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龙玉吧 关注:375贴子:81,853
  • 8回复贴,共1

转 EVA,窥见深渊中自我的镜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3年5月22日
今日凑巧是庵野秀明53周岁诞生日,很好,就顺带拿这篇东西来略表敬意好了。(11区已经是23号了,这我知道,那你们要我怎麼办。。。)
恰好近期没时间把这篇东西继续完善下去,就选在今天,以目前的状况发布好了。
【长文警告】目前计3万4千字。
因此,非无聊人士请慎重打开。另,评论请尽量针对具体内容,觉得好或者不好的心情务必在各位心中就好了,失礼。


IP属地:内蒙古1楼2015-08-25 09:16回复


    IP属地:内蒙古4楼2015-08-25 10:27
    回复


      IP属地:内蒙古6楼2015-08-25 10:29
      回复


        IP属地:内蒙古7楼2015-08-25 10:30
        回复
          超人是高一等的个体,他对自己的权力有绝对的自信,通过对自己个性的强有力肯定再次创造价值:这个价值第一次依靠具体的个人通过个体证明的行动确认下来,而不是被民众创造,也不藏在人类之外的权威的面具之下。这些价值必须创造出来,而且不是对现有内容的修修补补。

          走绳者在其过去(顺从的羔羊)和未来(独立的个体)之间被拉来扯去,最终过去获胜了,未来被放弃了,魔鬼战胜了超人。但是这一结局并不是最终结局,每个作为走绳者的个体都必须在从动物到超人的过渡中经受多次这样的死亡(“原罪”),直到有一天他成功地在自身内超越人类这个阶段。

          忘掉你曾经拥有的一切,忘掉你所遭受的损失,就当你是赤裸裸的刚来到这个世界,你对自己说:“让我从头开始吧!”你不是坐在废墟上哭泣,而是拍拍屁股,朝前走去,来到一块空地,动手重建。你甚至不是重建那失去的东西,因为那样你还惦记着你的损失,你仍然把你的心留在了废墟上。你要带着你的心一起朝前走,你虽破产却仍是一个创业者,你虽失恋却仍是一个初恋者,真正把你此刻孑然一身所站立的地方当作了你人生的起点。

          「这就是人生么?好吧,‘再来’一次!」——尼采
          *SHIN EVANGELION:│▌
          只有当人类走出现在的自我以后才决定自己要成为谁和要干什么时,那么在最初的意义中人类就是自由的。这时,只有在这时,人类的目标才不再是人类,而是超越了人类的超人。

          超人是无法看见的,只能做出来。遗憾的是,按照人类的传统悟性,人类只能理解物化了的、客观上触摸得到的形体,而恰恰在这种意义上既不存在超人,也不存在理念。超人就不是人,更不是那种超级人。超人不是个体,而是个体一项活动的总称。这项活动的特点是既超越出去又在更高的程度上回归自己。所以,只有当我们去做这件事时,只有当我们去超越人类自身时才会有超人。
          过程表示超越作为人的自我运动;终结表示通过这个运动人类阶段消失了,超人阶段来临了,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奔腾咆哮的LCL之海。
          *Wunder, 弑神之力

          Seele灵魂+Wille意志+EVA01肉体=Wunder
          人类好比鹰与蛇的统一体。因此查拉图斯特拉乞求高傲(鹰)永远伴随他的智慧(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永远以圆周运动的方式前进。
          鹰这个高傲的动物盘旋在高空,它代表了理智与精神。蛇这个聪明狡猾的动物生活在地面,它代表了肉体与物质。鹰在空中画圈,蛇在地上圈曲前进。蛇缠绕在飞翔的雄鹰的颈上的情影直观地表现了对立面的统一。

          鹰与蛇,精神与物质是如此的不同,只有圆周运动才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对于尼采来说超越自我的行为就是向高层次发展的原则,它既超越自己,又在超越后回归自我,只不过是在更高的层次上。鹰与蛇尽管相互对立,截然不同,可它们二者之间没有敌意,它们在友好的合作中完成圆周运动。同样的,精神和物质不是相互抵毁,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精神通过物质来实现,物质通过精神来提高。蛇在与鹰的共同飞翔中离开了它在地上的居留地升跃到了它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达到的层次,同样的物质作为精神的实现者进入了它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涉足的领域。精神中有物质,物质中有精神,不论物质还是精神都存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作为权力意志的原则在共同的又存在差异的圆周运动中表现出来。

