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和利己主义者谈道德是可笑且徒劳的对牛弹琴
张文清老师在教我们受教育的重要性时,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经典故事:
一个记者采访大西北的放羊娃,问他:“你为什么放羊不上学?”
放羊娃:“赚钱。”
记者:“为什么赚钱?”
放羊娃:“娶婆姨(老婆)。”
记者:“为什么娶婆姨?”
放羊娃:“生娃。”
记者:“为什么生娃?”
放羊娃:“让娃放羊。”
后来看见有人改编这个段子:
一个记者采访学校里的学生,问他:“你为什么上学?”
放羊娃:“考清华。”
记者:“为什么考清华?”
放羊娃:“考上清华找个好工作,娶老婆。”
记者:“为什么娶老婆?”
放羊娃:“生孩子。”
记者:“为什么生孩子?”
放羊娃:“让孩子考清华。”
我被第二个段子惊得一身冷汗,虽然知道是虚构的,却被它暴露出来的可怕现实深深震撼了。后来一想,叶智超和这个段子高度吻合。叶智超无疑是崇拜强权的,不然都不会是那副奴性十足的嘴脸了,他就吴非口中所谓的“敢于肆无忌惮地展示粗野”且不以为意的教师。对于这个嘴脸,吴非是这么描述的。一次他开讲座时,台下一个嚣张跋扈的领导不顾会场礼仪打电话,对着电话那头骂骂咧咧嗓门高亢。吴非写道:“对此我一直很不解:为什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常有这样的粗鄙的人在掌握权力,这对教育的伤害有多大啊。教师们说,他平时更粗鲁,目中无人,从来不怕出丑的。我说,未必,越是这种人,奴性越足;要是来个级别比他高的领导讲话,你看他敢不敢在台下接电话或是离席上厕所,保证装孙子,尿在裤子上也不敢离开的,坐在那里拍巴掌能把手掌拍肿。”没错,读到这里,我想起的又是叶智超,为吴非精妙的总结拍手叫好。中国社会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强权崇拜文化,直至今天也没有退散消失。我们这个时代对名校文化的极度崇拜亦是如此。名校占据了大把大把好奇的目光,耗用了庞大的社会资源,很多师生因为不身在名校而被选择性失明的观众忽略。师院一位教我的老师相熟已久,某一天听闻他是北大毕业的博士。我突然被吓了一跳,细细一想,才惊讶地发现我自己也在被这套全社会趋之若鹜的名校崇拜文化的陋俗支配,重要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学历这样的身外之物。吴非认识很多在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培智学校、工读学校默默无闻的老师,一位培智学校的老师告诉他教学生“1+1=2”要花足足两个月,而有的老师已经在那里工作了足足22年!22年啊!春去秋来,22年足以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都为人父母有牙牙学语的孩子了,他们还在那里,多少生来不幸的孩子在他们那里得到了难得的关怀和爱!读到这里,我止不住地为他们的伟大而热泪盈眶,我相信吴非老师写下这段文字时也是饱含着对这些老师的敬意和激情的:“他们才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在教育中表现出的人道精神,会让‘抢生源’的名校无地自容。”读到这里,我想起的仍然是叶智超,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和在教育中表现出的人道精神,叶智超一样是不及格的,你不能说他没有,因为他的确不是十恶不赦,有时甚至还能做出不少“人”该做的事情。但他是唯分数论的。而且,我要补充吴非的是,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是不会无地自容的。你能说叶智超没有羞耻心吗?那也是不能的。他犯下许多错误都是他的市侩价值观导致的结果,他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作恶不自知的人,何来愧疚?陈素芹在教课文《风筝》时说过一句话:“我们的传统里是没有忏悔的精神的。而鲁迅为自己曾经伤害了弟弟而忏悔,这是难能可贵的。”当年被老师伤害的学生们又都去哪里了呢?他们又怀着怎么的心情和想法呢?会不会有人已经淡忘了呢?我无法确定。“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你要说我现在对叶智超有多少恨,那倒是没有的,因为时过境迁,当年的恨意已经渐渐消失殆尽,很多事情都早已随风而散,我也不愿再浪费感情,只有一点,我觉得他很可悲——这一点不会动摇。
