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1日漏签0天
摇滚名人堂吧 关注:379贴子:3,743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76回复贴,共6页
  • ,跳到 页  
<<返回摇滚名人堂吧
>0< 加载中...

回复:【资讯】滚石-史上最伟大的500张专辑:上(001-200)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0:Love -《Forever Changes》
香-港-读-丽音乐杂志MCB选出的百张欧美最具革命性专辑中的一张,是跟Beatles那张强悍的掉渣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齐名的经典迷幻专辑,在滚石杂志评出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40位。听过之后我只能说,这张碟棒透了,有优美的旋律,有富有激情却又暗含忧伤的演唱,有精彩的乐器演奏,让人不能不叹服。 乐队中Arthur Lee 同John Echols是黑人,而其余三人是白人。1965年这历史上第一支黑白混合摇滚乐队成立于洛杉矶,并在第二年发行第一张同名专辑,其中大部分为 ArthurLee所做。Love的第一张专辑大约卖了10万多张,这是他们成为The Byrds之后洛杉矶的摇滚焦点。然而Love没能达到the byrds的高度,因为Arthur Lee不愿意离开洛杉矶去巡演。在洛杉矶,有当时David Cros by在的the byrds,1967年崇拜Love 乐队的Jim Morrison也组了自己的乐队,前后这两支及其优秀的大牌掩盖了Love的名气。Love自身也缺乏器乐高手,比不上当时冉冉升起的Jim Hendrix以及有PeteTownshend 和疯狂孩子KeithMoon的 the Who.但是在Forever Changes这张专辑中,歌曲结构的组织以及极具迷幻的梦呓般的歌词,加上乐队成员知耻后勇的超水平发挥,使之在1967这经典倍出的一年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当时销量在100名之外,Forever Changes被评论家以及RollingStones,Mojo,Q等杂志给于高度评价。
具有白人嗓音的ArthurLee说:当我制作这张专辑的时候,我总觉得我在那个特定时间内即将死去。我那时26岁了。我一直有这么一个念头,我将在26岁死去。还有些类似的事情,我感觉有些可笑…实际上,当时的Lee才22,死亡似乎不应该是那个时代这个年纪的人所考虑的事情。当他召集乐队成员录制专辑时,他们正放纵在毒品和酒精上。Lee对此说:我们曾经每个晚上都干活。在我们开始赚钱后,我们赚得越多,就干得越少,越不象一个乐队。一开始大家都听我的,因为我写了90%的歌。我们成功后,每人各自有了房子,凯迪拉克汽车,他们就不需要我了。钱毁了他们,也毁了我。正是如此,在开始录制的时候,大伙糟糕极了。制作人找了几个录音室其它混饭吃的艺人在几小时内录制了两首。制作人Bruce Botnick说:当时他们都哭了。他们都震住了,开始忘记之间的矛盾重新变成一支乐队。Ken Forssi则是这么回忆:我们突然意识到如果还不醒过来,我们就要完了。我们又在一起,在几首歌之后,熟悉的感觉回来了。我们又有了魔力,如同当初刚开始一般。
Forever Changes这张融合民谣和迷幻摇滚再加上管弦乐,美妙的旋律结合出彩的器乐,融合了洛杉矶的美丽和恐惧。Alone Again So仿佛一个人夜里走在公园内的孤单。A House is not A Motel让你走进Arthur Lee当时内心的黑暗。Andmoreagain,优美动听,那是一个女子的名字…可这张经典就在那一年被忽略,它在商店里很快就消失了。而1968年,在新单曲发行之前,Bryan Maclean离开了乐队。Arthur Lee于是将Love解散。Arthur Lee曾以为自己即将死去,而死去的却是Love Forever Changes代表了Love的巅峰同样也是Love逝去的休止符。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1:The Sex Pistols -《Never Mind the Bollocks,Here’s the Sex Pistols》
图片来自:J_and_G的百度相册


2025-05-21 03:54:17
