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077贴子:97,473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孕妇干细胞有助预防骨折
研究人员发现,使用从孕妇身上提取的细胞进行“改变人生”的注射,能够显著减少衰老和疾病导致的骨折。
开发这一新技术的科学家们说,这种治疗手段每年可以防止成千上万例不必要的骨折,为国民保健制度节省几十亿英镑。
伦敦大学学院和大奥蒙德街医院的研究人员从环绕胎儿的羊水中提取出了干细胞。从这些干细胞中,他们成功培育出了能够增强骨力量的外泌体分子。
在英国,约有300万人因激素变化或缺乏维生素D而罹患骨质疏松症,他们中每年有50多万人骨折。
对那些出生时患有骨质疏松问题的老鼠进行的实验发现,接受注射后它们的骨折发生率降低了78%。
领导该研究的帕斯卡莱·吉约博士说:“这很有意义,因为它会影响所有人。它可以成为一种当人们进入更年期或是其他可能出现骨折风险时的常规注射。”
她还补充说,这一方法还可以用于保持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的骨质,因为失重条件会导致额的骨质迅速流失。
研究人员表示,将在两年内就这一技术对人体临床试验。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6年12月20日报道;2016年12月22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10楼2016-12-23 18:03
回复
    泥潭龙口鼻如何演变为鸟喙
    【埃菲社马德里2016年12月22日电】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泥潭龙在成年后就会失去牙齿,而食性也很可能从杂食性或肉食性转变为草食性。这一奇特现象或将有助于了解恐龙的口鼻部分如何演变成鸟喙。这项研究是由中国北京大学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共同展开的。
    美国《当代生物学》半月刊12月22日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专家分析对比了10多具在中国东南部发现的泥潭龙化石。这些泥潭龙属于兽脚亚目,生活在1.6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比鸟类出现的时间还要早。专家在这组化石的基础上重现了泥潭龙的演化过程。这些化石属于年龄在1岁至10岁之间的泥潭龙个体。专家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泥潭龙在幼年期一直有牙齿,但随着生长就会逐渐失去牙齿。
    这一奇特而有趣的现象在于,细看泥潭龙长有牙齿的颌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没有牙齿的鸟喙。因此泥潭龙成为第一种已知的患有个体发育无牙症(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失去牙齿)的爬行动物。
    研究人员认为,幼年泥潭龙很可能是杂食动物,而成年后长有鸟喙的泥潭龙很可能改变了饮食结构,变成以草食为主。
    泥潭龙最初被世人所知是在2001年出土了一具幼年泥潭龙化石后。成年泥潭龙陆续出土后,专家曾推测这些化石属于两种恐龙,因为一种有牙齿而一种没有牙齿。
    研究人员在泥潭龙身上发现了78种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其中最出人意料的就是失去牙齿。专家认为这对解释鸟喙如何形成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指出,失去牙齿在现在的动物中并不常见。部分鱼类和鸭嘴兽等两栖类动物可能会在生长过程中失去牙齿。
    ——2016年12月24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12楼2016-12-24 13:20
    回复
      暴食的确会导致胃爆开
      随着节日临近,我们都开始关注圣诞大餐。但这也是暴食和感觉胃里塞满东西的季节。所以当你再来一份烤土豆前,得想想我们吃掉大量食物时自己的消化系统在做什么。
      我们的消化系统从入口(嘴)开始,到出口(肛门)结束,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在这两点之间发生了什么非常神秘。
      胃是一个肌肉构成的袋子,位于腹腔内,胃空着的时候一般大小不超过你的拳头。但胃可以变大并容下更多东西。胃的肌肉很特殊,呈折叠状,这样可以在填入东西时展开。胃还会分泌酸来帮助分解食物,且可以通过蠕动来磨碎食物。空的胃内含约40毫升液体,但胃满时的容量平均约为800至1000毫升,而在肥胖和暴食人群中这一数字会更高。
      食物在通过胃部以后会进入小肠继续消化。小肠与大肠相连。在大肠中,大部分水分被吸收到血流中,剩下没用的废物变成粪便。
      我饱到要爆炸时会发生什么?
