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须年华吧 关注:8贴子:1,651

回复:随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成:不是这样的,虽然都是高帝子嗣,但也不同的,少帝死后,周勃他们认的是刘邦子嗣,毕竟当时也只有刘邦当过皇帝。但昭帝死后,霍光就只认武帝一系了,其他诸侯王是不做考虑的,宣帝以后就只认宣帝一脉了。东汉桓帝,灵帝都是以河间孝王开之后入继大统的,而刘开是章帝一脉。
而刘复追溯祖宗的话,只能追到北海靖王兴,诸侯不得祖天子,刘兴一脉的话,其实是永远不可能有入继大统的机会的。虽然说大宗亡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但其实操作起来的话,都是选与上任皇帝血缘最近的。
刘备的世系能确定到他爷爷刘雄,其实只要知道他爷爷的就行了。刘备生于桓帝年间,刘雄的记录大抵也会在顺,桓之间产生。我很怀疑刘让会不会有子嗣留下。刘复之后的话,大抵临邑侯国被废是安帝末或者顺帝时,刘复之后的名籍在桓帝时应该还是能见到的


IP属地:湖北58楼2017-05-17 23:23
回复
    北周史塑造出若干个有悲剧气质的英雄人物。诸如功成被诛的宇文宪,始乱终弃的韦孝宽,晚节不保的尉迟迥,龙游浅水的贺拔胜,金牌岳丈独孤信,功著名污的宇文护,英年早逝的宇文邕等等。悲剧之最大魅力,在于把一件美好的东西,一点一点撕碎给你看。他们都曾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搏浪弄潮,都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走上前台,都曾让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但造化无常,命运难测,时代的潮流把他们推上浪尖,转瞬却又卷入万丈深渊。观其兴亡往复,可足让人叹息。此为题记。


    IP属地:湖北59楼2017-05-30 12:58
    回复
      刘裕留檀道济辅政是因为他是刘义符任征虏将军时的司马,结果辅政大臣政变这家伙头一个反水,说实话他能活到元嘉十三年已经是刘义隆给面子了。
      前面居然还有一条。。。有点刺激,我觉得你完全不清楚是什么情况。
      帝后失德,羡之等将谋废立,而庐陵王义真轻动多过,不任四海,乃先废义真,然后废帝。时谢晦为领军,以府舍内屋败应治,悉移家人出宅,聚将士于府内。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先朝旧将,威服殿省,且有兵众,召使入朝,告之以谋。事将发,道济入宿领军府。中书舍人邢安泰、潘盛为内应,其日守关。【道济领兵居前,羡之等继其后,由东掖门云龙门入,宿卫先受处分,莫有动者。】先是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酤卖,又开渎聚土,以像破岗,率左右唱呼引船为乐。是夕,寝于龙舟,在天渊池。【兵士进杀二人,又伤帝指。扶帝出东阁,收玺绶。】
      废立行动里檀道济亲自领兵干了刘义符好吧,亲自带兵,亲自。一马当先,直接干了皇帝。而且这哥们是刘义符当年的属官。。。他后期和三辅产生分歧是在对刘义隆的态度上,那是刘义隆即位之后的事。


      IP属地:湖北60楼2017-05-30 12:59
      回复
        源于陈寿孤臣孽子的处境吧。【后人对陈寿在魏晋禅代史事的处理有种种看法,有人认为多回护,有人认为细微处有深意。但总起来说,恐怕与王沈只是五十步与百步。《史通·直书篇》有“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的话,这当然和他本人来自蜀国的孤臣孽子处境有关了。】
        司马氏代魏的斗争异常尖锐,发生了像高贵乡公曹髦谋杀司马昭而又被杀、淮南连续三叛讨伐司马氏等等,是历史上有名事件。史书记载和后人研究甚多,此不具述。当时舆论对司马氏之不满,不仅从阮籍、嵇康等名士的态度看得出来,就从司马氏家族本身,也可窥见,明显的例子是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晋书》本传载高贵乡公被害,百官无人敢奔赴,而司马孚却“枕尸于股哭之恸”,并且奏请追究主谋。太后命令以庶人之礼埋葬,司马孚“与群公上表,乞以王礼葬”。司马孚在司马懿执政时就不大与闻政事,“后逢废立之际,未尝与谋”。司马师昭兄弟因为他是长辈,也不敢逼迫。等到司马炎受禅,曹魏末代皇帝废居金墉城,司马孚“拜辞执王手,流涕欺欷,不能自胜”。甚至说:“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实际上,和司马孚抱有同样思想的,还有八达之一的司马懿的七弟司马通父子。(三国志,杜恕传》载,明帝时恕上疏称“大将军狂悖之弟”,裴注谓即司马通。所谓狂悖不知所指,意即与司马懿不合。注又称晋初受掸,通之子顺,“以不达天命,守节不移,削爵士,徙武威”。《晋书·宗室传》亦载“顺叹曰,事乖唐虞,而假为禅名!遂悲泣,由是废黜,徙武威
