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140贴子:642,916

回复: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附 《吴书》考据
《吴书》: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这句话有“引入歧义的功效”。至少我在于涛的《汉末群雄天子梦》中看出来的,不知道他是参考哪位前辈的“高见”。于涛的原文是说:后来在段颎的推荐下,得到司徒种嵩的辟召,成了司徒府中的属吏。我一看,于涛把“暠”看成“嵩”很正常,为何把“袁隗”看成“种暠”?他的眼神不至于如此之差吧?
我仔细考据一番,发现这句话的问题在于:段颎任并州刺史约是161-163年间(161.冬,以护羌校尉获罪被免,之后得皇甫规拯救,得拜议郎、迁并州刺史,163.冬再拜护羌校尉。),袁隗担任司徒的时间是172.12-176.10,而在161-163年间担任司徒的是种暠(具体时间为:161.2-163.2),于是,于涛认定董卓由段颎推荐入朝,入了种暠的司徒府。
实际上,这句话是分开的两件事,是有时间间隔的,而不是一件事。第一件是“荐卓公府”,是说161-163年间,段颎推荐董卓进入公府(一般指三公府,即司徒、司空、太尉),然后第二件事是说在172-175年间被司徒袁隗征辟。
如果把这两件事当成一件事来说,这句话的用词就有问题。前面说了“公府”,再来说“司徒”,这样的话“公”和“司徒”语义重复,史家一般都不会这么写。如孔融入杨赐的司徒府,原文就是:(孔融)辟司徒杨赐府。这样一目了然,没有歧义。
所以《吴书》的那句话讲述了两个时间点的两件事。于涛掉坑里了,当成同一件事,发现了Bug后还考据推出种暠,继而引申出其他话题(如何进派种劭劝阻董卓的政治意义等等),都成了无本之木。
有人会说:“就算是两件事,于涛所说,董卓入种暠的司徒府也有可能性啊!”是的,是有可能,但这种可能性有多高?我们来算算。
“公府”未必就是“司徒府”,还可能是“司空府”或“太尉府”,在161.冬(10-12)-162.冬(10-12)这个时间段担任三公的有(按范书《桓帝纪》摘录,原文略):
司徒:种暠(161.2-163.2)、许栩(163.3-166.4)。
司空:刘宠(161.9-163.11)。
太尉:刘矩(161.4-162.11/12)、杨秉(162.11/12-165.5)。
看看,这个时间段中,在朝廷担任三公共有五个人,因此“董卓入种暠司徒府”的可能性只有1/5。
PS:话说我这样批于涛的作品,会不会得罪他啊?


IP属地:江西135楼2015-01-19 23:24
收起回复
    到了八月,左中郎将皇甫嵩已经陆续平定了豫州、兖州的黄巾军。刘宏下诏:董卓以囚车征回,由皇甫嵩北上接管冀州战区事务。皇甫嵩的战略方针和卢植一样,将主力集中在广宗城,先围再打。
    皇甫嵩的运气实在太好,十月,老天就把张角接上天了(PS:这难道就是左公公所谓的“以待天诛”吗?)。广宗城内传出哭声,皇甫嵩就知道,发动攻城战的时候到了!经过两天的激战,最终广宗县城被攻破,张梁战死,皇甫嵩将张角发棺暴尸,传首京师。
    皇甫嵩再率军北上,又与郭典合力攻陷下曲阳城,斩杀张宝,为这持续近一年的黄巾之乱画上了句号。
    之前,董卓和卢植都被入狱判刑【《袁纪▪卷24》:中郎将董卓征张角,不克,征诣廷尉,减死罪一等。】。皇甫嵩上书称赞卢植治军及战略才能,并强调自己能成功,都是继承了卢植的规划和谋略,于是卢植出狱,官复原职(尚书)【范书《卢植传》:及车骑将车皇甫嵩讨平黄巾,盛称植行师方略,嵩皆资用规谋,济成其功。以其年复为尚书。】。
    至于董卓是怎么出狱的,史书未载。十二月,刘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中平”,大概董卓是此时出狱的吧。