小学时读《窗边的小豆豆》,一个被退学的问题儿童小豆豆在善良宽容的校长和母亲的呵护下健康长大,黑柳彻子写书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校长已经去世多年。她在后记写道,她开着车子去小学的故址,看着早已不存在的学校和物是人非,回忆四十年前和可爱的小伙伴还有善良的老师们共度的无可取代的时光,意识到那些美好的东西已经都不在了,可善良的人们给予她的温暖却一直刻在她的心头。她开着车子飞驰在路上,眼泪打湿了方向盘。她仍然记得四十年前,她还是一个稚嫩的小女孩,校长摸摸她的头,对着她微笑:“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孩子的。”后来去了师专,我的班主任和一位尊敬的师兄也用着期待的目光温柔地注视我,说出了类似的话:“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的。”虽然不管师专时还是师院时的我,坏毛病一直都存在,班主任也常常因为我的坏毛病而生气发火,班主任常常把东西忘在教室里,而我经常是那个看见东西主动送回去的学生,但这时班主任就会无奈地苦笑道:“谢谢!你就是我的田螺姑娘啊。”可回忆起叶智超时,没有人摸我的头,想起的只有可怕的大三角板或书一下一下重重地扣在我的脑袋上,恶毒尖刻的大嗓门里,各种不堪入耳的字眼如流水一样流过,还有时不时响起的“差生!”。
叶智超给我们洗脑,告诉我们全力以赴奔考学,将来找个好工作,重复安逸享受的人生。叶智超告诉我们他认识的谁谁谁在机关事业单位谋了个拿钱多多的闲职,天天喝茶看报纸上网,吹嘘这样的生活如何美好。然而轮到我疑惑了,这样的人不是我们纳税人供养的人民的蛀虫吗?饱食终日,无功受禄。我和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一样不喜欢自己的辅导员,我的辅导员是个富三代白富美,有钱没权,天天朝九晚五,寒暑假双休法定节假日全休,还有丰厚的单位福利,房子车子老公孩子全部都有了,每天回家就刷刷抖音玩玩微博,假期大好河山玩个够,飞欧洲下飞机看见包就买买买,唯一的缺憾就是升职遥遥无期。然而我一点也不喜欢他们的生活,我甚至为他们感到可悲,一辈子窝在鸡毛蒜皮的飞短流长中碌碌无为,我一点也不喜欢机关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一生什么独创性的工作都做不出来。“有人二十岁就死了,却七十岁才进坟墓。”我不相信以叶智超的智商不知道什么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他根本不care什么公民社会什么公平正义,他只会介意自己吃的占的够不够多。于是,我想到了吴非对虎妈的评价:
“‘虎妈式’的思想局限,仍然是‘棍棒下面出人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是中国旧文化的‘粹’,实在不登大雅之堂。我在苏南皖南古镇古村看到商贾院落中的书屋,在山西则看到晋商的‘大院文化’,那种高墙深院里严格的家教家规,惟一目的就是让子孙‘保卫财产’,他们才不会去想什么富国强兵,更不懂去想什么‘中国人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再看‘虎妈’,虽然做到了耶鲁大学的教授,其家庭教育的境界,仍然和中国山沟里的土豪没有本质的差别。‘虎妈’说要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为了培养‘富四代’乃至‘百代加强版’而奋斗,可是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竟连‘富二代’都不想要,把钱全捐出去了。
“我们要弄清的是:那种剥夺孩子的个人意志,用严酷手段逼使他们‘苦读’的教育,究竟是要把他们造就成什么样的人?可以看到的,不是要把他们培养为有仁爱之心的高尚正直的,为社会服务的人,而只是‘今后在社会上不会吃亏的人’。也就是说,他要孩子成为一个极端精致的,能获得全部利益而没有其他人可以争夺的,享有物质富裕以及一切特权而且很安全的个人主义者。”
逐利是人类的本性,这不能否认。就像陈素芹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指出菲利普夫妇是自保行为,无可厚非,这是畸形的社会和扭曲的金钱观对人性的异化。任何人的个人权利都应当得到保护,就像死刑犯也得体面地签了字走完了流程才能被剥夺生命——这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利。但利己主义就是将利己发扬到极致的结果,利己主义是除了利己别无所图,一切向利益看。北大的钱理群说过:“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叶智超无疑是不符合的,因为他不擅长表演,对讨厌的人装不出喜欢的样子,吃相么,就是一副奴才做派,用吴非的话说,他只配算“粗鄙的利己主义者”,就像我说的一样:一个富有知识的野蛮人。叶智超不是没哭诉过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天天半夜12点之前睡不了觉,又是编试卷又是编讲义又是写论文,经常顶着黑眼圈红血丝在学校里一待一整天,早上比哪个老师来得都早,下班走得比哪个老师都迟。