          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Wunder集尼采的超人理论于一身,与新鸡、绫波、渚薰三位一体以及司令的NERV之间到底如何收场,还是看痞子怎麼想了。
          「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体线面,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
          「人是一种未定型的动物。」——尼采


          IP属地:内蒙古8楼2015-08-25 10:30
          回复


            IP属地:内蒙古9楼2015-08-25 10:31
            回复
              「女神,谢谢!」

              接下来又到了喜闻乐见的面对现实打脸时间~

              (感谢这幅图的作画~)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这是迟早的事,李林,不要逃避!哈哈哈哈哈!
              「这一次,可能会死吧?」「你不会死,我会保护你。」~~~~(>_<)~~~~泪奔ing

              梦的象征作用主要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只有经过“放大”后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原型。“象征”是人格原型寻求和谐平衡的一种尝试,就是说,梦提供了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恢复平衡的信息。因此,荣格提出了梦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它们总是强调另一方面以维持心理平衡。
              「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尼采
              成功的荣格式分析能带领人去欣赏心灵本质的无限奥秘,心灵似乎既亲密又超乎个人,好似既受个别自我所束缚,但却又在时空上比可经验到的人格更自由。“有不断扩大的领域容许同那庄严和那神圣的东西进行直接的接触,有一种患者和医生都甘愿接受的鼓励,自由无阻地朝着神秘追求的方向运动。”
              *6.自我之路II——个体化(Individuation)
              「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的一切,所想的一切,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你应当成为你之为你者。」——尼采

              个体化(individuation)是荣格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在真实生活中努力去认识和发展他∕她心灵与生俱来的潜能。重要的不在于达成的量有多少,而是人格是否忠于自身深层的潜能,不要只是被自我中心的自恋倾向牵着鼻子走,或只认同于集体文化的角色。心灵成长的目标,也就是自性的实现(Self Realization),其方法为融合有意识的自我与无意识中的阴影与阿尼玛或是阿尼玛斯让自性实现。
              *6.1几种悲剧情形
              自我可能认同于个人潜意识里与更宽广的个体化历程格格不入的结构。困在童年时被指派的家庭角色里,会造成这种精神官能性分裂,就像停滞在早期阶段而不愿向前迈步的人,也会有同样的后果。新鸡再次躺枪。「爸爸,谢谢!妈妈,再见!」真的明白是什麽意思了吗?
              自我也可能认同集体范畴里所设定的角色而和个体化历程脱节,无论角色多么重要,都会逐渐和个体命运相违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是认同集体潜意识所塑造的人物,而导致他们两人以及两个国家的悲剧的例子。果然华盛顿那样功成身退者才是领悟了过速进化的结局是自我毁灭之奥义啊,自己的价值并不是由驾驶EVA来决定的,这句话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极端认同客体心灵(集体潜意识)里的原型角色,会导致精神病式地认同一个更大(更不具人性)的自我。某些原型认同,就是自我和某个文化英雄或救赎者角色——耶稣(渚薰/新鸡)、拿破仑(李林之王)、世界之母(Lilith/绫波)等等——混淆在一起。
              *6.2 :│▌
              就现象上而言,本我的意象和神性相关的意象很相似,所以某个程度上来说,它代表了心灵里神(亚当/莉莉斯,渚薰/绫波丽)的形象。
              倘若自我感受到其与本我的关联,那么自我-本我这个轴心便应运而生,自我因此更能感受到自身与心灵的这个核心彼此相系。但是,如果是虚弱、未成熟的自我体验到这种关联的话,它可能会被本我同化,表现出心灵膨胀,并且在意识上丧失了清楚的立足点,或者更糟的,引发暂时性精神病。

              这里不妨参照Q中渚薰与真嗣的关系。在彻底被世界抛弃后,一向依赖他人的新鸡在痛苦与孤独中再次确认了存在感。由於自我的脆弱,这种确认以本我中象徵完美救赎者的渚薰形象外化于他的面前,结果是自我意识首先极度依附于本我,随后形成瞬间过度膨胀的自信心酿成悲剧。但正如渚薰所提醒的那样,这对新鸡来说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个体化的尝试,我们的内心中蕴藏著伟大的潜能与力量,不论世界如何待你,永远不要自我放弃,这一次,一定要给你幸福!

