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东语文吧 关注:439贴子:5,153
  • 4回复贴,共1

李冬君:老农陶渊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史的碎片之
老农陶渊明
《经济观察报》
作者:李冬君
世说新语时代的人能写思辨的诗,是唐朝诗人所不及的。
唐诗直观,诗中有画,形象大于思想,虽然好看,却少了思辨。思想力量弱了,就用大词和气势来撑,宋人就这样批评李白的。宋诗好言理,自有一番格物致知的道德痕迹,却未能有“游心太玄”的自然意趣。只有世说新语时代的诗人,从老庄的审美出发,才写出了玄学味儿的诗来。
老子本来就是大诗人,我们把他当作思想家时,总忘了他的思维方式是诗,他是以诗运思。如果要给诗人的江山排座次,排第一位的就应该是老子,《老子》五千言,是一篇道的思辩之诗;排第二位是孙子,《孙子兵法》也是用诗写的;第三位才是屈原,自觉地写诗,是从屈原开始,数他第一,根据“太上无为”原则,我们把他放在了老子和孙子后面,因为老子和孙子的诗都是“无为”之诗。庄子的气质是诗,但他的运思方式是散文的,这也许是为了争鸣的需要,百家争鸣时,散文比诗歌合适,而诗意则流淌在他的散文里。后人爱读庄子,不光是因为他讲的那些道理,更主要是有一种汪洋恣肆的诗意的美。
将玄学的思辨诗化,是从嵇康和阮籍开始的。魏晋人可以将思辨入诗,得益于一种自由意志在自然风趣里的觉悟,嵇康“游心太玄”就不用说了,在阮籍的咏怀诗里,连“感彼墨子,怀此杨朱”都往诗里去,更别说还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了。这样的句子,都是先秦诸子的遗传,入诗太硬。到了陶渊明,就化开了,如盐溶于水,触不到思辨的棱角,思与诗,在美的领域统一。
因此,先秦以后的诗人,陶渊明可称第一,其价值被人发现,那还是宋以后的事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1-25 21:08回复
    古今诗人,豪放如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婉约如李清照“人比黄花瘦”,多多少少,总还是有那么一点做作的架式,难以自然写诗。惟有陶渊明,能自然而然的写诗,所以宋人佩服他,称他第一。而唐人不谙此中真意,如白居易就说:“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唐人佩服陶渊明,是佩服他能饮,而非佩服他诗文,“老农”学不来,先学了“醉昏昏”。唐人率性,向外攫取,雄大而活泼的直观力,将自然和历史之美都捉来加工了,放在诗里。宋人究理,反求诸己,向内心挖掘道德的理趣,并想以此翻越唐诗的江山。
    以哲人而为诗人,当以老子为第一人;以诗人而为哲人,先秦以下,唯有陶渊明了。宋人小瞧李白,就因为李白只是个诗人,还算不上哲人。欧阳修说,吾爱陶渊明,最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不仅是几间老屋,几亩旧土,而是他的老家根呀!那是他独立精神的家园。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1-25 21:16
    回复
      因此,隐士多有英雄性格,隐士的深度取决于他自身含有的英雄元素。就此而言,隐士多半是斗士。陶渊明从神话里汲取了悲剧性的英雄元素,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还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等。他的英雄性格来源于神话,其隐士身份便是“羲皇上人”,可谓彻底归隐,不仅退出王朝,还退出士林。他退得那么彻底,所以才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王安石认为,这是自“有诗人以来”,不曾有过的诗句。
      陶渊明没有像嵇康那样,作为最高存在的祭礼去当烈士,而是拿起锄头刨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1-25 21:23
      回复
        眼看着“田园”就要荒芜了,他催促自己:赶快回去!回去安顿好心灵,免得心为外物所役,老是“惆怅而独悲”。当下觉悟还不迟 “实迷途其未远”,赶回去还来得及 “知来者之可追”。于是,他乘舟归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上岸了,他问道,前面还有多少路程?连时间都这样慢啊,“恨晨光之熹微”,熹微中,他终于看清了,家就在前面,便“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这一刻啊,他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三径就荒”,可“松菊犹存”,只要打理一下,还会繁花似锦,“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美酒早就在那里恭候他,还有亲情,比美酒还醉人。
        拿起酒壶,他自斟自饮,“倚南窗以寄傲”;如一片云,“无心以出岫”;似一只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息交绝游,他以孤松为友,“抚孤松而盘桓”。或“悦亲戚之情话”,或“乐琴书以消忧”。就这样,春天来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他往山水中去,有时驱车,有时乘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农人来告知,农时已开始,他要春耕去,就在那田西头。他脱离了王朝体制,再也不想回去出卖自己,连自己都卖了,富贵还有什么意义呢?有邻人好心来劝他: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一大早就听见了敲门声,连衣服都没穿好就去开门,问一声:谁呀?
        原来是邻人,邻人好心情,要与他共饮,早已备好了酒菜,就等他起来。两人一边喝,一边说,邻人劝他:何必待在乡下?回去算了。做官不要太认真,人家怎样做,你就照样煞。他说,我本性如此,何必要改变呢?回去不是不可以,但我何必扭曲自己?我们在这里喝喝酒多好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1-25 21:32
        回复
          老农自有《山海经》
          颜延之来看望他,跟他一起喝酒,临行,留下两万钱,他也不推辞,都送到酒店去了,抵他每天的酒钱。他在自家菊丛里赏菊,有人带酒来,就在菊丛里喝,喝醉了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每饮,自带一琴,那是无弦琴,一边饮,一边抚琴,人说他不解音律,可谁知“大音希声”?大音如菊,灿放东篱;大音如云,逝彼南岭。大音如醉,心潮涌起;大音如雷,鸣于心底。
          嵇康手挥五弦,一死而大音绝矣。渊明抚无弦琴,大音起于无声,“无听之以耳,听之以心”,耳听无声,用心听,他听到了《山海经》。《山海经》是英雄与图腾大合唱,唱出酒神精神。刑天来了,英雄没了头颅,便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拿起斧头和盾牌,继续战斗,无死无休。还有夸父,与日竞走,有精卫鸟,向大海复仇。醉翁之意不在酒,醉了,才能听到酒神用心灵发出的呐喊。
          这就是诗,西方美学里难以调和的对立,在他诗里统一了,而且原本就是统一的,没有经过精神分裂,就达到了高度自觉。古今论家,论陶诗之美,都从“淡泊”二字上立论,但“淡泊”二字,是从风格上来说,而非从精神上来说,所以,还不足以见陶诗之伟大。其伟大在于,精神上的高度自觉和统一,使其人格独立如同不可分的原子,自由意志获得了一种美的形式——回归自然的诗,而不是走向命运的悲剧。
          宋人对陶诗评价很高,但他们谁也没有看出陶诗的来路是来自“老农”,谁也没有想到他归于平淡的诗式,竟然蕴含了绚烂之极的自由意志——酒神精神。春秋时代,是思想的时代,造就了老子和孔子这对峙的理性两极,而世说新语时代,是审美的,它孕育了嵇康和陶渊明这殊美的人格两极。
          一个民族,仅有伟大的思想是不够的,还要有伟大的人格来支撑。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1-25 21: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