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0贴子:97,581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调整大脑中的基因可以阻止阿尔茨海默病
利用一种在治疗其他脑部疾病时带来满意效果的技术,可以早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前对其进行治疗。
专家本周在伦敦召开的一次神经学会议上说,在用基因疗法治疗两种不那么常见的脑部疾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取得成功后,用同样的疗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前景十分光明。
几十种基因中出现的微小变化给大脑带来了改变,让有些人在上年纪时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达到90%,而有些人则有90%的概率可以避免患上这种病。
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学教授布拉德利·海曼说,改变这部分基因可以极大降低患病的可能性,甚至可以用于治疗已经患病的人。
就治疗方法而言,要么是为病人注射带有新的基因指令的无害病毒,要么是利用被称为反义的化合物压制由不受欢迎的基因发出的化学信号。
海曼在世界神经科学创新论坛上说:“这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激动人心的技术。”该论坛在伦敦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举行。
美国基因治疗公司“航行者”医疗公司总裁史蒂文·保罗说,他的团队已经利用这种方法在治疗帕金森病上取得初步良好效果。他说:“现在仍处在初级阶段,但是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带来这种效果。还有一个事实令我们受到鼓舞,那就是我们用来控制或抑制大脑中指定基因的这种小病毒正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使用的衣壳(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越过血脑屏障的效果是现有衣壳的100倍甚至200倍。”
就在半年前,自来帝国理工学院的一群科学家说,他们可以通过把‘PGC-1α基因注入老鼠的大脑来防止老鼠患上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
这份研究报告的一位资深作者玛格达莱娜·萨斯特雷说,这个团队计划利用其他类型的基因疗法,缓和因为痴呆症造成的大脑免疫系统的功能失常。她说,让同样的办法在人身上奏效可能会有些棘手,而且还有副作用的危险。
海曼教授说,这种技术可以“拨叫”ApoE-e2基因,这种基因似乎会产生保护效果。他在老鼠身上的试验表明,这种做法甚至可以在大脑出现发病迹象后扭转这种疾病。
另外一个重大障碍是成本。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优化研究所副所长吉莉恩·伦格说,这种基因疗法的成本“值得关注”。
然而,她暗示卫生与保健优化研究所或许做好了为这种治疗承担比以往更多费用的准备,以使它们更快地投入使用。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17年4月1日报道;2017年4月7日一期(第21237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56楼2017-04-07 15:47
回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木星图像以空前多的细节展示了该行星的面貌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新拍摄的图像中,木星被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节。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这张照片是从木星正对着太阳和地球的角度来观察这颗气态巨行星的。照片拍摄时,太阳、地球和木星排在一条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和木星之间。
    在这个点上,木星色彩斑斓的大气层得到了彻底的展现,因为它当时正处于距离地球最近的点上,两者相距约4.15亿英里(1英里=1609.344米)。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质量是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它的大气层被分成许多界限分明的彩色带状区域,与赤道平行。
    由于木星在本月3日这一天与地球的距离很近,因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埃米·西蒙率领的研究小组得以捕捉到木星大气层中小到只有80英里宽区域的细节。
