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吧 关注:24,624贴子:209,545

回复:陈氏家族大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氏“三尧”上源简析
陈氏“三尧”,系指北宋初名中状元,位至将相的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3兄弟。其上源,历来争议较大,有说出自南陈义阳王陈叔达(以下简称叔达说),有说出自南陈南郡王陈叔澄(以下简称叔澄说),有说出自南陈后主陈叔宝(以下简称叔宝说),有说出自南陈宜都王陈叔明(以下简称叔明说)。总之,对“三尧”之上源。众说纷云,莫衷一是。2006年以来,原本入谱陈叔澄家谱的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市的一些“三尧”后裔,对其家传有“游古裔谱载其先世汝嘉留有遗书,其文有‘认异族为族属’之语”为据,对“三尧”上源叔澄说产生质疑,并提出“叔达世系可能是‘三尧’的真正世系”的叔达说观点。
关于“三尧”上源,虽正史无载,但可从正史中知道他们父子4人活动的年代在五代末至北宋初的80年左右时间里。根据流传至今的北宋名人王举正、晁说之、欧阳修等撰写的碑文资料以及《宋史·陈尧佐传》,要认定“三尧”上源,必须同时符合以下2条史实:一是五世以上为河朔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市,下同)人,或河朔博陵(今河北蠡县)人,二是父省华,祖父昭汶,曾祖父诩,高祖父翔。此外,比“三尧”活动晚30年左右的北宋名人司马光,于北宋熙宁七年五月,为湖南茶陵陈氏叔达公后裔家谱所作的序言中,曾认定“三尧”出自陈叔达。这条族史资料亦可做参考。根据上述北宋时的历史资料和传世代龄,现就我知道的各地“三尧”上源家谱世系,简析如下:
一、“三尧”上源叔达说(5种)
1、湖南省资兴市总工会陈述仁家谱载:顼--叔达--明德(徙居博州)--谟--谏--桂--翔--诩--昭汶--省华--“三尧”。其中,顼生于公元528年,省华生于公元939年,顼至省华时空411年(下同),传世9代,平均代龄45.5年。虽然代龄偏大,但符合“三尧”五世以上为博州人和上四代世系名讳的史实。窃以为,此世系可作为认定“三尧”上源时参考。
2、北宋熙宁七年(1074)五月司马光《茶陵陈氏子珍公家乘记》:顼--叔达--重德--烈--禄--运--潜--宝--珣--选--元--适--公仁--子玙--省华--“三尧”。其中,顼至省华时空411年,传世14代,平均代龄29年。虽然代龄较为合理,但与“三尧”五世以上为博州人和上四代世系名讳的史实均不符。不过,在陈尧佐去逝30年时,司马光认定“三尧”出自陈叔达这个较早史料,仍可作为认定“三尧”上源时参考。
3、重庆市永川区陈代贤编义门(叔明)陈氏谱(该支陈氏300年前,由广东韶关迁居永川、铜梁等地):顼--叔达--贤德--仲奇--商--嶷--诩--绍--昭汶--洪谟--延祚--希与--省华--“三尧”。其中,顼至省华时空411年,传世12代,平均代龄34.25年。不但代龄略偏大,而且与“三尧”五世以上为博州人和上四代世系名讳的史实均不符。不过,值得参考的是,义门陈氏谱仍将“三尧”列为叔达之裔。
4、湖南祁东陈德寿、重庆铜梁陈彰模、四川南充陈精权谱载:顼--叔达--明德(徙居博州)--仲奇--商--峻--翔--诩--昭汶--省华--“三尧”。其中,顼至省华时空411年,传世9代,平均代龄偏大,但符合“三尧”五世以上为博州人和四代世系名讳的史实。同时,四川南充的“三尧”之裔,至今仍认叔达为上源。因此,以上世系可作为认定“三尧”上源时参考。
5、湖南省资兴市总工会陈述仁谱载的另一种世系:顼--叔达--贤德--仲奇--商--岿--翮--绣--浩--孺--洪漠--延祚--希与--省华--“三尧”。其中,顼至省华时空411年,传世13代,平均代龄31.7年。虽然代龄较为合理,但不符合“三尧”五世以上为博州人和四代世系名讳的史实。
以上第1、第4两种“三尧”上源叔达说,基本与北宋王举正、晁说之、欧阳修、《宋史·陈尧佐传》、司马光等提供的“三尧”上源历史资料相吻合,应作为认定“三尧”上源时参考。
二、“三尧”上源叔澄说(3种)
1、湖南省石门县九渡水乡农机站干部陈建教谱载:顼--叔澄--坊--谓--祥赐--渊伊--文遁--伯方(可能是“万”)--元和--翔--诩--昭文--省华--“三尧”。其中,顼至省华时空411年,传世12代,平均代龄34.25年。可见,代龄只是略偏大,符合“三尧”上四代世系名讳的史实,但‘三尧“五世以上各代居地不详。
2、河南新郑市陈正法《新郑陈代谱》载:顼--叔澄--砚--天章--福--江--访--谓--祥赐--渊伊--文道--伯万--元和--翔--诩--昭文--省华--“三尧”。其中,顼至省华时空411年,传世16代,平均代龄26年。可见,代龄只是略偏小,与“三尧”以上四代世系名讳相符,但“三尧”五世以上居地不详。
3、广西平乐县陈振连《中华江南陈氏源流总谱》载:顼--叔澄--砚--坊--谓--祥赐--渊伊--文遁--伯万--元和--翔--诩--昭文--省华--“三尧”。其中,顼至省华时空411年,传世13代,平均代龄31.7年。可见,代龄较合理,与“三尧”上四代世系名讳亦相符,但“三尧”五世以上居地不详。
以上3种“三尧”上源叔澄说,均因“三尧”五世以上居地不详,与北宋王举正等名人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和《宋史·陈尧佐传》不完全吻合。
三、“三尧”上源叔宝说(1种)
广西平乐县陈振连《中华江南陈氏源流总谱》另载:顼--叔宝--深--纶--益--仲道--轩--信--有才--诏--达--孟--敬仲--省华--“三尧”。其中,顼至省华时空411年,传世13代,平均代龄31.7年。可见,代龄较为合理,但“三尧”五世以上居地不详,亦不符合“三尧”上四代世系名讳的史实。
四、“三尧”上源叔明说(1种)
河南省郑州市陈瑞松先生《陈姓》附载:南陈宣帝顼之六子陈叔明,因避隋乱,隐松岭,生二子:志高、志能,志能适居阆中西水,生子有德,有德以下十五代便是“三尧”。其中,顼至省华(“三尧”之父)时空411年,传世16代,平均代龄26年。可见,不但代龄略偏小,而且“三尧”五世以上居地及上四代世系名讳均不详。
综上所述,窃以为“三尧”上源叔达说,特别是其中第1和第4两种传祚世系,由于与北宋流传下来的“三尧”上源历史资料基本吻合,且有北宋名人司马光和义门支谱旁证,因而有一定的可信度。不足的是平均代龄偏大,其中当有漏代情况。至于“三尧”上源叔澄说、叔宝说及叔明说,因情况不十分了解,暂不能确定其可信程度。
以上仅供“三尧”后裔认定其上源时参考。