      此时食物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进入后面的消化系统,要么原路返回,也就是通过呕吐排出体外。暴食会导致消化不良,胃酸会倒流进食管里。
      我的胃会因为暴食爆掉吗?
      不幸的是,会的。有些人的胃就因为里面的食物太多而涨得过大导致裂开。曾有一名23岁的女性,胃里有2500毫升的东西,这导致其胃部变大到充满整个腹腔,从肋骨一直延伸到骨盆,最终出现胃穿孔,必须紧急手术。
      我会因为暴食死去吗?
      会,一些人曾因暴饮暴食死去。这种情况很少见,但不是没有。有人因食管爆裂死亡,还有人因暴食导致胃部破裂。
      ——美国石英财经网站2016年12月25日报道;2016年12月27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19楼2016-12-27 16:45
      回复
        外星人试图联系地球?
        ——现已探测到从深空发出的6次新的神秘射电能量波
        一个遥远的星座可能在试图联系我们。
        现已探测到从御夫座发出的6次无线电脉冲,每次持续时间仅有几毫秒。
        虽然出现上述无线电波的原因目前仍不得而知,但一些人表示,这些神秘的能量波或表明,外星生命试图联系我们。
        位于蒙特利尔的麦其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西弗吉尼亚州的“绿岸望远镜”探测到了上述能量波,他们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也探测到了这些能量波。
        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季刊刊登了相关论文。以保罗·肖尔茨为首的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我们从这个源头又探测到6次无线电脉冲,其中‘绿岸望远镜’探测到了5次,频率为2吉赫;阿雷西博天文台探测到了1次,频率为1.4吉赫。从这个源头共探测到17次无线电脉冲。”
        记录显示,此前人们还从这个名为FRB121102的位置探测到11次无线电波。这是惟一已知的重复性快速射电暴(FRB)现象。
        虽然在上述地点多次出现快速射电暴,但起因仍让研究人员感到迷惑不解。
        麦基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称,这种重复性脉冲意味着,不论导致发出这种无线电脉冲的原因是什么,它都不是一次性的偶然现象(如爆炸或撞击)。
        他们说,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从某颗中子星发出的信号。
        研究人员还说:“不论FRB121102是当前所知的快速射电暴实例中的一个独特体,还是所有快速射电暴都具备重复能力,其定性对理解银河系外的快速射电瞬变现象极为重要。”
        过去探测到无线电波,天文学家们会请求美国的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深入研究,以确定无线电波是否为地外文明发出的信息。至于麦基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这次是否会求助于该研究所,目前尚不清楚。
        斯蒂芬·霍金认为,如果确实存在具有智慧的外星生命形式,那么我们试图联系它们就是一场危险的游戏。这位物理学家认为,如果外星人发现地球的话,它们很可能希望征服地球并让我们这个星球成为殖民地。
        霍金曾在一次受访时说:“如果外星人造访的话,结果可能很像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那对土著来说没什么好结果。”
        但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共同创始人及前所长吉尔·塔特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她指出,任何能在宇宙穿行的外星人都会具备足够的教养,因而会与人为善、爱好和平。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6年12月23日报道;2016年12月28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21楼2016-12-29 14:48
        回复
          俄罗斯研发出抗击癌症新技术
          【合众国际社俄罗斯托木斯克2016年12月28日电】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控制间充质干细胞的技术,尝试通过这项技术抗击体内癌细胞。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新制剂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用一位病人自己的磁性干细胞有效地瞄准癌细胞。
          这个研究团队与圣彼得堡巴甫洛夫国立医科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展开合作。
          长约10微米的间充质干细胞会“捕获”内含药物的磁控微胶囊。在外部磁体的作用下,这种干细胞会瞄准肿瘤释放胶囊内的药物。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新制剂实验室的初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季明在新闻稿中说:“向肿瘤移动是间充质干细胞的固有特性。它们还可以在体内和体外受控分化为骨骼、脂肪、软骨、肌肉或结缔组织等多种中胚层细胞。因此,间充质干细胞对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这是科学家第一次成功证明,在治疗癌症方面,利用间充质干细胞使磁性微胶囊内化,能够有效地使细胞功能化并设计出磁控细胞和组织。
