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普及吧 关注:7,024贴子:40,164

谈一下湿邪的问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谈一下湿邪吧。
湿邪从受邪的类型来分,可以分为内湿和利湿。内湿是湿从内生,多由于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所致,即所谓脾虚不运而生内湿。利湿则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于潮湿环境等外界湿邪侵扰机体所致。
但是内湿与外湿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外湿发病,常累及与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又由于脾虚,脾阳亏损,不能生肺金,肺主皮毛,皮毛不固,又容易感受外湿。
在本帖中主要讨论的是内湿。内湿,湿浊内生,是由于脾气不能健运,体内的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运化,水湿停滞,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病理产物。
内湿的形成主要由于脾不运湿,肾不能主水,也就是肾对于水的控制能力效果太差,导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的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由于内生之湿,多由于脾气虚弱,所以叫做脾虚生内湿。
湿气的病症数以千万计。然而不外乎寒湿和湿热。
寒湿者,因寒而生湿,阳气不能蒸运,留滞而为湿;湿热者,因湿而生热,湿气郁结,郁而化热。
寒湿者,寒为本,湿为标,寒祛湿自消,故而主以温燥,佐以淡渗;湿热者,湿为本,热为标,湿去热自消,故而主以淡渗,佐以清热。
湿与燥。
阳气虚,则蒸运无力而成内湿;阴血虚,则荣养无资则成内燥。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气结则血结,血结则营运不周而成内燥。
湿热内郁和湿热下注
湿热内郁时,尿黄而清;湿热下注时,则尿黄而浑。
寒湿者,寒从湿生,故宜苦温燥其中;湿热者,湿从热化,故宜甘淡利其下。而且燥性多热,利药多寒。小便利则热自去,中温则寒也随之而消。寒湿必本虚,不可更行渗利;湿热淤积,多成毒,不宜再进行温燥。
谈一下治疗湿邪的中药炮制问题。
健脾和胃的中药,有生用和炒用的区别。
湿邪致病轻的,宜生用,病情重的,炒用;清热利湿的,宜生用,健脾利湿的,炒用;热重于湿的,生用,湿重于热的,宜炒用;需泄邪气的,生用,需补正气的,炒用。
关于养血与利湿
人身的关节,如同门户之枢,用养血活血药,当归,赤芍之类,是取其活血通络,润泽滑利I之力,可使湿邪无从粘着,从而起到间接祛湿的作用。


IP属地:河南1楼2015-03-29 08:01回复
    寒湿,或湿不化热,大便不会粘腻,湿郁化热,热灼津液而为痰,则大便粘腻难解。


    IP属地:河南3楼2015-04-07 08:44
    收起回复
      余春山云:阳为湿郁,不能外达下行,每见恶寒,足冷,如果拘于伤寒恶寒之说,投以温散,其寒反甚,但用芦根,灯草,甘淡通阳利窍,煎滚热服,下咽即觉热丛外达,津津汗出而解。
      其症初起神烦而昏者,这是由于湿热郁蒸过极,内蒙清窍,如果投以轻清甘淡,泄热导湿,蒙蔽即开。


      IP属地:河南7楼2015-04-10 08:13
      收起回复
        :对于湿热这个问题,需要考虑,1,湿重还是热重。2,湿气久郁必化燥,热久必伤阴,所以要考虑阴血受伤的情况。3,去湿不在燥,而在于通小便。救阴不在肾,而在于生胃津。


        IP属地:河南8楼2015-05-02 08:50
        收起回复
          一般的说来,胃热重的,内湿将化为湿热,为阳湿;脾气虚寒的,内湿将化为寒湿,为阴湿。
          湿中有火,则湿热熏蒸而停郁为热;湿中无火,则湿气不化而流聚为寒。
          内湿之症,属于阴虚的,因湿而生热则阴更虚,阴虚则精血内耗,而湿热反而稽留而不动;属于阳虚者,因湿而化寒,则阳更虚,阳虚则真火内败,而寒湿更加积蓄难消。
          所以,如果确定其病是阴虚内湿者,需用壮水补阴之品,则真水运行而邪湿无所容;如果确定是阳虚生内湿,则用益火壮阳之药,则阳气流通,阴湿不去攻击而自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元气虚弱,邪气留滞而为病。经云:壮者气行则已,怯者,著而为病。


