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须年华吧 关注:8贴子:1,651

回复:随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世族和士族是有关联的是所谓“豪族”的其中一类称呼。汉初或许儒术还没有融入豪族,但独尊儒术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已然已经慢慢融入了豪族,成为豪族的一部分。而豪族这个称呼仅仅是区别于庶族的称呼,如果再进一步从其身份、侧重点、宗族大小来分,又可将豪族分为很多不同的称呼,比如士族,侧重经学;世族(四世三公)侧重官僚沿袭性;如大族、著姓,侧重宗族等等。(豪族细化的称呼非常多:豪族、豪宗、大姓、豪姓、右姓、县豪、郡豪、衣冠、世吏二千石、豪贵、权豪、豪门等等,称呼所侧重的特点不一样)所以豪族是多面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形态。豪族的特征也是多元的,它可以是官僚、贵族、军功者、商人、儒宗,而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有土地的地主。他们具有权利+土地+文化+宗族,这些对于一个豪族来说是一体的。简单说,一个典型的豪族有最基本的几个特征:权利、宗族、土地、文化背景。然而变化演变最慢的是世族和士族,但是到东汉也已经产生了。【自金、张世族,袁、杨鼎贵,委质服义,皆由汉氏】《南齐书 王俭传》
独尊儒术后,通经入仕,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世族地主。豪族的发展和经学世家密不可分。儒宗豪强属于士大夫豪族,通经入仕,世代通经的结果就是世代做官,政治势力家族化。以做官取得财富、土地,进而产生了儒宗的庄园经济,这是一种世袭化,政治势力家族化。最终产生了“士族”,所以世族和士族也是密不可分的。前面世袭的是官爵,后面累世沿袭的是通经。所以很多豪强有门生和故吏,门生是学经的,被看中推荐做官进而成为故吏,都是一环套一环的。再有就是豪族的武装性,当然这个和他们的土地、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认为“东汉所见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这二者都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宗族结构与封建经济发展潮流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西汉历史中所见的豪强大族,也是这一发展序列中的一种形态。西汉豪强大族的一部分,经济势力日益巩固,又得为儒学世家,由通经入仕,而使自己政治地位上升,遂成为东汉的世家大族。”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也提到“汉初的强宗豪族和汉代中后期就不相同,在独尊儒术之前和独尊儒术之后就不相同。“独尊”使豪强逐渐和经学、知识相联系,产生了“士族””即由豪族演变为侧重经学的士族。豪族的形态是前后演变的结果,东汉的豪族和西汉的不一样,很难用单一的范畴概括这个不断变化的阶层。国内的学者很多从身份来概括,如翦伯赞、陈启云,认为豪族是地主+商人+官僚(权贵)三位一体的身份。日本学者如川胜义雄则是从豪族的家族宗族关系区分。宇都宫清吉也是从家族方向探讨豪族的,他认为豪族绝不是单一的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而是非常多的经济上相互独立的同姓家族组成的(参见他的著作《汉代豪族论》和《关于汉代的家和豪族》)
【 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 】这是李典豪族的宗族性【 典好学问,贵儒雅 】这是突出的是服膺儒术,这个学问可不是说他喜欢看天文地理医学诗歌。《后汉书》和《三国志》里若是单家、庶族会注明,强宗豪族也会注明,因为这是当时比较重要的阶级划分。如果没有特别标明的可以从豪族的特征推导。世代做官的肯定不可能是庶族,郡吏功曹也不可能是庶族。当然豪族有大有小,所以有县豪、郡豪、公族等不同称呼用以区分。


IP属地:湖北43楼2017-04-18 17:24
回复
    ○唐宋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魏晋南北朝士族在乡里拥有强大的宗族力量,隋唐以来,士族不断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而失去地方宗族乡党的庇佑。
    韩昇:士族存在形态和士族政治,是研究中国中古时代的根本性问题。唐代中期到宋代国家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巨大变化,是随着士族社会的瓦解而形成的。
    魏晋南北朝士族政治的坚强有力,根源于士族在乡而拥有巨大的社会势力及文化优势。唐朝国家取得文化主导权,以及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繁荣,促成士族纷纷向城市迁移,逐渐远离乡村,城乡呼应的士族政治形态瓦解,唐宋间发生了继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变之后最具深远意义的社会转型。
    迁居城市的士族趾高气扬,但背后却是他们正在丧失乡村宗族的依托,逐渐失去聚众而起呼啸一方的能力,在以利益交换为根本原则的官场,不管他们如何惨淡经营,盘根错节,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都成为软弱的个体,靠职位获得权力呼风唤雨,成为官僚,一旦被罢黜,便失去往日威风,只能黯然退隐,无法兴风作浪。