他的眼里是能看见迫切的晋升的欲望的。白下区优秀班主任的奖也是拿过的,领导在操场上宣布时,我心里都觉得好笑至极,但没有说出口。用我的忘年交老师朋友的话说,她根本不care这些乱七八糟的奖,她见过太多老师拿了不配拿的荣誉,“反正那奖又不是学生和同事评出来的。”我知道现在社会上有太多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择手段最后名利双收的例子,但这无论如何都不是提倡利己主义的理由。任何一个研究教育学的人都不能回避“我们为谁培养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我们不妨拿叶智超对号入座一下,看看每项对应到他身上能交什么答卷来。目光短浅地培养利己主义者?假设长此以往下去,那么这个社会是注定要完蛋的。
我必须老实承认,在教育实习漫长的几个月里,我接触了很多孩子,其中有些,岁数不大,却已经工于心计,面上安分乖觉,老于世故,处事圆滑,为攫取利益孜孜不倦,一身的市侩习气,恶臭扑鼻。我无法想象他们长大后会不会变得比叶智超还要恶劣。而有些这样的学生就是学习成绩优秀的世俗意义上的“优等生”——我的初中时代,这样的同学一样是存在的。然而我知道,改变一个人是如何的难。我从来没否认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但请大家也千万不要夸大教育的作用,如果靠教育就可以拯救所有人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监狱用于改造罪犯了,更不会有犯人了。他们身上一样适用“思想自由是最低限度的自由”这句话。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是不会无地自容的——亲爱的读者,请你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这是我无论多少次谈话都无法改变那些学生的原因——和利己主义者谈道德是可笑且徒劳的对牛弹琴。我想这句话对叶智超也是适用的。然而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而且我用一切行动和言语告诉那些学生:“你们可以选择你们想要的活法,因为我无法控制你们的思想。但我必须要告诉你们,我的立场和态度绝对不会赞同和支持你们。即使我改变不了你们,我也要告诉你们:这样是不对的。”这是一个教师必须该做的事。
张文清老师在教我们受教育的重要性时,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经典故事:
一个记者采访大西北的放羊娃,问他:“你为什么放羊不上学?”
放羊娃:“赚钱。”
记者:“为什么赚钱?”
放羊娃:“娶婆姨(老婆)。”
记者:“为什么娶婆姨?”
放羊娃:“生娃。”
记者:“为什么生娃?”
放羊娃:“让娃放羊。”
后来看见有人改编这个段子:
一个记者采访学校里的学生,问他:“你为什么上学?”
放羊娃:“考清华。”
记者:“为什么考清华?”
放羊娃:“考上清华找个好工作,娶老婆。”
记者:“为什么娶老婆?”
放羊娃:“生孩子。”
记者:“为什么生孩子?”
放羊娃:“让孩子考清华。”
我被第二个段子惊得一身冷汗,虽然知道是虚构的,却被它暴露出来的可怕现实深深震撼了。后来一想,叶智超和这个段子高度吻合。叶智超无疑是崇拜强权的,不然都不会是那副奴性十足的嘴脸了,他就吴非口中所谓的“敢于肆无忌惮地展示粗野”且不以为意的教师。对于这个嘴脸,吴非是这么描述的。一次他开讲座时,台下一个嚣张跋扈的领导不顾会场礼仪打电话,对着电话那头骂骂咧咧嗓门高亢。吴非写道:“对此我一直很不解:为什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常有这样的粗鄙的人在掌握权力,这对教育的伤害有多大啊。教师们说,他平时更粗鲁,目中无人,从来不怕出丑的。我说,未必,越是这种人,奴性越足;要是来个级别比他高的领导讲话,你看他敢不敢在台下接电话或是离席上厕所,保证装孙子,尿在裤子上也不敢离开的,坐在那里拍巴掌能把手掌拍肿。”没错,读到这里,我想起的又是叶智超,为吴非精妙的总结拍手叫好。中国社会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强权崇拜文化,直至今天也没有退散消失。我们这个时代对名校文化的极度崇拜亦是如此。名校占据了大把大把好奇的目光,耗用了庞大的社会资源,很多师生因为不身在名校而被选择性失明的观众忽略。师院一位教我的老师相熟已久,某一天听闻他是北大毕业的博士。我突然被吓了一跳,细细一想,才惊讶地发现我自己也在被这套全社会趋之若鹜的名校崇拜文化的陋俗支配,重要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学历这样的身外之物。