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吧 关注:9,820贴子:46,380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中国文化的特点:
(1)外在特点
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
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1楼2016-12-18 17:20回复
    明天继续更新`~~~


    2楼2016-12-18 17:20
    回复
      楼主可以做成word形式的,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6-12-25 19:27
      收起回复
        求楼主word!
        449628115@qq.com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2-28 23:11
        收起回复
          731840424传吗?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12-29 23:37
          收起回复
            求资料,谢谢楼主,dawn2013@qq.com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12-31 15:31
            收起回复
              446545330求发word文档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1-02 23:01
              收起回复
                第六章
                1.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
                2.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
                子和孟子。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
                3.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4.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代表人物墨子。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5.(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
                6.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
                7.经学: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
                8.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
                9.今文经: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后来才采用汉代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的,因此称为“今文经”。
                10.古文经:使用“古?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是从孔子旧宅的壁缝里发现和从民间获得的古文经书。
                11.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
                12.古文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
                13.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
                14.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
                15.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6.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
                17.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8.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19.(朱熹)集理学大成。
                20.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
                闽(朱熹之学)
                21.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22.朴学: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 “质朴之学”,简称“朴学”。
                23.乾嘉学派: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嘉学派”。
                24.(顾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
                25.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
                26.后人把王夫之的作品集结为(《船山遗书》),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
                27.四存之学:颜元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因反对书本上的学问,所以著述很少,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
                28.清代早期和乾嘉时期的朴学推崇(古文经),而晚清的朴学则重视(今文经),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


                10楼2017-01-03 21:11
                回复
                  1162217854@qq.com谢谢楼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1-04 14:05
                  收起回复
                    求Word文档 844809942@qq.com 楼主好人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1-06 23:07
                    收起回复
                      哇,楼主好棒,592756822@qq.com谢谢楼主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1-07 11:14
                      收起回复
                        第八章
                        1.释菜:旧时学校,在建校或开学之初,都要举行祭祀先圣之礼,“释菜”只供奉蔬菜,礼比较轻,
                        2.释奠:除蔬菜外,又供奉牲牢布帛,礼比较重。
                        3.(重农)和(重教)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传统特点。
                        4.最早把教育二字联系起来的是(孟子),(《孟子"尽心篇》)一文中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5.学校的发展:
                        夏代:庠、序、学、校。
                        西周:国学和乡学。
                        汉代:官学和私学。
                        隋炀帝:六学二馆。
                        6.(《劝学篇》)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7.束脩: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奉敬礼物。
                        8.明清国子监: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学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经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
                        9.明清国子监的学生分类:
                        (1)在京会试落地的举人,由翰林院择优选送入监就读的叫“举监”;
                        (2)从各地方学校中选拨入监就读叫“贡监”;
                        (3)三品以上官员子弟靠父荫入监就读的叫“荫监”;
                        (4)因监生缺额由普通人家捐资而特许其子弟入监就读的叫“例监”;
                        (5)外国留学生在监就读,称为“夷生”。
                        10.我国书院教育的三大高潮:
                        (1)宋初:统治者看到民办书院为政府解决了文化教育问题,培养的人才也有助于维护统治,所以从政策和物资两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出现了宋初四大书院
                        (2)南宋:官学腐败,州县学校有名无实,而兴盛起来的理学又需要宣讲的场所。这时,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相继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教学活动,并亲自讲课,各地纷纷效法,出现南宋四大书院;
                        (3)明代中叶以后:政治黑暗,科举腐败,一些儒学名士借书院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教育重又兴起。
                        11.宋初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另说: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12.南宋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13.历代书院都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基本教材是(《四书》)和(《五经》)。
                        14.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15.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
                        16.我国的家庭教育应该最早始于(西周)。
                        17.(孔子)是理所当然的家庭教育的鼻祖。
                        18.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家庭教育学专著。
                        19.家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20.清代民间小学的办学形式(蒙馆、家塾、族学)。


                        15楼2017-01-08 11:50
                        回复
                          1835895450@qq.com谢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1-09 09:53
                          收起回复
                            第九章
                            1.(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2.中国科举制度的特点:
                            (1)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的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
                            (2)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
                            (3)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的工具和奴仆。
                            (4)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3.察举:就是由公卿、列候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
                            4.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
                            5.策问:被察举的人,朝廷有时也要进行考试,方法是由皇帝提出政治或经义方面的问题
                            6.(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7.九品中正制:将被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通过品评,然后按等录用。
                            8.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
                            9.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
                            10.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科目,也叫“特科”,其内容也相当庞杂,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
                            11.生徒:参加常科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
                            12.乡贡:不在学校的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到京城参加考试,这些人称为“乡贡”。
                            13.三舍法:就是把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
                            14.(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
                            15.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院试、乡试、会试。
                            16.恩科:朝廷为了延揽人才,常在皇帝即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特别增加一次考试。
                            17.科举制度的流弊:唐:(1)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不在实际本领上下功夫 。
                            (2)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与试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观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比较正直的人往往屡试不中。
                            明清:
                            (1)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其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
                            (2)明清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
                            (3)即使是殿试,皇帝有时也胡乱取士,并不真正按确定的标准。


                            17楼2017-01-12 15:52
                            回复
                              求Word 710751904@qq.com 谢谢楼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1-12 16: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