    IP属地:江西141楼2015-01-19 23:29
    收起回复
      2.2 凉州之乱
      中平元年(184年),董卓的运气有点背,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嘛。次年,董卓参与讨伐凉州叛乱,运气就不错。
      在谈董卓讨伐凉州叛乱之前,我先谈一个题外话:交州兵变。
      2.2.1 贾琮与宋枭
      中平元年(184年)六月,交州发生了兵变:当地士兵绑架了交州刺史和合浦郡太守来达【范书《灵帝纪》:交址屯兵执刺史及合浦太守来达】。
      朝廷派贾琮担任交州刺史,负责平定叛乱。贾琮到任后,没有立即动兵,而是先了解民情,得知原来从之前由朝廷任命的官员都不想呆在这偏远的地方,于是到任后,就搜刮百姓的财富用于贿赂朝廷内的官员,希望早日返回中原。而本地人被压迫后,距离雒阳太远,苦于无处伸冤,所以才被迫造反。这就叫“官逼民反”嘛!
      贾琮得知真相,便出榜安民,并严格管理基层官吏。用了一年多时间,交州逐渐平定。后来交州人称颂贾琮: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饭。贾琮在交州任刺史三年,每年的政绩考核为刺史第一(为十三州最)。
      顺便说一下,中平五年(188年),他被任命为冀州刺史上任时,抵达冀州边界,冀州官员安排好官车前来迎接,这官车外垂着红色的幕帘【范书《贾琮传》: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贾琮看到后,就说:“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于是命令驾车人将幕帘卷起来。贾琮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倾听民意的好官、能臣,冀州的贪污犯们听到贾琮要来,纷纷辞职跑路了,当时只有瘿陶县长董昭和观津县长黄就没走【范书《贾琮传》:其诸臧过者,望风解印绶去,唯瘿陶长济阴董昭、观津长梁国黄就当官待琮,于是州界翕然。】。


      IP属地:江西142楼2015-01-19 23:30
      收起回复
        2.2.2 一伐凉州
        中平二年(185年)初,凉州叛军进犯三辅地区。
        三月,朝廷派出车骑将军皇甫嵩+董卓坐镇长安,负责讨伐凉州叛军。
        从三月到七月,皇甫嵩的好运气在去年用完了,本年竟然打不过凉州叛军。再加上张让、赵忠的谗言,皇甫嵩被免去车骑将军的军职,削减封邑,被迫退出政治舞台(见《灵帝篇》4.3.3有功难封),直到中平五年(188年)才复出。
        史书上并未记载董卓此时的战绩,想必也是吃了败仗。
        八月,朝廷任命张温为车骑将军,接管长安的军务,董卓拜破虏将军,改随张温。从雒阳随军而来的还有两位将军:一位是名义上的副将袁滂(袁涣之父),他年事已高,感觉完全是来撑门面的;另一位是荡寇将军周慎。
        张温也有自己的幕僚(参军事),最出名的就是孙坚、陶谦。
        张温率军屯兵美阳县城,凉州叛军也进兵至此,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张温召见董卓,董卓姗姗来迟,见面后又出言不逊。孙坚就上前与张温耳语:“应当宣布军法将董卓斩首!”张温则说:“董卓在凉州一带有威名,西征凉州还得依靠他。”拒绝了孙坚的建议。
        陈志《孙坚传》记载此事,无非想证明孙坚有“先见之明”及张温“治军无方”。其实不然,以张温设身处地思考一下:孙坚既非张温嫡系,又不是凉州人,杀了董卓,还能用谁?除了董卓,其他人根本就没有跟凉州人交战的经验。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张温的决定是对的。


