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组合论吧 关注:15贴子:106

回复:《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阅读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功能与技术条件的联系:
一定的功能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能否获得某种空间形式取决于工程结构和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
功能与空间形式的矛盾:
某种意义上表现为功能与工程技术,特别是与结构的矛盾。
功能是要求,工程结构是达到要求的手段和措施。


31楼2015-03-03 23:16
回复
    从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来看: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
    具体到建筑活动:功能是建筑的首要目的。
    功能的发展带有自发性
    而且又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而功能成为最活跃的因素。


    32楼2015-03-03 23:23
    回复
      正是由于功能的要求和推动,才促进了工程结构的发展。


      33楼2015-03-03 23:25
      回复
        古典建筑形式是美的,它的美体现了各方面(功能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性。
        古典建筑形式美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当时的材料和结构方法的基础上的。
        如果把新的材料和结构包裹在旧的形式中去,这里必然会造成表里不一,而表里不一的东西还有什么内在的和谐统一性可言呢。


        34楼2015-03-03 23:34
        回复
          新的材料和新的结构方法要求在新的基础上统一,这就必然导致对于传统形式的否定。
          这种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我们应该积极看待。


          35楼2015-03-03 23:37
          回复
            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出现与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范例人物:奈尔维


            36楼2015-03-03 23:44
            回复
              结构的作用固然大,但是不能片面夸大:
              认为结构决定一切或者结构合理就是美,这种观点抹煞【mǒshā(同"抹杀")】了建筑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


              37楼2015-03-03 23:49
              回复
                由于科技的发达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世界各国的建筑形式有逐渐接近的倾向和趋势。
                但无论怎样接近,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其建筑形式仍然会保留着明显的民族特点和风格差别。
                其表现在:对材料、结构的处理方法不同。


                38楼2015-03-03 23:55
                回复
                  建筑的发展:由内部的矛盾推动。即内容、手段和形式三者的对立与制约造成。
                  这中矛盾有规律可循:
                  如建筑形式周期性的由繁到简,由简到繁。


                  41楼2015-03-05 21:06
                  回复
                    建筑的发展趋势:其本质是发展的螺旋形式。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质变到量变的转换


                    42楼2015-03-05 21:14
                    回复
                      建筑上:
                      古代建筑功能要求简单,具有的空间形式也呈现单一。
                      其功能要求多样后,空间形式开始呈现复杂。
                      近代,功能要求的复杂程度更甚,加上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传统空间形式已不能适应复杂的功能要求。
                      传统空间形式被否定,产生了适应现实要求的复杂空间形式。
                      而功能要求的愈发复杂使建筑师们又开始设想简单的空间形式,以此减缓空间形式的过度复杂带来的无所适从


                      43楼2015-03-05 21:23
                      回复
                        再如建筑的建筑形式上:
                        由封闭到敞开:
                        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掌握能力偏弱,建筑便“墙厚窗小”。
                        随后,随着认识的加深,建筑开始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以此获得更好的居住体验。
                        然而,对于自然的利用是有限度的。
                        从敞开到封闭:
                        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有可能用人工的方法来增加好的居住体验——人工照明,通风等......
                        以此,敞开建筑的“敞开优势”被封闭建筑的“人工方法”抵消。


                        44楼2015-03-05 21:31
                        回复
                          封闭的人工建筑的缺点:人工设备如若失效,建筑功能便会大打折扣,居住体验也随之变的糟糕。
                          一些优秀的设计师,便设计出一些折衷方案——范例:京棉新城综合体。


                          图片来自《water》杂志,感谢之~(ZJM)