IP属地:江苏154楼2019-06-12 19:25
收起回复
    抚州
    金溪陈氏
    陈姓为主的村有:秀谷镇严良陈家村。左坊镇陈坊、陈家、客路村。琅琚镇祝坊、陈河、何家畈、塘畲岗、山土旁
    陈姓,祖籍河南颖川,金溪陈姓皆尊陈旺为始祖,其先由中原避迁泉州,转江州庐山,再定居德安太坪乡常乐里,被称为江州义门陈。其后裔肇基金溪的有十余支,其中迁入较早的有:陈廷佑,绍兴乙丑(1145)进士,抚州同知,乐金溪山水而卜居县城,其后裔分迁严良、客路、关王等地。陈友德于元末从南城北门迁至塔下陈家,陈光七从东乡麻溪陈家迁陈坊积,至今繁衍到20代。


    IP属地:江苏162楼2019-06-12 21:35
    回复
      上饶
      上饶三清乡陈氏
      在清朝顺治末年、康熙初年,从闽南沿海泉州各地开始有闽南人,陆续迁徙到江西上饶三清山下定居。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渐渐与家乡失联。虽然,失联200多年,但仍保留着家乡闽南的方言和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始终不忘一件事——寻根。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生活在三清山下的陈氏宗亲终于找到了自己失联的祖地安溪的亲人。
      东南网3月26日讯(通讯员 陈正永 本网记者 谢玉妹)彩旗飞扬,鞭炮齐鸣;杀鸡摘鸭,共祭祖宗……
      近日,在安溪祥华后洋,小山村迎来了2015年最热闹、最高兴、最难忘的喜事——来自江西上饶三清乡的陈氏宗亲与这里的陈氏宗亲共同祭拜祖先。
      “失联了200多年,今天我们终于找到自己的根了。”在祭拜现场,来自三清乡上西坑村的陈至朗、陈正府、陈正强、陈正永和双溪口村的陈中述不无激动地说,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是从这里迁徙到三清山下定居的。
      江西三清山风景区是全国闻名的道教圣地,三清乡上西坑村就位于风景区边上。
      “在那里有近3万多的闽南人,大都是在清朝顺治末年、康熙初年从闽南沿海泉州各地陆续迁徙到那定居的。”今年88岁的陈至朗介绍,陈氏祖先也是在那个时候搬到江西的西坑、八仙洞、双溪口等村落的。
      刚搬到三清山的那些年,每到过年,陈氏先人都要徒步翻山越岭到福建老家祭祖。“那时,每次来回要花一个月时间,那种艰辛就不言而喻了,可见先祖的一片孝心。” 陈至朗说,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渐渐地与福建老家失去了联系,到最后完全失联,而家谱里面的记载却只是简单的寥寥数语,“只有大概什么时候、从安溪迁往等字以及先祖的字号等简单记载”。
      “我们一定要寻到我们的祖地,回乡谒祖。”此后,陈氏的历代子孙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小时候就听父亲说要到福建老家寻根谒祖,可是终因交通不便不能成行。” 陈至朗说,自己20多年前,也试着写了一封信寄往福建老家,却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虽然如此,但陈氏后人并没有因此灰心,还是不断地向人打听福建老家的音讯,“离乡不离祖,为了让历代子孙记住自己是闽南人,我们至今仍保留着闽南方言和风俗习惯”。
      同西坑的陈氏后人一样,安溪祥华后洋的陈氏宗亲也在寻找这些外迁的族亲。“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西坑的陈氏可能就是我们失联200多年的宗亲。”安溪祥华后洋村的陈添全说,于是,去年12月,自己就与其他宗亲一起赶到西坑村,“通过家谱的比对,明确了西坑、八仙洞、双溪口等地的陈氏家族的根是福建省安溪县祥华乡后洋村”。
      “我们和福建老家联系上了!”那一天,那一刻,这个喜讯就像插上了翅膀,立即在三清乡陈氏族人中飞快地传递着,尽早回乡谒祖成了他们的心愿。
      今年1月18日,应福建老家宗亲的邀请,陈至朗一行5人终于来到安溪祥华后洋谒祖。
      “我们到达后洋已是中午时分了,立即受到宗亲们的盛情迎接。除了带我们拜谒了祖先在这里开基的老宅以及宗祠外,还为我们特意杀猪宰鸭,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陈至朗说,一进入到后洋,就感觉特别的亲切,虽然,已经离别了200多年,但相同的血脉、共同的祖先基因,让大家丝毫没有任何的陌生感。
      “我希望我们两边的子孙后代要多多走动,千万不要再中断联系。”再要返回江西前,陈至朗拉着安溪宗亲们的手不无期望地说着。


