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吧 关注:23,923贴子:138,320

【顾城诗歌赏析】全集,持续更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仅以此贴向诗人顾城致敬


1楼2015-11-17 14:02回复
    抱歉,所有文章出处链接均被系统删除


    5楼2015-11-17 14:17
    回复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一九八零年六月
      一看到这首诗,就让我想起了泰戈尔飞鸟集中脍炙人口的那首飞鸟与鱼中的两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 是的,我想我们的诗人此时内心就是这样矛盾挣扎着的。心爱的人就在面前,却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意。这注定会是一场无言的结局,甚至还未曾开始,就注定要结束。 因为你不曾看出我的心意,所以即使你就站在我面前,我们中间却也是隔着那千山万水。而只有在你看向云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意才是相通的。这注定是一场飞鸟与鱼间的爱情故事。 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纳兰康德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如果人生真的只如初见,那该有多好啊!还有谁会去计较这远和近的距离呢? 赏析2 《远和近》,是一首非常抽象的诗,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却一直看着“你”。“你”和“我”是什么关系,丝毫没有交代,只写了“我”对“你”的主观心理感受。在 “我”的感觉中,“你看我时”,你仿佛和我相距“很远”;“你看云时”,你仿佛和我离得“很近”。这是一种错觉。造成错觉的原因诗人隐去了,有意留下较大的空白,引诱读者去想象,读者的心理因素不同,这种想象图景也会不尽相同。 “云”可能象征自然。“你”在看“云”时,大约流露出象《日出》中陈白露看空玻璃上霜花时那种童稚的天真和热情,而当“你”回到现实中看“我”时,却换成另一种冷漠的表情。所以,“我”觉得,“看云”时的那个“你”,才是真正的“你”,本来面目的“你”,显得很亲近,如近在咫尺;而“看我”时的那个 “你”,显得很陌生,有一种“隔”的感觉,如远在天涯。强烈的感情因素迫使客观物理距离变形,以适应和表达主观心理感受的真实。错觉是在审美的直觉思维中产生的。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诗不仅表达情感,也可传达经验,《远和近》传达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的一种经验。 诗似乎是纯理性*的,十分冷静,但细细品味,其中暗暗催动着一股热流:呼唤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6楼2015-11-17 14:21
      收起回复
        墓床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赏析之一
        本吧@樱花霁雪 吧友的帖子,喜欢所以拿来引用http://tieba.baidu.com/p/818203929
        对于这首决绝的短诗,荒原老师赞同和引述了芬芳对著名现代悲剧诗人——顾城的《墓床》的赏析。他们认为,诗人在最后的瞬间“仍然以纯稚的情愫,幻想了自我世界里的“生命安息地”,主观臆想着自己的灵魂没有消逝,而是解脱了现实情感折磨得苦痛家园,重新找到了一处蓝海阳光相伴的理想净地,诗人在这里天真地判断,自己重生为一棵高高的松,繁茂着,成长着——诗人拥有一颗勃勃的不灭的内心魂灵呢。”
        是的,顾城的《墓床》是他在临死前幻觉的一个世界,没有表现绝望,他的死似乎很美。但实际上,诗人已没有了什么生的残念,他无法逃脱命中自杀和疯杀的劫,他悲剧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赏析之二
        顾城是浪漫唯美的童话诗人,但其赤子之心容易被现实的残酷摧毁,所以他的作品通常以凄清阴暗的主题为描写对象,但在诗歌中还是构建出充满幻想和童话性的精神王国,闪烁着自然与童真的圣洁之光。
          墓地通常给人给人阴森恐怖的印象,顾城以墓床为题,居然写得唯美而充满诗意。“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诗中第一句即点明了绝望之后的澄明心境。死亡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可怕的,但面对这即将到来的永逝,顾城却显得平静安详,仿佛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围绕着墓床的是一片松林,郁郁葱葱,全无苍凉之感,我将在这里长眠,但墓床中的我还怀着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墓床临海,颇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反应出顾城的宇宙观和开阔的心境。下午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森林,投射在墓床上,一切景物静谧而和谐,没有任何狂喜和悲伤,仿佛午后的林中漫步一样清新自然。死亡在这里似乎不是可怕的事情,只是漫长生命中的一个中转站。这一世的时已尽,但人世不会因此而停止,在死亡中得到暂时的休息之后,又将奔向下一世的人时中。墓床外的流言蜚语应经是上一世的事,也不再对奔向下一世的我产生任何影响了。这反映出顾城的生命观,不同于海子的“倾心死亡”,死亡在于顾城也许没有像海子呢杨深刻的意义,无非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也不代表这生命的终结。“向死而生,死而后生”,在顾城的生命观里,死亡即意味着重生。这里充满了顾城对人生秉性和命运的丰富体味,和他对死亡和生命的哲学与艺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顾城的诗是唯美梦幻的,充满了对童心和唯灵的推崇和向往。他用海子一半的清澈目光打量世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童话王国。诗中“松林”“海”“阳光”等意象的选择是其诗歌达到饿了清新和谐,天人合一的意境。是原本沉重阴冷的主题变得温暖而轻快,静谧而辽远。   