              荣格理论所描绘的、并且是分析所鼓励的个体化历程,牵涉了自我与本我之间持续的对话,也就是意识的中心和整体心灵的神秘调节中心——荣格所谓的本我,其同为自我以及超乎自我之外一切的核心——之间的对话。
              │▌
              *6.3碇真嗣的情节
              自我情结是我们心灵的参照点,这个结构就是每当我们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的“我”时所指涉的。然而,个人层次的心灵是以客体心灵或集体潜意识里的原型为基础的。每个情结的核心都是某个原型。下面列示除之前介绍过的一般原型外的部份其它原型,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对应关系主要以旧世纪EVA为例。
              The Child 适格者(Xth Children) 废柴男主 三无少女 童年创伤
              The Hero 主角的成长 不要命的绫波
              The Martyr 渚薰 绫波 二号机 冬二
              The Sky Father 亚当 渚薰 碇司令
              The Great Mother 莉莉斯 绫波 唯 美里
              The Wise old man or Sage 加持 渚薰
              The Wise Old Woman/Man 美里
              The Damsel in distress 每次快要跪了的绫波
              The Trickster or Fox 碇司令 Seele
              The Devil or Satan 使徒
              The Scarecrow 绫波 明日香玩偶

              The Mentor 加持
              The Warrior 明日香
              The Threshold Guardian 使徒
              这部份随便说说,原型无处不在,任何人的生活和常见的戏剧都会包含这些基本元素,没有特别展开的必要。
              *6.4EVA中的辅助个体化手段
              主要集中在TV25,26话中,包括引导性想像(其他人的言语)、完形技巧(无声的字幕,以及庵野山寨的罗夏墨迹测试)、画画(那些诡异且意识流的儿童蜡笔画)、捏陶、舞蹈、在沙盘上建造投射出来的形体(EOE中的沙盘金字塔)、催眠分析(轻轨车厢场景),或者最单纯的积极想像。

              最关键的是:要让个体化继续向前迈进,最直接的莫过于,自我有心去理解透过这种活动所发现的客体心灵的内容——不能像魔术师的助手,只它们召唤出来便了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Take care of yourself. 」
              「我深信,心灵的探讨必定会成为未来一门重要的科学....这是一门我们最迫切需要的科学。因为世界发展的趋势显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是在于人类本身。」——荣格
              *7.与佛洛依德的分歧
              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打从有意识开始,原型的各种可能性皆充斥着个人经验,因而成人的自我会觉得,意识里的主观内容纯粹是自身过去经验的总和。个人的联想会被误认为是情结的核心,而沦为仅仅是还原分析(reductive analysis),亦即纯粹以童年早期经验的观点来解释当前的冲突。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
              还是有希望地活著比较好。
              *8.【梦】

              「梦是愿望的满足。」——佛洛依德

              真嗣:所以这不是现实,而是没有任何人的世界
              绫波:对,是梦
              真嗣:所以,我也不存在在这里
              绫波:你只是编造能使自己安心的借口,这样来对现实进行报复。
              真嗣:不行吗?
              绫波:你是在虚幻之中逃避真实吧。
              真嗣:我不能做只有我自己的梦吗?
              绫波:这并不是梦。只是用以补偿现实而已。
              真嗣:那我的梦在哪里?
              绫波:那是现实的延续
              真嗣:那我的现实在哪?
              绫波:那是梦的尽头。
              现实存在于未知中
              梦存在于现实中
              真实存在于心中
              因为人类自身的形象是由人的心所塑造
              而新的意向
              将改变人的心灵和形态
              意象、想像力、我们的未来,
              是凭藉时间的洪流而开拓的
              只是,人类不靠自己自身的意志去行动
              什麽都不会改变
              所以失去了的自我
              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寻回
              即使失去了自己的观点
              或被他人的言论所迷惑也一样
              只要能用自己的心去创造自己的形象
              任何人都能恢复人形
              不用担心
              所有的生命都有著复原的力量
              都有希望活下去的心
              只要能想著活下去
              无论到哪儿都能成为天堂的
              耐心看到这里的诸位,不晓得本文有没有起到帮助您理解以上这段话的效果?如果能有一点帮助的话,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切伟大的作品在本质上是永远未完成的。
              【在人生的画布上,梦,也是真实的一笔】