          这项研究发表于美国《先进医疗材料》杂志。
          ——2016年12月30日一期《参考消息》(第11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23楼2016-12-30 18:35
          回复
            记忆如何变得永久:科学家首次确定控制脑电波律动的过程
            为记住一项技能或者经历,必须通过一个名为记忆巩固的过程来加强记忆。
            虽然已知脑电波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此前尚未确定脑电波开关和节律的形成机制。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巩固记忆所需的一种脑电波受突触抑制的控制。他们相信突触抑制是记忆巩固的一个主要因素。
            记忆必须先经历记忆巩固的过程才能变得更牢固,脑电波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与稳定记忆相关的脑电波,称作尖波波动,有助于大脑把我们所学和所经历的东西设置为快速即时重播模式。
            尖波波动也是从人类记忆中心海马体发出的3种主要脑电波之一。
            这项最新研究是由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两位教授彼得·乔纳斯和约瑟夫·奇契什瓦里合作完成的。两人发现了老鼠神经元活动波动性的形成机制。
            乔纳斯解释说:“我们的结果揭示了这一高频波动形成的机制。”
            他说:“我们的试验提供了有关潜在电导的相位和位置的信息,所以我们能够证明,精准时间发生的突触抑制是尖波波动的发生器。”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6年12月31日报道;2017年1月3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25楼2017-01-03 14:50
            回复
              宇宙中“不稳定的”暗物质或许减少了
              新研究表明,早期宇宙中含有的暗物质可能比现在多。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大爆炸刚刚发生后宇宙是什么样的。
              宇宙中的物质大部分是无形的,是肉眼不可见的。这种物质把星系结合在一起,仅仅通过引力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将这种奇怪的物质称为暗物质。对于天体物理学家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暗物质到底是什么,它会如何演化或衰变。
              俄罗斯科学家最新的研究工作可能帮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莫斯科理工学院的德米特里·戈尔布诺夫、俄罗斯核研究所的伊戈尔·特卡乔夫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的安东·丘达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自宇宙形成早期以来,宇宙中一些不稳定的暗物质是否已衰变,令组成暗物质的粒子变成了更轻的粒子。
              特卡乔夫说:“现在,我们首次能够计算宇宙中的暗物质可能减少了多少,以及不稳定的暗物质有多少。”
              他们的新计算结果表明,自大爆炸以来,宇宙中减少了的暗物质可能最多不到现在暗物质总量的5%。
              研究人员说,除揭示出难以捉摸的暗物质的新特性外,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帮助科学家了解宇宙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非常重要。例如,这一发现或许揭示了宇宙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大爆炸后最初几十万年里发生了什么。正是在那里,物质开始逐渐形成原子。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6年12月30日报道;2017年1月3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26楼2017-01-03 15:09
              回复
                俄罗斯试验国产抗癌新药
                俄罗斯卫生部长斯克沃尔佐娃宣布,俄已于今年开始临床试验名为PD-1的首个国产抗癌药物。
                她指出,俄已跻身靶向抗癌研究最先进国家行列,“我们已掌握了靶向治疗药品的制造工艺,即精确递送药物以遏制各类肿瘤的进一步发展。”
                她介绍,相关临床研究已于2016年在全国展开,目前处于第二阶段,“已证实在遏制黑素瘤转移方面具有奇效”,“目前它暂定名PD-1,之后可能有其他的商标名称”。
                俄著名肿瘤学家费特奇娜说:“PD-1是一种由俄罗斯最先合成的独特药品。作为儿童肿瘤的研究者,我对此表示祝贺。一旦我国能够生产国产抗癌药,这将成为本国研究及制药行业的重大突破。每种新的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都会给新患者带去生机与健康。这也意味着相关疾病的发病人数将会下降。”
                ——俄罗斯《新消息报》2016年12月28日报道;2016年12月3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27楼2017-01-04 13:01
                回复
                  外星人试图联系地球?