        7楼2015-11-17 14:37
        收起回复
          鬼进城是我的最爱


          15楼2015-11-18 12:57
          收起回复
            顾城诗歌的艺术特色



            21楼2015-11-23 09:31
            回复
              先顶后更


              26楼2015-11-30 15:32
              回复
                以后每天上吧,转篇小文,回几个帖子,感觉不错


                27楼2015-11-30 16:10
                回复

                  《你在等海水吗》
                    你在等海水吗
                    海水和沙子
                    你知道最后碎了的不是海水
                    你在等消息吗
                    这消息
                    像一只鸟要飞起来
                  《你在等海水吗》这首诗是由一个问句开始的。“你在等海水吗”——这种仿佛在与读者聊天的口吻,不仅让人感到亲近,也使人觉得好奇。它向我们询问的不是什么确切的人和事,也不是要获得信息。它的重心在于“等”。而“等海水”,是一个多么抽象的、不真实的动作——这也正是这一开头的魅力所在,它既让人感到迷惑,又让人迫切地想要读下去。
                    随后,诗人用“海水和沙子”把问句推进一步,以便在读者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全景。一幅关于大海的景致:海水和沙滩。紧接着,诗人又以一种仿佛在下判断的语气说“你知道碎了的不是海水”。这一句的肯定语调与第一句的疑问语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诗的第二节起始于“你在等消息吗”。从“海水”到“消息”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消息”使第一节中的“海水”得到了呼应。
                    最后,诗的结尾很轻盈:“这消息,像一只鸟要飞起来。”巧妙的比喻使我们联想到一只海鸟,在海的映衬下,这只“鸟”显得渺小、孤单,但又有一种使人感到轻快的自由。这也许正是诗人当时的情绪与状态。


                  28楼2015-11-30 17:01
                  回复
                    《别》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一九七九年六月
                    赏析: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诗多以城市生活为题材,但他仍然深恋他少年时代放猪的河岸,希望自己诗中最终出现的是一片牧场。
                      该诗发表在1980年的《星星》诗刊第三期上,是一首抒情*色*彩较浓重的爱情诗。诗中主要抒写了“我”在与恋人分别时,在“她”挥手的瞬间,难以言传的失落感。
                      诗歌开头两句描写的是“别”的情景,构筑了“别”的形象。随即诗人便捕捉住这一瞬间的感觉。抒写由此而生发的联想和幻觉,展现了分别时,“我”以目中的彷徨和迷惘。同时,也从侧面暗示了“我”与“她”之间的深沉的恋情。分手是无因的,离别是无由的,然而这无因无由的分别终归还是有因由。这便是命运。就象自然界的水中飘荡的落花,花朵沾染的露珠一样,是自然而自然的。诗境至此,便脱出纷繁复杂的尘世,进入了一个静谧、透明、单纯、和美的天国中去了,达到了生命与自然、灵魂和本体高度和谐的境界,迷惘变得明朗,感伤变得平静,失落变得无谓。“别”是命运的安排,是自然的注定。然而这心平气和的自语给人留下的还是有些个无可奈何的隐痛和哀怨,更进一步增加了“我”的迷惘、彷徨与伤感。心有大感而无言,也无须言。压抑便会有幻觉,感伤总想有超脱,这便是“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在心花中纷飞”。而彩蝶只不过是往日的恋情与未来憧憬在潜意识中的象征而已,对失去的旧情的深切依恋和对未来飘渺无望的希冀便是这“彩蝶纷飞”的真切内涵。诗文至此,嘎然而止,而心中的离愁别绪却萦绕往返,撞荡回流。
                      本诗作者以其独特而敏锐的心理感受,借助蒙太奇手法组合,抒写了“别”时瞬间捕捉到的丰沛感觉,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用丰富想象来填补大幅度跳跃而留下的空白,从而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的结构匀称、节奏明快,情思的流动,语言的清新纯净,则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风。