              IP属地:内蒙古13楼2015-08-25 14:36
              回复
                七.「I We=Fully I,(我 我们=完整的我)。」 --荣格(补完计划的即视感!)
                「历史上,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荣耀归於荣格
                「人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萨特
                *1. 存在与自由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柏拉图
                「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海德格尔
                意识发源于我,内在于我,但其对象却超越了我,不再是我。在萨特的哲学中,纯粹“意识”可以说是对外界纯粹的感知,是不带反思和总结的。纯粹“意识”其实就是我与外界事物遭遇时的存在方式,是人与世界发生互存关系的纽带。
                “纯粹意识”包括知觉、想象和情绪,这些都是逻辑上先于“自我”的。知觉的对象永远是真实存在的客体,然而,按存在主义的观点,知觉是人与外界遭遇,即“在世之在”的表征,它既要有外物的依据,也要说明主体的状态,所以,“知觉”的一端是真实的外物对象,另一端则是人对外物的判断和否决。如果我对外物的判断与外物本身不一致,这就出现了错误和幻觉,这其实正说明了“意识”具有否定权的自由性,更说明了个人存在的自由性。比知觉判断更自由的意识活动是“想象”,它对知觉对象进行了更复杂,更自由的否定,“是人的自由性的标志。”“情绪”则不同于知觉和想象,后两者是认识活动。认识所反映的是被人此前的存在状态(抛置态)所决定了的因果世界,但情绪活动则连接着过去的必然世界与未来的可能世界,在后一个世界里,人有介入因果关系,改变现状的意志自由。
                “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因为“他人意识”的存在,我感觉到了“他人”,然后才反思到“我自己”。“他人意识”不仅是我沉浸于对他人存在的感知,而且我下意识地以他人的视角来反观自己。一旦我在“纯粹意识”的对象里设立一个外在于我的主体,并以那个主体反观我时,“自我意识”就产生了,它是主体以反思途径将自己客体化并牵制自己的特殊“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对主体的异化,对自由的否定。世界本身是被存在状态决定的,意识连接了人与世界,把世界转化为人的自由。然后,“意识”主体本身又被意识(反思),即“自我意识”,它把判决权交给了“他人”(或上帝),把自由还给了世界,而自己则被异化为被决定的客体了。
                *2. 「他人即地狱。」——萨特
                「我们总与其他人一起存在,并且在这种一起中参与大众的一切,然后丢失自己,被迫地筹划自身,接着就是沉沦的样式:闲言.好奇.两可。」——海德格尔

                因为他人也是和我一样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这种与他人共在时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不光体现为你死我活的决斗,更是意识和情感上的困扰,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若即若离,悲欢离合。这种矛盾的生存方式被萨特称为“为他之在”。

                男女双方,如果自己成为别人的对象,自己乐于按对方的意愿来展现自我,以满足对方的自由,那么这就是爱情。爱人的被占有不同于物的被占有,这种占有是精神的特殊方式,主客双方都在共享自由。但实际情况是,被爱者不可能完全成为对方的纯粹客体,被爱者也有自己的空间,需要独立于对方的意识之外,所以爱情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冲突。正如荣格所说,没有人能完全符合你心中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投射。
                还有一种情况,男女双方,自己想把对方当做纯粹客体而任意摆弄,这是种肉体意识,就是“情欲”。爱情很容易退化成情欲,所以,“灵与肉的冲突”成为了伟大爱情小说所津津乐道的题材。
                生活中还有“我们意识”——即若干人沉浸于共同的其他对象,而暂时消弭这些人之间冲突的状态。但这种非冲突状态在人类社会里永远是短暂的,个人存在的自由性和差异性注定了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一切人的个人自由只能够实现瞬间的结合,如果去维护集团的形式,个人自由就得不到张扬,而维护个人自由就只能否定集团。融合集团只是个人自由的这种二重性的暂时效应。