    图片中很特别的一个地方是木星为外界所熟知的“大红斑”。至少在150年前,科学家就观测到了这个反气旋或者说高压区。
    这个风暴区比地球还要大,不过正在慢慢缩小,而且变得更圆,原因尚不明确。科学家希望诸如“哈勃”拍摄的这种照片能够帮助解释这一现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设定了“哈勃”的观测时间,以便与“朱诺”号探测器最靠近木星的时间相吻合,这样科学家就可以获得同步照片了。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在20世纪90年代送往地球轨道的,从它所在的位置可以拍摄到过去未曾有过的最具体的太空照片。
    ——英国《独立报》网站2017年4月9日报道;2017年4月11日一期(第21241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59楼2017-04-11 11:26
    回复
      火星这么小是因为木星影响了它的形成
      火星体型小是因为木星的缘故。这颗红色星球可能比我们设想的要小得多,因为木星的引力在其形成过程中影响到了它
      我们的太阳系形成模型表明,火星的质量应为地球的1.5到2倍。然而,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10。
      现在,一个或许可以对此作出解释的旧有理论再次浮出水面:木星形成时留下的气体干扰了最终构成火星的岩石,使它们分散开来,没有积聚在一起。
      来自太阳周围的原行星盘的吸积气体形成了气态巨行星。随着它们的增大,它们的引力开始对那些仍在形成过程中的岩石行星产生比剩余的原行星盘更大的影响力。
      原行星盘的引力将原行星的转动轴朝一个方向拉,但来自木星的引力将其往相反的方向拉,于是形成拉锯战。当那些相互争夺的力量以某种方式达到平衡时,原行星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某一点会受到木星引力的摄动,形成与木星的共振。
      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斯科特·凯尼恩说:“在受到摄动前,固体之间是低速碰撞的,所以它们结合了。在受到摄动之后,碰撞是高速发生的,所以相互碰撞的物体成为碎片。”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布鲁斯分校的道格拉斯·林领导的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在十年前首次提出这一推测。现在,凯尼恩和犹他大学的本·布罗姆利再度提出这一设想,并具体解释了火星特别小的原因。
      凯尼恩说:“最近对陨石的研究表明,火星形成的速度远比(林的团队)认为的要快,所以我们算出了原行星盘演变较快的后果。”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17年4月7日报道;2017年4月11日一期(第21241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60楼2017-04-11 12:23
      回复
        新型纳米粒子可让癌细胞“自毁”
        【俄新社莫斯科2017年4月10日电】题:莫斯科大学科学家研制出能杀死癌细胞的纳米粒子
        美国《药物研究》杂志刊文称,俄罗斯医学家和生物学家研制出一种由蛋白质和脂肪组成、可进入癌细胞内部并启动自毁程序的纳米粒子。
        莫斯科大学的尤里·弗拉基米罗夫解释说:“这项工作的目标是制造一种全新的抗癌药物,其主要成分是细胞色素和心磷脂的聚合物,正常细胞中也含有这些物质,用来在机体的调节下让细胞凋亡。我们还将研究对癌细胞定向注入这种药物的方法。”
        近年来,科学家发明了多种依靠有机和无机纳米粒子治疗癌症的全新方法。有些粒子可作为移除肿瘤的“靶标”,然后用免疫细胞或可烫死癌细胞的激光瞄准它们。
        在另一些情况下,纳米粒子只负责把危险分子带进癌细胞,限制其活动,以减少完全杀死癌细胞所需的药物剂量。各种模拟细胞的有机物和免疫系统“看不到”的无机化合物都可以做这种纳米粒子。
        弗拉基米罗夫及其同事研制出的全新抗癌方法是:用纳米粒子向癌细胞注入一组分子,直接启动细胞凋亡程序。
        这里的关键物质是细胞色素C——一种不大的蛋白质分子,它能发出线粒体(细胞特有的能量站)遭到不可逆破坏的信号。细胞色素C与其他分子结合,让它们破坏细胞内几乎所有的蛋白质和其他成份,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初步实验表明,要让细胞凋亡还需要一种分子——心磷脂,它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膜。正常情况下,细胞色素C和心磷脂都不会脱离线粒体。而它们一旦流进细胞的其他部位,就会引发细胞凋亡。
        据此,俄罗斯科学家研制出由蛋白质和脂肪混合而成的纳米分子,并检验了它对各种人工的癌细胞的作用。