吴非认识很多在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培智学校、工读学校默默无闻的老师,一位培智学校的老师告诉他教学生“1+1=2”要花足足两个月,而有的老师已经在那里工作了足足22年!22年啊!春去秋来,22年足以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都为人父母有牙牙学语的孩子了,他们还在那里,多少生来不幸的孩子在他们那里得到了难得的关怀和爱!读到这里,我止不住地为他们的伟大而热泪盈眶,我相信吴非老师写下这段文字时也是饱含着对这些老师的敬意和激情的:“他们才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在教育中表现出的人道精神,会让‘抢生源’的名校无地自容。”读到这里,我想起的仍然是叶智超,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和在教育中表现出的人道精神,叶智超一样是不及格的,你不能说他没有,因为他的确不是十恶不赦,有时甚至还能做出不少“人”该做的事情。但他是唯分数论的。而且,我要补充吴非的是,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是不会无地自容的。你能说叶智超没有羞耻心吗?那也是不能的。他犯下许多错误都是他的市侩价值观导致的结果,他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作恶不自知的人,何来愧疚?陈素芹在教课文《风筝》时说过一句话:“我们的传统里是没有忏悔的精神的。而鲁迅为自己曾经伤害了弟弟而忏悔,这是难能可贵的。”当年被老师伤害的学生们又都去哪里了呢?他们又怀着怎么的心情和想法呢?会不会有人已经淡忘了呢?我无法确定。“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你要说我现在对叶智超有多少恨,那倒是没有的,因为时过境迁,当年的恨意已经渐渐消失殆尽,很多事情都早已随风而散,我也不愿再浪费感情,只有一点,我觉得他很可悲——这一点不会动摇。
小学时读《窗边的小豆豆》,一个被退学的问题儿童小豆豆在善良宽容的校长和母亲的呵护下健康长大,黑柳彻子写书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校长已经去世多年。她在后记写道,她开着车子去小学的故址,看着早已不存在的学校和物是人非,回忆四十年前和可爱的小伙伴还有善良的老师们共度的无可取代的时光,意识到那些美好的东西已经都不在了,可善良的人们给予她的温暖却一直刻在她的心头。她开着车子飞驰在路上,眼泪打湿了方向盘。她仍然记得四十年前,她还是一个稚嫩的小女孩,校长摸摸她的头,对着她微笑:“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孩子的。”后来去了师专,我的班主任和一位尊敬的师兄也用着期待的目光温柔地注视我,说出了类似的话:“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的。”虽然不管师专时还是师院时的我,坏毛病一直都存在,班主任也常常因为我的坏毛病而生气发火,班主任常常把东西忘在教室里,而我经常是那个看见东西主动送回去的学生,但这时班主任就会无奈地苦笑道:“谢谢!你就是我的田螺姑娘啊。”可回忆起叶智超时,没有人摸我的头,想起的只有可怕的大三角板或书一下一下重重地扣在我的脑袋上,恶毒尖刻的大嗓门里,各种不堪入耳的字眼如流水一样流过,还有时不时响起的“差生!”。
叶智超给我们洗脑,告诉我们全力以赴奔考学,将来找个好工作,重复安逸享受的人生。叶智超告诉我们他认识的谁谁谁在机关事业单位谋了个拿钱多多的闲职,天天喝茶看报纸上网,吹嘘这样的生活如何美好。然而轮到我疑惑了,这样的人不是我们纳税人供养的人民的蛀虫吗?饱食终日,无功受禄。我和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一样不喜欢自己的辅导员,我的辅导员是个富三代白富美,有钱没权,天天朝九晚五,寒暑假双休法定节假日全休,还有丰厚的单位福利,房子车子老公孩子全部都有了,每天回家就刷刷抖音玩玩微博,假期大好河山玩个够,飞欧洲下飞机看见包就买买买,唯一的缺憾就是升职遥遥无期。然而我一点也不喜欢他们的生活,我甚至为他们感到可悲,一辈子窝在鸡毛蒜皮的飞短流长中碌碌无为,我一点也不喜欢机关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一生什么独创性的工作都做不出来。“有人二十岁就死了,却七十岁才进坟墓。”我不相信以叶智超的智商不知道什么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他根本不care什么公民社会什么公平正义,他只会介意自己吃的占的够不够多。于是,我想到了吴非对虎妈的评价:
“‘虎妈式’的思想局限,仍然是‘棍棒下面出人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是中国旧文化的‘粹’,实在不登大雅之堂。我在苏南皖南古镇古村看到商贾院落中的书屋,在山西则看到晋商的‘大院文化’,那种高墙深院里严格的家教家规,惟一目的就是让子孙‘保卫财产’,他们才不会去想什么富国强兵,更不懂去想什么‘中国人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再看‘虎妈’,虽然做到了耶鲁大学的教授,其家庭教育的境界,仍然和中国山沟里的土豪没有本质的差别。‘虎妈’说要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为了培养‘富四代’乃至‘百代加强版’而奋斗,可是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竟连‘富二代’都不想要,把钱全捐出去了。
“我们要弄清的是:那种剥夺孩子的个人意志,用严酷手段逼使他们‘苦读’的教育,究竟是要把他们造就成什么样的人?可以看到的,不是要把他们培养为有仁爱之心的高尚正直的,为社会服务的人,而只是‘今后在社会上不会吃亏的人’。也就是说,他要孩子成为一个极端精致的,能获得全部利益而没有其他人可以争夺的,享有物质富裕以及一切特权而且很安全的个人主义者。”
逐利是人类的本性,这不能否认。就像陈素芹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指出菲利普夫妇是自保行为,无可厚非,这是畸形的社会和扭曲的金钱观对人性的异化。任何人的个人权利都应当得到保护,就像死刑犯也得体面地签了字走完了流程才能被剥夺生命——这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利。但利己主义就是将利己发扬到极致的结果,利己主义是除了利己别无所图,一切向利益看。北大的钱理群说过:“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叶智超无疑是不符合的,因为他不擅长表演,对讨厌的人装不出喜欢的样子,吃相么,就是一副奴才做派,用吴非的话说,他只配算“粗鄙的利己主义者”,就像我说的一样:一个富有知识的野蛮人。叶智超不是没哭诉过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天天半夜12点之前睡不了觉,又是编试卷又是编讲义又是写论文,经常顶着黑眼圈红血丝在学校里一待一整天,早上比哪个老师来得都早,下班走得比哪个老师都迟。他的眼里是能看见迫切的晋升的欲望的。白下区优秀班主任的奖也是拿过的,领导在操场上宣布时,我心里都觉得好笑至极,但没有说出口。用我的忘年交老师朋友的话说,她根本不care这些乱七八糟的奖,她见过太多老师拿了不配拿的荣誉,“反正那奖又不是学生和同事评出来的。”我知道现在社会上有太多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择手段最后名利双收的例子,但这无论如何都不是提倡利己主义的理由。任何一个研究教育学的人都不能回避“我们为谁培养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我们不妨拿叶智超对号入座一下,看看每项对应到他身上能交什么答卷来。目光短浅地培养利己主义者?假设长此以往下去,那么这个社会是注定要完蛋的。
我必须老实承认,在教育实习漫长的几个月里,我接触了很多孩子,其中有些,岁数不大,却已经工于心计,面上安分乖觉,老于世故,处事圆滑,为攫取利益孜孜不倦,一身的市侩习气,恶臭扑鼻。我无法想象他们长大后会不会变得比叶智超还要恶劣。而有些这样的学生就是学习成绩优秀的世俗意义上的“优等生”——我的初中时代,这样的同学一样是存在的。然而我知道,改变一个人是如何的难。我从来没否认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但请大家也千万不要夸大教育的作用,如果靠教育就可以拯救所有人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监狱用于改造罪犯了,更不会有犯人了。他们身上一样适用“思想自由是最低限度的自由”这句话。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是不会无地自容的——亲爱的读者,请你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这是我无论多少次谈话都无法改变那些学生的原因——和利己主义者谈道德是可笑且徒劳的对牛弹琴。我想这句话对叶智超也是适用的。然而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而且我用一切行动和言语告诉那些学生:“你们可以选择你们想要的活法,因为我无法控制你们的思想。但我必须要告诉你们,我的立场和态度绝对不会赞同和支持你们。即使我改变不了你们,我也要告诉你们:这样是不对的。”这是一个教师必须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