      IP属地:江苏163楼2019-06-12 21:36
      回复
        芜湖
        陈为当地第四大姓
        鄙人尚未对当地陈氏家族考证
        蚌埠
        寻根:
        听父亲说我的家乡在无为,爷爷是克字辈,父亲是孝辈,我是先,下面是恩。奶奶在父亲8岁时去世,父亲很早就随爷爷到银屏山下姑奶家生活,1941年,父亲参加新四军七师,现在在蚌埠居住。寻找陈氏家族在无为哪里。拜谢大家,顶贴。谢谢大家帮顶一下
        同口陈氏家族
        元末明初,北方因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荒,人口骤减,大片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当时明朝政府为巩固边防,大兴农业垦荒政策,从当时人口稠密的山西省大举移民至河北、山东等地。移民规模之大空前,远远超过如今十年前的三峡大移民。同口东陈奉先祖亦于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由山西省洪洞县小兴州历尽艰辛,迁徙本地,扎根繁衍生息。世代传说,先迁同口者系奉先祖侄辈,觉同口此地田肥水美,可安居乐业,于是捎书一封邀请叔叔奉先祖迁此地谋生。叔侄相聚,叔东侄西分为两院居住,故有东陈和西陈之说,又因东二世与西一世辈份相同,同口村便有了“多一世不如少一世”的笑谈。奉先祖来同口因为是被侄儿捎书信一封邀请到本地,故东陈在最初整续家谱时,以来由“捎书”二字谐音,立东陈堂号为“绍述堂”,西陈立为“槐荫堂”,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奉先祖有三子:英、鸿、彝(即二世祖),此后多子多孙,故东陈从二世祖起分为三大支:伯支(长支)、仲支(二支)、季支(三支)。如今长支已繁衍到25世,季支尚有16世,老生子落大辈由此可证。
          如今留存同口陈姓族人约有8千人,是全同口村一万余人的最大姓氏家族。陈氏族人血性侠义、勤勉睿智、重德修善,与本村韩氏家族、刘氏家族、贾氏家族、魏氏家族及闫、李、张、王、杜等世代友好,互通姻缘,共同组成庞大复杂有着千丝万缕血亲与表亲的同口乡亲人。
          六百余年间,陈姓族人食天地之精华,享民生政策之天恩,人众已难以统计。更有能者族人因各种原因外迁繁衍发展,遍及华夏乃至海外。近者如北蒲口、高楼、小庙、梁村,远者有容城、延福、任丘、石家庄韩村、北京、天津、蚌埠、东北,还有台湾省等地方。这真是一根同脉,共同践行中国富强梦。
          陈氏族人亦如其它族人一样,流淌着自强自立的血脉,六百余年间,名人辈出,人才济济。明清时代光是科举重榜者就39人,分别产生在第六世到十六世祖。十六世陈金鼎曾任雍正年间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是族人的标榜。民国年间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调元出自同口陈氏家族,风云几十年,出生入死,从一个家丁到一名上将,期间的辛酸可见一斑。陈调元显达不忘家乡父老,多次资助家乡。他重视教育,在同口亲手创办了安新县第一所民办中学(有县史可查),培养了了许多精英人才,著名作家孙犁先生都曾在那时任过教师,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骨干,让同口曾在三十年前享有“半朝官”盛誉。他的故居“陈调元庄园”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磨砖对缝,细致古朴,深宅大院,对称大气,三层院落,明暗有序。如今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文物。陈调元也成了外人了解同口的招牌人物。
          陈氏族人睿智聪颖,爱国守法,能担大任。建国六十余年,有家谱记录的县处级以上的官员干部有16位,其中,省部级的有12位,县处级的有4位。如今在党中央市场经济的倡导与发展中,涌现了一大批陈氏治富带头人,他们或在北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创立了庞大资深的建筑公司、水产营销网络,或在家乡依托地利人和创办实业,如与旭日毛毯、裕达毛毯齐名并让乡里称誉的银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还有鼎盛一时的立影天线厂。
          世居同口的陈氏族人志存高远,十分注重血脉传承。先后有族人领袖数次修续家谱。据族谱记载,九世祖登三家境殷实,抱负远大,德高望重,率先建树“绍述堂”,为一脉相承的陈氏家族立下丰功伟绩。1954年,族谱重修,理事成员,费尽心血议定了后世儿孙入谱名字的排列次序:“建--立--新--中--国”,延续至今,五字排列接近用完,可是新社会变革,族谱一度搁置近五十余年,无人问津。血缘正统初陷危机。有道是家国天下事,治国先治家。同口陈氏一批企业家与文化老人运筹了两年,最后在陈兴元的率先发起下,2010年正月,在陈德修家设立陈氏修谱办公地,历经月余收集、外调、整理、编排的繁琐工作,失修五十多年的安新县同口村绍述堂陈氏家族世系图终于更新、完善并印发成册。修谱中,经多次征求族人意见,最后议定并通告:“安--定--发--展--昌--盛”六字为后世子孙续谱命名排列次序,不得任意改动。陈氏家族经考证,刻树元始祖奉先、二世祖英、鸿、彝碑四块,于同年清明节在陈氏老坟举行了祭祖立碑仪式。2011年起,陈兴元等族人又多方筹资购建陈氏祠堂,只因投资巨大,目前只是买下机台老煤场地一块。


        IP属地:江苏167楼2019-06-13 18:10
        回复
          淮南
          淮南陈氏
          淮南陈氏简介
          1、大通上窑镇陈氏
          郡望:颍川郡
          颍川郡:战国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阳翟(今禹州市)。辖境相当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长葛市等地,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等。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隋朝设颍川郡,治颍川县(今许昌市市区)。唐朝改颍川县为长社县,改颍川郡为许州。从此颍川不再作为地名存在,甚至原颍州之名也归属了颍水下游的原汝阴郡(郡治汝阴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宋时,在此建颍昌府,之后基本称许州。
          堂号:明继堂
          堂联为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
          上联典出舜之后妫满,周初封于陈,春秋陈国,建于颍川(今河南淮阳)。
          下联典出东汉朝时期的陈寔。陈寔(104-187),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桓帝時,做過太丘县令,人称“陈太丘”。据《后汉书·陈寔传》记载,汉桓帝时,陈寔任太丘长。他理政有方,秉公办事,心地厚,善于以德感人,深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在陈寔的教育与影响下,他的六个儿子都很贤德,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长子纪、四子谌,与寔世称“三君”,作为封建道德的典范,而“图像百城”。
          陈寔中平四年卒,年八十四,“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制蓑麻者以百数”,并刻石立碑,谥“ 文范先生(文为德表,范为士则)”
          据上窑陈氏介绍:迁始祖于明代景泰年间(1453—1457年)从山东青州老鸹巷迁入。由于战乱,陈姓祖谱、木制总牌位均毁于战火,造成家谱缺损,仅存十三世“天”字辈,十三世以上祖先无法追叙。现有人口两千人左右。
          上窑陈氏世系辈份:
          13世 天 ,
          14世 万、玉 ,
          15世 锦、家,
          16世 道、传、宝、竹、金,
          17世 如、善、凤、鸿、云,
          18世 守、世、继、文,
          19世 中、维、国,
          20世 华、太、德、永、思 ,
          21世 志、民、明,
          22世 正、诗。
          2003年新修《上窑陈氏家谱》时续二十字辈:
          义冠仁昌浩,长立吉伟同。
          新建兆耀春,贤良孝敬隆。
          2.、大通洛河陈氏
          郡望、堂号、迁淮时间不详。
          有“国”字辈
          3.、九龙岗陈巷子陈氏
          郡望、堂号、迁淮时间不详。
          有“扩”字辈
          4、安成下陈家陈氏
          郡望、堂号、迁淮时间不详。
          有“传”字辈
          5、孔店乡东拐陈陈氏
          郡望、堂号、迁淮时间不详。
          字辈:
          修家怀国。
          6、凤台新集镇陈巷子陈氏
          郡望、堂号不详。
          人称“藕塘陈”。据《颍上古今》载:元末,红巾军起义于江淮之间,元军铁蹄所至,洗杀一空。民间流传:劫后县西仅有七户营(七户一个村庄);县北仅有七里叶(距谢桥七里);县东仅有藕塘陈一人。
          即陈氏满门被杀得仅有一人躲在藕塘里幸免于难,后蕃衍陈氏一族。
          新集镇陈巷子陈氏系颍上藕塘陈陈氏的分支。
          字辈:文学治家(孝)希,景冠士义中。
          7、凤台县城北乡陈家圩村陈氏
          郡望、堂号、迁淮时间不详。
          有“国”字辈
          8、寿县安丰镇陈氏
          郡望、堂号、迁淮时间不详。
          字辈
          多(绍)广善德芳
          9、寿县古楼陈氏
          郡望:不详
          堂号:不详
          字辈
          雷泽恩波远,立山福履同。
          多文传后续,作善继前功。
          10、寿县安丰塘陈氏
          郡望:不详
          堂号:不详
          据说祠堂在安丰塘水管处。
          据传与堰口陈氏、隐贤陈氏、迎河大店的军套陈家是一家。
          字辈:
          友善(多方)传学良。