    IP属地:湖北44楼2017-04-19 23:30
    回复
      ●进甚然之,乃称疾不入陪丧,又不送山陵。遂与绍定筹策,而以其计白太后。太后不听,曰:“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柰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进难违太后意,且欲诛其放纵者。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而太后母舞阳君及苗数受诸宦官赂遗,知进欲诛之。数白太后,为其障蔽。又言:“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太后疑以为然。中官在省闼者或数十年,封侯贵宠,胶固内外。进新当重任,素敬惮之,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故事久不决。
      八月,进入长乐白太后,请尽诛诸常侍以下,选三署郎入守宦官庐。诸宦官相谓曰:“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欻音许物反。此意何为?窦氏事竟复起邪?”又张让等使人潜听,具闻其语,乃率常侍段圭、毕岚等数十人,持兵窃自侧闼入,伏省中。及进出,【因诈以太后诏召进】入坐省闼,让等诘进曰:“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陈留王协母王美人,何后鸩杀之,帝怒,欲废后,宦官固请得止。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进于嘉德殿前。让、圭等为诏,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得诏板,疑之,曰:“请大将军出共议。”中黄门以进头掷与尚书,曰:“何进谋反,已伏诛矣。”


      IP属地:湖北45楼2017-04-29 12:34
      回复
        陈:地域差距还是有不小的,益州本地进不了高层,不管有没有能力上的差距都不甘心。而且就文化来说,刘表在荆州期间,把荆州的文化水平拔高了几个等级,就算好果子让曹操收走一大半,剩下的也不是益州能比的。许慈胡潜孟光来敏这四个基本霸占刘备时期的文化典章制度话语权。益州本地也就是秦宓了,这家伙性格还极其别扭。【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於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方)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从尹默的这段就能看出,益州的文化底蕴还是差的,虽偶有才子佳人但与中原相比还是有条鸿沟的,依稀记得常遽写华阳国志的初衷就是让人认识蜀中人物。而且效果的确达到预先设想了。可见蜀地闭塞程度。
        李:阿姨提及的荊州文化,沒错,江东和益州都有士人前来,但代表性人物宋忠和王粲,甚至连懂雅乐的杜夔,都随刘琮降曹了。或者大家要细分至跟从刘备的有多少在刘表时学习过。潘浚?最重要的根本是襄阳虽确实曾成为学术中心,但为期太短了,而且很快又四散,这点与河东太守杜畿治下的影响,差別太大了。益荊士人有沒有显著差距,这点不如看西晋,借用卢云表十三以晋书的统计,梁益二州总数为二十、荊州为二十四,但南阳郡占六位。那些先贤传用途当然是吹一吹家乡。
        差距到底要有多少才算不大或不小,恐怕也沒一个既定的标准或准则,各自表述一下就算了。
        陈:刘表时期的确短暂,但影响不小,也不用细分,同在一隅,光是交流见识就不是别的州能比的,全国顶尖的教授同时在一所大学,授课十年,不拜师偶尔听几堂课也是受益匪浅。益州闭塞,这个对于文化交流是个绝对的硬伤,卢云那表是没看过,先不说统计的全不全,士人数量怎么统计的?全国统考还是按州郡给名额?……………………感觉有点跑题,还是打住吧。反正蜀汉前期朝堂之上益州人没有话语权,不仅是政治需要,自身能力上跟外来集团有不小的差距。


        IP属地:湖北46楼2017-04-29 12:35
        回复
          季:
          禅让最早是墨家的传承制度而已
          被儒家拿去用了鼓吹了一下
          燕王哙就把王位让给子之了
          然后出了事
          孟子马上说禅让其实是天决定的
          荀子更是不承认禅让
          (禅是祭祀天地的权利,禅让就是转让这个权利)