                「瞬间,心的重合。」
                *3. 存在於虚无——这也是一种真实
                回忆一下之前提到过的几种真实,柏拉图的山洞,绝对,物自体,意志,潜意识。人类向来倾向於认定,绝对的真实是以人力无法探测到的,下面要谈的其实和它们差不多。说起来,人类还真是一个后进的种族啊,笑~
                萨特区分了两种存在——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自在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它是混沌的,静止的,不可描述的,无任何因果性、规定性的未知实体。按照存在主义观点,所谓时间、空间和因果性、规定性、个体性、结构性,都是人在与世界接触时主动存在的产物,是人的存在状态的反映,属于“自为存在”的性质,但这些都不属于与人无关的“自在存在”。
                那么,“自在存在”是如何转化为“自为存在”的呢?那就是人把“自在存在”否定、虚无化。就像一张巨大的地图,“自在存在”本身包含有无限内容,无限逻辑,浑沌一片,未经辨认。而人的意识的作用就在于按自己的意愿否定、分辨、分离,把无限充实并静止不动的“自在存在”部分虚空掉,使之成为有差别、相互分离,因而相互联系,可以运动的各种事物,即“自为存在”。不过要注意,那些被意识显现出来的事实,并不是原本就在“自在存在”中的,意识对“自在存在”的虚无作用更不是简单的事实筛选。虚无是主体对“自在存在”下意识地主动塑造,使之具有清晰轮廓,故“自为存在”也反映了人自身的存在。“自为存在”并不是实体,而是人的存在的意识内容。“人正是使虚无来到世上的存在。”同样,只有对“自在”主动地改造实践,人才能认识世界,最终认识自身。
                这一过程符合我在开头所提到科学精神,我们目前接受的定理与公式符合我们选择性分离出的自为存在世界,随著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自在存在的更多内容会逐渐显现出来,那时已知世界的法则必然发生改变。请不要随便小看科学家的智商。
                「世界从本质上来说,是我的世界。没有世界,就没有自我性,就没有人;没有自我性,就没有人,就没有世界。」
                总的来说,我们失去自由的过程,是一个自己作死的过程。
                所以说,「“人其实比他自己想象的要自由得多。”」
                26话想告诉你的可能就是这个。
                点击展开,查看完整图片
                思维定势,强迫观念,本质上也是差不多的东西。
                *4. 绝对自由,绝对责任
                「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萨特
                一种尼采的即视感有了吗?
                人的“存在”,是一个从过去推向未来的,自由选择以突破既定自我,实现新的可能的过程。不妨再联想一下尼采的超人。
                在个人的生活中,一切过去的情况,都是可以在未来改变的,所以,永远别以固定的“本质”来限定自己,自己在这一刻是自由的,选择改变,选择否定,或者选择维持现状,这都是选择,是自己的存在。所以,对于人来说,“存在先于本质”,人有绝对自由。很多人认为自己犯了什么错,是受了外在条件或过去状况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至少他们任由这些客观因素发挥作用,而不想办法主动改变或制止,所以他们仍然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所以我说,凡是没有尽全力抵抗的他杀都是自杀,而所有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说都是带著自己的有色眼镜选择性塑造这个世界的自学。
                失去了外在真理或外在上帝的限定,人便有了做任何事情的自由,所以,人理应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负责,而不能推卸,这就是“绝对自由”的代价--“绝对责任”(这也是一种绝对恐怖ABSOLUTE TERROR!)。若从心底里接受外物的限定,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绝对自由,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绝对责任的人,其实是在欺骗自我。


                这就是我在本文的1.0版所提到的人的三项自由:超越一切是非善恶伦理道德地选择自己的信仰,那便是你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与他人共存,执行自己的意志(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自由地调整自己的想法,改变已接纳的世界。
                为什么人们普遍要欺骗自我,放弃自由呢?因为“绝对自由”并不会给人带来安乐,反而会带来巨大的无依靠感、惶恐感和责任感,这就是人生的“苦恼”。为了逃避这让人劳累的自由,人们学会了推卸责任,学会了自我欺骗。学会了逃避。


                为什么我们一想到有些重要的事情无法表达为真命题就内心感到难受和失望呢?难道所有东西都要说得那么的明白和透彻吗?什么东西都捅破的那种直白与无力最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只有自己的叹息。人们的生活中,真理和胡说同样重要。事实上人们并不愿意真正放弃胡思乱想,这种带给生活一些刺激与激动的元素人们是不可能放弃的。“明知故犯”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人懂得太多就会发现,要不撒谎很难。」
                「没有什么比不欺骗自己更难做到的。」——维特根斯坦