          IP属地:江苏169楼2019-06-13 18:20
          回复
            铜陵
            鄙人尚未对当地陈氏家族考证
            安庆
            安庆海口洲分支族谱
            本陈氏安庆海口洲分支于清朝(年号不详)由江南(长江南岸現池州市)搬迁而至,据长辈曾经讲述,祖辈是由江西省顺江而下落脚安庆长江南岸,我分支祖辈搬迁至海口洲后,早期以渔业为生,之后用土石垒起高墩建房定住,随着长江沿岸泥土淤积而围堰兴田,进而捕鱼、农耕兼得。
            字辈:天赐世家,学顺英贤,正启开昌,永有大德(得),定国安邦。


            IP属地:江苏170楼2019-06-13 18:27
            回复
              黄山
              三元堂陈氏
              该支派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东海大村陈姓支派发展而来。又因在东海时就隶属“三元堂”陈氏,故该支派又称“三元堂”派。据长支陈家河(莒南县壮岗镇陈家河村)《陈氏族谱》序载:“祖当元末遭变由东海代村兄弟三人暨堂兄弟二人度海而西居赣之陈家旦头莒之陈家夹河与此陈家庄系胞兄弟堂兄弟一居兰之富家庄一居赣之门楼河。”
              据该支派长支2008年春修谱时新编的《三元堂陈氏家族长支祖史大事记》记载:《三元堂》陈氏家族是当今全国五大姓氏之一。陈氏家族起源于东周列国时期。《通志》载:周武王灭商后,将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太昊之墟陈(今河南淮阳),建立诸侯国陈国,立都于宛丘,并将长女太姬嫁给妫满为妻。妫满谥号胡公,人称胡公满,是我们陈姓的开山鼻祖。至公元前478年陈国为楚国所统一,其子民便以其国名“陈”为姓,即为陈氏。据我国历史学家何光岳考证,陈氏后来又衍生出田、袁、胡、陆、费、饶、王等七十余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大姓。自妫满封陈,君王代代相传,十世孙陈完,字敬仲,因内乱逃避至齐国改姓田,于是又建立田齐国,到二十五世孙田建时,被秦始皇所灭,但灭姓未灭族,建长子升仍姓陈,次子桓改姓王,三子轸逃至楚国,后做丞相,封为颍川侯,因此被称为陈姓的开山始祖。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陈氏家族人丁兴旺,宗支繁昌。在历史上曾创下十五代不分家、聚族三千九百余人的千古佳话。后奉宋仁宗旨意由义门进行大分家。吾始祖梯公上封“三元堂”堂号后,与四位兄长松公、柏公、槐公、檀公(他们仍用义门堂堂号)一起,带领族人逐渐北移,后定居江苏东海一带。到洪武元年,因战乱灾荒,梯公率三元堂族人又继续北迁。吾先祖铎公带其弟铨公、钏公及两位堂弟锦公、钰公兄弟五人,背祖传石佛十尊,皇赐“三元堂”滚龙谱一宗,定居于此。但当时朝纲规定凡直系亲人不能聚居一处,于是长支居莒南陈家河(原名陈家庄);次支居赣榆陈家旦头;三支居莒南东夹河;四支居赣榆门楼河;五支居临沂罗庄高都办事处前后坦村(原临沂付家庄)。距今已有630余载,繁衍二十八代。历代不忘先祖之德,牢记祖训,以义为本,以忠为德,与国与民,功不可没。
              该支派陈氏,随着世系的发展、变化,人口发展很快,已成为莒南陈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分布本县及各地的该支派陈姓有:
              1、长支陈家河支族分布: 山东莒南壮岗西村、壮岗东村、壮岗前村、桃花峪一村;江苏赣榆县于家沟村、窦家沟村、董家沟村、围子村、陈朱邑村、潮口村、海头村、石桥西村、仲家园、滕官庄、陈家湖、石埝、徐福、西斗岭、秦沙、高家村、马台,垤上……
              2、次支陈家旦头支族分布: 黑林镇陈旦头、大赤涧 、坪上、王家道村峪 、莒南:高庄、 壮岗、 辛店子、 班庄 、河东村……
              3、三支东夹河支族分布: 莒南县:洙边镇:东家河、西夹河、陈连坡、山里、 草沟 、高榆 、胡家岭、 相沟 、陈临沭 、谷家岭。 莒县:大许家庄、 桥头 、良家店子、 陈石门、 庄河北、 秦玉柱 、石桥大 、部南 、土龙头、 南甘霖、 十子路、 王庄 、黄山 、板泉 、张连坡 、界首、 杨庄 、韩家岭、 安子窝、 西花沟、 西刘村 、午阳 、河里 、前湖子、 赵坊前 、李家岭、 八间屋 、张寨子 、小程子河、 黑林、 接庄 、横山子官庄、 陈沟子 、陈洪双、 杨家庄、 陈高岭 、介河子 、芦草沟 、夹山、 鸡墩、 青湖 、草场 、陈闫庄 、沃土、 店头……
              4、四支门楼河支族分布: 门河镇陈庄村、陆瓦沟村、赵圩村、东芹湖村、季瓦沟村、刘河头村、海州北大街等处,城头镇城头村、竹园村、汤元岭村、刘沟村、居庄村、城里村、吕河埃村、桃花峪村、下庄街、沭阳、湖家村、新浦区小道口村、岭房村、老庄村、东海牛腿河村、临沭镇邢管庄村、东丁旺村……
              5、五支前后坦村分布: 薛庄、付庄、陈家旦头庄、兰山区南庄……
              该支派行辈用字原初为:17世以前的谱系都已经失落无从考证,正常使用而且比较统一的是自18世开始:
              复、振、家、声 (兴、洪、茂、兆),(平班辈)
              学、惠、迪、吉 (庆、效、葵、兰),(平班辈)
              长、发、其、祥 (秀、云、繁、现)。(平班辈)
              至1990年春天,该支族四大支派(当时五支尚未找到,2007年底修谱时才联系上)重新修订族谱,鉴于以前行辈用字太少,而族发展又很快,所以又适时修订了新的供今后六十代人使用的行辈用字,自30世“统”字开始统一使用统字命名,新定派语为:
              统承宣世志 立令久贤明 忠厚恩义远 绪传松竹旺
              仁正善助国 文武本安邦 智礼良友和 荣尚运平昌
              展英树奇伟 庚通举康壮 瑞言怀宝增 凯扬金华堂
              三元堂陈氏
              二十二世孙 庆炜
              2014年1月29日 整理
              三元堂陈氏世次再考
              2014年2月5日、6日,本人就三元堂陈氏世次进行了初步考证,并按照陈国世次接续江州义门世次,之后再接续三元堂陈氏梯公往后的世次,初步推断出松柏槐檀梯五位先祖是江州义门先祖兢公的后裔,从陈姓受姓始祖胡公满往下排世次,松柏槐檀梯五兄弟为胡公满的第九十世孙。2月7日下午,江西省九江市的义门陈氏宗亲研究会专家陈月海宗亲来电话与我交流家族历史有关情况,并就排世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期间陈月海宗亲提出,按照传世规律每代间隔28年往下排世次,时间上与传代世次基本上没有什么出入。由于时代环境不同,即使时间上出现三五年或十年、二十年的误差,所排世次也是可信的,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晚上,我又对先祖的迁移时间与传代世次进行了再次考证,研究发现,5日、6日的推断只是按照家谱记载的世次往下接续排世次,却忽略了兢公与松柏槐檀梯五位先祖时间上相距521年的时间差。也就是说按照每代间隔28年的传代规律来计算,松柏槐檀梯五位先祖之前失载了17代先祖的历史,历时约521年,所缺的时间为北宋后期、元、明初到明中叶的时间,期间先祖的历史出现了空白期。目前,尚无家谱记载与历史依据。
              如果按照每代28年的间隔时间计算,兢公至松柏槐檀梯五兄弟先祖世次上相隔18世。也就是说,兢公至松柏槐檀梯之间相隔18代,松柏槐檀梯是江州义门迁出来先祖的第8代孙,松柏槐檀梯的先祖至兢公之间又相隔了10代。如果时间上限从兢公中举的公元985年算起,下限从家谱记载的前明中叶算起,明朝自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明朝共历时276年,家谱记载松柏槐檀梯五位先祖自明朝中叶迁来江苏与山东南部郯城一带地区居住。276年除以2得出前明中叶为公元1506年,这样时间上与门河陈庄光绪三十四年创修的家谱记载时间比较吻合,陈庄光绪三十四创修的《陈氏家志》记载,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先人避难入海东边地称当路的时间接近,相差5年的时间,时间上比较可信。同时也补上了北宋、南宋、元、明初之间的521年时间差距。
              沭阳义门堂陈氏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创修的家谱记载:“予族发源江西兢公,祖籍颍川,派分义门,由前明中叶八世祖性坚公(柏公,字性坚)爱沭之山水,始迁至沭阳之东乡陈家集止居焉,迨今四百余年,书香未绝。”如果按照家谱柏公迁居沭阳的时间前明中叶即(公元1506年)前后,往前至兢公中举的时间公元985年,之间相距1506减去985即相距521年,521年再除以28年,结果是18.60代,也是说,兢公至松柏槐檀梯相距了18代或19代。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沭阳创修的义门堂陈氏族谱记载柏公是8世祖,按此推断,柏公往前尚有17世先祖,时间约为521年。如果把兢作为沭阳义门堂与三元堂陈氏一世祖,公迁三兄弟为二世祖,之后还缺少8世先祖。从而推断出,松柏槐檀梯是兢的第18世孙。兢公是胡公满的第83代孙,从兢公往下依次下排18代,松柏槐檀梯五位先祖是陈姓受姓始祖胡公满的第100代孙。松柏槐檀梯五位先祖的世次顺家谱记载的世次累加即可,所得数字即胡公往后所排的传世世次。如三元堂陈氏世次:梯公是兢公的第18代孙,三元堂陈氏把梯公作为一世往下排世次,茂字辈是20世,兆字辈是21世,庆字辈是22世。总的世次从胡公满依次下排世次,目前,赣榆县三元堂陈氏门河陈庄的茂字辈是119世,兆字辈是120世,庆字辈是121世,孝字辈是122世。之后,依次接续世次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时间上出现20年至30年的误差,也就一个世次的出入,问题不大,且符合每代28年的传世时间规律。梯公往下排的世次,截至目前的22世与23世,每代间隔时间为21.77年,都符合家谱记载的传世时间规律。
              以上皆是根据家谱资料记载的时间,结合江州义门家谱记载的时间与世次所推断的结论,不做定论,希望陈氏宗亲共同研究,最后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从而为今后排世次作出参考。本人学识水平有限,请同宗爱好家族历史研究者批评指正。
              三元堂陈氏二十二世孙 庆炜 谨考
              2014、2、8