          IP属地:湖北47楼2017-05-05 19:16
          回复
            答主:(常林)河内豪强。当时旱蝗,林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依故河间太守陈延壁。陈、冯二姓,旧族冠冕。张杨利其妇女,贪其资货。【林率其宗族,为之策谋。见围六十余日,卒全堡壁。】
            答主:我说常林是河内豪强啊,豪强和士族又不是一回事啊。家贫和是不是士族没有必然联系。清河崔出身的崔林也贫困,难道是寒族平民?
            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异之。太祖定冀州,召除邬长,【贫无车马,单步之官。】太祖征壶关,问长吏德政最者,并州刺史张陟以林对,於是擢为冀州主簿,徙署别驾、丞相掾属。魏国既建,稍迁御史中丞。
            有钱照样是寒门。
            既世单家,为人有容仪。少小工书疏,为郡门下小吏,而【家富。自惟门寒】,念无以自达,乃常畜好刀笔及版奏,伺诸大吏有乏者辄给与,以是见识焉。
            答主:唯才是举重点在于纠正因为察举制过度重视道德引发的选举弊端,而不是强调门第如何。一些道德品质良好的人,未必是经国之才。天下尚未统一,自然要更加重视才能、吏干。
            答主:事实上,跟随曹操曹丕的确实成了士族好吧。颍川荀氏、陈氏、钟氏,清河崔、太原王、范阳卢、河东卫、河东裴、河东贾氏。
            答主:事实上,龙亢桓氏在东汉就崛起了,家族出了三代帝师,说是经学世家不为过,东汉琅琊王、太原王还没影子呢,不过是魏晋更迭中,桓范身死,家族才没落


            IP属地:湖北48楼2017-05-08 13:08
            回复
              答主:建议阁下看看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我没见到目前主流论著有说桓温是出身寒门的。我之前说的很清楚了,士族内部都是分高低等级的。陈郡谢氏一开始也不是高门大族,是在经过谢鲲谢尚几代人的经营下才成为一流高门的。士族内部并不是凝固不变的。
              不清楚这个记载是否说明陈郡谢氏是寒门?因为陈郡谢氏被歧视了。
              谢万在兄前,欲起索便器。于时阮思旷在坐,曰:“新出门户,笃而无礼。”
              是否出身士族和德没关系。魏晋儒学不振,玄学风靡,士人不遵守传统儒家礼法的多了去了。再说一遍,琅琊王、陈郡谢氏是一流高门,不代表次于王谢的都是寒门。
              答主:东汉不作数,所以桓温是寒门?有点强的。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汉五更荣之九世孙也。父颢,官至郎中。彝少孤贫,虽箪瓢,处之晏如。性通朗,早获盛名。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时人方之许、郭。少与庾亮深交,雅为周顗所重。
              麻烦您不要总是站在王谢的立场上看。我说了那么多,能不能好好看的?
              .谢万在兄前,欲起索便器。于时阮思旷在坐,曰:“新出门户,笃而无礼。”
              阁下推崇的谢氏是怎么回事?
              答主:世族一般用来形容东汉的经学世家,他们累世通经,世代为官。魏晋南北朝用士族比较准确。
              看看东晋门阀政治再说桓温是寒门不迟,没有一点概念你要我怎么给你说。还是说你比祝总斌更能让我信服?说了一堆不见你回复,固执的坚持我认为,当然也只是你认为了。说几百遍了 再说一遍,琅琊王、陈郡谢氏是一流高门,不代表次于王谢的都是寒门。
              【时燕国中正刘沈举霍原为寒素】,司徒府不从,沈又抗诣中书奏原,而中书复下司徒参论。司徒左长史荀组以为:【"寒素者,当谓门寒身素,无世祚之资。】原为列侯,显佩金紫,先为人间流通之事,晚乃务学,少长异业,年逾始立,草野之誉未洽,德礼无闻,不应寒素之目。"
              ————————————————————————
              元:简单来讲就是当时的豪族,后来的士族阶层远未腐化到需要被抛弃的程度,有相当一部分士人是很有才能的。曹操的唯才是举就是在这一阶层中选取相对更加有世务之才的人作为自己霸业的支柱。
              答主:没错,士族处于刚刚崛起的阶段,生命力还比较旺盛。当然了,严格来说,曹操时期士族并未形成。在教育被垄断的情况下,也只能任用士族豪强出身的士人。
              元:是啊,所以讲得难听点,那时候要任用人才,不主要从士族豪强中选择又该从哪里选呢。更何况选官标准本就是士大夫阶层的风气导向之一,毕竟当官是他们的根本需求之一。汉末尚名,士人自然趋名;曹操尚干能,士人也多习尚刑名;北朝尚武,士族能够统兵打仗的史传屡见不鲜;南朝尚文,以文见长者便屡见于南朝史书。
              讲道理政府与士人阶层是相互作用的,有怎样的政策指向便会选出怎样的一批统治阶级,也会反作用于整个士人阶层。
              ——————————--————————
              路人:所谓门当户对。士族是拥有深厚财富的文化垄断阶层,进而拥有长久的权力和广泛的号召力。士族是个大家族,数代宗亲聚居。自族长及嫡支,另有旁支,而旁支中又有嫡庶之别。除了家族内的血统远近和地位尊卑,直系父祖的家族地位和才能,也会直接影响到自家子孙的家族地位和前途。家族传承的原则是,先论嫡长,再论其他。而作为社会竞争的一分子,家族也会尽力选拔和培养有潜力的子弟,待其成才后充当家族势力的重要支撑。总之,经济困难,一般而言就是门第较低,但也要注意到士族内部的穷苦现象。最典型的就是,世家大族,作为整体就是“门”,家族内部的子弟身份,也就是具体的某一家庭,称为“户”。婚嫁中,家族相互般配,家庭彼此适合,就形成“门当户对”了。


