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脸上现出苦涩之容:“其实我宁愿我不知道,这样我就可以安心和你们做战了,可是我偏偏知道。知道是我的父兄将突厥人放入关中,将无数百姓一手推入地狱般的苦难之中,叫我又如何安心。如果我任凭这一切发生而只作不知又如何以七尺之躯立于天地之间。”
徐子陵听得出李世民语中真诚之意,知道他每一句话都同自于真心,一时亦是动容。
”寇仲能以天下为先,放弃洛阳而冒万死阻击金狼军,如此大义,令我敬佩。而我身为李家之子,眼看父兄造下如此大孽更不能视若无睹,无论如何,总想为受苦的百姓一尽心意。寇仲虽是用兵奇才,但他孤军深入后备难继又无友军支援,任他才智再高,也极难取胜。更何况突厥兵的强悍无敌天下共知。”
“世民兄的意思是……”
“沿边数城的守将分别为黄君汉、张夜叉、枉君廓和刘德威。他们都是国之重将,以往皆曾随我征战多处。因父皇要在军中安插元吉的亲信方将他们纷纷调离。他们都是些想为国为民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好汉子,虽受父皇之命开关任突厥人直入关中,但内心必极为不满。突厥人向来横行霸道,所过之处每会对当地将领官员强索硬抢,更会令将兵不服。我在唐军之中总算小有些威信,若能亲身赶到,对他们晓以大义,劝他们起兵抗胡,一方面可以与寇仲两方策应,一方面反而可以截断突厥后退之路,令他们也尝尝缺少粮食补给的困难滋味。这将会给其以极大的打击,令得我们胜算加大。”
徐子陵神色微变:“世民兄的提议果然极有吸引力,只是这少帅军下下只怕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会同意放你这飞龙回天。世民兄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出保证。”
李世民苦笑:“除了这一腔赤诚,李世民尚有何法何证。我父兄种祸于天下,世民不得不尽力以图挽回。今日我敢独入少帅军营,只因我是李世民,而你是徐子陵。信与不信,子陵一言可决,又何必再要什么保证。”
徐子陵目光如炬看定李世民:“如若我将你拿下,再以你的生死迫开洛阳城门,又当如何呢?”
李世民淡淡一笑:“这亦是理所当然,天下无人可以怪你,就是我自己亦是不能。世民即敢孤身入营,便已将生死置于度外。我父兄糊涂,将天下百姓推入突厥人铁蹄之下。史册昭昭,我岂忍李家子弟永蒙这卖国之名,千载以下,永闻唾骂之声。若不能以一己之力逐走异族狼军就让我李家之子的鲜血流于所有无辜百姓之前吧。”
徐子陵心中矛盾无比。李世民句句真诚大义凛然,让人不得不敬,但他若真要放走李世民,其间干系之大足以扭转天下局势。
毕竟引突厥人入关是李氏父子之意,李世民是否真能站稳立场于其父相抗呢。唐军将领是否真能服膺李世民而不理会圣旨呢。最重要的李世民现在所说只是一面之词,一旦他脱困而去,再组织军队围堵寇仲的后方,以他的军事才能,加上天下无敌的突厥狼军,任寇仲有通天的手段也唯有一死。
在这种情况下,少帅军上下不会有任何人同意放走李世民。而徐子陵若要放他,就必须瞒住全军,一人承担下所有干系,他日一旦真相暴露,徐子陵所面对的问题将是极其严峻可怕的。最重要的是寇仲对他无比信任,将全军的指挥大权所有的重责大任交给他,他又岂能拿寇仲的生死来冒险。在这一刻,寇仲的生死少帅军的存亡,甚至整个中土大地所有汉人百姓的安宁都决于他一念之间。
就在他心中矛盾苦思不已时,外面又传来将士大声禀报:“洛阳城中又来了三名使者。”就是那外面传迅的兵士,声音里也有掩不住诧异。
徐子陵惊异地看向李世民,李世民却是脸色一沉,眉头一皱,颇为不快。
徐子陵喝令放人进来,不一会儿,进来三个唐军将领,没有理会徐子陵,首先向着李世民拜倒。
“我等违背秦王之令,请秦王降罪。”
这三人虽然都多少化了妆,但又如何可以瞒得过徐子陵,一眼已看出他们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和庞玉,目前洛阳城中,李世民最亲近的心腹大将。徐子陵看在眼里,心中了然,只默默不言,静望眼前一切。
李世民自太原起兵以来,令行禁止,无人敢违,尚是第一次手下重将一起违抗他的命令,不由大怒:“我不是令你们驻守洛阳等我消息吗?”