广告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2:The Doors -《The Doors》
图片来自:J_and_G的百度相册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2:The Doors -《The Doors》
The Doors乐队于1965,在洛杉机成立,乐队成员是歌手JimMorrison、键盘手Day Manzarek、吉他手Robbie Krieger和鼓手John Densnore。乐队的倡导者Morrison为乐队取了“The Doors”的名字。同年,The Doors因为Morrison的《末日》而结识了Love乐队的歌手Arthur Lee,由他引荐给了Joc Holzmen的Elektra唱片公司,并签约于该公司。 1967年1月,乐队首张专辑《The Doors》推出,立即在歌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仅很快打入排行首,并且停留121周之久也为之罕见,专辑中《燃起我的心火》和《结束》两首主打歌曲更是精妙之作,充分展示了乐队乐手精湛的技艺及Morrison非凡的创作才华。7月,《燃起我的火》,精炼后又作为单曲发行,100多万张的销量使The Doors乐队成为世界一流的摇滚乐队。
1967年,或许是发生在摇滚史上的第一次,一支乐队以及一个歌手,把如此之多的诗意,神秘和哲理引入了摇滚乐之中。它是那样难以置信的美而深邃,兼有着火焰的激烈狂乱和灰烬的迷惘忧伤。如同歌德《浮士德》中的诗句:“一片永恒的海洋,一种变幻的生存,炽热的生命”,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那些激动人心,令人肾上腺素分泌加快的歌曲里面发现了那个永远都是青年的Jim Morrison,歌手,诗人,疯子,孤独一人挑战人类极限的狂人,永远在死亡和粉碎后复生的酒神。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3:Pink Floyd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图片来自:J_and_G的百度相册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4:Patti Smith -《Horses》
图片来自:J_and_G的百度相册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5:The Band -《The Band》
图片来自:J_and_G的百度相册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5:The Band -《The Band》
让6、70年代的美国人找到乡土的感觉,并且影响了吉他大师Eric Clapton一生轨迹的The Band乐队最经典的两张专辑之一,在滚石杂志评出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45,也就是说,在前50张里就占了两个席位,乐队的实力可见一斑。我个人认为这张专辑和他们的第一张相比不相上下,甚至也有很多人认为这张才是最好的。他们完全不属于那个花童/反战/迷幻摇滚的世界,在主流摇滚艺人纷纷遁入录音间炮制繁复的音场、吉他英雄的solo愈飙愈长的时候,The Band反其道而行,让所有的音乐回归草根、回归单纯,但这单纯的样貌却是由深不可测的音乐实力累积而成的。听The Band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也在这里:这些音乐乍听之下并不花俏也不绚丽,像一桶酿制了很久的老酒。你得让它在嘴里细细地漱、慢慢地咽,并且得有一定的阅历,才能慢慢体会这些音符背后暗藏的静静流淌的历史的大河,和它之所以能用如此单纯的乐器交迭出这样丰厚深沉的力量的惊人才华。
