常理,知道这是常理不遂人愿就明智。不知这是常理,不可违而为之,必遭不幸。知常理规律则能从容应 对,适宜从容能有功绩,集功累德乃能保全性命,全身养命乃能享天地自然之福,天然就是道,遵道而行就能持久,一点也不会给身命带来危害。


                        45楼2014-10-16 10:56
                        回复
                          是不是文言文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4-10-16 11:01
                          收起回复
                            爱读书,加我792516939!推荐你的好书


                            来自手机贴吧47楼2014-10-16 11:13
                            回复
                              看不懂!
                              请叫我@五哥@,切记,@五哥@是个好人!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48楼2014-10-16 1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