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迄吧 关注:9贴子:463
  • 13回复贴,共1

(十三)心随智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修行心得:心随智走
更多随智走,於是烦恼也似乎愈来愈少。某些顾虑也随著年月而逐渐的消失,於是顾虑愈少,就愈能放手、放心去做某些事。


IP属地:天津1楼2018-04-02 18:48回复
    1、修行心得:心随智走
    2、修行心得:无欲之用功方式
    3、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4、梦中景像是什么眼看到的?


    IP属地:天津2楼2018-04-02 18:49
    回复
      1、修行心得:心随智走
      最近的修行重点,唉~~,似乎与10年前没有多大差异!
      人生,似如在走螺旋梯,虽然层层不同,但从最低层往上望,似乎都停在同一点上。
      若说自己的修行有差别,那就是定力多一些「而已」。
      现今所要说的,往回寻走,几乎可以找到相似的论点,这......就令人奇怪了,过去说过的,今日还要再说一次吗?
      嗯......这是有趣的问题:昨晚吃过饭,今日还要不要吃呢?


      IP属地:天津3楼2018-04-02 18:49
      回复
        心,它包含二大类,意识及习气。有时表现出没经过大脑的三毒反应,
          这是习气;有时纯粹是与解脱轮回无干的意识反应。
        智,纯粹无情的反应。对佛菩萨而言,则有依愿、随缘、了业的需求,
          明辨之后的决定,就属於智了。
        近来的行为,更多随智走,於是烦恼也似乎愈来愈少。人要做什麼事,有时会有很多的顾虑,例如怕所下决定会影响父母妻儿女的生活、怕所下决定会影响升迁...等等。但若顾虑消失了呢?
        因为有在用功,所以某些顾虑也随著年月而逐渐的消失,於是顾虑愈少,就愈能放手、放心去做某些事。
        这二日,我发了不少的新帖,有时自己私心是「懒」的去做,但又想想,安逸无法免我轮回,同时这些新帖子对某些修行中人解脱轮回有助益,最后还是勉强自己去打字贴文,因为,心须随智走!只是,不知这条路在今生能否走完?
        1楼2015-08-08 19:35


        IP属地:天津4楼2018-04-02 18:49
        回复
          2、修行心得:无欲之用功方式
          一楼空白
          1楼2015-08-05 10:49

          ◆ 欲是什麼意思?
            「欲」的白话就是「想要」。它也有另一个同音的涵意,就是欲下有心字之「欲」。
            什麼样状况是欲呢?
            简分理性与感性二方面。理性之欲,例如:好奇心。感性之欲,例如:七情六欲。
            分理性与感性,其实只是依欲的浓薄在分而已,它们的基础都能归纳至贪与痴的习
            性。


          IP属地:天津5楼2018-04-02 18:50
          回复

            ◆ 贪、受及苦
              贪(爱),是一种想要拥有的心态,於是随著就会发生「取、有」的行为与目的。
              「取」就是达到拥有所贪爱对象的行为。
              「有」就是经过「取」的行为,最终达到拥有之目的。
              在十二因缘法中,把贪(爱)称为「受」,因为已纳受身行、口行、心行的诉求,
              所以称为「受」。例如,眼看到漂亮汽车,心中就起了一个想要拥有的贪爱,於是
              就去执行拥有它的行为,这称为「取」,最后拥有时就称为「有」。
              但若不能取或取之后不能拥有时,会怎样呢? 最典型的反应就是痛苦!称为「求不
              得苦」。
              但痛苦不只这一个,有时在取的过程被障碍,於是厌恶那个障碍者,但又常常要碰
              面,碰面时又不能对他如何,於是产生另一种苦,称为「怨憎会苦」。
              还有一种无奈却又会发生之苦,称为「爱别离苦」。例如爱人病、死,当下心中就
              感受到痛苦难耐,受不了的人也就跟著去自杀了。