                          45楼2015-03-05 21:53
                          回复
                            京棉新城综合体:
                            (2014年11月26日 上海) 随着京棉新城综合体项目的建成完工,作为北京市规划面积最大、拆迁人口最多的危改项目也已进入尾声。在规划重建后,当年赫赫有名的“纺织城”,如今已是一片崭新的城市景象。其中,由著名国际建筑设计咨询公司SPARK思邦设计的京棉新城项目,更是以它继承传统、融合创新的设计特色,获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该项目还获得了2013 MIPIM亚洲区“最佳办公和商业项目”大奖。
                            据了解,京棉新城紧邻北京四环通道,项目整体是由两栋办公楼和沿街的零售商店组成,建筑背面围合出一个公共广场。而由SPARK思邦所设计的外立面呈现褶皱和编织的机理,它所展现的深度体验感与在中心城市的极速扩张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忘---褶皱的穿孔铝板和连绵起伏的玻璃幕墙既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又对基地原有的纺织市场遥相呼应。
                            SPARK思邦董事暨项目总监杨克告诉记者,“这种外立面褶皱和编织的机理效果来自三维的构造物,而不是单薄的玻璃幕墙。” 随着杨克的介绍,记者观察到,褶皱穿孔铝板的确为商业裙楼建立起一种厚重的纹理感,而带有尖角的玻璃“线条”则与建筑平台平行,随着高度的提升而逐渐融合。
                            杨克表示,这些加厚的外墙不仅起到围合之用,同时也兼具其他功能:首先它阻挡了来自环路的交通噪音,为室内提供一定质量的声学优化;其次,考虑到编织型的墙体与室内外的布局,整个建筑塑造出边缘性的亲近空间,而呈现编织效果的玻璃更为通风提供了新的方式。杨克解释说,“这种机理允许我们添加小的开口以便自然通风。在北京大多数的甲级写字楼项目中,窗户是非常大而且很重,上悬窗不易操作而且具有容易脱落的隐患。因此,许多建筑商不允许大厦开窗,但写字楼空调通常在下午6点之后和周末的时候是关闭的。这个问题对那些需要经常加班工作的白领来说,是个极大的困扰。我们的设计显然是因地制宜地解决了上述矛盾。”
                            此外,顺应着结构褶皱的立面,广场的景观设计在水平地面上也创造出褶皱的地形效果。“地面褶皱的地形创造出座椅,同时在广场上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各类活动,”杨克补充道,“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坚持相通主题的延续性,保证了行人与行经车辆在视觉体验上拥有同样的震撼感。”
                            对于京棉新城的设计理念,很多资深的业内人士认为,在建筑设计的创新同时,其实更需要与建筑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团队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建筑设计最终还要兼顾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实际功能的创新,只有在这两方面完美融合了,才会获得公众的认可。SPARK思邦的方案正式抓住了周边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精髓,营造出城市改造区域与公众生活感受之间的一种绝妙体验。
                            京棉新城综合体项目总监&SPARK思邦董事杨克


                            46楼2015-03-05 22:05
                            回复
                              京棉新城综合体设计公司:SPARK思邦
                              SPARK思邦是一家屡获殊荣的著名国际建筑设计咨询公司,旨在为客户设计与众不同的建筑,同时为人们创造美好舒适的空间。SPARK思邦在解决每一个项目实际面临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发挥建筑设计的潜力以助力城市革新;用大胆但又合理的设计视角将城市空间与建筑本身完美融合——为层次感体验和魅力空间创造机会。
                              SPARK思邦是一个由100多名跨国建筑设计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团队内相互协作,借助多元的文化视角和丰富的专业经验,兼顾项目所涉及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最终整合并制定设计解决方案。SPARK思邦的办公室分布在伦敦、北京、上海和新加坡。我们创造的项目横跨亚洲、欧洲、中东、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每一个项目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并能清晰的展现SPARK思邦的愿景,即挑战全球性的重任,创作设计出以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为目标的可持续建筑。
                              SPARK思邦的获奖项目包括新加坡克拉码头、上海国际港客运中心(2011年度MIPIM亚洲大奖,“最佳综合体开发”大奖)、吉隆坡升喜廊购物中心,以及宁波和北京的来福士广场项目等等。(SPARK思邦的豆瓣公告栏,ZJM)


                              47楼2015-03-05 22: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