              IP属地:江苏171楼2019-06-13 18:29
              回复
                插个
                江苏东海、灌云、沭阳陈姓的来龙去脉
                我们陈姓先祖是从山东郯城迁到此的,来时的先祖为松、柏、槐、檀、梯、季文、邦太。
                大太祖松公已在灌云考序。
                二太祖柏公在沭阳,祖坟在陈集庄西田里。
                三太祖槐公在安徽,失考。
                四太祖檀公在东海考序。大陈墩:明朝末年义门陈氏陈檀公由山东郯城迁入。现支系遍及苏北东海、灌云、沭阳、灌南、响水、滨海一带,人口逾2万人。陈檀公墓地现安葬于大陈墩村,有初葬时碑文可考(引自百度义门陈氏)。
                五太祖梯公在赣榆县考序。
                季文、邦太在沭阳繁衍后代。
                我们沭阳只序柏公、季文、邦太三个太祖。柏公从郯城迁到韩山西石灯,后迁到陈集,从陈集分支分门,按《金、木、水、火、土》分,也就是按《东、南、北、西、中》分支分门。其东门分居灌云龙苴板桥;南门分居吴集,南小陈庄;北门、西门分居韩山北陈庄、丁庄官田、章集、小店、杨培庄等地;中门分居陈集。季文、邦太分居庙头、大柳、扎下等处。后小支组分散居处就更多了。
                (引自—义门堂-陈氏族谱、海灌沭陈氏四修族谱委员会1996年版)
                苏北鲁南地区的三元堂陈氏 该支派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东海大村陈姓支派发展而来。又因在东海时就隶属“三元堂”陈氏,故该支派又称“三元堂”派。据长支陈家河(莒南县壮岗镇陈家河村)《陈氏族谱》序载:“祖当元末遭变由东海代村兄弟三人暨堂兄弟二人度海而西居赣之陈家旦头莒之陈家夹河与此陈家庄系胞兄弟堂兄弟一居兰之富家庄一居赣之门楼河。”
                据该支派长支2008年春修谱时新编的《三元堂陈氏家族长支祖史大事记》记载:《三元堂》陈氏家族是当今全国五大姓氏之一。陈氏家族起源于东周列国时期。《通志》载:周武王灭商后,将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太昊之墟陈(今河南淮阳),建立诸侯国陈国,立都于宛丘,并将长女太姬嫁给妫满为妻。妫满谥号胡公,人称胡公满,是我们陈姓的开山鼻祖。至公元前478年陈国为楚国所统一,其子民便以其国名“陈”为姓,即为陈氏。据我国历史学家何光岳考证,陈氏后来又衍生出田、袁、胡、陆、费、饶、王等七十余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大姓。自妫满封陈,君王代代相传,十世孙陈完,字敬仲,因内乱逃避至齐国改姓田,于是又建立田齐国,到二十五世孙田建时,被秦始皇所灭,但灭姓未灭族,建长子升仍姓陈,次子桓改姓王,三子轸逃至楚国,后做丞相,封为颍川侯,因此被称为陈姓的开山始祖。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陈氏家族人丁兴旺,宗支繁昌。在历史上曾创下十五代不分家、聚族三千九百余人的千古佳话。后奉宋仁宗旨意由义门进行大分家。
                吾始祖梯公上封“三元堂”堂号后,与四位兄长松公、柏公、槐公、檀公(他们仍用义门堂堂号)一起,带领族人逐渐北移,后定居江苏东海一带。到洪武元年,因战乱灾荒,梯公率三元堂族人又继续北迁。吾先祖铎公带其弟铨公、钏公及两位堂弟锦公、钰公兄弟五人,背祖传石佛十尊,皇赐“三元堂”滚龙谱一宗,定居于此。但当时朝纲规定凡直系亲人不能聚居一处,于是长支居莒南陈家河(原名陈家庄);次支居赣榆陈家旦头;三支居莒南东夹河;四支居赣榆门楼河;五只支居临沂罗庄高都办事处前后坦村(原临沂付家庄)。距今已有630余载,繁衍二十八代。历代不忘先祖之德,牢记祖训,以义为本,以忠为德,与国与民,功不可没。
                该支派陈氏,随着世系的发展、变化,人口发展很快,已成为莒南陈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分布本县及各地的该支派陈姓有:
                1、长支陈家河支族分布:
                壮岗西村、壮岗东村、壮岗前村、桃花峪一村;赣榆县于家沟村、窦家沟村、董家沟村、围子村、陈朱邑村、潮口村、海头村、石桥西村、仲家园、滕官庄、陈家湖、石埝、徐福、西斗岭、秦沙、高家村、马台,垤上……
                2、次支陈家旦头支族分布:
                大赤涧 坪上王家道村峪 莒南 高庄 壮岗 辛店子 班庄 河东村……
                3、三支东夹河支族分布:
                西夹河 陈连坡 山里 草沟 高榆 胡家岭 相沟 陈临沭 谷家岭 莒县大许家庄 桥头 良家店子 陈石门 庄河北 秦玉柱 石桥大 部南 土龙头 南甘霖 十子路 王庄 黄山 板泉 张连坡 界首 杨庄 韩家岭 安子窝 西花沟 西刘村 午阳 河里 前湖子 赵坊前 李家岭 八间屋 张寨子 小程子河 黑林 接庄 横山子官庄 陈沟子 陈洪双 杨家庄 陈高岭 介河子 芦草沟 夹山 鸡墩 青湖 草场 陈闫庄 沃土 店头……
                4、四支门楼河支族分布:
                陈庄村、河东村、陆瓦沟村、东芹湖村、赵圩村、季瓦沟村、刘河头村、海州区、城头街、竹园村、汤元岭村、刘沟村、居庄村、城里村、吕河埃村、桃花峪村、下庄街、沭阳、湖家村、新浦区、小道口村、岭房村、老庄村、东海牛腿河村、临沭镇邢管庄村、东丁旺村……
                5、五支前后坦村分布:
                薛庄、付庄、陈家旦头庄、兰山区南庄……
                该支派行辈用字原初为:17世以前的谱系都已经失落无从考证,正常使用而且比较统一的是自18世开始:
                复、振、家、声 ( 兴、洪、茂、兆 ),
                学、惠、迪、吉 ( 庆、效、葵、兰 ),
                长、发、其 、禧、祥 ( 秀、云、新、春、贵 )。
                至1990年春天,该支族四大支派(当时五支尚未找到,2007年底修谱时才联系上)重新修订族谱,鉴于以前行辈用字太少,而族发展又很快,所以又适时修订了新的供今后六十代人使用的行辈用字,自31世“统”字辈开始统一用字命名,分别为:
                统承宣世志 立令久贤明
                忠厚恩义远 绪传松竹旺
                仁正善助国 文武本安邦
                智礼良友和 荣尚运平昌
                展英树奇伟 庚通举康壮
                瑞言怀宝曾 凯扬金华堂
                二十二世孙 庆炜
                2014、1、8 整理