        IP属地:江西144楼2015-01-19 23:32
        收起回复
          在美阳县两军对峙到十一月时,某夜有流星划过天际,光芒很长,照亮了凉州叛军的军营,引得营内的马、驴纷纷嘶叫。韩遂等人认为这是凶兆,于是决定撤回金城郡。董卓打听到情报,大喜。
          次日,董卓趁叛军撤退时,与右扶风鲍鸿率军追击叛军,斩首数千级。
          孙坚的战绩如何呢?他在美阳亭北,率军一千骑兵与叛军交战,差点挂了,逃命回来,连印绶都丢了!
          随后,张温趁胜追击。令周慎率三万人进军金城郡,孙坚提议自己率万人去断叛军粮道,周慎不许,结果反被韩遂断了粮道,无奈败退。
          另一路,张温令董卓率三万人讨伐驻守汉阳郡的先零羌。董卓分出别部司马刘靖率四千人驻扎在安定郡,自己率军南下汉阳郡。不料,董卓军在望桓县北反被羌人包围。董卓让士兵在渡口假装修堤坝,声称打鱼充饥,羌人信以为真。等堤坝修好,董卓率军快速通过渭水,羌人发觉上当,这时已经追不上了。
          当时各路人马回来,都有损失,只有董卓军全身而退【陈志《董卓传》: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董)卓独全众而还】。
          中平三年(186年)三月,张温改拜太尉。冬,张温班师而回。董卓战功最大,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封邑千户。孙坚拜议郎。


          IP属地:江西145楼2015-01-19 23:33
          收起回复
            2.2.3 二伐凉州
            张温班师的当年(186年)冬天,凉州叛军也发生了内讧,韩遂杀死了边章、北宫伯玉、李文候等人。
            此后凉州战区是交给刺史耿鄙来负责的,次年(187年)春,耿鄙率军去讨伐韩遂,结果中途发生内讧,军司马马腾率军投奔韩遂。随后韩遂和马腾拥戴王国为首领,进军汉阳郡。
            随后,汉阳郡太守傅燮战死,凉州叛军基本上取得了凉州的控制权。
            中平五年(188年),王国率领凉州叛军进犯三辅,包围了陈仓县。
            年末,灵帝刘宏重新启用被闲赋三年的皇甫嵩,任命其为左将军,董卓为前将军,率军救援陈仓县。这是两人第二次合作。
            当大军抵达陈仓县附近时,皇甫嵩下令按兵不动。董卓按捺不住,向皇甫嵩提议主动出击,被皇甫嵩拒绝。皇甫嵩设定的战略方针是:以逸待劳。以求减少士兵损耗,从稳中求胜。
            至次年(189年)二月,凉州叛军围攻陈仓城达八十多天,军粮耗竭,补给中断,于是开始撤军。皇甫嵩趁机率军出击,大破叛军。就在皇甫嵩决定追击之时,董卓以“穷寇勿追”为由劝阻皇甫嵩,而皇甫嵩不以为然。
            可能皇甫嵩心想:在“美阳之战”时,董卓你不也是“追穷寇”吗?凭什么我就不能追了?
            陈仓之战时,董卓被安排殿后,寸功未立,两人由此交恶【范书《皇甫嵩传》:(皇甫嵩)遂独进击之,使(董)卓为后拒。连战大破之,斩首万余级,(王)国走而死。卓大惭恨,由是忌嵩。】。
            此战后,凉州叛军退回凉州,王国病逝,韩遂等人拥阎忠为首领。
            不久,阎忠也逝世了,于是凉州叛军就分裂成若干势力,其中以韩遂和马腾两家势力最大,互相牵制。


            IP属地:江西146楼2015-01-19 23:34
            收起回复
              皇甫嵩也并未趁胜追击,夺回凉州,而是镇守三辅,与京兆尹盖勋一同负责三辅地区的军务。
              盖勋上任后,以长安城内士兵太少(只有五千人)为由,向朝廷申请征兵满万,刘宏批准。盖勋并任命士孙瑞、魏杰、杜楷、杨儒、第五儁等五人为校尉【范书《盖勋传》李贤注引《续汉书》:(盖)勋领郡兵五千人,自请满万人,因表用处士扶风士孙瑞为鹰鹞都尉,杜阳魏杰为破敌都尉,京兆杜楷为威虏都尉,弘农杨儒为鸟击都尉,长陵第五儁为清寇都尉。凡五都尉,皆素有名,悉领属勋。】。
              本年的董卓是最郁闷的,不但寸功未立,而且地位低于皇甫嵩和盖勋。
              综合起来看,两次讨伐凉州叛乱,董卓都是担任副将,而且都信心满满的向主帅提出建议,均被否决,因此董卓对张温、皇甫嵩十分厌恶。后来,董卓掌权之后,就把皇甫嵩整了一次,而张温则死在董卓手里。
              话说,后世总有人把董卓说成凉州军阀,这是很不恰当的,一个没地盘的副将,顶多有属于自己的队伍,算什么军阀?朝廷一纸任命就可以让你和你的心腹兄弟们说拜拜。董卓若是军阀,那皇甫嵩和盖勋岂不是也算是军阀了?显然在朝廷政权未,任何地方官都不是军阀。