        弗拉基米罗夫说,这种纳米分子不仅能杀死“正常”癌细胞,还能杀死化疗等其他抗癌手段无法消灭的人工培养癌细胞。有趣的是,单独的心磷脂或细胞色素C分子并不会引发上述反应。
        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第一,或许细胞色素分子自己无法进入细胞并启动细胞凋亡;第二,俄罗斯研究人员的实验表明,它与心磷脂的混合物会使细胞内产生过氧化氢和许多其他具有侵略性的过氧化物,从而加速或引发细胞凋亡。
        科学家近期会继续试验这种纳米分子,以弄清如何使其适用于消灭动物或人体内的癌细胞。
        ——2017年4月12日一期(第21242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63楼2017-04-12 15:49
        回复
          海蜇是最早进化出来的的动物
          是先有海蜇还是先有海绵?现在有一个研究团队说他们找到了答案:是海蜇。
          你们很可能看过基本的生命树图谱——更准确的叫法是进化树图谱。它展示了在漫长的历史中,各种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何时进化出来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多密切。你们或许以为自己看到的是最终版本,但对许多生物来说并非如此。
          过去,生物学家绘制生命树图谱依据的是哪些动物从外形特征上看关系最密切,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通过化石记录来估测生命树上不同分支形成的时间和方式。
          如今,我们可以借助遗传学来获得更加准确的答案。从脱氧核糖核酸(DNA)编码来判断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要比从它们的外形来判断更容易。原因很简单,因为脱氧核糖核酸就是进化发生的场所。脱氧核糖核酸偶然发生变异,特定基因受到自然选择,而随着遗传编码发生变化,动物也发生了变化。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的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今天把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生态学与进化论》杂志上。
          通过研究将海蜇(栉水母门)、海绵(多孔动物门)和其他所有动物(没错,被归入这类的动物数量庞大)联系在一起的基因,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关键遗传关系都支持以下这一点:海绵与“其他所有动物”之间的关系要比海蜇与“其他所有动物”之间的关系要密切。这使得海蜇成了“异类”。而在进化树图谱上,“异类”是更早出现的动物。在从一个共同祖先进化出整个动物王国的过程中,栉水母门动物率先与其他动物分道扬镳,然后海绵才从剩下的动物中分化出来。
          这一切都意味着,虽然海蜇拥有海绵所没有的原始神经和消化系统,但我们与海绵这种粘在石头上的湿软动物的关系要更近一些。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2017年4月10日报道;2017年4月13日一期(第21243期)《参考消息》翻译、转载


          565楼2017-04-13 14:50
          回复
            科学家发现记忆形成的“美丽”奥秘
            科学家发现了记忆形成的奥秘——大脑给每个事件都制作了两个拷贝。他们称这是一项“美丽”的发现。
            研究人员说,当他们发现记忆建立和存储的奥秘是,就连他们自己也感到惊讶。他们发现,大脑会采用“翻倍”的方式,同时给每件事制作两份记忆。其中一份供现在使用,第二份则留作长期使用。
            此前人们一直以为,所有记忆最初都是短期记忆,后来才慢慢转变为永久记忆。
            专家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这一发现是“美丽而令人信服的”。
            大脑中有两个部分参与收集和存储个人经历。海马体负责收集短期记忆,而脑皮层则负责存储长期记忆。
            20世纪50年代,当一名叫做亨利·莫莱森的男子的海马体在癫痫手术中被切除后,科学家得出了这一发现。莫莱森不再能够形成新的记忆,而手术前的记忆则完好无损。科学家于是认定记忆是在海马体中形成的,然后被转移到脑皮层“存”起来。
            理化学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神经回路遗传学研究中心在小鼠身上进行的新实验则建立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论。
            在实验中,当小鼠脑细胞对点击作出反应时,研究人员观察了记忆形成的方式。然后,他们利用光照来控制小鼠大脑中个体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打开和关闭记忆。
