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可能的原因是『人们抵触同情心』这个结论是一个观察失误的结论。
人们总有对事实进行有偏性解读的倾向。假设一个50人的班级期末考试平均分是60,有20多个人全科成绩是95。希望捧高这个班的人就会说这个班『即使平均分低,也有过半的同学成绩超过90』,希望贬低这个班的人就会说『这个班哪怕有几个人成绩特高,也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平均分低于60』。简单地说,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喜欢的结果放在结论的『但是……』后面。
在我这个情况,如果我真的要做个统计,也许100个人里会有50个人同情我、50个人漠视我。但是,『希望有人同情我』的我,往往会聚焦于那『拒绝同情』的50人,无视了那『深切同情』的50人。如果另外有一个人,情况和我一样,只不过她非常反感别人同情自己,她往往会得出和我相反的结论:这个社会的人怎么那么喜欢同情别人!放眼望去,就有50多个人同情我!真可恶!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鲜活个案谬误』(或『11点11分谬误』『沉默证人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