          IP属地:河南12楼2015-05-15 09:09
          收起回复
            湿为阴邪,午后为阴,阴邪盛于阴时,则发热;湿热之邪内蕴,定然汗多,重新发汗则津液枯竭,引动肝风,变生不测;湿邪粘腻,有质无形,故不可竣下,只宜缓下;湿那为阴邪,不宜投用滋腻之物,如熟地,何首乌等,使得邪气深固而不出。
            湿为污浊,津液不足,舌绛光红,不养阴,不足以托邪外出。犹如河沟之中,存有污浊,水少无力以自净,大水一发,何浊可存。行气化湿,犹如搅动浊水,促其清浊分离,这是对于津液充足者而言,是至当的,对于津液不足者,定然不行。


            IP属地:河南14楼2015-05-20 07:55
            收起回复
              内湿之症,属于阴虚者,因湿而生热,则阴气更虚,阴虚则精血内耗,而湿热之邪反而留滞不祛;属阳虚者,因湿而生寒则阳更虚,阳虚则真火内败,则寒湿更为积畜而难消。
              因此医生应依据其真实情况加以判断:若确为阴虚夹湿者,须用壮水补阴之品,则真水运行而邪湿自然无处藏身;若确知是阳虚生内湿,则需用益火补阳之药,则阳气流通,阴湿不攻而自走。


              IP属地:河南18楼2015-09-02 15:34
              收起回复
                湿热病,一般是湿浊蕴于内,似乎机体之中,湿气已给很厉害了,只要清利或温燥即可,就好象一件东西里面水太多了,挖一个口,让水流一下或晒一下,这样这件物品就变好了。
                但是人体运化之理却是与之有所不同。湿邪性粘腻,善阻气机,气机不畅,湿邪不化,气机畅达,湿邪自化。
                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也就是说,气存在于阴血之中,血足则气壮,气壮则血行畅顺。
                湿邪与寒邪相合,为寒湿,宜温寒利湿或宜温寒燥湿。然而湿邪蕴于阴虚内热体质的人体内,化为湿热,湿热化火,煎灼津液,津液因之而更为匮乏,津血不能敷布,濡布无权。药用甘寒养阴而不腻之药,如石斛,玉竹等,津液渐足,液足而气畅,气畅而湿化,湿化则邪袪。
                然而液足之时,或发风团,或出痘疹,此阴液充足而余邪自寻出路罢了,继用轻凉之剂,邪气自解。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5-11-17 15:38
                收起回复
                  再谈湿邪---阴滋病的一点思考
                  湿为阴邪,善阻气机,气机壅滞,郁而化热。此热是因湿邪瘀滞而产生的,湿邪是本,郁热是标,湿邪不存,郁热自消。
                  湿邪之伤人,随随所伤之人的身体状况而变化:中气不足,身体差的,则化为寒湿,理应温燥;机体相对健壮,本身阴气不足,阳气稍盛之人,或者本身就有胃热的,则化为湿热;本身肥胖,脾气不足,内湿有余,受到湿邪侵害之后,气机尤为不利,则胖上加胖。
                  伤湿也有轻重:湿邪伤重之人,微热恶寒,身体沉重,如拖着重物前行,身体疼痛,舌白,胸部不适,便溏,尿黄;湿邪伤人不重的,疼痛不明显,但是种感觉浑身无力,犹如虚损。
                  对于这样的疾病,进行错误温补者,湿邪很快化为热邪,病情加重;进行错误消导的话,正气受伤,湿邪留存,病情加重。
                  人身之中,肺脏最高,主一身之气,湿阻气滞,气郁化火,肺为娇脏,最害怕火,火性炎上,肺失肃降,清窍壅塞,必然不利,头胀头昏是必然的。
                  湿邪本是阴晦之邪,伤伤阳气,没有形质可攻,所以清降消导,无济于事,反倒徒伤元气,元气一伤,湿邪更为猖狂。
                  湿,热,皆无形质可攻,首先伤害上焦,中焦,中上两焦不能得到很好解决,蔓延到下焦。所以古人治湿热之邪,皆以刘河间宣通三焦为大法,主以苦辛寒,总的治疗原则就是:以气氛流畅为主。 气阻湿滞,气通湿解。气机畅通,湿邪自化于无形。
                  湿热之邪,是没有形质的邪气,弥漫于胸臆之间,如同烟雾缭绕,身体里面的各种气机不得舒展,大黄,等可以排泄出有形之邪,那不是治疗湿阻气滞的办法。黄帝内经有云:病从上者,治其上;而且上焦如雾,轻可以去实。气机舒展,湿邪自化。
                  所以治疗湿热之邪的根本原则就是:舒展气机,佐以淡渗。