                  ——现已探测到从深空发出的6次新的神秘射电能量波
                  一个遥远的星座可能在试图联系我们。
                  现已探测到从御夫座发出的6次无线电脉冲,每次持续时间仅有几毫秒。
                  虽然出现上述无线电波的原因目前仍不得而知,但一些人表示,这些神秘的能量波或表明,外星生命试图联系我们。
                  位于蒙特利尔的麦其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西弗吉尼亚州的“绿岸望远镜”探测到了上述能量波,他们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也探测到了这些能量波。
                  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季刊刊登了相关论文。以保罗·肖尔茨为首的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我们从这个源头又探测到6次无线电脉冲,其中‘绿岸望远镜’探测到了5次,频率为2吉赫;阿雷西博天文台探测到了1次,频率为1.4吉赫。从这个源头共探测到17次无线电脉冲。”
                  记录显示,此前人们还从这个名为FRB121102的位置探测到11次无线电波。这是惟一已知的重复性快速射电暴(FRB)现象。
                  虽然在上述地点多次出现快速射电暴,但起因仍让研究人员感到迷惑不解。
                  麦基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称,这种重复性脉冲意味着,不论导致发出这种无线电脉冲的原因是什么,它都不是一次性的偶然现象(如爆炸或撞击)。
                  他们说,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从某颗中子星发出的信号。
                  研究人员还说:“不论FRB121102是当前所知的快速射电暴实例中的一个独特体,还是所有快速射电暴都具备重复能力,其定性对理解银河系外的快速射电瞬变现象极为重要。”
                  过去探测到无线电波,天文学家们会请求美国的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深入研究,以确定无线电波是否为地外文明发出的信息。至于麦基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这次是否会求助于该研究所,目前尚不清楚。
                  斯蒂芬·霍金认为,如果确实存在具有智慧的外星生命形式,那么我们试图联系它们就是一场危险的游戏。这位物理学家认为,如果外星人发现地球的话,它们很可能希望征服地球并让我们这个星球成为殖民地。
                  霍金曾在一次受访时说:“如果外星人造访的话,结果可能很像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那对土著来说没什么好结果。”
                  但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共同创始人及前所长吉尔·塔特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她指出,任何能在宇宙穿行的外星人都会具备足够的教养,因而会与人为善、爱好和平。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6年12月23日报道;2016年12月28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29楼2017-01-04 15:12
                  回复
                    为什么在1月1日庆祝新年
                    又到岁末:是时候重新开始,许下新年愿望,准备迎接2017年了。但就在全球倒数到零等待凌晨来临之际,让我们提一个问题: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在此时庆祝新年?
                    其实新年并不总是在1月1日来临,现在一些不同文化的人仍然不在这一天庆祝新年。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在春分那天庆祥为期12天的新年节日阿基图,而古希腊人则在冬至日附近的12月20日庆祝新年。根据《美国哲学会学报》双月刊1940年刊登的一篇文章,罗马历史学家称,埃及人曾在7月20日庆祝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
                    在罗马时代前期,3月是一年的开始。根据本网站以前的报道,后来在公元前46年,尤利乌斯·恺撒创建了儒略历,才把新年设立在如今庆祝的这一天。
                    但即使是恺撒也不能统一新年的标准。庆祝新年的这一天继续在日历上前后变化,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落在圣诞节那天,直到教皇格雷戈里十三世1582年开始推行格雷戈里历(即今日公历)。格雷戈里历试图使日历不再随季节浮动。因为儒略历比需要的多了一些闰年,到16世纪初,春天的第一天要比最初早10天。
                    尽管从行星科学的角度来看,选择哪一天作为新年是任意的,但目前新年这一天有个重要的天文事件:地球在1月初距离太阳最近,所处位置叫做近日点。
                    如今,基本上所有人都认定1月1日是新一年的起点,尽管还有一些人不接受:阿富汗、埃塞俄比亚、伊朗、尼泊尔和沙特阿拉伯仍然按照自己的传统历法庆祝新年。
                    不同的宗教也在不同的时间庆祝新年。比如犹太教采用阴历,犹太人的新年节日岁首节一般在9月至10月之间。伊斯兰教也采用阴历,新年来临的日子可能有很大变化。比如,2008年伊斯兰新年是12月29日。中国人也使用阴历,但中国的新年一般是在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6年12月29日报道;2017年1月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31楼2017-01-04 15:51
                    回复
                      科学家发现“青春之泉”了吗?
