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吧 关注:19,734贴子:54,919
初读《孙子兵法》,根据习惯,记录下感悟或疑问,每周一更。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0-10 19:14回复
    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齐国贵族、将门之后,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本姓陈,他的祖先陈完于周惠王五年(前672年)因陈国内乱而逃到齐国,改姓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字子占,是孙武的祖父,齐景公时身居大夫之职,后因伐莒有功,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田书,并赐姓孙氏。
      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夏,齐国“四姓之乱”后,孙武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他在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附近“辟隐深居”,一方面潜心研究兵法,观察吴国的政治动向,一方面结交被楚王迫害逃到吴国的伍子胥,两人在共同的田园生活中,结成了政治上的知心朋友。
      伍子胥深知吴王阖闾的政治抱负和思贤如渴的心情,也了解孙武高明的政治主张和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把孙武推荐给了吴王,孙武施展抱负的大好时机,终于来到了。从周敬王八年(前512年)被吴王任命为大将,到周敬王三十八年,孙武在吴国活动了30年,为吴国的强盛和称霸中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不听孙武劝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结果大败,气愤病死。孙武及伍子胥帮助阖闾之子夫差治国练兵,并助夫差成功大败勾践,报仇雪恨。吴王夫差取得霸主地位后,骄奢淫逸,目空自大。孙武同夫差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隐退而去,以其战争经验改良《孙子兵法》,使之成为一代巨著。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孙武的战绩概括为“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还不是因为他的卓著的战功,而是由于他留下了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0-10 19:17
    收起回复
      孙武挚友伍子胥,同样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天纵奇才,两人共同辅佐吴王成就霸业。可以说是莫逆之交,故在此也提一提。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 ,一说今安徽省全椒县)人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相传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于临潼关展示宝物以争夺霸主地位,楚国大夫伍子胥举起千斤大鼎,力降诸侯,十四岁携十八诸侯国帅印,少年即名震天下(其武力值可能超过项羽,与神话人物李元霸相当)。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伍家满门三百余口被楚平王杀害,只剩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途中于姑苏结识孙武,后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0-10 20:08
      收起回复
        【始计第一】
        1.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 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0-10 23:31
        回复
          《感悟》:
          1.我所了解的先秦诸子中,只有孙子是首个重视、正视并积极研究战争的人。
          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孟子更是理想地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儒家向来是一厢情愿地以“仁”、“义”对抗战争,清朝理学家腐儒更甚。
          墨子有高超的军事才能,但也说“非攻”,只认可、支持被动消极的防卫战争。
          说来惭愧,《韩非子》我没看完,或许鹰派风格的韩非子对战争的态度会更积极吧。
          3.孙子所言的“道”和孟子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同,讲的是广泛的群众基础,正义性。和道家的“道”不同,不是战争的规律。“天”、“地”:外在天时、地利,自然因素,和道家的“天”、“地”也不同。“将”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个人能否决定战争的胜负?或说人对战争的影响。(请见下楼,很早以前写的一个相关的命题,欢迎讨论)。
          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前要通晓敌我双方军情。
          5.孙子要比儒家要潇洒的多,不会愚忠昏君,在孙子杀死吴王的两个爱妃来考验吴王阖闾是否值得辅佐时便可以得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可能是当时“士”阶级的一贯风格,“士为知己者死”。
          6.兵者诡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变化以迷惑敌人。
          7.谋定而后动,做好充足的准备。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0-10 23:32
          收起回复
            先进的超越对手代差的武器系统没有钱即经济强大是搞不起的 经济强大没有政治稳定强大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政治稳定经济强大只有人能做到 所以别提这类无知的问题好吗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10-11 06:00
            收起回复
              中国的诸子百家在研究战争的态度方面积极的居多 在主动发动战争方面持谨慎或者反对的态度居多 即使以积极进攻为主的孙子兵法 仍然特别强调慎战 至于对待正正义的战争 反侵略战争态度都是积极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10-11 06:16
              回复
                按照你的说法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武器系统的先进程度 我要说的是 决定武器先进程度的是经济强大 决定经济强大的是政治稳定强大 如果在战前的政治稳定经济强大上输给敌方 还有武器系统强大超越敌方这回事吗 敌我之间的战争在政治经济上已经分出胜负 武器系统比敌方低一两代 战场上必败无疑 这个必败无疑在经济落后方面就已经决定了 经济弱小没有钱就别想打赢现代战争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10-11 07:40
                回复
                  色情泛滥,也是服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10-12 18:20
                  回复
                    这个有味先收藏了有时间再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11-17 23:16
                    收起回复
                      顶一顶,lz怎么不更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11-19 21:53
                      收起回复
                        没更了?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11-20 11:31
                        收起回复
                          前三个星期很忙,看了书,没更。,今天才忙完。。之后补齐。

                          情犹未了缘已尽 此心独忆是卿卿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11-20 16:52
                          收起回复
                            《感悟》
                            1.说明战争对物资的巨大消耗,“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之前要做好后勤准备工作。在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光是美军就消耗611亿美金,可见一斑。
                            2.正是因为战争的巨大消耗,故而所以提出要速战速决,坚决反对持久战。久战必然导致军队疲惫不堪,国家物资不足。而后诸侯趁火打劫,导致国家衰亡。素有“帝国坟场”之称的阿富汗就令历史上的诸多强大帝国折戟。凡是在阿富汗干过一仗的大国都从此衰亡😂。
                            (虽然历史上侵略阿富汗的军队在兵力装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但其弱点也十分明显。首先,劳师远征,后勤供应不济,交通补给线长, 易受攻击,又无法就地筹措作战物资,难于支持长期战争;其次,对阿地形气候不适应,不熟悉山地作战,对阿人民的抵抗意志和各种困难估计不足,在实行外线作战时,对活跃于深山密林的阿抗英游击 队束手无策,处处被动挨打;第三,长时间作战使得士兵疲惫,士气下降。整日提心吊胆。)和孙子此处提到的持久战的危害完全符合。
                            3.指出战争对国内的物资消耗极为巨大,导致国家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百姓的赋税和劳役也随之加重。老子也指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以“兴天下之利”为信仰的墨子同样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墨子提出“非攻”,在此引用一下以前发的一个关于墨子的帖子。
                            (《非攻》
                            非攻表明了墨子对战争的态度,墨子认为战争于国于民有百害无一利。兴师征伐,祸国殃民。战争必废农时,危害了社会生产,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即便是胜者,表面上是以其为利,可夺得土地、城市、财富,但实际上反而危及自身。同时侵凌攻伐兼并别国,自己不劳动而占有享受别人的成果,这种行为是一种不劳而获的不义之举。这比偷人桃李瓜姜,窃人牛马金玉危害更甚,更应受到社会的指责和制裁。)
                            但墨子和孙子不同的是,墨子由此反对除自卫性质以外的一切战争。而孙子是充分考虑战争的消耗和战争胜利的收获,加以权衡,进而判断是否应该发动战争。
                            4.然后,孙子提出了解决战争巨大消耗的方法,即尽一切可能在战争中从敌方获得物资,通过奖赏获得敌方物资的将士,降服等手段俘虏在战争中保全甚至壮大自己。而降低从本国远距离运输物资的巨大消耗。
                            5.总结:战争应追求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情犹未了缘已尽 此心独忆是卿卿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11-23 14:48
                            收起回复
                              【谋攻】
                              1.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3.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4.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5.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6.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情犹未了缘已尽 此心独忆是卿卿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6-11-23 15: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