            结果发现,记忆其实是在海马体和脑皮层中同时形成的。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上。
            研究人员说,在记忆形成后的最初几天时,脑皮层中的长期记忆似乎没有被使用,处于“不成熟或不活动”的状态。
            在科学家关闭短期记忆后,小鼠就忘记了电击事件。不过,通过人工打开长期记忆,小鼠就能够记起这一事件。
            研究中心主任利根川进教授说:“这与几十年来的流行假说冲突。相比于此前的认识,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是一个巨大转变。”
            这项研究还发现,如果阻断海马体与脑皮层之间的联系,长期记忆就永远不会形成。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天平会向脑皮层倾斜。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7年4月7日报道;2017年4月9日一期(第21239期)《参考消息》翻译、转载


            566楼2017-04-13 15:05
            回复
              科学家首次找到全能干细胞制法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2017年4月6日电】题:科学家宣布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
              科学家已在实验室成功培育出了多能干细胞,即可以形成任何类型组织的细胞。不过,对于干细胞科学家们来说,全能干细胞才是顶峰。而这是研究人员第一次找到了制取这些细胞的方法。
              与多能干细胞不同,全能干细胞可以形成提供胚胎支持的组织,即胚外组织(例如胎盘和羊膜囊)。在美国《细胞》双周刊本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北京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宣布利用人工培养的老鼠和人类干细胞制取出了全能干细胞。
              索尔克研究所研究员胡安·卡洛斯·伊斯皮苏亚·贝蒙特教授在一则新闻稿中说:“这是第一篇报道一种稳定干细胞类型的制取过程的论文,这种干细胞类型显示了趋向于胚胎和胚外世系的双重发育潜能,这与全能干细胞类似。”
              新细胞在发育过程初期一般会分裂成多能干细胞和全能干细胞。研究人员制作了一种可以使干细胞在分裂前稳定下来的化学混合物,从而有效地延续了干细胞的多能性。研究人员把稳定态的细胞称为“延期多能干细胞”,即EPS细胞。
              索尔克研究所资深科学家吴军说:“延期多能干细胞的发现将能提供一种潜在机会,从而可以开发一种在哺乳动物体内移植具有持久发育能力的干细胞的通用手段。重要的是,延期多能干细胞优越的种间嵌合能力使它们对于研究发育、进化以及利用宿主动物物种的人类器官繁殖格外具有价值。
              利用这种新的化学混合物,研究人员培养出了既可形成胚胎细胞、又可形成胚外细胞的老鼠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形成嵌合体——即来自不同受精卵的胚胎细胞的聚合——的能力更强一些。科学家们还证明,这种新混合物——由四种化学物和一种生长因子组成——培养出的单一干细胞可以被用来培育出整只成年老鼠,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成就。
              贝蒙特得出结论称:“我们认为,一种具有类似全能干细胞特性的稳定干细胞的制取将对干细胞研究领域产生广泛和令人瞩目的影响。”
              ——2017年4月8日一期(第21238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67楼2017-04-13 15:47
              回复
                男性乱进补可能影响后代智商发育
                健康均衡的饮食不仅对我们的自身健康非常重要,而且也对后代产生影响。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科研人员达恩·埃宁格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父母,尤其是父亲的营养好坏,也会影响到尚未出生的后代。研究结果表明,父亲的饮食营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智力——至少对小鼠来说如此。
                为了进一步找到答案,科学家们特别喂养一组公鼠,给它们食用富含叶酸、氨基酸钾硫氨酸、维生素B12和锌的食物。人类也经常通过服用食品添加剂的形式来为自己补充这些营养成分。
                在给小鼠喂食了这些营养添加剂后,研究人员关注该啮齿类动物的甲基化状况。据估计,甲基会影响父亲的脱氧核糖核酸。甲基是一种很小的基因型化学附加物,如果大量存在,便可以控制基因的活性。