The Band 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他们竭力要让音乐维持一种“半熟状态”,即使他们有无与伦比的技术和经验,他们仍能让自己的音乐不被“打磨”、“抛光”、“润饰”,而保留那些不平整的锯口和疤痕。他们的合音不像 Cros by Still & Nash 那样融为一体,而各自保留着鲜明的个性,他们的音乐总有一种从容和放松感,用一句矛盾的形容,loose but tight,就是这样。更让人难忘的是,他们在那个反传统的、充满幻灭的、弑父的年岁里,自在地拥抱传统,拥抱历史,唱着像是南北战争时期就作好了的歌曲,只不过这些歌刚好要用电吉他、电风琴和爵士鼓演奏,他们让许许多多茫然的青年人找到了一种类似于“乡愁”和“土地”的感情。一个乐评人说,1969年,The Band的同名专辑在他和朋友租的小屋里放着,他第一次感觉到:美国是个大得足以让他栖身的国度。到了1970年,The Band已经是乐坛最受尊敬的重量级组合,堪称动见观瞻。他们到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三张专辑,Stage Fright(1970)尽管不像前作那样足以跻身史上最优名盘之列,却也不失为稳重的佳作。


2025-05-21 03:48:17
广告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6:Bob Marley and the Wailers -《Legend》
图片来自:J_and_G的百度相册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6:Bob Marley and the Wailers -《Legend》
这个人值得脱帽致敬。1945年出生于牙买加的Bob Marley将源于牙买加民间音乐的Reggae音乐综合了流行元素,予以发扬光大,让这一音乐形式走向世界。他在牙买加有民族英雄一般的声望,当他36岁因癌症英年早逝的时候,举国哀悼,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这张1984年发行的精选集是对他短暂而精彩的一生的总结,确实非常棒。“他是一个天才。属于那种一代人中才可能出现一个的伟人。他开创了一种民间艺术,一种民间的形式。凭借他内在的神奇信念、诚挚的情感以及高超的技艺,将这种艺术形式成功地融入了世界艺术之中,并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Bob Marley1945年4月6日出生于牙买加,在那的贫民窟中度过了他的童年。艰难的生活使他深知怎样做一个平凡人,所以即使他的音乐遍布全球,他也从不以明星自居。1961年,Marley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三年后(1964)他有了自己的“哭泣的哭泣者”乐队,他的音乐和热情很快赢得了牙买加音乐界的支持。不久,他的首张单曲唱片《我仍在哭泣》和《孤独是一种痛》连续几个月打入牙买加的排行榜,并对欧洲乐坛产生影响。1972年,Marley推出了专辑《点燃》和《燃烧》,这引起当时评论界和艺术界的一致好评,也使他和他的乐队声誉更隆。1975年,Marley的世界巡演,更让他的音乐遍及全球,数百万的人都在为Marley的成功而欢呼。
1981年5月11日,Marley死于癌症,年仅36岁。在短短的20年中,Marley和“哭泣者乐队”出版了多张专辑,象《点燃》和《离去》都是十分畅销的唱片,除此之外还包括歌唱他所敬仰的“拉斯特法理教”的音乐。1984年,他最后的专辑《传说》发行。Marley的一生是快乐的,他同时也把快乐带给了别人,牙买加人民为了纪念他,于1990年,将他的生日宣布为牙买加的一个节日。1980年马利开始了他最后一次欧洲巡回演唱会。这次演出轰动了整个欧洲。从柏林到巴塞罗那到米兰再到都柏林。马利所到之处任何乐队和歌手都无法与之抗衡。1980年9月,马利在纽约中央公园散步时突然晕倒。他体内的癌细胞已经扩散了。接下来的住院治疗都没能使病情好转。在德国治疗的马利最后决定回到他的祖国牙买加。然而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在飞机飞到迈阿密的时候,他的病情开始恶化。1981年5月11日,鲍勃•马利在迈阿密的医院里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牙买加、雷吉乐和全世界的歌迷。年仅36岁。他最后写道:“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完成了工作,飞回了故乡。”