长孙无忌顿首道:“我等男儿于乱世寻明主,期求有所作为。自身许秦王以来,斩将杀敌立国护疆无不是男儿痛快之事。如今主君身赴虎穴,我等坐守洛阳,岂是人臣之所应为。愿与秦王共同进退,生死与共,也不枉这一场将帅之谊。”
李世民待要喝叱,心中却又是一阵感顿,只得长叹一声。
徐子陵也是轻轻一叹:“世民兄,你们将帅之情,大义之重确是令人心感。只是你是否真有把握令得黄君汉等人倒戈,莫非他们都是你的心腹之人。”
长孙无忌等三人同时抬头望向李世民,想要对他使眼色,又恐被徐子陵看到,一时间脸上神情颇为古怪。
徐子陵听得出李世民语中真诚之意,知道他每一句话都同自于真心,一时亦是动容。
”寇仲能以天下为先,放弃洛阳而冒万死阻击金狼军,如此大义,令我敬佩。而我身为李家之子,眼看父兄造下如此大孽更不能视若无睹,无论如何,总想为受苦的百姓一尽心意。寇仲虽是用兵奇才,但他孤军深入后备难继又无友军支援,任他才智再高,也极难取胜。更何况突厥兵的强悍无敌天下共知。”
“世民兄的意思是……”
“沿边数城的守将分别为黄君汉、张夜叉、枉君廓和刘德威。他们都是国之重将,以往皆曾随我征战多处。因父皇要在军中安插元吉的亲信方将他们纷纷调离。他们都是些想为国为民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好汉子,虽受父皇之命开关任突厥人直入关中,但内心必极为不满。突厥人向来横行霸道,所过之处每会对当地将领官员强索硬抢,更会令将兵不服。我在唐军之中总算小有些威信,若能亲身赶到,对他们晓以大义,劝他们起兵抗胡,一方面可以与寇仲两方策应,一方面反而可以截断突厥后退之路,令他们也尝尝缺少粮食补给的困难滋味。这将会给其以极大的打击,令得我们胜算加大。”
徐子陵神色微变:“世民兄的提议果然极有吸引力,只是这少帅军下下只怕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会同意放你这飞龙回天。世民兄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出保证。”
李世民苦笑:“除了这一腔赤诚,李世民尚有何法何证。我父兄种祸于天下,世民不得不尽力以图挽回。今日我敢独入少帅军营,只因我是李世民,而你是徐子陵。信与不信,子陵一言可决,又何必再要什么保证。”
徐子陵目光如炬看定李世民:“如若我将你拿下,再以你的生死迫开洛阳城门,又当如何呢?”
李世民淡淡一笑:“这亦是理所当然,天下无人可以怪你,就是我自己亦是不能。世民即敢孤身入营,便已将生死置于度外。我父兄糊涂,将天下百姓推入突厥人铁蹄之下。史册昭昭,我岂忍李家子弟永蒙这卖国之名,千载以下,永闻唾骂之声。若不能以一己之力逐走异族狼军就让我李家之子的鲜血流于所有无辜百姓之前吧。”
徐子陵心中矛盾无比。李世民句句真诚大义凛然,让人不得不敬,但他若真要放走李世民,其间干系之大足以扭转天下局势。
毕竟引突厥人入关是李氏父子之意,李世民是否真能站稳立场于其父相抗呢。唐军将领是否真能服膺李世民而不理会圣旨呢。最重要的李世民现在所说只是一面之词,一旦他脱困而去,再组织军队围堵寇仲的后方,以他的军事才能,加上天下无敌的突厥狼军,任寇仲有通天的手段也唯有一死。
在这种情况下,少帅军上下不会有任何人同意放走李世民。而徐子陵若要放他,就必须瞒住全军,一人承担下所有干系,他日一旦真相暴露,徐子陵所面对的问题将是极其严峻可怕的。最重要的是寇仲对他无比信任,将全军的指挥大权所有的重责大任交给他,他又岂能拿寇仲的生死来冒险。在这一刻,寇仲的生死少帅军的存亡,甚至整个中土大地所有汉人百姓的安宁都决于他一念之间。
就在他心中矛盾苦思不已时,外面又传来将士大声禀报:“洛阳城中又来了三名使者。”就是那外面传迅的兵士,声音里也有掩不住诧异。
徐子陵惊异地看向李世民,李世民却是脸色一沉,眉头一皱,颇为不快。
徐子陵喝令放人进来,不一会儿,进来三个唐军将领,没有理会徐子陵,首先向着李世民拜倒。
“我等违背秦王之令,请秦王降罪。”
这三人虽然都多少化了妆,但又如何可以瞒得过徐子陵,一眼已看出他们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和庞玉,目前洛阳城中,李世民最亲近的心腹大将。徐子陵看在眼里,心中了然,只默默不言,静望眼前一切。
李世民自太原起兵以来,令行禁止,无人敢违,尚是第一次手下重将一起违抗他的命令,不由大怒:“我不是令你们驻守洛阳等我消息吗?”
长孙无忌顿首道:“我等男儿于乱世寻明主,期求有所作为。自身许秦王以来,斩将杀敌立国护疆无不是男儿痛快之事。如今主君身赴虎穴,我等坐守洛阳,岂是人臣之所应为。愿与秦王共同进退,生死与共,也不枉这一场将帅之谊。”
李世民待要喝叱,心中却又是一阵感顿,只得长叹一声。
徐子陵也是轻轻一叹:“世民兄,你们将帅之情,大义之重确是令人心感。只是你是否真有把握令得黄君汉等人倒戈,莫非他们都是你的心腹之人。”
长孙无忌等三人同时抬头望向李世民,想要对他使眼色,又恐被徐子陵看到,一时间脸上神情颇为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