                    29楼2015-11-30 21:33
                    回复
                      只顶不更


                      30楼2015-12-01 18:41
                      回复
                        《回归》 作者:顾城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在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能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我将在那儿
                          守护你疲倦的梦想
                          赶走一群群黑夜
                          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在古塔的另一边
                          有许多细小的海浪
                          悄悄爬上沙岸
                          收集着颤动的音响……
                          赏析过程:>>>>>>>>>>>>
                        在顾城的作品中,这首《回归》可谓神来之作,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我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最喜欢)。
                        这样的一首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
                          其对口语的运用相当有效,已经达到了让语词符号隐形的程度。
                          节奏和韵脚都很好,好就好在这些节奏和韵脚不会引起你的注意。(可与前面那首《别》对照一下。)
                          你的最大感受不会是这首诗写得很精彩或很成功,而是感到,有一个人“正在”(注意这个词)对另一个人讲话,会感到这种水流一样的诉说很动人,甚至已经打动了你这个旁听者。
                          整首诗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长镜头。始终吸引着你、召唤着你,唤醒你内心的细微触角……
                          ---------------


                        31楼2015-12-01 22:34
                        回复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全诗从第一行开始就反复地呼唤。这是灵魂对灵魂的呼唤。
                            “不要”一词毫无征兆地出现,瞬间就吸聚了读者的注意力,自热而然地启动了读者的情感机制。
                            “亲爱的”这一行本来应该是在第一行,但作者把它放在第二行,是形式上一个极其自然而又巧妙的安排。节奏和情感一下子就产生了回环往返的动人效果。
                            后面三行、四行是对第一行的强化和深化;
                            一、三、四行加起来,构成第二行的注脚:因为,路还很长,所以,不要……
                          在形式上,四个“不要”是逐渐递进的(注意每一句的字数):不要\不要睡去\不要失掉希望\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所以,这一节,其原始结构应该是这样的: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不要睡去
                            不要失掉希望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经过这样还原,就可以窥见诗人在语词调用方面的实操力和形式感方面的直觉力。
                            漫长的黑夜里,黑色森林的诱惑,看不到尽头的跋涉,黎明显得如此遥远……这一切,很容易让人失掉希望,很容易让人“入睡”。所以,诗一开始就在“召唤”。
                            这种召唤,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是全诗的内在节奏和情感交流的开端和基调。
                            --------------
                            


                          32楼2015-12-01 22:35
                          回复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在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第二节,是对第一节的落实:“呼唤”还只是语言上的提醒和干预,而把“凉凉的雪水”涂在手上并且“靠在我的肩膀”,就是一种行动上的指引了。其目的和第一节一样:让亲爱的人“不要入睡”。
                              在这里,“入睡”意味着放弃,意味着沉入黑暗,意味着失败和死亡。
                              森林的诱惑让人忍不住要放弃,让人想“入睡”,所以,需要“凉凉”的雪水来激醒。
                              另外,雪之白色纯洁是对森林之黑色邪恶的有力反照。
                              晨光虽然朦胧难料,但明亮、不屈的信念就在心中。
                              在这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虽然世界一片冰冷,但还可以互相倚靠。
                              ------------
                            ————


                            33楼2015-12-01 22:35
                            回复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能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第三节是对黑夜\邪恶的洞察,也是对黎明\希望的信心。
                                这种信心,主要来源于诗人对身边旅伴的深深疼惜和珍爱。
                                暗夜里的暴风雨虽然可怖,但在诗人看来,“暴风雨”其实是很虚弱的;
                                “透明”一词,说明诗人一眼就看穿了“暴风雨”外强中干的本质。
                                这是诗人在给爱人打气,也是在给自己打气。(在这里,“打气”这个词真是显得太过笨拙和生硬)
                                “圆形”暗示了中国式的美好团圆。
                                “家乡”意味着抵达目的地,回到了“家”。
                                “绿地”让人想到春天和希望。
                                这一节最特别的地方,则在于后面的“古塔”。
                                对意象的挑剔和选择,往往会裸露出一个诗人的灵魂质地。
                                塔是一种接近封闭的建筑,诗人选择“古塔”作为最终的归宿地,显示了与世无争的爱情意念和人生追求,就是希求灵魂可以自筑一番天地,自立为王。。
                                人生中有此一人,爱情中有此一塔,足矣!
                                穿越重重的黑幕和冰凉的暴风雨,一路坚持下来,就是为了到达这样一片美丽的天地。
                                ------------


                              34楼2015-12-01 22: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