                六周后, 公鼠与母鼠交配。科学家们在对其所生幼鼠进行最详尽的检查后发现,服用了富含甲基食物的公鼠,其后代的学习和记忆测试结果比正常饲养的对照组后代要糟糕。试验结果表明,临时改变公鼠的饮食就能导致其后代的学习能力下降。
                研究人员在一份报告中说,幼鼠的空间记忆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该报告发表在英国《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
                ——德国之声电台2017年4月7日报道;2017年4月9日一期(第21239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70楼2017-04-14 14:39
                回复
                  “土卫二”具备哺育生命全部要素
                  (二)
                  【法新社华盛顿2017年4月13日电】最后一次飞越土星巨大的卫星“土卫六”,以及完成在土星和土星环之间连续22次俯冲之后,“卡西尼”号计划在今年9月实施进入土星大气层的死亡跳跃。结束其飞行使命的决定是2010年作出的,其目的是避免破坏“土卫二”之类的卫星。未来人类可以探索这样的卫星以寻找生命迹象。
                  研究人员称,“卡西尼”号的最新发现是其“整个使命中最具份量的成果”。
                  ——2017年4月15日一期(第21245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73楼2017-04-16 11:23
                  回复
                    研究人员称益智游戏未必让你更聪明
                    最新研究发现,由市场规模达十亿美元的大脑训练产业所销售的益智游戏不能改善认知也无助于预防与衰老有关的大脑退化。许多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这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一个研究团队在学术期刊《衰老神经科学前沿》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
                    心理学副教授沃利·布特是研究与衰老相关的认知衰退方面的专家。他说:“我们的研究结果以及以往的研究证实,几乎没有证据证明这些类型的游戏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改善你的生活。”
                    心理学教授、衰老与认知研究界知名权威、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健康长寿研究所所长尼尔·沙尔内斯指出,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大脑训练有助于防止记忆力丧失或认知紊乱。他说:“玩纵横填字游戏之类的大脑挑战游戏是一种流行做法,尤其是在婴儿潮一代的老年人中,它们被当作试图保护认知能力的手段。”
                    这种流行趋势已经使大脑训练行业变成了一个规模达十亿美元的产业。但是这个迅速成长的行业在做广告时常常夸大其词。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这项研究把重点放在益智游戏是否能促进完成各式各样任务所需的“工作记忆”上。在研究中,他们让一组人员玩一种特别设计的名为“思维前沿”的益智电子游戏,另一组人员则玩填字游戏或数独游戏。所有游戏人员都被给予不停解题所需的大量信息。研究人员测试了游戏是否增强了游戏者的工作记忆,进而改善诸如推理、记忆及处理速度等其他心理能力。
                    许多益智游戏背后的理论是:如果你改善了总体工作记忆,你就可以增强在生活中许多方面的表现。沙尔内斯说:“有可能训练人们变得很擅长某些通常被认为是一般工作记忆任务的游戏,例如记住70、80甚至100位数字。然而这些技能倾向于非常具体但涉及很多的转换。老年人尤其应该关心的是,很擅长填字游戏是否有助于自己记住钥匙放在哪里?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沙尔内斯指出,其他研究发现,对大脑有好处的是有氧健身,而不是智力。锻炼身体确实可以带来有益的大脑结构变化和促进大脑功能。他预言,把健身与益智游戏结合起来的“健身游戏”将在21世纪更受青睐。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7年4月17日报道;2017年4月19日一期(第21249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80楼2017-04-19 16:05
                    回复
                      脑部刺激可以抗击肥胖吗?
