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362贴子:1,146,324

回复:【论道】道德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五十八章: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2、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3、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大义:如何知万物之阴阳?德在快速壮大,道场中的阴阳之妙在修悟实践中可得。故不修不悟永不知道,无实践则不能验阴阳变化之理,也称实践是知天地、万物阴阳科学途径。
1、大德的阴阳之理,在道德之体实践中……取无为、不妄动,阴阳玄机可得。取欲、取强、取动,阴阳之理将失去。
2、福贵时侯灾难也快到了,灾难时候富贯也在润生,此喻为阴阳变化、互生、互克。
孰知(其)极: 谁知她的(其)玄机呢?(其)无正: 玄机就是取无,取无即是正。 正复为奇:正也是无,奇,有大效,是正确的途经。即取无是正确途经。
善复为妖:有为、欲望、妄动为善修。取以上称之乱道、离道、迷道称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人智慧大谜,称之固久。阴阳大义,守静生阴阳,阴阳静中德。
3、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圣人行事的准则,强大而无梭锋,弱小而不丢失其性,直言而不放肆,荣耀之光而不遭忌。
喻义:道德之体与万物融合统一、化一静守是知阴阳大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17-06-12 08:41
回复
    第五十九章:1、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2、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3、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4、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大义:修大道能预先知道万物、万事的发展结果?
    1、治理人间的万物、万事要像啬草一样,啬草对未来的事有提前预知的能力。
    啬草,生长在河水边,我老家(鹿邑县,老子故乡)称啬草为阴阳草。此草可预知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方法是拔一根草茎,使其从草上端分开。分以下情况:1、如勻均分开,预示今天、明天、后天皆有大雨。2、如分离不勻,一大一小,今天、明天有小雨。3、分离如差别大,则多是阴天。4、如分不开,一分就断(上端),则为晴天。
    孩童时经常玩,很准的。现在想其理,是阴阳草含水量或湿度不同决定。事情虽小,以其属性决定阴阳变化,预知未来事物发展方向,故一切都不可迷信。
    2、对事早知道是对万物更深层面(重积德)的认识,能知万物、万事的本元可解万难之事,面对难题可知他的始终,而且丝毫不差。
    3、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预知万物的超前能力本领,要建立正确的体系从而保存,有了方法善加存放才可长久不失。
    4、如何保存,道德之体根深固土坚实,称为长生久视之道。
    注:至此道的阴阳分三个层面:1、本吾阴阳,也是道初体的阴阳,也称无极之动,虽动对事无能效。2、德的阴阳,是道反之运动,又称太极。多指万物、五形之阴阳,始有效果。3、此章以后是天地之阴阳,是大道。又称天地大浑元,万物归一,天地大同。
    注:60章以后多是天地浑元的本质实践运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17-06-12 08:41
    回复
      第六十章:1、治大国若烹小鲜。2、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3、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大义:天地浑元阴阳生发和实践。道德之用层面更深,是道德经的精髓,是无的本质内涵。属人体意识、精神力运用的高度。
      1、修乾坤大道,犹烹小鱼。煎
      小鱼时,不能翻动太勤,翻动的多小鱼会面目全非。喻修大道,不可妄动,要把握好时机,时机就是阴阳之动。
      2、在道德之体天地阴阳实践中,则其鬼不神(多指自己的消极思虑,思虑也有质有像,吾正气超过它、强过它(称不神),故消极之虑(鬼)不伤人。不是神(思虑的影子,是消极力高级形态)不伤人,而是圣人(吾之浩然正气强大、可降服消极之思虑)不伤人,正气足故能压治邪气,正邪也是阴阳,是知人体阴阳调气血的杻机。
      3、积极的正能量和消极的负能量能达和顺,故不相伤。则大道阴阳(德)之理可知。
      达此天地万物阴阳自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7-06-12 08:42
      回复
        第六十二章:1、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3、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4、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大义:言道的大用
        1、道包含万物的奥秘。道保护善良的人,也保护不善良的人。
        2、好的言行可以提升人的荣誉。多做好的事情、可提升人的地位。人善与不善,没有丢弃的道理。喻义:有了条件能力,名誉、地位,以好的言论、美的行动可以获得。
        3、位立天子,尊贵至三公,拥有天下财富,行走坐着四马拉的豪车,不如进入大道。
        4、古时的大圣为什么如此重视此道呢?从不说,以求得到道的真理,犯了罪也可化解其灾难。故称天下的大器。