              IP属地:江西147楼2015-01-19 23:34
              收起回复
                3.1.2 覆水难收
                董卓的政治敏感度还是非常高的,接到袁绍的指示后,事不宜迟,立即上路,并同时上书朝廷,弹劾中常侍张让,表明自己政治立场及进京动机。
                何进见到董卓奏章后,自然不许,便派种劭前去劝退董卓。
                种劭在渑池见到东进的董卓,让其率军前往河东郡牵制于夫罗(南匈奴流亡单于)。董卓阳奉阴违,等种劭刚离开,就继续向雒阳前进,并再次上书:我们的士兵们都不愿意渡河去河东郡对抗于夫罗啊,一个个对宦官们咬牙切齿,所以我不得不带队继续前往雒阳了。
                不久,在雒阳城外,种劭再次出来劝退董卓,董卓和种劭僵持之后,最终停驻在夕阳亭,位于雒阳城西(详见《何进篇》4.2.3胜券在握)。
                董卓为何胆敢对抗何进的命令?何进为何不趁机拿下董卓?恐怕最合理的解释是:袁绍给董卓的私信中,答应了某些政治利益的承诺。——这承诺中的内容正是董卓渴望已久的政治利益。
                前文也说到,董卓还在袁隗的司徒府里做过掾吏(详见《吴书考据》),袁绍正是袁隗的侄子,董卓认为汝南袁氏便是自己的后台,所以才有恃无恐。
                而何进也知道董卓进京是仰仗袁隗、袁绍的力量,所以也不能和董卓翻脸,只能好言相劝。
                陈志《董卓传》简而言之:(董)卓未至,(何)进败。范书《董卓传》也抄为:(董)卓未至而何进败。这是不准确的描述,因为无视了“种劭两次奉何进旨意劝退董卓”的事实。就算何进死时,董卓未至,也是因为董卓在夕阳亭,无法得知二十里外雒阳城内的消息。黎东方在《细说三国▪董卓》里说到:(董卓)到达之日,何进已死。如此脑补,就是掉这个坑里去了。


                IP属地:江西149楼2015-01-19 23:36
                收起回复
                  3.1.4 政变全程
                  首先特别申明:本节中的时间点,均有史料依据,请大家留心。
                  我先放上“八月政变”的换算时间图。

                  中平六年(189年)八月是甲辰朔,也就是说:八月一日是甲辰日(如图红圈所示)。中间黑色数字为西历纪年月日。
                  八月二十一日为甲子日(如图紫圈所示)。按天干地支表顺序:甲子(21日)、乙丑(22日)、丙寅(23日)、丁卯(24日)、戊辰(25日)、已巳(26日)、庚午(27日)、辛未(28日)。政变时间为25-28日(如图黄圈所示)。
                  关于政变过程,各种史书比对后会有若干细节的出入,将附考据于后。本文叙述政变过程以范书《何进传》为准,下面开讲:
                  八月二十五日黄昏前四刻,何进在嘉德殿前被宦官们杀害【范书《灵帝纪》:八月戊辰(25日),中常侍张让、段珪等杀大将军何进。】【《天文志》:(中平)六年八月丙寅(23日),太白犯心前星,戊辰(25日)犯心中大星。其日(25日)未冥四刻,大将军何进于省中为诸黄门所杀。】。
                  张让等人矫诏以樊陵任司隶校尉,许相任河南尹。当宦官拿着诏板去尚书台(尚书台位于皇宫之中)时,负责起草任命书的尚书(姓名不详)见情况有变(其中需要罢免司隶校尉袁绍,断然不是太傅袁隗的意愿),便说道:“请大将军来尚书台面议”。宦官将何进的人头扔给尚书,说到:“何进谋反,已经伏诛!”,这时候,尚书才恍然大悟:发生政变了!
                  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璋得知何进被害,便率军入宫复仇,而宦官们将宫门紧闭,所有宦官配发武器守卫不出。吴匡、张璋二人联合虎贲中郎将袁术,一同强攻宫门。
                  天色渐晚,袁术干脆放火焚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及东、西两宫,想把张让等人逼出来。