                IP属地:内蒙古14楼2015-08-25 15:05
                回复
                  *七.「I We=Fully I,(我 我们=完整的我)。」 --荣格(补完计划的即视感!)
                  「历史上,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荣耀归於荣格
                  「人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萨特
                  *1. 存在与自由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柏拉图
                  「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海德格尔
                  意识发源于我,内在于我,但其对象却超越了我,不再是我。在萨特的哲学中,纯粹“意识”可以说是对外界纯粹的感知,是不带反思和总结的。纯粹“意识”其实就是我与外界事物遭遇时的存在方式,是人与世界发生互存关系的纽带。
                  “纯粹意识”包括知觉、想象和情绪,这些都是逻辑上先于“自我”的。知觉的对象永远是真实存在的客体,然而,按存在主义的观点,知觉是人与外界遭遇,即“在世之在”的表征,它既要有外物的依据,也要说明主体的状态,所以,“知觉”的一端是真实的外物对象,另一端则是人对外物的判断和否决。如果我对外物的判断与外物本身不一致,这就出现了错误和幻觉,这其实正说明了“意识”具有否定权的自由性,更说明了个人存在的自由性。比知觉判断更自由的意识活动是“想象”,它对知觉对象进行了更复杂,更自由的否定,“是人的自由性的标志。”“情绪”则不同于知觉和想象,后两者是认识活动。认识所反映的是被人此前的存在状态(抛置态)所决定了的因果世界,但情绪活动则连接着过去的必然世界与未来的可能世界,在后一个世界里,人有介入因果关系,改变现状的意志自由。
                  “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因为“他人意识”的存在,我感觉到了“他人”,然后才反思到“我自己”。“他人意识”不仅是我沉浸于对他人存在的感知,而且我下意识地以他人的视角来反观自己。一旦我在“纯粹意识”的对象里设立一个外在于我的主体,并以那个主体反观我时,“自我意识”就产生了,它是主体以反思途径将自己客体化并牵制自己的特殊“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对主体的异化,对自由的否定。世界本身是被存在状态决定的,意识连接了人与世界,把世界转化为人的自由。然后,“意识”主体本身又被意识(反思),即“自我意识”,它把判决权交给了“他人”(或上帝),把自由还给了世界,而自己则被异化为被决定的客体了。
                  *2. 「他人即地狱。」——萨特
                  「我们总与其他人一起存在,并且在这种一起中参与大众的一切,然后丢失自己,被迫地筹划自身,接着就是沉沦的样式:闲言.好奇.两可。」——海德格尔

                  因为他人也是和我一样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这种与他人共在时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不光体现为你死我活的决斗,更是意识和情感上的困扰,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若即若离,悲欢离合。这种矛盾的生存方式被萨特称为“为他之在”。

                  男女双方,如果自己成为别人的对象,自己乐于按对方的意愿来展现自我,以满足对方的自由,那么这就是爱情。爱人的被占有不同于物的被占有,这种占有是精神的特殊方式,主客双方都在共享自由。但实际情况是,被爱者不可能完全成为对方的纯粹客体,被爱者也有自己的空间,需要独立于对方的意识之外,所以爱情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冲突。正如荣格所说,没有人能完全符合你心中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投射。
                  还有一种情况,男女双方,自己想把对方当做纯粹客体而任意摆弄,这是种肉体意识,就是“情欲”。爱情很容易退化成情欲,所以,“灵与肉的冲突”成为了伟大爱情小说所津津乐道的题材。
                  生活中还有“我们意识”——即若干人沉浸于共同的其他对象,而暂时消弭这些人之间冲突的状态。但这种非冲突状态在人类社会里永远是短暂的,个人存在的自由性和差异性注定了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一切人的个人自由只能够实现瞬间的结合,如果去维护集团的形式,个人自由就得不到张扬,而维护个人自由就只能否定集团。融合集团只是个人自由的这种二重性的暂时效应。