                      科学家或许离找到人类的“青春之泉”更近了一步。
                      之前发现一种药物有助于高龄老鼠重新长出毛发、跑得更快和活得更久。
                      这种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去除老鼠皮肤组织中随年龄增长自然累积的一种细胞。这种衰老细胞——无法再生,还会妨碍组织生长——也在人体中被发现。
                      但专家警告说,抗衰老血清可能还需要几年才能面世,因为这类药物可能对老年人不安全。
                      虽然看起来可以通过药物阻止衰老,但尚不清楚这类药物能否对抗关节炎和痴呆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医疗中心的彼得·德凯泽尔说,需要开展更多研究来发现一种完美的治疗方法。
                      德凯泽尔在美国《分子医学动态》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把一辆破车拿来修理,只除去锈迹和破损的零件是不够的,还得更换这些东西。”
                      他说:“完美的抗衰老疗法将不只是清除衰老细胞,还要通过刺激附近干细胞的分化来激发组织的活力。”
                      德凯泽尔说:“这或许与例如最近在干细胞因子瞬时表达领域取得的令人兴奋的方法形成互补。”
                      此外,虽然研究人员已经在试验抗衰老药物,但尚无一种药物被认为对人类是安全的。
                      这是因为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药物会针对非衰老细胞表达的通路。
                      ——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12月30日报道;2017年1月2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32楼2017-01-05 14:46
                      回复
                        科学家精确定位快速射电暴来源
                        2007年澳大利亚天文学家首次发现高能量天文物理现象“快速射电暴”(FRB)。快速射电暴呈现出瞬态电波脉冲,仅维持数毫秒,很可能来自河外星系。然而,此后一直无法查明其来源,甚至有人猜测这种现象是外星生物制造的。
                        美国康达尔大学的沙米·查特吉及其同事1月4日在英国《自然》周刊上发表文章,首次介绍了FRB121102的来源。快速射电暴依据录得信号的时间顺序命名,其中FRB121102的特征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出现。
                        查特吉和同事利用射电望远镜系统——“甚大阵列”精确定位了FRB121102的来源,结果发现它来自一个距离地球30亿光年的矮星系。
                        荷兰奈梅亨大学教授海诺·法尔克在《自然》周刊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中指出,虽然上述研究报告的作者尚无法明确解释,但他们的发现已彻底改变了现状,标志着科学界对快速射电暴的追踪活动已正式展开。
                        目前已可以在一个具体的星系中找到快速射电暴的来源,未来的任务将是查明快速射电暴产生的过程。
                        研究人员认为,从快速射电暴与矮星系之间的联系可以推测出,在类似星系中发生的能量现象可能与快速射电暴有关。
                        在类似星系中通常会发生超新星爆发或伽马射线爆发现象。这两种现象可能产生磁星。磁星是一种高速旋转的中子星,拥有极强的磁场,就像一台失控的发电机。
                        一切迹象都表明,磁星可能是由超新星爆发或伽马射线爆发产生的。随着磁星旋转速度逐渐放缓,就会不断产生快速的电波。然而,目前科学界掌握的资料尚无法证实这种假设。不过,上述研究为揭开快速射电暴之谜奠定了基础。
                        ——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2017年1月4日报道;2017年1月6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35楼2017-01-06 15:07
                        回复
                          午饭后小睡1小时会让大脑年轻5岁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午饭后休息1小时可以使你的大脑年轻5岁。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较长或较短的午睡无法产生相同的效果。
                          这项研究涉及约3000名65岁以上的中国人——其中60%的参与者称午饭后会午睡30至40分钟。
                          参加者被要求完成基础的数学题和记忆测试,以此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
                          这项发表在《美国老年医学会会刊》上的研究发现,那些午饭后睡眠1小时的人成绩要比没有睡午觉的人好。