                  IP属地:江西151楼2015-01-19 23:39
                  收起回复
                    附 政变细节考据六则
                    关于记载“八月政变”经过的众多史料中有很多出入的细节,本节将对此做考据,力求还原史实。
                    一、樊陵和许相的官职
                    陈志《袁绍传》,只提到许相,注明是司隶校尉【(袁)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而袁纪、范书《何进传》及《灵帝纪》,都明确樊陵为司隶校尉,许相为河南尹。
                    范书《何进传》:(张)让、(段)珪等为诏,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范书《灵帝纪》:司隶校尉袁绍勒兵收伪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及诸阉人,无少长皆斩之。
                    《袁纪▪卷25》:于是司隶校尉袁绍斩伪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
                    按史料从众,当以“樊陵为司隶校尉,许相为河南尹”。司马光《资治通鉴》亦从之。


                    IP属地:江西153楼2015-01-19 23:40
                    收起回复
                      二、何苗的死期
                      按《天文志》,何苗死于26日【(八月)己巳(26日),车骑将军何苗为进部曲将吴匡所杀。】,按范书《灵帝纪》,何苗死于27日。本文从《天文志》,考据如下:
                      范书《灵帝纪》
                      (中平六年)八月戊辰(25日),中常侍张让、段珪等杀大将军何进,于是虎贲中郎将袁术烧东西宫,攻诸宦者。
                      庚午(27日),张让、段珪等劫少帝(刘辩)及陈留王(刘协)幸北宫德阳殿。何进部曲将吴匡与车骑将军何苗战于朱雀阙下,苗败斩之。
                      辛未(28日),司隶校尉袁绍勒兵收伪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及诸阉人,无少长皆斩之。让、珪等复劫少帝、陈留王走小平津。尚书卢植追让、珪等,斩数人,其余投河而死。帝与陈留王协夜步逐荧光行数里,得民家露车,共乘之。
                      辛未(28日),还宫。大赦天下,改“光熹”为“昭宁”。
                      这段原文可略写为:
                      25日,政变开始,袁术夜烧宫门。
                      27日,张让等人劫持少帝至北宫;何苗被杀。
                      28日,袁绍斩许、樊;张让等人劫持少帝出逃至小平津。
                      28日,少帝等人回宫。
                      这段文明显有个错误,就是:“辛未(28日)”连续出现了两次。《后汉书集解》引陈景云说,谓:上文已书“辛未”,不应复书。
                      在我看来,陈景云把问题看简单了,其中错误不止于此。因为刘辨出宫和回宫可不是在同一天(28日)。
                      考据如下:
                      范书《何进传》:明日,公卿百官乃奉迎天子(刘辩)还宫。——以“明日”可证刘辨27日出宫,28日回宫。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张璠《汉纪》曰:帝(刘辩)以八月庚午(27日)为诸黄门所劫,步出谷门,走至河上……辛未(28日),公卿以下与(董)卓共迎帝于北芒阪下。——此文亦证27日出宫,28日回宫。
                      所以,史实是:张让、段珪挟持少帝刘辨逃亡小平津,是27日事;经过卢植等人连夜追赶,次日(28日)刘辨等人才返回皇宫。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范书《灵帝纪》中的四个时间实际上应该是“戊辰(25)、己巳(26)、庚午(27)、辛未(28)”四天连续下来。正确的原文应该是(红色为修改时间):
                      25日,政变开始,袁术烧宫门。
                      26日,张让等人劫持少帝至北宫;何苗被杀。
                      27日,袁绍斩许、樊;张让等人劫持少帝出逃至小平津。
                      28日,少帝等人回宫。
                      如此一来,《天文志》载何苗死于“己巳(26日)”就对上了,张让等人挟持刘辨出逃的时间也对上了。