        喻义:知道了天地阴阳变化,可化解万难之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17-06-12 08:42
        回复
          第六十四章: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2、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5、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6、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7、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8、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大义:修道寄语
          1、事情在正常发展中容易掌握,困难、错误还未出现时容易采取措施纠正。物体太脆弱容易折断,太小的物体容易消失。
          2、道的修悟始于无,治理事情始于未乱之时。
          3、合抱的参天大树生于微小的种子,再高的楼宇始于垒土 ,行千里路程也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4、违反以上规律道则不生,求道太执着者则失去道。古之大贤取无为以自然而修悟,故道自生长。不强求道、顺其自然故大道不失。
          5、众多修道者多达于小成而失败,如慎重如修道之始的心境则都可修成大道。
          6、圣人学道的方法是无求、无欲、无思,不取强、不取妄、不取奢欲,大道可成。
          7、学不成大道的原因,是众人思虑太多造成的。
          8、修大道的途径要效仿自然之道,而不敢有为也。
          注:再言修大道的玄机,取自然之理不敢有为。极简、极易,但极少人能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17-06-12 08:43
          回复
            第六十五章: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2、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3、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4、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大义:言道德之理非世俗之言,世俗之理,是特殊的科学
            1、古之通道的大贤,不是使民聪慧,而是使其听话。民众难以治理,因其有智慧。
            2、因此以智治国,国家要发生混乱,不以智治国,国家稳定和平。
            3、这二句话有二种大义,是天地的大理。(一种是世俗之常理。二种是大道之理:民,特是道体万物。国,特指道德之母体)。能通道德之义是谓玄德。玄,道的本义。
            4、玄德之理太深了,太广大了,其理的高度与世理万物、万事之理皆相反。
            至此,道德之体大顺,天地万物阴阳可知,自可解万难之事。是通大道后的真实本领。此章的科学高度当今社会再发展100年也许能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17-06-12 08:43
            回复
              第六十六章:1、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2、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3、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4、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义:言道德阴阳的扭机,达此者玄机自现。下面言道多以世俗之理而喻道
              1、江海之所以成为百谷之王者,因为她的本性善于处在最低处,所以能成为百谷的王者。
              下面直接言道的本义:是天地之力的阴阳运用
              2、道德玄体阴阳的心主,调控其阴阳。阴要超阳,必调下。阳要超阴,必随其(阳)后。
              3、道体之阳在上而阴不重,阳在上阴不能过(害)。
              4、是道体阴阳交合通顺循环周行不息。因阴阳不对抗,不产生矛盾,故阴阳不发生抗争。是调理机病阴阳平衡的大理。
              注:通道自知,此天地阴阳之理跨步大。以前的内容贯通,方得其真,百试百灵。通道是条件,运用是其法,二者合而可大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7-06-12 08:43
              回复
                第六十七章:1、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2、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5、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大义:通道者自生三种本领
                1、天下都说我的道大,都不相信
                2、因说她太大所以不信。若信,久视入静极,道化微末、化光、道质极其细微。义:大即是微小,微小化一又是最大。大、小皆无形,是道德天地之实体故称大。
                3、修道至此,自生出三种本领,吾恃之保存之: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
                4、一曰慈:又称天地浑元之力,又称金刚之体。发现有危险,体自能知,身体机体瞬间生发强大的动势,以拒外物的伤害,此动是身体潜能的应激,由神意支配,效果超强。