                      一份新研究评估报告称,用电或磁刺激脑部有助于肥胖人士减少饮食,他们可由些获益。
                      研究人员在评估中有关考查了两种非侵害性脑部刺激技术的最新研究,发现对肥胖人士来说,电和磁脉冲产生的效果颇有价值,尽管这只是初步的结果。评估报告称,脑部刺激的主要对象通常是被称为背外侧前额皮质的区域,该区域与自我控制饮食有关。
                      对于有贪食症和暴食症等饮食失调症的人来说,多次用非侵害性脑部刺激治疗——通常用的是磁脉冲——或许也能发挥有益作用。但研究人员最终表示,这一点尚无定论。此外,研究报告主要撰写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预防神经学实验室主任、临床心理学家彼得·霍尔说,就利用脑部刺激疗法治疗厌食症患者而言,“研究结果好坏参半,前景也没有那么光明”。
                      最近的研究大多侧重于非侵害性脑部刺激技术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激发创造力、提高数学能力和帮助中风患者康复等。两种常被研究的技术是使用电流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法和使用磁脉冲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法。
                      霍尔对本网站记者说:“目前大家对利用新技术治疗饮食失调症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们的很多标准治疗方法都没有达到我们希望的效果。”
                      研究人员评估了经颅直流电刺激法和重复经颅磁刺激法的研究,他们在一些研究的报告中发现,刺激背外侧前额皮质似乎可以减少食欲。
                      此外,三项已完成和一项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表明,非侵害性脑部刺激可减少食物摄入量,进而抗击肥胖。但霍尔和同事指出,所有这些研究都是短期的,且参与者寥寥无几,有必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
                      霍尔和同事还评估了最近有关神经贪食症和厌食症患者的研究。神经性贪食症涉及周期性暴食和后续的自我诱导呕吐或腹泻等排泄行为。神经性厌食症的标志性特征是体重低至危险水平。
                      霍尔和同事说,一些初期的研究结果显示,重复经颅磁刺激法可在短期内减少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暴食行为,但尚未显现较长期的积极作用。至于厌食症,他们表示研究结果就更不明确了。
                      研究人员说,截至目前,大部分研究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法比经颅直流电刺激法更有效。
                      霍尔说:“经颅直流电刺激法较受媒体关注,但迄今进行的各项研究表明,其对食欲的景程相对较小,可靠性也较差。造成的影响之一就是:重复经颅磁刺激法已十分先进,而经颅直流电刺激法目前可能仍处于发展阶段。”
                      霍尔说,至于非侵害性脑部刺激对饮食失调症患者是否有疗效,相关理论模型或许正在形成。比方说,暴食症和贪食症与在摄入高热量食物方面缺少自我控制有关,而厌食症大概与自我控制过度有关。
                      霍尔说,不管怎么说,非侵害性脑部刺激技术尚未做好治疗饮食失调症患者的准备,因此不应被视为治疗这些复杂疾病的万灵药。他说:“当在相当高的战略层面加以应用时,这些技术或许可以成为综合疗法的有益组成部分。”
                      研究人员3月11日在《食欲》杂志网站上详细介绍了上述评估结果。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7年4月18日报道;2017年4月20日一期(第21250)《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84楼2017-04-20 15:35
                      回复
                        新发现的超大地球距离我们很近
                        科学家发现一颗围绕附近恒星旋转的“大号地球”。这颗行星提供了难得的观测机会,因为现有的天文仪器或许足以观测到那里的生命迹象。
                        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LHS 1140b,它能接受到比较充足的恒星光照,为液态水的存在创造了条件,而液态水正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前提条件。LHS 1140b距离太阳系39光年,科学家正在建设的巨型望远镜已经足以观测到这颗行星表面可能存在的氧分子。
                        英国剑桥大学专家阿莫里·特里奥说:“这次发现的星球与地球有相似之处,同时又有不同,真是令人兴奋。”特里奥本人没有参与此次研究。
                        天文仪器最早在2014年观测到这颗行星的蛛丝马迹,但是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直到当时在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工作的贾森·迪特曼重新分析数据时,科学界才发现了LHS 1140b的存在。目前供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迪特曼对记者说:“事实证明它一直躲在那里。”
                        为了证实行星的存在,迪特曼率领研究团队调用了4台望远镜。其中3台是专业望远镜,剩下一台由澳大利亚珀斯的一名骨灰级爱好者操作,此人负责在专业望远镜受到恶劣天气影响时坚持观测。