                      IP属地:江西154楼2015-01-19 23:41
                      回复
                        五、卢植和闵贡谁先到?
                        按范书《何进传》,是说卢植先追,王允“遣河南中部掾闵贡随(卢)植后”。闵贡到后,斩数人,张让等人才跳河自尽。按《袁纪▪卷25》,是说闵贡十余人跟随张让,卢植后到,“按剑责(段)珪”,后面追兵又至,段珪等人才跳河自尽。
                        纵观其他史料,均未见其他说法。范书《灵帝纪》和《续汉书》(陈志《卢毓传》裴注引)均只提卢植,未提闵贡。
                        我个人以为,众多史书写同一件事,内容大致保持一致,而细节上会有出入。在这里,特别分析一下《献帝春秋》(范书《灵帝纪》李贤注引,作者袁晔)的内容。
                        第一,袁晔说闵贡追赶,“比晓到河上”才见到刘辨等人。实际上,很多史书都说了刘辨等人赶夜路返回的事,所以“比晓”是不成立的。
                        第二,袁晔说“天子(刘辩)饥渴,(闵)贡宰羊进之。”大家不觉得可笑吗?闵贡去追天子,追到皇帝,皇帝说饿了,闵贡就让皇帝在河边等着,自己去附近民家找羊去了?!可能吗?
                        闵贡将羊宰杀之后,肯定不是生吃,而做成熟食必然需要时间。大家想想一下这样“和谐美丽”的画面:闵贡等人气势汹汹的追到河边,两拨人因为皇帝一句“朕饿了”,于是放弃了生死对决,不打不闹,闵贡等人转职成“厨师”,宰羊去毛,架锅生火,另一边宦官们则安安静静地陪着皇帝在河边等着吃羊肉?!
                        等皇帝吃完,闵贡再痛骂张让,说要“射杀”张让,这么近距离,随身的配剑不用,非要用弓箭?这完全是扯淡嘛!
                        裴松之在陈志《荀彧传》中痛批袁晔“虚罔”果然不错!


                        IP属地:江西156楼2015-01-19 23:42
                        收起回复
                          3.2 位及司空
                          从这里开始,将进入本文的高潮部分。将是我对董卓夺权做史无前例的解读,这是迄今为止尚未有人阐述过的事。
                          3.2.1 姗姗来迟
                          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八月政变之时,本篇的主人公董卓在哪呢?我来接着上节说后面的事。
                          八月二十七日晚,张让等人跳入滔滔黄河之中。闵贡带领皇帝刘辨一行人抵达雒舍【《读史方舆纪要▪卷48▪河南三》:雒舍在邙山之北,驿舍也。】休息。
                          次日(28日)清晨,刘辨独自乘一马,闵贡和刘协共乘一马,南返雒阳。公卿大臣则在北邙山下迎驾,故太尉崔烈(时任官职不详)在迎驾队伍前面带路引导。
                          就在这时,董卓带领他的数千人马才赶到迎驾队伍的前面。刘辨见到军队,大惊失色,大臣们于是对董卓喊道:“有诏退兵!”【陈志《董卓传》裴注引《典略》:群公谓(董)卓曰:“有诏却兵。”】,身在队首的崔烈也发话呵使董卓回避【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崔)烈呵使避。】董卓要退早就退了,现在进城就可获得封赏如何肯退?!董卓指着崔烈骂道:“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你现在说什么回避?!信不信老子砍下你的脑袋?!【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骂(崔)烈曰:“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董卓又骂大臣们道:“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让我退兵的理由!【陈志《董卓传》裴注引《典略》:(董)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
                          董卓径直走进迎驾队伍,参拜刘辨,说道:“陛下您让宦官们如此祸乱朝廷,才导致今日之祸乱,陛下您为此受累不少啊!【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陛下令常侍小黄门作乱乃尔,以取祸败,为负不小邪!】”
                          董卓又厚着脸皮去闵贡怀里去抱刘协,刘协不肯,于是董卓和闵贡并马而行,一同进入雒阳城内(我不能不感慨:王粲把董卓为了混入迎驾队伍之时的凶狠狡诈之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董卓自己也知道:按照政治传统,政变之后,胜利者必有封赏。