            IP属地:天津6楼2018-04-02 18:50
            回复

              ◆ 众生对无欲的反应
                虽然世间的方法千万种,但修行人因为知见正确,了知不想受苦,最简捷省事的方法
                ,就是直接舍欲,称为「无欲」。
                不过,吾人去观察一下世人的反应,会很有趣的发现,绝大部份人都了知苦,也不想
                受苦,但却偏偏不舍欲而受苦,奇怪吧?!
                如同我常譬喻的,前方地上有一污水坑,甲问乙说看见了吗? 乙答已看见。甲说能避
                开吗? 乙说能避开。但乙前脚踏出后才说能避开,后脚却又踏入污水坑中。难怪悉达
                多太子在菩提树下成佛时自云: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故,不能证得。」
                因为众生是这麼愚痴,即便我本人已知道这件事,却也仍在轮回中流浪,所以佛又在
                《圆觉经》中说:「众生颠倒」。
                众生为何颠倒呢? 简单来说,妄就是众生的根本,众生就是妄的一个表相。如同黄金
                是金碗、金筷的根本,而金碗、金筷是黄金的不同表相。
                因为众生是由妄所组成,所以它的根本就是「颠倒」、「爱取有」,所以众生虽然已
                知道有爱取有的结果,就一定有苦,但因为根本就已颠倒(不排斥,或无法拒绝)所
                以无法舍欲(拒绝继续爱取有),只能再受苦!


              IP属地:天津7楼2018-04-02 18:50
              回复

                ◆ 用功无欲之困难
                  无欲,主要是在感性断除七情六欲的意思。但实际上这却是一件麻烦的事!
                  用功无欲,其实就是在辨认什麼是轮回习气,或什麼是影响定力的因素,当能辨认时
                  ,因为已立志无欲,就能远离之。
                  但辨认什麼是欲,却是一件麻烦的事!
                  麻烦在於待人接物或独处时,自己已生却却不了知,因为有些欲是「习气」,它非常
                  、非常的微渺而难以辨认(成了潜意识的反应,所以难辨认)。因为没辨认出,所以
                  要用功断欲就难了,於是就跟著无量劫来的习气去了。若当下是中阴身(死亡后的一
                  个状态),就会跟著业感去轮回了。


                IP属地:天津8楼2018-04-02 18:50
                回复

                  ◆ 辨认自己的习气
                    辨认自己的习气,这真是很困难的事,而且每个人的习气,除了根烦恼与大部份随烦
                    恼之外,还有很多随烦恼或渺小习气各各不同。
                    对於习气辨认的最典型范例,就是阿罗汉毕陵伽婆蹉被恒河女神向佛告状的事件。事
                    件起於毕陵伽婆蹉过去几百世都是婆罗门(富贵人家),所以有傲气,於今世虽已断
                    了三毒根烦恼,但却还留有余习,於待人接物时,不审细节,直接称恒河女神为「婢
                    女」,而女神也是众生,当然就不爽,於是向佛告状。
                    为何阿罗汉还有这种余习呢? 这是因为二乘阿罗汉主要是断三毒根烦恼,而不在断
                    除余习,所以於一些细节上,就不会去注意「对方反应是否会烦恼」这事之上,注意
                    看禅宗语录,很多记录都有上述的弊病,因为这些禅宗上师证境不如佛,或不如某些
                    果地菩萨,所以常说:「因缘不在此地」,要求行者另寻上师。
                    所以,整个事件说起来,就是圣者本身证境不足,还没有走到把余习断除的阶段。
                    那麼,吾等仍是凡夫的修行人认知到上述状况时,又该怎麼办呢?
                    我个人也只能说:「尽力而为」。


                  IP属地:天津9楼2018-04-02 18:51
                  回复

                    ◆ 习气有哪些?
                      要谈这些反应,必然是「遇到什麼习气,就怎麼反应」的话题。而能谈的习气,也只
                      能是我本人用功时所遇到的,但不代表其它人也会遇到同样习气。
                      首先,贪瞋痴三毒的根烦恼应该是每个人都能辨认的(若辨认不出来,那麼您可能不
                      适合用无欲的顿修方式)。
                      随烦恼又有多少个呢? 我个人建议有缘人一定要去读《百法明门论》,里面有说明众
                      生共同都有的根烦恼、随烦恼,若见闻者的习气没被记载,那就是个人特有的。

                    ◆ 无欲顿修
                      打坐要入禅定,它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具有「一心禅支」,所谓一心,就是专一心志
                      之意思。
                      什麼叫做「一心」呢?
                      例如,专心做事时,别人是拍您肩膀说:「怎麼叫您三次都不回应」。
                      其实,您当下不是不回应,只是根本没听到。在这过程中,有些人是有听到,只是一
                      时反应不过来所听到的声音之意义(事后回想才发现自己有听到,这就是入定人还能
                      闻磬出定的原因),有些人是真的没听到(入定人若没闻到磬声,就会被视为涅盘,
                      肉体就会被火化,例如八仙之一铁拐李,就是这种状况)。这种没听到就是所谓的「
                      凡夫定」。
                      入比较深禅定之前,最好要养成闻磬出定的习惯,不然要有心理准备肉体被火化的结
                      局。