在牙买加没有人比马利更受人民爱戴。只有马利可以不关汽车车门就离开去办事。没有人会去偷他的东西。他是仅次于上帝的人。21日,鲍勃•马利的国葬在牙买加金斯顿的埃塞俄比亚正教大教堂隆重举行。从金斯顿到马利的出生地圣安娜区挤满了群众,他们打着拉斯塔法教的标语,手持马利的照片和象征和平宽容的棕榈叶为鲍勃•马利送葬。就在马利逝世前一个星期,他被授予“牙买加荣誉勋章”。牙买加全国人民党领导人曼利在颂词中对鲍勃•马利做了这样的概括:“他是一个天才。属于那种一代人中才可能出现一个的伟人。他开创了一种民间艺术,一中民间的形式。凭借他内在的神奇信念、诚挚的情感以及高超的技艺,将这种艺术形式成功地融入了世界艺术之中,并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7:John Coltrane -《A Love Supreme》
图片来自:J_and_G的百度相册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8:Public Enemy -《It Takes a Nation of Millionsto Hold Us back》
图片来自:J_and_G的百度相册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9:Band -《At Fillmore East,The Allman Brothers》
图片来自:J_and_G的百度相册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49:Band -《At Fillmore East,The Allman Brothers》
在60年代末的美国南部,这支将会成为南方摇滚代表的乐团被Duane Allman美妙的吉他弹奏唤醒,逐渐活跃起来。在与Gregg合作之前,Duane Allman曾与大名鼎鼎的Eric Clapton合作,在音乐圈小有名气,他将颇为内敛的布鲁斯加在阿尔芒兄弟乐队欢快的节奏中。1971年3月,他们把两场演唱会的现场表演录制成专辑《At Fillmore East》,树立起一支南方摇滚乐队的经典形象,但3个月后年仅24岁的Duane Allman以外地死于一场车祸。整个乐队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震惊了,但仍然坚持着把乐队维持了下去,可是第二年,不幸再次来临。提琴手Berry Oakley也因一场车祸丧生。自1974年起乐队内部出现了裂痕,Gregg Allman沉溺在毒品的刺激中,与着名影星Cher的结合也分散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之后,乐队仍然推出了数张专辑,但已不复昔日的盛况。
从上个世纪末到如今,在美国人的脑子里有三种美国人:大城市里的美国人,高节奏、刺激、五光十色,同时,腐败堕落。还有小镇上的美国人,热诚、率直、田园风味,而从无变化。再就是住在郊外小区的美国人,干净,整齐,井井有条,诸事方便,也就是说,索然无味。美国人总是怀着伤感,住在大城市里和郊外小区的中产阶级们,总在梦想着回到小镇上。自然,除了旅游度假,他们从来没有真的回去。但是,人们暗怀着一种虚幻的小镇心?在地域文化思维里,他们想过另外一种美国人吗?这种人不住大城市,也不住郊外小区,或者小镇。这些人住在中等城市里。所谓的中等城市,既不像纽约,也不像各州首府类的大型城市,更不是乡村。可以说,住在这种中等城市里的人在美国文化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于是,这些中等城市的居民不知道自己算哪种人。中等城市里的人有着无名的寂寞,难以言状的焦躁,承受着某种类似精神分裂的状态。而这种美国中等城市的精神分裂症,有一个我喜欢的乐队,Allman Brothers,也许给了最好的表达。Allman Brothers,这个乐队60年代末成立,来自乔治亚南方的Macon城。Macon这个城市,好象沼泽农田中的石头古迹玛雅,位于乔治亚中部平川,有一条浑浊的河流。这个城市大约7万5千人口,有个大学。对于小镇来说,Macon太大,对于大城市来说,Macon太小。20年前这里的主要工厂倒闭了,城市再也没能从倒闭中恢复元气,于是城市无整体规划,因为太穷无以发展出郊外中产阶级小区。Macon是个什么呢?这就是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Allman Brothers乐队从未回答。