                          IP属地:江西158楼2015-01-19 23:43
                          回复
                            介绍完董卓入雒阳的剧情,我们能确定一件事:董卓是28日才赶到的,25-27日,他根本就没参与其中;那么,这几天他在哪里?
                            在前文已经说到,董卓被种劭二次劝退后,驻扎在雒阳城西的夕阳亭。按《献帝春秋》(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载:(董)卓时适至,屯显阳苑。闻帝(刘辩)当还,率众迎帝。这个“显阳苑”也在雒阳城西【《蔡邕集▪述行赋》:(159年)起显阳苑于城西。】。
                            陈志《董卓传》载:(董)卓遂将其众迎帝(刘辨)于北芒(即北邙山),还宫。也证明了董卓是在北邙山下见到刘辨,也就是28日清晨。
                            范书《董卓传》则写的更详细:(董)卓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雒阳)城西,闻少帝(刘辩)在北芒,因往奉迎。范晔说董卓是看到雒阳有浓烟升起(火起),就知道发生了政变,于是率军急进。以“未明到城西”反推时间,则董卓是28日凌晨到雒阳城西,再前往北邙山迎驾。

                            如图所示,“几阳亭”就是“夕阳亭”(《太平寰宇记▪卷三》:晋贾充出镇长安,百僚饯送,自旦及暮,故曰“夕阳亭”。如此,更名当在晋初,姑妄信之。),距离雒阳城15公里左右。25日晚,袁术火烧宫门,至26日整日,董卓却未得知消息。
                            大约在27日晚,董卓才得知雒阳发生政变,于是急忙进军,28日清晨抵达显阳苑,得知皇帝在北邙山,而公卿大臣都在山下迎驾,于是董卓又赶往北邙山下迎驾。
                            另外,有眼尖的朋友可能看到“显阳苑”旁边的“上林苑”,以此质疑我在前文强调的“何进是让董卓西撤”。
                            我以为这是谭其骧误注地址。
                            第一,按《汉书》、《三辅黄图》等史料,均指明“上林苑”在长安以南一带,“濒渭(水)而东”,雒阳这都没渭水了,东也到头了;
                            第二,范书《何进传》中明确写了“(何进)使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关中”二字就是指在长安一带;
                            第三,“显阳苑在雒阳城西”是定论,此图出现两个靠在一起的皇家园林是不合逻辑的;
                            第四,“上林苑”方圆四百里【班固《西都赋》:(上林苑)缭以周墙,四百余里。】,东至蓝田县,从蓝田到洛阳又有五百里,这东西向地理跨度与史料不符;
                            第五,如果何进是让董卓屯兵在这里,《种劭传》中的“两次劝阻”记载董卓行军的路线也无法成立。


                            IP属地:江西159楼2015-01-19 23:44
                            收起回复
                              以28日董卓进京时,何氏兄弟已死,张杨尚在并州上党讨伐山贼【陈志《张杨传》因留上党,击山贼。】,张辽有千余人,已至雒阳。“并州帮”只有丁原、张辽二人。
                              再看董卓,如果没有袁隗做后台,仅靠弟弟奉车都尉董旻,董卓并不比“并州帮”强多少。吕布又怎么会背负“杀主求荣”的恶名去投奔董卓呢?
                              就是因为有了太傅袁隗做董卓的后台,理所当然,董卓的筹码比“并州帮”多,这才会让吕布有了背叛的动力。
                              董卓的成功,也就是得益于太傅袁隗的相助,28日进京后,就吞并了二何的部曲(吴匡等人),正是如此,吕布才看到,朝政已为汝南袁氏所掌控,背弃丁原,投奔董卓,才是加官进爵的捷径。
                              29日,吕布杀掉丁原,率部曲投奔效忠董卓,官拜骑都尉(张辽也一并入伙)。
                              约此时,董卓接替刘弘担任司空。自此,朝廷俨然就是袁隗+董卓+何太后三人有发言权了(按范书《灵帝纪》,司徒丁宫在七月就被免职,且太尉刘虞遥在幽州。)。


                              IP属地:江西164楼2015-01-19 23: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