                IP属地:江苏173楼2019-06-13 18:31
                回复
                  滁州
                  滁州陈氏族谱全椒赤镇曹埠
                  家族堂号:和谐堂
                  安徽各地市陈氏的字辈分
                  安徽枞阳县白湖乡观音阁地区(现在被改称公塥街道)”楼坊陈氏宗谱“陈氏字行:
                  荣华富贵,(中间记不得了)家传孝友、世守忠良(后续)。家谱最后一次修订到”孝“,后面没有续谱。
                  安徽怀宁陈氏字行:
                  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安徽合肥陈姓字行:
                  义信复象假类,传宗惟孝友,华国在文章。
                  安徽霍邱临淮陈字行:
                  仁义道德华,忠孝传家帮。
                  插个
                  陈友谅后裔在阳新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害怕陈友谅后裔危及到自己的统治,便将陈友谅儿子陈理流放高丽国(今朝鲜半岛),将陈友谅父兄等软禁在自己的老家安徽滁阳(今安徽省滁州市),另一方面,朱元璋对陈友谅其他后裔采取了屠杀政策。陈姓许多人受到牵连,陈友谅后裔被迫改名换姓,隐藏起来。为了避开朱元璋的屠杀,陈友谅后裔中的一支,改姓柯氏,与部将王、吴和谈三家逃居鄂赣交界的兴国州(今湖北省阳新县)。陈友谅后裔生衍繁息,到万历年间,人口突破万口,成为当地的大姓。虽然陈友谅后裔在湖北省和江西省播迁甚广,江西省瑞昌县、修水县、武宁县等都有陈友谅后裔,但阳新县始终是陈友谅后裔活动的重要集聚区之一。
                  在阳新,陈友谅后人继承了先人的职业,以捕鱼为生,常年在富水、长江、网湖等湖泊河流捕鱼。他们捕鱼技艺高超,性格豪爽,还捕杀扬子鳄为食。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记述了陈氏后裔这一习性,“猪婆龙产于江西,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或猎得之,则货其肉于陈、柯。此二姓皆友谅之裔,世食婆龙肉,他族不敢食也。”由于长期遗留下来的军人作风,陈氏后裔有着与众不同的豪迈性格和独特气质,富有武力,稍壮便能搏击虎豹,轻生好斗,即便是同族之间也常有争斗。陈友谅后裔拒缴赋税,匿藏罪犯,不服明朝管制,近三百年被视为大患,曾有人建议在阳新县和瑞昌县交界处设县专门管理陈友谅后裔,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施。
                  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帝自缢煤山,清军入关,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抗清活动,南方也先后建立了弘光、隆武等小政权。陈友谅后人柯抱冲与忠于南明政权的何腾蛟联合抗清,自立为王,以陈珩玉为帅,袭杀武昌同知张梦白,驱逐阳新境内清兵,分兵江西武宁、瑞昌等地,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鄂赣交界处的封建统治。柯抱冲凭借阳新县地理优势,安营扎寨,反复与清兵周旋,十日之内与湖广总兵柯永盛连战八次,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柯抱沖、陈珩玉等慷慨就义,大量陈氏后裔被俘杀,据点也被摧毁。
                  陈友谅后裔为什么会选择阳新县作为逃避地并在那里繁衍生息呢?无疑,这与阳新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着莫大关联。
                  阳新战略地位优越,水陆路交通便利。阳新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东北与武穴、蕲春隔江相望,西与通山、咸宁两县接壤,北与大冶市毗连,东南与江西省瑞昌县、武宁县分野,是鄂东门户,是鄂赣分省交界处,陆路交通相对便利。阳新处于长江南岸,航运畅达,顺流而下即通九江、南京等地,溯流而上便直抵武昌、荆州。同时,阳新水系发达,富水河水量充沛,阳新境内长度近100千米,加上龙港河、三溪河和荻田河等水系汇入富水,水运交通十分便利。同时,阳新处于幕阜山脉,北麓有后垴山、大德山、石角山和父子山等四大山群,大小山峰达400余座,林业资源丰富,是良好的栖身之所。良好的水运条件、丘陵山地地貌既有利于陈氏后裔栖身,也有利于躲避明王朝的追捕,为家族的繁衍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
                  阳新县湖泊众多,水产资源丰富。阳新县有“百湖之县”之称,富水河以北有网湖,富水之南有上巢湖、牛湖、郝矶湖、舒婆湖等,还有氵韦源口湖、海口湖、菖湖等,水域面积大。阳新湖泊盛产鲤、鲫、鲢、鳊、虾、鳖、龟等,水产资源丰富。而陈友谅是渔家子,擅长捕鱼,陈友谅将士多以水兵为主,不少也是渔民出身,驾船技术高超,“用多桨船,疾如风,昼夜兼行江湖”,陈氏后裔继续保持了这个传统。阳新湖泊多,陈氏后裔捕鱼技术高超,两者完美结合,无疑保障了陈友谅后裔的物质生活,有了立足之本。
                  虽然陈友谅后裔在清初遭到重创,还是有一部分存活下来,当前作为阳新大姓的柯姓和陈姓可能有一部分人就是陈友谅的后人。陈友谅墓在武汉蛇山南麓,在中华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得到修葺,是武汉市唯一一座封建帝王陵墓,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昨天是那么容易被人遗忘,今天阳新县陈氏和柯姓很多人都不了解陈友谅后裔在阳新的活动,也不知道陈友谅墓就在武汉。如果可以,去武汉陈友谅墓前凭吊祭拜,无疑是纪念先人最好的方式之一。