        姑臧。顺虽受罪流放,守意不阿而卒”。由此可见,斗争尖锐,舆论沸腾。
        【所以晋武帝即位以后,想通过修史来加以粉刷。王沈所撰《魏书》是突出之例,陈寿的《三国志,魏志》当然也不例外。】
        王沈是司马氏死党,曾将高贵乡公计划向司马昭告密,“甚为众论所非”。王沈的《魏书>今不传,王隐《晋书》已称其书“多为时讳”。唐修《晋书,本传》也说王沈的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刘知几更是一再说王沈的<魏书》是“假回邪以窃位”,“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史通·直书篇·古今正史篇》)。所谓“为时讳”的时,即当今朝廷之意,主要是“弑君”、“篡位”等王沈亲自参与的政治上极为敏感的时事。【唐修<晋书》称陈寿之书为实录,实际他只是用务从简略的手法来回避真实,并不能符实录之称。】如《魏志·齐王芳》只记皇太后列举莫须有罪名的废立之令,用一句“遣芳归藩于齐,以避皇位”了事。关于高贵乡公之死,只叙述一句:“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然后用皇太后诬蔑曹髦图谋加害自己的令文,说他“肆行不轨,几危社稷,自取倾覆,人神所绝”,为司马氏开脱。陈寿在评语中虽然赞扬曹髦几句,又归结为“轻躁忿肆,自蹈大祸”。而对陈留王奂则说“比之山阳(汉献帝),班宠有加焉”,近乎阿Q理论。评论中对曹爽、夏侯玄都不正面触及他们对司马氏的斗争,而从其他方面讽以微词。评王凌、毋丘俭、诸葛诞“心大志迂,不虑祸难”,也是就事论事的客观主义的议论。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17-09-22 22:34
        回复
          曹叡女装
          《晋书·舆服志》:“ 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晋初仍旧不改。及过江,服章多阙,而冕饰以翡翠珊瑚杂珠。侍中顾和奏:“旧礼,冕十二旒,用白玉珠。今美玉难得,不能备,可用白璇珠。”从之。
          《南齐书·卷十七·志第九》:魏明帝好妇人饰,改以珊瑚珠。晋初仍旧,后乃改。
          《三国志·魏书·杨阜传》:“阜常见明帝著绣帽、被缥绫半袖。阜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17-12-13 16:49
          回复
            姓氏应该是周代的不是先秦的,没有证据表明商代有姓氏制度。秦始皇本人氏赵没错,因为出身在赵国,母亲是赵氏,但不排斥后来的秦氏。今天的赵姓当然不完全都是赵宗族,至少赵国的赵氏就不完全赵宗族,当时以国为氏已经很普遍了。


            IP属地:湖北63楼2018-02-13 13:12
            回复
              ○所谓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三国》、《水浒》、《金瓶梅》、《西游记》并不出于任何个人作家的天才笔下,他们都是在世代说书艺人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成熟而写定的。 谁也说不清现在我们所见的版本是出于谁的手笔。任何一个说书艺人都继承原有的模式或版本而有所发展。——徐朔方《小说考信编前言》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8-08-17 08:51
              回复
                【很多人都以为古代皇帝篡改史书的手法是直接捏造或者篡改事实,这实在太小看古人并低估他们的智商了。古代史官也知道政治正确的。其实历史书写不需要篡改基本的历史事实,只需要有选择性地选取史料去叙述历史或者隐去一些关键记载,还可以在细节上添油加醋,就可以达成目的,根本不需要篡改基本的事实,篡改史实很容易就被后人揭穿……不是说某人有让史官秉笔直书的言论就对历史的编纂毫无影响,不存在的。