              IP属地:湖北49楼2017-05-08 13:15
              回复
                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纵反间卖赵,赵以其故,令马服子代廉颇将。秦大破赵於长平,遂围邯郸。------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IP属地:湖北50楼2017-05-08 19:30
                回复
                  ○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百里许,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将兵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伊阙之战 魏韩不和 魏国认为韩国人多 韩国应当做先锋 韩国认为魏国装备精良 魏国应当做先锋 只不过打赢了一场两军不和的胜仗
                  鄢郢之战 楚国兵力远征 白起只是属于偷袭性质


                  IP属地:湖北51楼2017-05-08 19:32
                  回复
                    文里写的明明白白吧,[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兵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出自《战国策·齐策一》,齐威王时期几乎可以说是最强了,马陵胜魏就不提了。
                    《说苑》中同样记载齐、楚争霸的事情:
                    [“田忌去齐奔楚,楚王郊迎至舍,问曰:“楚,万乘之国也,齐亦万乘之国也,常欲相幷
                    ,为之奈何?”对曰:“易知耳,齐使申孺将,则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将之,至禽将
                    军首而反耳。齐使田居将,则楚发二十万人,使上将军将之,分别而相去也。齐使眄子
                    将,楚发四封之内,王自出将而忌从,相国上将军为左右司马,如是则王仅得存耳。”
                    于是齐使申孺将,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至,擒将军首反,于是齐王忿然,乃更使眄子
                    将,楚悉发四封之内,王自出将,田忌从,相国上将军为左右司马,益王车属九乘,仅
                    得免耳。至舍,王北面正领齐祛,问曰:“先生何知之早也?”田忌曰:“申孺为人,
                    侮贤者而轻不肖者,贤不肖者俱不为用,是以亡也;田居为人,尊贤者而贱不肖者,贤
                    者负任,不肖者退,是以分别而相去也;眄子之为人也,尊贤者而爱不肖者,贤不肖俱
                    负任,是以王仅得存耳。”]
                    可以说齐威王时就曾是最强一国,只不过并没有战国中后期强国与弱国那么悬殊,至于称臣的因素,固然不止是战败而已,但战败显然是最关键的原因之一了,而我本文更核心的意思是,秦惠文王末年连横同时败楚、齐两大国,对比这个时期,除却策略,国力显然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IP属地:湖北52楼2017-05-09 16:39
                    回复
                      刘、元讨论:
                      人家桓伊还是谯国铚县桓氏,比起桓公家世差到哪去了,然而人家跟谢家好着呢2333
                      龙亢桓氏被桓范送了一波,但是还能强势崛起哈,有点逆天的。