                  「瞬间,心的重合。」
                  *3. 存在於虚无——这也是一种真实
                  回忆一下之前提到过的几种真实,柏拉图的山洞,绝对,物自体,意志,潜意识。人类向来倾向於认定,绝对的真实是以人力无法探测到的,下面要谈的其实和它们差不多。说起来,人类还真是一个后进的种族啊,笑~
                  萨特区分了两种存在——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自在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它是混沌的,静止的,不可描述的,无任何因果性、规定性的未知实体。按照存在主义观点,所谓时间、空间和因果性、规定性、个体性、结构性,都是人在与世界接触时主动存在的产物,是人的存在状态的反映,属于“自为存在”的性质,但这些都不属于与人无关的“自在存在”。
                  那么,“自在存在”是如何转化为“自为存在”的呢?那就是人把“自在存在”否定、虚无化。就像一张巨大的地图,“自在存在”本身包含有无限内容,无限逻辑,浑沌一片,未经辨认。而人的意识的作用就在于按自己的意愿否定、分辨、分离,把无限充实并静止不动的“自在存在”部分虚空掉,使之成为有差别、相互分离,因而相互联系,可以运动的各种事物,即“自为存在”。不过要注意,那些被意识显现出来的事实,并不是原本就在“自在存在”中的,意识对“自在存在”的虚无作用更不是简单的事实筛选。虚无是主体对“自在存在”下意识地主动塑造,使之具有清晰轮廓,故“自为存在”也反映了人自身的存在。“自为存在”并不是实体,而是人的存在的意识内容。“人正是使虚无来到世上的存在。”同样,只有对“自在”主动地改造实践,人才能认识世界,最终认识自身。
                  这一过程符合我在开头所提到科学精神,我们目前接受的定理与公式符合我们选择性分离出的自为存在世界,随著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自在存在的更多内容会逐渐显现出来,那时已知世界的法则必然发生改变。请不要随便小看科学家的智商。
                  「世界从本质上来说,是我的世界。没有世界,就没有自我性,就没有人;没有自我性,就没有人,就没有世界。」
                  总的来说,我们失去自由的过程,是一个自己作死的过程。
                  所以说,「“人其实比他自己想象的要自由得多。”」
                  26话想告诉你的可能就是这个。
                  点击展开,查看完整图片
                  思维定势,强迫观念,本质上也是差不多的东西。
                  *4. 绝对自由,绝对责任
                  「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萨特
                  一种尼采的即视感有了吗?
                  人的“存在”,是一个从过去推向未来的,自由选择以突破既定自我,实现新的可能的过程。不妨再联想一下尼采的超人。
                  在个人的生活中,一切过去的情况,都是可以在未来改变的,所以,永远别以固定的“本质”来限定自己,自己在这一刻是自由的,选择改变,选择否定,或者选择维持现状,这都是选择,是自己的存在。所以,对于人来说,“存在先于本质”,人有绝对自由。很多人认为自己犯了什么错,是受了外在条件或过去状况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至少他们任由这些客观因素发挥作用,而不想办法主动改变或制止,所以他们仍然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所以我说,凡是没有尽全力抵抗的他杀都是自杀,而所有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说都是带著自己的有色眼镜选择性塑造这个世界的自学。
                  失去了外在真理或外在上帝的限定,人便有了做任何事情的自由,所以,人理应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负责,而不能推卸,这就是“绝对自由”的代价--“绝对责任”(这也是一种绝对恐怖ABSOLUTE TERROR!)。若从心底里接受外物的限定,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绝对自由,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绝对责任的人,其实是在欺骗自我。


                  这就是我在本文的1.0版所提到的人的三项自由:超越一切是非善恶伦理道德地选择自己的信仰,那便是你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与他人共存,执行自己的意志(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自由地调整自己的想法,改变已接纳的世界。
                  为什么人们普遍要欺骗自我,放弃自由呢?因为“绝对自由”并不会给人带来安乐,反而会带来巨大的无依靠感、惶恐感和责任感,这就是人生的“苦恼”。为了逃避这让人劳累的自由,人们学会了推卸责任,学会了自我欺骗。学会了逃避。


                  为什么我们一想到有些重要的事情无法表达为真命题就内心感到难受和失望呢?难道所有东西都要说得那么的明白和透彻吗?什么东西都捅破的那种直白与无力最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只有自己的叹息。人们的生活中,真理和胡说同样重要。事实上人们并不愿意真正放弃胡思乱想,这种带给生活一些刺激与激动的元素人们是不可能放弃的。“明知故犯”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人懂得太多就会发现,要不撒谎很难。」
                  「没有什么比不欺骗自己更难做到的。」——维特根斯坦


                  IP属地:内蒙古15楼2015-08-25 15: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