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楼问题的回答:
1.的确先秦时期“姓”、“氏”是分开的,“姓”与“氏”的来源和作用是不同的。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也就是“族号”,往往来自于部落的原始崇拜,流传下来纯正的“姓”是很少的;
“氏”是“姓”的分支,代表了种族、部落的分支,来源很广,图腾、地名、官位都可以成为“氏”,数量比“姓”大得多。
只有“名”才是属于个人的。
楚王室可追溯的远祖中,目前可以确定的远祖是“祝融”和“季连”(颛顼帝的考证有很多疑问),祝融的直系后裔“陆终”娶了羌人鬼方氏首领之妹“女聩”,生有六子(另有说法是八子),其中,最小的儿子“季连”被赐姓“【女尔】”(音“芈”,注意,尔为繁体的尔,百度里输入不进去)。
所以,楚王室的姓是【女尔】,楚王一旦即位,就称呼“酓X”,因此其氏为“酓”(对此有异说),这也是楚王的专有尊号(没有谥号的楚王以“敖”号,其实“酓”在古汉语中有特殊的意义)。
2.楚王不姓“芈”,也不氏“熊”,这两个字只是音同而已。在出土文物的铭文中,转换成现在的写法是【女尔】和【酓】,这两个字的古代读音分别为“mi三”和“xiong二”,现代读音分别为“nai三”和“yan三”或“yin三”)。然而在后世的流传中却把【女尔】当做了“芈”,把【酓】当做了“熊”,这是误传。
3.误传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这些字的读音相近,另一方面就是秦人的功劳了。在秦人的文字中,“xiong二”这个子写作“上能下火”,《诅楚文》中也是如此。后世误读两千年还要归罪于一个人,那就是李斯,始皇帝统一文字,造新文字的任务交给了李斯,李斯故意在小篆中不造“上今下酉”字,改“上今下酉”为熊字。
4.至于李斯为什么要改,这和“酓”的本意有关,读过相关文献的人知道,这个字象征神灵饮酒,代表了楚王的神权地位,将楚王当做了神来崇拜,这也是楚王君主专制的象征,和始皇帝自称“朕”的意义一样,是楚王专有的称号。秦楚势不两立,自然李斯造文字的时候,要毁掉这个字,贬低楚人。(说来可笑,李斯自己就是楚人)
5.《诅楚文》中的“楚王熊相”一句中,“熊”是写作“上能下火”的,在古汉语中,真正的“熊”字其实是“能”字。而秦人除了崇拜玄鸟之外,也将熊当做图腾崇拜,所以王姓“嬴”在铭文中真正写法是“女能”。其实,“楚王熊相”的不是说楚王长相和熊一样丑陋,这个“相”是指楚怀王的名“槐”(当时的发音和“相”靠近),这句话就是在直呼楚怀王的名字。
6.秦楚两国历来被中原诸侯当做蛮夷,秦为“西戎”,楚为“南蛮”,秦国的爵位是伯爵,楚国的爵位更低,为子爵,完全没有担任相国之位的地位,而且,周王室没有相国之职,辅佐天子纵览朝政的是“太宰”,相当于丞相,但辅佐天子的人中地位最高的还是三公,一般是地位很高并深得天子信赖的诸侯才可以担当,而诸侯因为平时还要管理自己的封国,故作用有限。
7.所以“楚王熊相”一句话,和相国无关,是在直呼楚怀王的名字。
8.至于楚王的姓氏,大抵可以肯定楚王的姓为“女尔(尔为繁体)”,而楚王的氏还有疑问,因为毕竟目前没有楚王的随身器物出土,不能判定“酓”是楚王的氏,有可能“酓”仅仅是楚王的尊号。
9.李斯的改动,还牵涉到了华夏先祖。黄帝部落本为“有熊氏”,如果直接理解,恐怕就是说黄帝是以熊为图腾的,受此牵涉,有学者推论出战国七雄中有半数有熊图腾背景。
关于上述观点,疑点还很多,尚不能得到定论,楚王的姓氏问题还有待考古发掘来验证。(熊家冢墓已经被判定为战国楚王墓,就等国家批准主冢的发掘了,希望发掘能够为我们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