                结论:然而唐代史臣的心血没有白费,经过精心选择与遮蔽,国史中睿宗的谦退形象深入人心,而郭元振的面目暧昧、模糊,只有最后莫名地被贬激起了后人的同情。唐国史的书写者对历史事件老练的剪辑与拼接,使许多关键性的历史细节被有意忽略,对政治正确的坚持驱使他们成功地重塑历史,制造神话,使玄宗得位过程中的种种不和谐被最大限度地掩饰。而今天,去寻找那些被他们截掉的历史图景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19-04-24 10:32
                回复
                  晋官品:
                    第一品 公 诸位从公 开国郡公、县公(爵)
                    第二品 特进 骠骑、车骑、卫将军 诸大将军 诸持节都督 开国县侯伯子男(爵)
                    第三品 侍中 散骑常侍 中常侍 尚书令、仆射 尚书 中书监、令 秘书监 诸征、镇、安、平、中军、镇军、抚军、前后左右、征虏、辅国、龙骧等将军 光禄大夫 诸卿尹 太子保傅 大长秋 太子詹事 司隶校尉 中领军 中护军 县侯(爵)
                    第四品 武卫、左右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宁朔、建威、振威、奋威、广威、建武、振武、扬武、广武、五营校尉、左右积弩、积射、强弩、奋武等将军 城门校尉 護军监军 东西南北中郎将 州刺史领兵者 护匈奴中郎将 護羌戎夷蛮越乌丸校尉 御史中丞 都水使者 乡侯(爵)
                    第五品 给事中 给事黄门、散骑、中书侍郎 谒者仆射 虎贲中郎将 冗从仆射 羽林监太子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卫率 诸军司北军中候 都督护军 护匈奴中郎 西域代部护羌乌丸等校尉 礼见诸将军 鹰扬、折冲、轻车、武牙、威远、宁远、虎威、材官、伏波、凌江等将军 牙门将 骑督 安夷抚夷护军 郡国太守、相、内史 州郡国都尉 亭侯(爵)
                    第六品 尚书左右丞 尚书郎 治书侍御史 侍御史 诸督军 奉车、驸马、骑等都尉 诸博士 公府长史、司马、从事中郎 二品将军诸大将军特进都督中护军长史、司马 廷尉正、监、平 秘书郎 著作郎 丞郎 黄沙治书侍御史 诸护军长史、司马 水衡、典虞、牧官、典牧、司盐都尉 太子门大夫 度支中郎将校尉都督 材官校尉 王郡公侯郎中令、中尉、大农 王傅师及国将军 诸县置令秩千石者 太子侍讲门大夫、中舍人、司马督 太子常从虎贲督千人督校尉 督守殿中将军 黄门令 黄门冗从仆射 关内名号侯(爵)
                    第七品 殿中监 诸卿尹丞 符节御史 狱丞部丞 黄沙典事 太子保傅詹事丞 诸军长史司马秩六百石者 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乌丸校尉长史、司马 北军中候丞 城门五营校尉司马 宜禾伊吾都尉 公府行相郎中令 监淮海津都尉 门下中书通事舍人 尚书典事 太子洗马、食官令、舍人 黄门中郎将校尉都督 诸县置令六百石者 左右都候 阊阖门司马 城门候 尚药监 大官食监 中署监 小黄门诸署令仆射谒者 药长寺人监 副牙门将 部曲部督殿中 中黄门尉都尉 黄门诸署丞长史 中黄门 太中、中散、谏议大夫 议郎 关外侯(爵)
                    第八品 门下中书主事通事 散骑集书中书尚书秘书著作治书主书主图主谱令史 郡国相内史丞长史 乌丸西域代部骑马 四安四平长史、司马 水衡、典虞、牧官、典牧、材官、州郡国都尉司马 司盐司竹监丞 诸县令长相 关谷长 诸县署令千石之丞尉 王郡公侯诸侍郎、诸杂署令 王太妃公主家令 副散督司马长史 部曲将郡中都尉司马 羽林郎 黄门从官 寺人中郎、郎中 杂号宣威将军以下
                    第九品 兰台谒者都水黄沙令史 门下散骑中书尚书秘书令史 殿中兰台谒者都水黄沙书令史 诸县署令长相之丞尉 关谷塞护道尉 王郡公侯诸署长 司理治书 谒者中大夫署丞 王太妃公主家丞、仆、舍人 副散部曲将 武猛中郎将校尉 别部司马、军司马、军假司马
                    右内外文武官六千八百三十六人,(内八百九十四人,外五千九百四十二人。)内外诸色职掌一十一万一千八百三十六人,(百八十九人内职掌,据史所载数。门亭长、书佐、书吏、卒驺等,其馀色目史阙。一十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七人外职掌,王国及州县职吏散吏乡里吏等。)都计内外官及职掌人一十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二人。又每四乡置一啬夫,及乡据大小户口数多少等级置治书史及佐正等数,并命数未详。