                        联合观测的成果是发现一颗黯淡的小恒星,以及围绕它旋转的矮胖行星LHS 1140b。研究团队在本周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这颗行星的质量接近地球的7倍,其主要成分很可能是岩石。这种岩石星球比蓬松的气态行星更适合生命存在。
                        LHS 1140b还有一个优点。迪特曼说:“其温度适宜,跟现在的地球差不多。”也就是说,LHS 1140b的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
                        波多黎各大学阿雷西沃分校的数据库显示,天文学家已经找到大约20个与地球大小相当、可能存在液态水的行星。其中许多星球距离我们太遥远,很难做进一步研究。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者塔里克·福特说:“相比其他星球,新发现的这颗更便于科学家深入了解。”福特本人没有参加此次研究。
                        正在智利修建的两座巨型望远镜或许有能力分辨出LHS 1140b表面可能存在的氧气分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在2018年发射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同样有能力探寻LHS 1140b表面的臭氧。
                        其他一些行星就不像LHS 1140b这样乐于和科学家合作了。比如,与地球体积相当的比邻星b行星同样可能存在液态水,它所围绕的恒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但比邻星b所处的位置不适合天文观测,科学家无法仔细观察其表面可能存在的大气层。
                        在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还有一颗名为TRAPPIST-1的恒星,有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行星正围绕其旋转。迪特曼认为,由于这颗恒星比较暗淡,目前的技术乃至未来几年的技术都无法帮助我们寻找行星表面可能存在的氧气。不过,曾经参与发现TRAPPIST-1的剑桥大学学者特里奥质疑这种观点。
                        其他一些行星看似在某些方面与地球类似,其实非常不适合生命存在,而LHS 1140b也有可能被归入此类。但即便如此,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伊恩·克罗斯菲尔德还是表示:“几年前我们还对此类行星一无所知,但现在已经了解了一些,这是很大的进步。”
                        ——《今日美国报》网站2017年4月19日报道;2017年4月21日一期(第21251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86楼2017-04-21 13:20
                        回复
                          鸟类正在改变鸣叫声以盖过交通噪音
                          生活在公路附近的鸟类发现,由于周遭的交通噪音,它们要想被同伴听到就不得不改变鸣叫声。
                          在《生物声学》杂志周二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生物学家记录了华盛顿罗克里克公园中的鸟鸣声。他们发现,在附近公路交通繁忙的时候,鸟类(尤其是东绿霸鹟)会改变它们鸣叫的方式。当这些鸟儿试图在背景声是交通噪音的环境下鸣叫的时候,它们的鸣叫声会更短促、更有冲击性,频率变化也较少,以此试图让它们的声音在噪声背景下被听到。
                          不幸的是,这样做有一种弊端:尽管它们也许更容易在噪音背景下被听到,但其他鸟儿似乎不会那么关注这种改变了的鸣叫声,不管它是求偶的鸣叫声还是雄鸟捍卫自己领地的叫声。这有点像在人声鼎沸的酒吧里,每个人都可以听到有人要求点酒的喊叫声,但是没有人真正愿意注意他。
                          乔治·梅森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圣弗兰西斯科(旧金山)附近的白冠麻雀身上发现了类似的变化。由于人类噪音的增加,这些麻雀的鸣叫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了变化。但这并非永久性的变化。正如你在周日与家人共享晚餐时不会像在酒吧里那样大声喊叫一样,当交通噪音消失时,鸟儿鸣叫的音量和音调也会回归正常状态。
                          罗克里克公园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研究这一效应的有趣环境。公园内的主街从周六早上7点到周日晚上7点禁止车辆通行,但允许骑车者和慢跑者使用——同时让鸟类也放松一下。此时,鸟儿会重拾原本纯粹的叫声。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凯瑟琳·金特里说:“研究结果证实,降低交通噪音的临时性措施(例如周末禁行)可以给动物带来好处,并且是管控交通噪音的可靠和有效的选择。”论文作者们指出,尽管不可能永久封闭道路,但即便是短期的临时性封闭措施也可以帮助鸣鸟们找回它们的声音。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2017年4月19日报道;2017年4月21日一期(第21251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89楼2017-04-21 16:25
                          回复
                            缓解春困有妙招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很多人一到春季就会感到容易疲倦,这大多是因为换季引起的。坊间称之为“春困”。专家对逾2400人的调查发现,有1/3的人会在初春感到困倦和乏力。
