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楼主吧 关注:4,320贴子:67,567

关于蜀山"身剑合一"等的初步追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5-29 19:29回复
    中国剑侠小说之祖,应为《吴越春秋》中越女和袁公试剑的故事。到了唐代,传奇文形成了短篇创作的高峰。宋、元、明三代,都没什么太大的发展。直至清末民国,才形成了长篇巨制的新高潮,同时也产生和丰富了许多新鲜的元素。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5-29 19:46
    回复
      还珠笔下的蜀山,为中国剑侠小说的巅峰之作,取得空前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应该也不会排除还珠对于前辈名家的借鉴。但是关于还珠创作经验的资料非常之少,本文仅仅是一种客观上的猜测。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5-29 19:54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5-29 19:55
        回复
          《禅真逸史》一书,我还没看完了。因为年代更早,就先列出了。其中“火焚妙相寺”似乎可以看成平江不肖生“火烧红莲寺”、还珠“慈云寺”的较早范本。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5-29 19:59
          回复
            "身剑合一"是还珠蜀山的基本设定之一,我一度以为是还珠的原创。最近在搜集的资料中,比还珠更早的晚清名家王韬《淞隐漫录》里,便已有此一说。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5-29 20:08
            回复
              王韬:淞隐漫录
              女侠
              琴川潘叔明,世家子。……
              一日,有五台山僧自秦中来,诣生门,托钵求募。生与之谈,见其操行不凡,留之幸舍。
              ……
              生犹自以为未足,向僧请益。僧曰:“孺子可教也。”因问生:“愿学剑术,抑学弹丸?”生请兼之。僧曰:“兼则不工,徒为人所乘耳。”生曰:“如是不如学剑。”僧乃于葫芦中抽得一剑,锋锐凝霜,芒寒射月,犀利精莹,殆无其比。曰:“此二千年前欧冶子所铸,非凡间物也。若技进乎神,剑与身可合为一。”授以剑诀,命生屈膝跪听。每授一句,必摩挲其顶,良久而后毕。由是晨夕受戒,凡阅一年。曰:“道成矣。”僧亦遂杳。
              (女)谓生曰:“明日我隐形汝身,随汝俱往,汝可与之斗剑,使其神注力酣之时,我猝出杀之,以泄此忿,何如?”生曰:“妙则妙矣,杀人者抵,国有常刑。聊其如我何?”女曰:“然则使之抱病而毙何如?”遂相约刻期斗剑于相国寺。……生急出剑相抵,两剑腾跃空中,夭矫若龙。法显口吐双丸,直奔生面,忽一剑自生鼻出,径入僧口,僧倒地称腹痛,遂罢斗。末后之剑,盖女身所化也。僧知为女所算,急诣秦中求师忏悔,半道而卒。女乃还。计女隐形法显腹中者凡六十日,技亦神矣哉!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5-29 20:09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5-29 20:10
                回复
                  比王韬更早的,清嘉庆时的丁秉仁《瑶华传》中,似乎是御剑飞行、身剑合一这些元素的雏形。在《瑶华传》中更为重要的是凭女冠无碍子之手,正式创立了剑仙派,并且明确了剑仙派的宗旨,虽是三教合一,却又以儒为尊,释道皆为从属。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5-29 20:31
                  回复
                    丁秉仁:《瑶华传》
                    26回
                    刚走出窗槛边,无碍子从腰间摸出剑丸,望定一掷,只见一道白光起处,无碍子随光去了。瑶华心惊胆战,望空遥为拜送,回房安寝。
                    38回
                    无碍子道:“这也易为。我道起自黄石公,得授白猿遗法,自为揣摩,传为剑术,似乎超出于三教之外,其实游扬于三教之中。就三教之中,尤切近儒教。盖无异端惑人,至剑术亦如文人之笑,非此莫达我心曲。非如释家之六根、五戒,道家之采战、吞丹也。”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5-29 20:31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5-29 20:35
                      回复
                        据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真正在小说中系统阐述剑仙一派源流、戒律和修炼理论的,是明代的两篇作品:一是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中的"程元玉店肆代偿钱 十一娘云岗纵谭侠",二是钱希言《狯园》中的"青丘子"。
                        钱希言《狯园》没能找到公开资料,希望有所线索和收藏的吧友能不吝提供一下。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5-29 20:55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5-29 20:58
                          回复
                            蜀山中,修士在肉身被毁或者兵解时,元神以小人之态而脱体的设计,在王韬《淞隐漫录》中也早有描绘。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5-29 21:24
                            回复
                              王韬:淞隐漫录
                              徐笠云
                              弃市之日,妇与僧神色扬扬自若,首虽陨地,身犹僵立不仆,腔中绝无滴血;群见有小人二自腔出,彷佛僧与妇状,冉冉上升。生亦目睹。忿然曰:“岂有修成剑术而为此坏法乱纪之事乎!”掷剑向空,二小人随剑俱堕,身首异处,倏忽入地而没,旋即尸仆血流。生归,向女缅述其故。女叹曰:“君作事亦太孟浪,胡再不谋?此乃师伯伽勒之及门。师伯以异类证正果,所授弟子,往往炼魔入道,以鸣奇幻。今君杀之,彼必报复,窃恐君非其敌也。吾将求之姊氏,解君之危。”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5-29 21: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