                二曰俭:是心力强大之义。万物化无,视人如草芥,天下唯吾独尊矣。不畏强敌,才能克服大难战胜强敌。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德之长的运用,又称人体超速运用,光速运用。现称柔胜刚,弱胜强,是天地自然之理,运用神奇有效。特点:动后身先,我知敌,敌不知我。知对方任何阴阳变化,提前做好准备,制定谋略,至此方可百战百胜。是人体运动对外做功的极至之能(死)。大义可看易经六用。
                5、用天地浑元之力则能一战而胜。采取防守可永保不失。如遭遇突然的伤害,天地浑元力自生保护本体的能力。(此力是人体最原始的动能,道大成后人体最强大本能调动出来,以备不时之用)。
                注:通道者具有三种本领,也是验明道的真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17-06-12 08:44
                回复
                  第六十八章:1、善为士者不武。2、善战者不怒。3、善胜敌者不与。4、善用人者为之下。5、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6、是谓配天之极。
                  大义:以道德之体的修悟,可知天地万物属性,以其属性行阴阳之理。修道德何为?开发自己心性之大功,即心之力的运用。
                  1、善为土者不武:能精通道的精义者,多不以武力取胜。他已触通乾坤之理,已修至吞食天地之志。见事之表而知始终,丝毫不差。得天地之浑元,是谓持圆得阴阳杻机,知机则应变无穷,自生无穷之计谋。心即是刀枪,言即利器,攻心为上是谓大功。至此可运筹为幄,决胜千里之外,可百战不殆。毛主席有此高度。
                  2、善战者不怒:因为有取胜的把握故不怒。发怒者多露形犯体,形体之动由心生,心被对手看穿,鲜有不败者。发怒者多失去理智,无有章法,被人所乘,必败。发怒者多不知敌人的虑实(如知对方意图,胜负有我控制何需怒),另多由惧敌而发怒,惧敌一定会失败,其力必出尖、犯形。故善战者不怒。
                  3、善胜人者不与:这句话说了多遍,是道德阴阳的主要内容。又称柔胜刚,弱胜强,是无的运用。特点:我知敌,敌永不知我。纵敌有雄兵百万,我遁于无形,无迹可觅,有何危险。敌人一切行动我都提前知道,知其思,设奇谋,事未至,己先行,故敌必败。柔胜刚之妙在于事事取后、而实际占先,始终控制事态发展的主动权。毛主席游击战、运动战是此理,运用可谓出神入化,自能百战百胜。非小术, 实为天地阴阳之理。
                  4、善用人者为之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掌握权力,行事的准则要与众人平等,以平和的心态更能感动民众。特别对待有志之士,更是如此,他不为三斗米折腰,不会向权贵折腰,不向金钱折腰。只有用诚恳平等对待士子之心,降服其心,能助君大功。故用人(人才)者为之下降其心,用其力。还有另一层大义:人心不为主时,才可把对方看得通透。
                  5、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以上称守弱、守柔是谓德的阴阳玄妙,何义呢?就是用他人的力量,助己成功。知兵者用敌人之力(力是对方的心性,心性是暴露出的缺点,缺点也是敌之思产生的痕迹。我知其缺点(心力的表现形式),被我利用其力(思),古称为截心之法,对方一动,我必已知其心(是得道后自生的本须),能知其心,对方整体我已牢牢控制,胜负有我不由敌。
                  6、以上所言是天地万物之理,不是哪个人发明人,是先圣以实践发现的客观自然。得以上真义者,是谓(配天)得乾坤大道。
                  注:以上几点是通大道后,自明天地万物阴阳之理。至此高度,道德阴阳百用百灵,如有神助,但多与世俗之理相反,谓大道若反。她们是天地阴阳运用的重要纲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17-06-12 08:44
                  回复
                    第七十章: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2、天下莫能知、莫能行。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4、知我者希,则我者贵。5、是以圣被褐怀玉。
                    大义:道德之本极简、极易
                    1、我说的道德之理,极简单,很容易认识她,也很容易运用她。
                    2、天下万物万理没有不能知的,也没有不能行的。
                    3、言语有纲领,事情有主辅君臣。假如还不知无的玄妙,就是不知道我所说的。
                    4、知我道德真义者的人极少,真知我说者是谓得道。
                    5、 是以圣被褐怀玉。这句话有二层大义:
                    1、圣人穿戴与世俗同,而心智不同常人。喻,道德的本义是心智的修悟。2、言有纲领,道德经言语虽平常,其玄机在里藏,故要潜心修悟。
                    注:经言凡俗,真义内藏。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17-06-13 11:06
                    回复
                      第七十一章: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2、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3、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大义:道说出来的特点
                      1、知不知上:真知、道的本义(无的真知),称不知,不知是无知。无知喻义是无的真知,此为上(最好)。
                      不知知病:不知、道的本义(无的真知),此知为世俗之恒理,知恒理是谓病(偏离道德无的本义)。当代大师多言恒理,离大道十万八千里,可悲!