                            春困不是病,而是一个适应过程。西班牙健康专家哈维尔·布里斯表示,这是人体对光照和气候变化的适应过程。外界的变化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春困。
                            这个轻微变化的过程通常出现在春季开头的20天。主要症状是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乏力和对事物提不起兴趣,这些症状很可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障碍。
                            此外,紧张焦虑、情绪波动等状况也很常见。布里斯表示,春困的某些症状和贫血很相似,如果我们感到毫无缘由的困倦,首先应当去询问医生的建议。
                            布里斯表示,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光照会发生强烈变化,这时我们的身体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例如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就会波动。我们的生物钟会受到影响,一些激素的分泌也会波动,例如内啡肽。内啡肽可谓天然镇痛剂,能够对情绪产生较大影响。激素变化也是导致情绪低落的主要原因。
                            春困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一个人晚上睡眠不好,那么白天就会昏昏欲睡;白天一团糟又让人晚上无法安然入睡。
                            调查显示,女性和年龄在40岁至60岁的人更容易出现春困症状,但受其影响最大的还是儿童和老年人。
                            如果我们想要走出春困带来的低谷,那么首先就要注意饮食。健康的饮食能让人更具活力,例如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以及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鱼类等。
                            布里斯建议多喝一些果汁并多吃一些谷物食物。平时应避免含有过多脂肪的饮食,春天尤其要注意控制脂肪摄入。
                            多运动也是缓解春困的好方法。每天有规律地运动至少能让春困症状来得不那么猛烈。运动能够促进分泌激素,进而提升我们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如果能在户外锻炼,还将有助于我们的身体适应光照和温度的变化。
                            蜂王浆是一种非常适宜在春季服用的补品。蜂王浆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提升机体免疫力,帮助我们抵抗春困来袭。但蜂王浆虽好,也要遵照医嘱适量服用,因为蜂王浆中含有较高的糖分和热量,可能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西班牙《先锋报》网站2017年4月23日报道;2017年4月25日一期(第21255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93楼2017-04-25 15:23
                            回复
                              人类13万年前就已定居北美
                              英国《自然》周刊刊登的一篇新研究报告称,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出土的断裂乳齿象骨骼和石器提供了人类早在13万年前就已在北美居住的证据,远远早于考古学家长期以来所认为的。
                              通过放射性元素衰变法对骨骼进行的新测定表明,这些遗骸的古老程度出乎意料,令很多未参与该项目的考古学家惊讶不已,并激起了关于人类最早何时抵达新世界的争论。俄勒冈大学考古学家丹尼斯·詹金斯称,这种说法“十分惊人”,但范德比尔特大学考古学家汤姆·迪尔海表示不考虑这些“高度可疑”的证据。
                              争议集中在圣迭戈中心地区修建高速公路时的发现上。当时,圣迭戈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些裂成碎片的乳齿象骨骼和可能被用来将它们砸裂的沉重石头。最初于1992年发掘过此地,但此前科学家们一直不能准确断定这些骨骼的年代。
                              位于南达科他州的美国旧石器时代研究中心的研究负责人、该项目国际研究团队带头人、考古学家斯蒂文·霍伦说:“我知道,人们对此表示怀疑,因为这太惊人了。我们已经为此提出非常充分的理由。”
                              专家们说,如果能用其他地方的发现来佐证,这一发现将颠覆新世界的史前叙事。
                              蒙特利尔大学考古学家阿丽亚娜·伯克说:“这一日期不同寻常,而且令人费解。”她今年早些时候提出人类于2.4万年前在加拿大北部育空地区定居的证据。
                              80年来,学者们一直坚信,所谓的克洛维斯人于大约1.3万年前通过一座大陆桥从西伯利亚来到美洲。最近,研究人员发现的一些遗址表明,3万年前可能已经有数次移民潮从亚洲乘船跨海来到加利福尼亚州海岸。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17年4月26日报道;2017年4月28日一期(第21258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610楼2017-04-28 1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