                      素质,落毛凤凰比鸡强,再颓也比桓宣这种垃圾流民帅好的。当然桓彝这样的只能勉强维持水平,逆天还得靠桓公,不愧是我偶像大司马
                      桓公家不算很惨的,看看人家王慧龙和崔浩,被砍了全家然而N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我记得资治通鉴说桓温还有孙子逃到北方去……但是桓氏并没有在北方像王氏那样显贵……
                      《魏书·太宗纪》:九月癸酉,司马德宗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司马休之,息谯王文思,章武王子司马国璠、司马道赐,辅国将军温楷,竟陵内史鲁轨,荆州治中韩延之、殷约,平西参军桓谧、桓璲及桓温孙道子,勃海刁雍,陈郡袁式等数百人来降。
                      对这个问题:士族长盛不衰,败而复起的法宝,是盘根错节的人脉。。。
                      我知道了,温楷是峤哥的后代吧。士族立足的根本确实是人才,家族越庞大,出优秀人才的机率也越大,南渡士族也只有琅琊王氏做到了枝繁叶茂,长盛不衰。
                      更主要的是牛晋这帮人都是河南门户,温峤南渡已久也早就失了跟家乡的联系。刁雍是青州籍,青州籍很多当年随慕容德南渡的河北门阀,所以青州士族与河北关系比较深,而河北士族是北魏统治的支柱。温峤的直系在北朝都消失了,最有名的温还是魏末冒太原温氏门户的寒门温子升呢
                      基本上北朝隋唐显赫的士族多数都是河北士族,河南唯一一个就是荥阳郑氏吧。北渡士族没落我倒是能理解的。河南在乱世无险可守,宗族乡党势力应该被完全摧毁掉了。
                      袁氏还行。感觉北朝很看婚姻圈,当时有的门阀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河东裴氏这样的确实根深叶茂,但有的门阀已经有比较明显的韩昇说的那种中央官僚化的意味了,比如北魏入史的陇西李氏基本全是李宝的后人。
                      陇西李氏确实凭借中央权力崛起的。
                      兰陵萧氏也是啊。所以后期来讲乡党势力是否存在已经没有国家命运那么重要了


                      IP属地:湖北53楼2017-05-09 16:48
                      回复
                        吴:客观来说,两人都是一时豪杰,真要说英雄勉强了点。刘琨算是一代风流人物,后期孤悬并州结局天定,强行支撑有点悲情色彩,可是掩盖不了他在八王之乱中反覆无常,见风使舵,背叛了N个主子的事实。
                        祖逖南渡之后就是京口地区的强盗,渡江“北伐”之后首先拿我晋所署豫州刺史开刀,实在看不出他北伐的目的是为了“东晋”。他利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方法成了河南豫州一带流民帅中的盟主,这样的松散组织显示,他对这一地区的实际控制能力也得打个问号,也算不上是稳定的开拓疆土,这种组织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随时土崩瓦解。而祖逖死时石勒已基本平定河北(除了慕容部等所在的辽东地区),他的继任祖约立马被石勒爆回淮北。祖逖本人打仗能力说实话没太多体现,他能够形式上取得河南坞堡的拥戴更多得益于石勒还未将重点转向河南,以及自己出色的绥抚能力。所以祖逖只能说死得正是时候,即使是他本人而不是祖约面对统一河北之后的石勒,结果也应该是注定的。
                        刘琨弱龄,本无异操,飞缨贾谧之馆,借箸马伦之幕,当于是日,实佻巧之徒欤!
                        祖逖散谷周贫,闻鸡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艰,原其素怀,抑为贪乱者矣。
                        两人的品格都算不上好鸟,只不过时势以及后世不问实际情况的吹捧将他们塑造成了大晋的“忠臣”。仅此而已。