                      2、大道之言说出来像是神径病,病语是道言的特点。圣人没有病,他所言多似有病。
                      3、故言道者说话像有病,她正是道的真语。
                      注:道言似有病,道之理多与恒理相反。道是特殊的科学,物质己化无形之态,是质化的、是层面更高的内在客观规律,运动特点呈矛盾性,矛盾力是道的大内容,矛盾之学太大了。
                      反者道之动、大道若反,层面很高,是牛顿不懂的力学问题。
                      故老子之学是先圣牛人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17-06-13 11:06
                      回复
                        第七十二章: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2、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3、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4、故去彼取此。
                        大义:我之体化无融于道
                        1、喻天地大道万物(民)皆顺从听我调令,吾之精神力己壮大生成(大威至)。
                        2、我肉体化无(无狎)真吾合于道,不干扰道的生长(不厌)和发展。因为不干扰,所以真我才长生(不厌)。
                        3、通道的人(圣人),自知天地阴阳变化,而没有自己凡体。生命最可贵(爱),自己要舍去其体(贵)。舍,身体化无成虚空。
                        4、修悟至此、己身心发生质的改变,故舍掉以前的我,而取现今的吾。喻今吾更适宜融于道。
                        注:舍己忘我方入大道。多是道体的感味,故难言。虽像病语,内容很重要,层面很高,有多重道的含义,故要用心修悟、少走偏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17-06-13 11:07
                        回复
                          第七十三章:1、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2、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大义:言强弱的阴阳利害。主要是无的大理遵循依据
                          1、勇于敢则被杀,勇于不敢则生。(其义:是无的运用,柔弱的运用 ,参考68章,易经六用)
                          2、取强、取弱二者有利或有害的原因,天下没有人说清楚,谁知她的根本原因呢?
                          3、天知其原因。天地之大道(明道后可知其义,不是恒理),因不与外物争故能胜。天地无思利可融通万物。其态是自然之动,自然属性。与万物相交且能悠然处之。此译是纲领,内含太大、太繁锁,略……道成自知其天机。
                          4、天地大爱普度众生。大爱无疆,众生平等。用柔善则无刚不克。
                          注:此章能知,道德经真义得矣。柔胜刚的玄机,是天地言语,天地自然属性,能知一达一,一又能生二,道已大成。
                          此层面高度,我称之天地之思维 。不是神经病,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德国、曰本的大师深信不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17-06-13 11:07
                          回复
                            第七十四章: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2、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3、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4、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大义:道的玄机隐藏更深。也是修悟时最难克服的障碍,不攻克这一难题,大道不成。
                            1、有双层含义,以世俗之理喻道之大理。
                            天地万物不惧死。用一切言语、仁慈之法皆失效、不降服它,必生逆贼。道义:万物不死,道无法生长。故万物死是谓化生,不死不生,不毁不成。物死是道生长壮大的条件。
                            2、若使万物(死)化生,而有奇效者,我则用行师而杀之,用强力降不服,此旨多用于道中强敌。故要全面多角度辩证解决问题。用强虽不可取,但此问题、此高度、此点位用强可解此难,不得已而为之。
                            3、道体内顽固、强硬(司)的物质,用行师杀之(攻克),巩固顽硬物体周边的辅体也要杀(消除),目的使顽硬物体顺服,从而与大道物质同,同才可融通化为一元。行师之法等如天之大匠,大匠琢去盈余,而成无的大用。
                            4、道有无为、守弱而修成。大匠使强(此节)虽有大功,也生小害。(故不可长期而做,众人多不能辩,故又生新的小问题)。
                            如何消除小害,再返回修道之本,小害可消。大道万物皆死而为一元,道生祥和。修道过程善恶互转,以善为主,大善即是无为而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17-06-13 11:07
                            回复
                              第七十五章 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2、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3、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4、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大义:自己身心不能化空无,是多数人修道至此要解决的难题。
                              1、人民的饥苦多是各类税负太多,所以多生饥苦。喻不能得<道>的大知,是在道体中立的规矩太多造成的。
                              2、民难以治易,因为他懂的太多,故以难已治理。喻道中的物质还有自体的思想,执于个体之心、它必与大道有抗争,有争就不能圆融归一统,不统一则与大道相克,有克(矛盾)大道大全。
                              3、民不会轻易死(害怕死),是因为民对生命的爱护,太珍惜了,所以不会轻易死。喻道体万物各执己思,有思物则不能化无从于道,物有为(心)称不死,不死道不生长。
                              4、夫唯无以为生者(有改动),是贤于贵生。我所讲的无以为的大道中(不可为),物体还有体有心者,是修道者(贤)把她们思虑看的太重要了。
                              大义:恒物化虚无成道之体,本吾的肉身和思想也要化虚无融于大道。
                              此章是言:道中的万像万物(贤)也要再化虚空合于大道之旨。如大道中还有无为之思,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天地间万物万像化无同于光,才称德合于天地之心,达此道德之心修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17-06-13 16: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