                    IP属地:天津10楼2018-04-02 18:51
                    回复

                      回复(1)4楼2015-08-05 13:25
                      纠错字。原文:要用奢「摩他法」。纠正:要用「奢摩他法」
                      很有意思,2楼一篇文章竟然消失了......
                      阅前4楼帖子之前,建议先去参阅虚云和尚的「参禅的目的」开示
                      =>
                      5楼2015-08-05 13:28另请有缘人再参考一篇学佛基本知识,含佛的「修三摩地,先断心淫」的清净明诲。


                      IP属地:天津12楼2018-04-02 18:52
                      回复
                        了解妄之后的执行无为法,才是重中之重!末法时代的人,理解能力相对古人而言比较强,但笃行能力反而减弱,我自己就是典型的范例。所以,悟佛知见之后的断惑执行(笃行)就变的非常重要!2015-8-5 13:36
                        6楼2015-08-05 17:43
                        吾人看佛经时,常会看到有意思、具有启发性的经文。「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的经文,与断三毒就能证阿罗汉果的「贪嗔痴」,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两回事,却又都指向同一果证,到底要如何去理解、整合这二个说法呢? 《下续》
                        2015-8-5 17:55回复:
                        「妄想」是属於意识领域,加「生死」二字,应该也还是妄想,仍属於意识领域。那麼「执」 著之执,是否就是习气而不是意识(意识活动也能算是习气吗?这值得讨论),若是习气那就应属於「痴习」,那麼这两回事到这里就能整合了。所以,重点在於 「执」生死妄想之「执」,而不在於妄想本身。《下续》
                        2015-8-5 18:01回复:
                        不过,佛又在《楞伽经》上开示:「分别尔炎识灭,是名涅盘」。而分别尔炎识就是意识的别名,那麼,岂不是断意识也同样可证阿罗汉果。若是的话,上述我的帖子说「执生死妄想」的关键是在「执」之上,而不在於「妄想本身」(与意识无关),这样说来又不对了。那麼,《下续》
                        2015-8-5 18:04回复:
                        可否把它理解成「执」「妄想」就会令意识活动,不执妄想,则意识就不活动而灭了呢?
                        有时候,佛经的翻译差了一个字或不同翻译者之不同用辞,就会令经文意义不同,拜读佛经还真是切、磋、琢、磨呀~~


                        IP属地:天津14楼2018-04-02 18:53
                        回复
                          4、梦中景像是什么眼看到的?
                          梦中使用的是独头意识。它的特性是以末那识为意根,内执第八识相分为法尘。
                          梦中并没有前五根,也不会产生前五识,所以梦中景像并没有眼可看到。整个过程是由第八识相分当景像,由末那识当意根,根尘相触而领受梦是真的,於是梦中独头意识就起作用,若当下忽然醒觉,还留有独头意识所遗的记忆。那麼,这个人就会说「我梦中见到xxxx」之类的话。
                          若说梦中有眼可见,这是错误说法。若一定要给个什麼眼去定义它,就必须在五眼之外,多立一个「眼」义,例如「梦眼(梦中独头意识)」。位置等同肉眼(清明之五后或五同缘意识)。
                          16楼2015-08-06 20:17


                          IP属地:天津15楼2018-04-02 18:53
                          收起回复
                            梦若不是图像,那所唯(谓)的‘’眼‘’怎么看?
                            18楼2015-08-06 20:40: 蝙蝠也没有眼,它又是怎麼飞行,怎麼辨认食物的呢?
                            所谓的看、闻、嗅...等,功能,是指吾人以某一个根器,能辨认相应此根器的振频之谓。眼根,其所应的色尘有一定的振频,所以有光谱出现;耳朵也是相类状况,所以有声谱出现,余类推。这个某振频被眼所看到的现象,在睡梦中时《下续》
                            2015-8-8 15:48回复: 由於早已经种於第八识心田中,只是被翻了出来,所以会有再一次被误执为「我看到了xxx」,而
                            xxx则是之前已发生过的事件。或,我看到○○○,而它是之前未曾发生的事,它产生的原因,则是「见识」已养成「末那识人我执习气」,於睡梦中,「触及」业力流转所翻起的相分之结果《下续》
                            2015-8-8 15:55回复:
                            如同清醒时,眼根看到烟生起,於是自己告诉自己:「我看到烟」。眼之所以能有「看到烟」的认知,也是由已养成的人我执习气(末那识本身,成为意根)「触及」第八识变相所产生之烟(色尘)之结果。


                            IP属地:天津16楼2018-04-02 18: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