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吧 关注:18,175,402贴子:972,440,335

回复:【转】学生党进来看看,如何让语文在130分以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15-10-11 18:27
回复
    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68楼2015-10-11 18:30
    回复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69楼2015-10-11 18:31
      回复
        说一下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70楼2015-10-11 18:31
        回复
          晚好
          妈妈那个人好帅我要嫁给他
              我就是那个人눈_눈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5-10-11 18:32
          回复
            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73楼2015-10-11 18:35
            回复
              阅读题技巧
              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问题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
              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
              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
              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
              ③细节描写
              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
              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74楼2015-10-11 18:38
              回复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75楼2015-10-11 18:39
                回复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76楼2015-10-11 18:41
                  回复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续写: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77楼2015-10-11 18:42
                    回复
                      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78楼2015-10-11 18:43
                      回复
                        说一下各种类型文章怎么去阅读


                        80楼2015-10-11 18:46
                        回复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
                          (1)总领全文【在开头】
                          (2)承上启下
                          (3)引出下文
                          (4)提纲挈领【在最后】


                          81楼2015-10-11 18:48
                          回复
                            楼主学霸!我就暖一下!dd


                            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15-10-11 19:11
                            回复
                              !!!!!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5-10-11 19: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