                  IP属地:江苏174楼2019-06-13 18:33
                  收起回复
                    阜阳
                    颍上陈氏
                    陈为当地第三大姓,陈县东北陈家桥、东南陈家大圩陈姓至1943年有500户,县东旗杆台、陈家屯陈姓400余户,县东北东圈门、县北西圈门陈姓300余户,县东叶井孜、县西陈家瓦房陈姓300余户,为元、明前之土著。


                    IP属地:江苏175楼2019-06-13 18:36
                    回复
                      亳州
                      亳州陈氏
                      陈抟辞世二十二年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赵恒亲登华山云台观,拜谒陈抟画像,御览陈抟著作,第二年又亲临亳州拜谒“太清宫”和“希夷故里”。
                      宋时,为了纪念当时皇帝对陈抟老祖的参拜之恩,亳州陈氏家族遂集银钱,在亳州城南十二华里陈抟出生地陈庄东头营建“陈抟观”。民众称它“陈祖庙”、“陈仙庙”。农历十月十五日,是历代相传的陈抟老祖生日,每年在他生日时当地逢庙会,方圆数十里民众纷纷前来赶庙会烧香拜祭。
                      在这里唱大戏,表演鬼会、杂技一连数日,热闹非常,平时每逢“初一”、“十五”前来烧香祷告的人络绎不绝。
                      千余年以来亳州民众都以陈抟老祖为保护神。
                      当你参拜陈抟老祖时,不论从正面,还是从左右侧面,他慈祥的眼睛透出神光都在看着你。
                      有几句名谚,耐人寻味:
                      走进陈祖庙,庙会好热闹。
                      好人自得好,心亏别祷告。
                      只要作了恶,有祸躲不掉。
                      行善与作恶,到头终有报。
                      只有陈祖爷,最要存公道。
                      陈抟家乡亳州,广泛流传着很多劝人行善积德,使人改恶从善,救苦救难有关陈抟的仙话。
                      安徽亳州发现清康熙年间陈氏家族墓志
                      2016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发现清代墓志两合,青石质,方形,惜篆盖已遗失。通过对志文的考证,墓志主人为卒于清康熙年间的陈梦玉和陈弘量父子。陈梦玉,字崑吾,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享年六十六岁;陈弘量,字阔如,生于明崇祯八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享年六十一岁。陈氏父子墓志铭分别由曾任德安府(今湖北安陆)知府的梁碧海,以及天长籍进士董之燧撰写,详细记载了陈氏家族出自江苏句容,为官于安徽颍上,归隐至怀远县荆山,定居于安徽亳州的迁徙过程。陈姓一族志文记载者,除一人不可考外,共计11男5女,绵延六代。且陈氏先祖“挈妇将雏”的迁徙之路,适值明季连年兵燹,从中亦可感受到当时的艰难困苦。志文还反映了陈氏子孙虽未显达于仕宦,但所结交与嫁娶的对象,均为当世的士人儒生,这对于考察明末清初的士人交往提供了实物资料。另外,陈氏父子卒年不一,但两合墓志均刻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即陈梦玉之子弘量的卒年,从志文中“卜葬”一词推断,这应当是陈弘量死后,卜地迁葬的缘故。
                        不仅如此,墓志的发现对佐证或补充历史文献,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如康熙三年(1664年)析湖广省为湖北省和湖南省,陈梦玉墓志铭的撰文者梁碧海书写的官衔,即有“湖广省德安府”字样;其他如河南省兰阳县到兰考县的地名变迁,在志文中亦有所体现。对于陈弘量墓志的撰文者董之燧,据《江南通志》记载:“(康熙)五十五年,御史董之燧疏请统计丁银,按亩均派。”虽然户部议以“相沿已久,未便更张”为由,将董之燧普行摊丁之议搁置。但因有此一议,广东省于当年被允许将全省“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分摊征收”,拉开了全国性摊丁入地改革的序幕 。除此之外,志文误将陈梦玉的生年“明乙卯年”,写作“明己卯年 ”,以致父子二人年龄舛错,成为释文过程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徽文)