                  IP属地:河南26楼2015-11-20 16:22
                  收起回复
                    平常心知止心 [host]:湿为阴邪,善阻气机,气机不利,郁而化热,蕴于皮肤则刺痒,蒸腾于上,上扰清窍,则清窍不利,或头昏,或目花。气机不利,阳气通行不畅,则怕冷。湿为无形之邪,是以不宜重浊攻之,只宜展气化,利湿热,湿热去,病自解。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6-01-01 10:49
                    收起回复
                      少阳太阴病也。郁热在少阳,湿邪在太阴。郁热不清则头目不能爽利,湿邪不袪则肠鸣腹泻难止,湿浊上泛于口则舌苔白。湿为本,热为标,湿不袪,热难消。故而宜上清少阳郁热,中运太阴以化湿。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6-01-01 10:49
                      回复
                        湿为重浊之邪,其伤人最广。《难经》,《金匱》有伤湿,中湿,风湿,湿温之名。伤则伤于表,表者,乃阳明之表,肌肉也,四肢也;中者,中于内,内者,太阴之内,脾阴也,湿土也。故而伤表则肢节必痛,中里则脘腹必胀。湿与风邪相合,则周身痛楚,湿与热邪相合,则烦闷热蒸,冲上而欲呕。
                        湿之盛者,有微热恶寒,身痛,舌白,胸痞,溺赤等症可凭;湿之微者,则外无痛楚,内不烦扰,但觉倦怠嗜卧,脉证缓弱,犹如虚损。此种症候,误补之则湿邪化热而病增剧;误消导则湿邪留而正气损,更觉不适。
                        尚须分别阴湿阳湿。阳湿者,胃热恒多,即为湿热;阴湿者,脾阳必衰,即为寒湿。
                        又须分别伤内伤外。伤内者,脾土必虚,《内经》所谓卑隘之土,易于聚湿,胸腹必满,气机必滞;伤外者,阳气必亏,河间所谓表虚之体,易于着湿,肢节必重,关节必痛。伤内者,理脾为主;伤外者,宣气为先。阳湿者,主以苦辛;阴湿者,主以苦温,俱当以淡渗佐之。


                        IP属地:河南36楼2016-01-13 09:29
                        回复
                          内湿太重,湿郁化热,热迫津外出而为汗。湿热上蒸,而不得淡渗降泄,故尿黄。湿为本,热为标,湿不去,热难消。湿邪善阻气机,生姜宣发开通,气郁稍急,故病稍解。故而治湿热之邪不条畅气机,不淡渗利小便,均非正法。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16-07-29 19:34
                          回复
                            舌质红润,阳气充盛之体。舌苔薄白而燥,津液不足而湿浊内蕴。津血同源,小便之后,津血不能濡润脏府,故而小便后,不适。津血不足,虚火内生,虚火煎灼津液而为痰。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16-08-09 07:53
                            回复
                              湿中有火,则湿热熏蒸而停郁为热;湿中无火,则湿气不化而流聚为寒。
                              内湿之症,属阴虚者,因湿生热而阴更虚,阴虚则精血内耗,而湿热反而留滞而难袪;属阳虚者,因湿化寒而阳更虚,阳虚则真火内败,而寒湿更积蓄而不消。因此医生应察脉辨证,而确知其为阴虚生湿者,须用壮水补阴之品,则真水运行而邪湿无法留存;察脉辨证确知阳虚生湿者,须用益火补阳之药,则阳气流通,阴湿不攻而自走。
                              可见内伤外感之症,皆由元气虚弱,致邪气内而发之,外而袭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16-08-13 11: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