                        IP属地:湖北54楼2017-05-11 12:09
                        回复
                          "伶濛": 桓温被清谈名士取笑是因为他的“老兵”习气,而不是桓大司马的家族出身。后汉时龙亢桓氏三代为五帝师,儒学世家,直到高平陵之变而衰,到桓彝过江后时已然复苏。比所谓的世资,少有家族可比拟
                          东晋这种名士的嘲笑和家世不能说无关,但真的关系不太大
                          陈郡谢氏早年尚且被陈留阮氏看成新出门户,为琅琊王氏所轻,被诸葛恢拒婚,哪怕淝水战后一门四公,还被荀伯子看不上,认为宣明之徒,何足数也。不能说陈郡谢氏也不是门阀吧
                          杨佺期家世显赫不显赫,拿王导亲孙子和他比都不够格,东晋照样以荒伧的野蛮人对待,那他算不算士族呢
                          至于后汉末年的曹操时代,完全是另一个状况
                          那时候别说门阀了,连士族都没有,曹操打压谁去?再说曹操早年和世家大族的士人们合作的老愉快了,倒是老了想恢复古九州,当魏公的时候才开始有矛盾了
                          后汉时代要是真的有所谓的门阀掌控天下,那钟皓和荀淑应该还没事,毕竟都是郡里著姓,陈寔可就不知道去哪哭了,毕竟出于单微啊,他孙子也肯定提出不了九品官人法了
                          PS:士族从来就不是一个稳定的概念,随着发展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变化。


                          IP属地:湖北55楼2017-05-17 23:10
                          回复
                            刚:先要知道,曹爽党在曹爽死后,要么死,要么废,要么终身为闲职,要么跪舔司马氏成为大晋忠臣。死和废的人,这种人在史书里根本不会成为重点记载的人物,终身闲职的人,即使曹爽没失势也不会有什么记载,更别说曹爽被剁了。跪舔司马氏的那一票,记载中也会撇清和曹爽的关系。司马氏和曹爽的敌对关系,这些人的记载,除了凸显他们的个人品德外,只会依靠他们来突出曹爽的失策之类的东西,而不会有记载他们辅佐曹爽有了哪些善举。然后,也就是说,整个曹爽党都不会有什么记载。像何晏那种,也算正始年间的中枢核心人物了,也没留下几条记载。
                            犹如曹操一统中原北方吸收的那票臣子一样,史书记载只会记载他们跟随曹操如何如何,而不会去渲染他们原本在吕布、袁绍、刘表那边取得了什么丰功伟绩。刘备、孙权那边同理,就像看传记,似乎刘备吸纳的人员没有一个原刘表属下,这现实么?所谓刘备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按照记载简直犹如一句空话。
                            这种类似决策的事,史书记载从来也不会面面俱到,刘备东征,有记载赵云和秦宓反对,如果要泪痕来解读,是不是就是意味着全蜀国上下,就刘备一个人同意,秦宓、赵云两个人反对,其他百官全是不置可否在旁看戏?现实么?跟搞笑差不多。


                            IP属地:湖北56楼2017-05-17 23:17
                            回复
                              刚: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人弃德而忽道业,争多少于锥刀之末,伤损风俗,其弊不细。
                              单纯的问问,曹丕向所谓的士族妥协了什么?选举特权?那汉末的话,世家豪强就有互相包庇的特权了,关曹丕啥事?易中天说的可能性是什么?
                              随便上点汉末孝廉的例子好了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度辽将军规之兄子也。父节,雁门太守。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初举孝廉、茂才。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人也。祖父嘉,光禄勋。虞初举孝廉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瓚还郡,举孝廉
                              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人,司空逢之子也。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举孝廉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少略。灵帝末,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而食常不足,名闻山东。初,举孝廉,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朗陵令淑之孙也。父绲,为济南相。……中平六年,举孝廉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这段也刺激的。《晋书·石季龙载记》:【魏始建九品之制 , 三年一清定之 , 虽未尽弘美 , 亦缙绅之清律 , 人伦之明镜 。】从尔以来 ,遵用无改 。


                              IP属地:湖北57楼2017-05-17 23: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