                  太师 太尉 仪同三司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19-08-01 15:04
                  回复
                    限于学力,本书讨论的时间下限止于南北朝,不涉及隋以后,本书得出的结论也未必适用于隋唐之后。但有些问题需要说明:(一)骑兵冲击战术出现之后,弓箭仍是骑兵重要的辅助武器,游牧族骑士尤其重视骑射。比如创建莫卧尔帝国的蒙兀儿领袖巴布尔,从他的回忆录可见当时突厥化蒙古人对骑射和马上肉搏战都非常擅长。
                    [110]清人在入主中原之后,也长期把“骑射”作为八旗军的基本技能。(二)骑兵冲击战术虽然在十六国南北朝时已完全成熟,但隋代之后的草原游牧族,仍不一定全盘接受骑兵冲击战术,也未必都建立起中原模式的政权体系。这和他们与农业社会交往的程度,以及是否准备攻占农业社会有直接关系。————《南北战争三百年》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19-11-13 10:28
                    回复
                      北方玄学不盛,法术之学却为人所重。公孙表曾向魏道武帝献上《韩非书》二十卷,劝其“以法制御下”,道武帝一见倾心。北方治法术的学者还有刘晒、李先、崔昂等,勃海封氏世传律学“好刑名”、“好法律”的官僚更不乏其人。史称北齐士人“多晓法律”。宇文泰与苏绰的君臣投契,“申韩”曾是其间纽带:苏绰向宇文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宇文泰“不觉膝之前席”,俩人一气儿聊到天亮。史叙北朝之政“先法令而后经术”,其风气一直持续到隋,隋文帝“不敦诗书,不尚道德,专任法令,严察临下”。——《波峰与波谷》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9-11-18 16:42
                      回复
                        《史记·留侯世家》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
                        後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20-03-17 19:00
                        回复
                          《史记·货殖列传》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傑諸侯彊族於京師。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20-03-28 22:17
                          回复
                            《史记·货殖列传》楊、平陽陳西賈秦、翟,北賈種、代。種、代,石北也,地邊胡,數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姦,不事農商。然迫近北夷,師旅亟往,中國委輸時有奇羨。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而武靈王益厲之,其謠俗猶有趙之風也。故楊、平陽陳掾其閒,得所欲。溫、軹西賈上黨,北賈趙、中山。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餘民,民俗懁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姦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游媚貴富,入後宮,遍諸侯。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20-03-28 22:28
                            回复
                              《史记·货殖列传》濮上之邑徙野王,野王好氣任俠,衛之風也。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20-03-29 08: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