                          事实上,对于午睡时间更短、更长或者完全不午睡的人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的下降幅度是午睡1小时的人下降幅度的4至6倍。
                          领导这项研究的李俊新博士说:“这些人脑力下降的幅度相当于年龄增加了5岁。”
                          李俊新说:“认知功能与午睡有着重要的关联。对比研究表明,适度午睡者比没有午睡或午睡时间过长的人整体认知能力更高。不午睡的人的认知能力也明显低于午睡时间短的人。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7年1月7日报道;2017年1月9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36楼2017-01-09 15:46
                          回复
                            银河系“后院”或有超大黑洞
                            科学家说,巨大的黑洞可能就潜伏在我们宇宙后院的烟幕背后。但它们依然距离我们的星系上百万光年。这个距离太遥远,所以不会对地球构成任何威胁。
                            在靠近我们银河系的两个星系的中心,天文学家都发现了存在超大规模黑洞的证据。一个星系是NGC 1448,它距离银河系只有3800万光年。另一个星系是IC 3639。它距离银河系1.7亿光年。这两个星系都是“活跃”星系,它们会释放出大量辐射。
                            在两个星系中,强大的黑洞都隐藏在气体和尘埃云背后。科学家现在认为,大部分大型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超大规模的黑洞,但很多黑洞难以看见。由于重力太大,黑洞会捕捉光,并让时空发生扭曲。人们只有通过落入黑洞的物体发出的最后辐射才能探测到黑洞的存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轨道天文台发现了这些隐蔽的黑洞。
                            来自达勒姆大学和南安普敦大学的英国研究人员分析了核光谱望远镜阵列的数据。
                            达勒姆大学河外天文学中心的埃迪·埃努瓦尔说:“这些黑洞距离银河系较近,但直到现在我们都看不到它们。它们就像藏在床下的怪物。”
                            安努瓦尔说:“近期对这两个黑洞的发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还有多少其他超大规模黑洞——甚至就在我们的邻近星系——没被我们发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丹尼尔·斯腾是核光谱望远镜阵列的项目科学家。他说:“利用核光谱望远镜阵列的力量来获得有关这些‘怪兽’的重要、独特信息,这令人兴奋。它们中有些就位于我们的宇宙后院,我们可以详细研究它们。”
                            ——英国《卫报》网站2017年1月7日报道;2017年1月10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37楼2017-01-10 14:52
                            回复
                              月球或产生自多次星地碰撞
                              科学家说,月球可能是在远古地球遭受多次撞击并将大量碎片送入轨道后形成的。
                              电脑模拟显示,1亿年间的一连串碰撞释放了足以形成轨道卫星的物质,这些轨道卫星最终聚合形成月球。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只要20个月球或火星大小的岩石星体就足以完成这项工作。
                              这种假设与现在广受认可的观点冲突。现在观点认为,月球诞生于地球遭受的一次严重撞击:一个火星大小的星体撞击了年轻的地球,并向太空释放了7000亿亿吨岩石。
                              研究作者拉卢卡·鲁富进行了一系列电脑模拟,以研究太阳系早期长时间的星体碰撞是否能让地球释放足够的物质以形成月球。电脑模拟显示,一些星体的正面撞击让地球向太空释放了大量岩石,还有一些低角度撞击加快了地球的旋转。
                              鲁富说:“我们认为,多次撞击很可能形成了一个与地球有着相同构成的月球。如果有20个星体撞击地球,那么可能需要大约1亿年形成月球。”
                              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月刊上。
                              电脑模拟显示,高能撞击经常将富含地球岩石的碎片抛入太空,形成环绕地球的圆环。接着,每个圆环中的物质聚集形成一个小卫星。这些小卫星向外旋转并与其他小卫星聚合,形成一个更大的卫星。
                              ——英国《卫报》网站2017年1月9日报道;2017年1月1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IP属地:新疆440楼2017-01-11 15: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