Allman Brothers,是以主要乐手兄弟的姓命名的乐队,好象巧合了“人皆兄弟”的意思。这个乐队的成员都长自Macon,他们听英国摇滚,披头士,所以,乐队开始时候打扮的像摇滚乐手,音乐风格和60年代末郊外小区青少年中流行的摇滚相似,这群音乐天才吸引了无数郊外小区的追星族。仅仅几年的功夫,这支乐队就登上座落纽约的,美国最权威的摇滚俱乐部舞台,Fillmore East。在Fillmore East的一次表演中,乐队的现场录音成为美国音乐的传奇,震翻了世界流行乐坛:Allman Brothers,这帮子由篮领工人子弟组成的南方乐队,这群白人,在舞台上表演的是Blues,篮调,而不是摇滚。60年代末的时候,对于居住安稳的郊外小区中产阶级的耳朵来说,蓝调是遥远到全够不着边的声音。蓝调是乡间黑人的音乐。是贫困的音乐。是痛苦的音乐。蓝调的旋律简单、激烈,演奏时伴随阵颤性的吉他,和一对声音尖利的歌手,所谓“召唤和回应”,是非洲的歌唱方式。放大想象一下Allman Brothers演唱舞台的背景,当时美国正发生黑人和蓝领白人之间的种族骚乱,整个国家弄得高度分裂,而一群白人歌手纵情高唱蓝调!这一群Allman Brothers究竟属于什么人?音乐评论家们问。白人青年在唱黑人蓝调的什么?接下来的几年,Allman Brothers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却提出更多问题。70年代初期,Allman Brothers录制了一张唱片,在音乐中加入了爵士乐的成分。爵士乐也是黑人音乐,不过,是冷感的,经常是很理性的,演奏包括大量的、复杂的乐器组合以及少数的人声。这个时期的一般流行歌曲,平均长度不过两三分钟,而Allman Brothers制作的几首歌长达10到20分钟。还有,爵士音乐并非是乡下黑人的音乐,而是挤在大城市公寓里的黑人音乐。
Allman Brothers究竟属于什么人?评论家们再次发问。然而,Allman Brothers从来没有做临终忏悔的交代。乐队最后的唱片展现了美国乡村音乐风味。这种音乐正是美国梦怀的小镇居民们所爱。唱片展现了典型的乡村音乐特色,伴随摇铃般的优美回旋,间或微微的叹息。乡村音乐的主旋律表达被艰苦劳做和贫困折磨的妇女和家庭。发明乡村音乐的南方白人,好多人和唱蓝调的黑人穷乡亲的生活其实很相近,因此从蓝调里借了不少东西,他们拿来所能发现的各种音乐融合出自己。的确。他们的确曾经如此这般。
在我到美国之前Allman Brothers就不存在了。车祸使两名乐手身亡,其中包括乐队的灵魂,Duane Allman,并且,像很多美国乐手,其它几个成员的艺术生涯毁于吸毒和酗酒。不过,我仍然可以倾听极富才华的音乐,我仍然可以来看这座中等城市,Macon。你可以想见,这是一种怎样枯涩寂寞的地方。绝大多数的建筑陈旧,没有任何别致的风格,个别新楼显得和城市格格不入。是春天,是樱桃花盛开的时候,整条街,整条街的花,使城市非常美,有了身份。花季只有两个星期。最早录制Allman Brothers唱片的公司关着门,早些年就倒闭了。不过,我仍然可以到他们当年晚上录音之后吃饭的黑人餐馆里来坐一坐。这是一个非常简陋的餐馆。门上有一块退色的可口可乐招牌。这里的食物,又辣,又油,口味很重,是南方黑人的盛餐:面包、炸鸡、炸okra,是一种手指头大小,类似瓠瓜的非洲小瓜,大罐子烤牛肉、煮罗卜、煮黑眼豆、辣兮兮的西红柿酱、炸玉米糕,用南方的甜冰茶通通送下肚肠。好象,天下穷人都爱用油炸,用大甜大辣的重口味,来加强,来崇拜得之不易的食物?这种黑人饭食叫“Soul food”,灵魂之餐,假定吃东西也是一种宗教经验?在这个简陋的小饭馆的一面墙上站满了Allman Brothers。是照片。凝结住永远年轻的乐队成员们,他们搂着小个子的黑人店主。这个小餐馆没有名字。完全没有。只有那个退色的可口可乐招牌,对传奇性的乐队,在家乡做着缅怀的孤独标志。当我走在这个城市的街上,不由不默想这支乐队的自我毁灭。就如这座中型的城市,这是怎样一种生与死之间的方位?这个地方叫Macon,在整个国家的文化里没有这个城市的位置,这个城市没有任何特征,难道,正是这种全无特征,驱使Allman Brothers创造了如此多样的旋律?难道,也正是这一点,驱使乐队集体自杀?Allman Brothers,同样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2025-05-21 03:42:17
广告
  • J_and_G
  • 中校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50:Little Richard -《Here’s Little Richard》
图片来自:J_and_G的百度相册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76回复贴,共6页
  • ,跳到 页  
<<返回摇滚名人堂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