                      IP属地:江苏178楼2019-06-14 17:53
                      回复
                        巢湖
                        寻根:
                        我是安徽巢湖的,我的曾祖父辈份光,祖父辈份明,父亲辈份玉,我是仁,我就是想知道我们是陈氏是哪一个分支,还有没有族谱记载,再往后是什么辈份。之前的是什么?
                        请问谁知道在无为陈氏家族地址吗爷辈是克,父辈是孝,我是先辈,下面是恩辈。我奶奶是姓董。很早我父亲8岁时奶奶去世,爷爷因为家境困难到巢湖银屏山下姑奶家生活。父亲给地主家放羊。1941年参加新四军七师。现在在安徽蚌埠居住。请问有谁知道我的老家是哪里的,陈氏家族在无为哪里。谢谢
                        安徽无为皇陈忠义堂雁行: 大忠为德, 克效先恩, 永传世习, 宏业常青, 敬思祖训, 佑启贤明。


                        IP属地:江苏181楼2019-06-14 18:04
                        回复
                          马鞍山
                          鄙人尚未对当地陈氏家族考证


                          IP属地:江苏183楼2019-06-14 18:08
                          回复
                            山东
                            陈为山东省第八大姓
                            济南
                            陈为当地第八大姓
                            天桥陈氏
                            明代以前,五龙潭畔居有陈姓。清同治年间,“瓜王庄”(今陈家楼),居有陈姓。


                            IP属地:江苏184楼2019-06-14 18:12
                            回复
                              东营
                              鄙人尚未对当地陈氏家族考证
                              德州
                              德州市南七里铺陈氏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新华街道于官屯社区曾有七西、七中、七东3个行政村,在明清时期合称南七里铺村。村名来源于过去的驿传制度,此处因设有驿站且距城七里,故作驿站名称呼之。解放后为便于管理,人为分成3个行政村,并按中东西方位取名。现如今,3个行政村又合并建立了三七社区。这个社区的前面是岔河,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彻底根治运河水患,而沿陈公堤修建的泄洪河道,于宁津县的大曹镇处与减河并流。南七里铺村不仅历史长而且故事多。陈氏家族曾是这个村的名门大户,家族中自然有说不完的故事。
                              先祖随运河粮船来德
                              陈氏始祖陈聪一,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由浙江嘉兴府的秀水县随漕船来德州做粮食生意,落籍德州城南七里铺。三世单传,四世陈璞时家道渐丰。五世陈良弼时,家庭更加富裕,已经成为德水巨族,并开始注重对子孙的文化培养,逐渐成为书香门第。六七世族姓繁衍,户大丁多,科第发迹,贡举蝉联,文武博士弟子指不胜屈,成为重望盛族。六世传人陈诏官山西平遥县知县,使该家族迈进仕宦和文化世家行列。七世时有男丁6人,分传为四大支派。至八世九世,已是门无布衣,为力学勤业之家。
                              南七里铺陈氏家族到清末共传至18世,明清两代考出举人2人,贡生22人,太学生14人,秀才(廪膳生)8人;实授官职9人,包括知县3人,州判1人,千户2人,教谕、训导2人,吏目1人。德州地方史籍收录的其家族人物有七世沁源知县陈希夔、八世举人陈钟英、十世举人陈启沃以及贞妇陈张氏、陈李氏、陈吕氏等6人。
                              陈氏家族的后人目前已繁衍至3000余人,除大部分生活在德城区范围内,已分布到淄博、河北、天津、北京、台湾等地。
                              “两世亚元”托起文化世家
                              八世陈钟英和其孙十世陈启沃,分别考中顺天府顺治八年(1651)和山东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第二,被时人称为“两世亚元”。陈钟英与陈启沃祖孙两人虽然都考取了名次靠前的举人,但遗憾的是均未能继续考取进士,也没有通过大挑而出仕做官,他们并没有为家庭经济带来任何好处,只是为家族增添了耀眼的荣誉。
                              陈钟英为南七里铺陈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字幼仲,顺治八年(1651)举人。父亲陈希夔明末官山西沁源县知县,但家庭经济并不富裕。明清鼎革之际的甲申年(崇祯十七年,1644),陈钟英作为官宦后代被大顺德州知州吴征文所考掠,虽然逼饷不成,但人却差点被折磨而死。陈钟英为人本分,一生与兄同爨(不分家,在一起生活),其接人应物,虽农夫贾竖必待之以礼。
                              陈钟英诗学成就甚高,是清初德州诗坛的活跃人物之一。史载他乱后南游,作《舟中吟》,声名轰动一时。宋弼《州城余闻》说:“陈孝廉钟英游池阳(即今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区域),赋《舟中吟》一卷,卢(卢世傕)谓之曰:‘乃有风霜高洁、萧萧肃肃之致”。程先贞录其诗与赵仲启合集曰《二仲集》,集中收录陈钟英诗作7首。民国《德县志》和《陈氏族谱》均收有陈钟英《秋日登城西楼》诗。另外,程先贞的《海右陈人集》中有陈钟英所写的序言。
                              陈钟英之孙陈启沃,是陈氏家族的十世传人。民国《德县志·耆英》记陈启沃:“字和衷,雍正乙卯(雍正十三年,1735)拔贡,是年乡试第二名。性情豪迈,文章高挹,群言为峩山(孙勷,号峩山)先生之高徒。峩山甚器重之。其祖钟英,顺治丁亥(顺治四年,1647)拔贡,辛卯(顺治八年,1651)顺天乡试第二人。两世亚元,祖孙联芳,乡里荣之。著有《碧梧诗草》行世。 ”


                              IP属地:江苏188楼2019-06-14 18: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