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906贴子:166,117

【疑问】庐江太守李术到底是谁的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喂百度。。


IP属地:四川1楼2009-10-17 16:49回复
    关于庐江郡,一直觉得《三国志》里的记载很奇怪。吴书一正文里说“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五个郡都提到了,并且其中的豫章郡、庐陵郡还是在攻下庐江郡以后得到的,却独独不提庐江郡,为什么啊?更有意思的是,在吴书二里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这里竟然也只提了五个郡……于是让人怀疑孙策当时到底有没有得到庐江郡??
    《江表传》里说孙策表李术为庐江太守,可是李术何许人也?从孙策对其他五个郡太守的任命情况来看,有四个郡的太守都是孙家自己人,还有一个朱治也算是亲信,而连作为孙策的连襟并且又是庐江人的周瑜都没当上庐江太守,只虚领了个江夏太守,李术凭什么当上了实领的庐江太守?有人说可见李术是孙策的心腹,可是如果李术真是孙策手下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什么《三国志》正文里没有此人的传,甚至连稍微提一下其生平都没有?《江表传》说孙策死后,李术不肯事权,举起了反叛之旗。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陈寿把他从正文中抹去,似乎也不通。庐陵太守孙辅后来也有反叛的举动,但吴书六正文中就记载了此事;韩当之子韩综叛吴归魏,吴书十正文里也作了记载。况且李术是在孙策死后才反的,陈寿没理由在孙策传里提到其他五郡的时候独不提庐江郡啊。再说,若李术真是孙策的心腹,而孙策一死李术就背叛孙家,似乎也有点说不过去。
    此外还有三个疑点:《江表传》说孙策和周瑜带了两万兵攻打皖城,俘获三万余人,虽然这些数字可能有一定夸大,可是《江表传》同时又提到孙策只留了三千人给李术守皖城;相比而言,孙策给李术留的兵是不是有点少了?更何况庐江郡还是初定。《江表传》还说,李术刺杀了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可是孙权征讨李术时,李术求助的人竟然也是曹操?……还有就是,孙策在西征江夏得到庐江、豫章、庐陵后,孙策手下的主要武将有留在豫章和庐陵的,有回丹杨和吴的,好像就是没提谁去了庐江;庐江只有一个李术,好像很空虚啊……再说孙策杀过陆康,庐江郡士族应该很恨孙策吧,会不会叛乱更多?李术扛得住吗……
    对于以上疑问,我有一种猜测,那就是李术不是孙策的人,而是曹操直接任命的。孙策恐怕是被迫接受……就像当初的吴郡太守陈瑀,只是陈瑀后来被孙策摆平了而已。
    这样一来前面的疑问基本上就解释得通了:
    第一,庐江郡虽然是孙策打下来的,看上去是孙策的地盘,但庐江太守李术却不是孙策的人,因此陈寿在吴书一、吴书二里只提到孙策有五个郡,不承认孙策有庐江郡。
    第二,孙策五个郡的太守都任用了亲信,唯独庐江郡太守来路不明,其实是孙策被迫接受了曹操派来的人。这样李术在吴书里没有传也说得通。而曹操手下的人,没传的多了去了;跟曹操的其他人比,李术可能还算不上什么人物。
    第三,李术不肯事权——本来就不是孙家的人干嘛要听命于孙权……
    第四,孙策攻下皖城后只留了三千兵给李术——不是自己的人当然不能多给
    第五,孙权征讨李术,李术求救于曹操——他是曹操的人,当然求救于曹操;且《江表传》还记孙权讨李术的时候特地给曹操打了招呼,叫曹操不要救援;按说孙策死后曹操既然没有伐吴,而是对孙权进行了安抚,孙权讨伐自己一方的叛贼,曹操没理由非要管这个闲事。孙权之所以要防着曹操插手,恐怕也是因为李术本就是曹操的人……
    第六,孙策西征江夏后,留了不少将领在新定的豫章、庐陵,新定的庐江却只提到李术,是因为孙策对于庐江郡没有实权……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魏书十五正文里说“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这里倒是说了李术是孙策的人,但偏偏这里与吴书五正文以及裴注中多次提到的“李术”不同,写的是“李述”。陈寿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黎东方在《细说三国》里提到严象实为孙策的人,有没有可能是真的?这样一来,李术杀严象后又求救于曹操也说得通了……


    IP属地:四川2楼2009-10-17 16:50
    回复
      庐江这种边界地带是一边一半的吧,那太守该是长期存在两个


      IP属地:湖北3楼2009-10-18 21:35
      回复
        ※吴书一的记载问题
        陈志吴书孙策传原文: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时袁术僭号...
        按,袁术僭号(或将僭号)在建安二年之前,那么孙策设立五任太守,在这个时间以前,那么关于这里陈寿的记载是否正确有两解
        一,陈寿本来就写错了:
        这里先举了例子进行比较,郝经续后汉书孙策传:
        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奉章诣许,献方物。策闻袁术潜谋僭逆,令张紘为书,责而绝之。术始自以为有淮南之众,策据江东,必与己合及得其书,愁沮发疾。
        很明显,郝经大神把五任太守削减为三任太守,这种剪裁方式是否合理?显然合理
        陈志孙贲传:贲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军旋,闻繇病死,过定豫章,上贲领太守
        陈志孙辅传:策西袭庐江太守刘勋,辅随从,身先士卒,有功。策立辅为庐陵太守
        按伐刘勋 黄祖事在建安四年,二孙被孙策任命太守在这之后,那么很显然,陈寿孙策传的记载和宗室两传的记载是明显矛盾的。
        如果以宗室两传为准,那么孙策传错误,判定为错误记载,作为考证来说不得为信证,也没采用的道理。
        二,陈寿写对了,如果以这个逻辑出发的话,那就要找个理由来帮陈寿开脱了,找个什么理由呢?饿,比如来个遥领的吧,假设建安二年前,孙策设立过五任太守,那么其中二孙肯定为遥领,孙策当时还未实际占据豫章,那么到了建安4年末或建安5年初,孙策实际控制了该地区,之前开得支票得以兑现。
        这种说法比较牵强,至少看陈寿的记载,没那意思(如果真有那意思,孙策传里陈寿应该用严谨的“行”字来表述遥领太守,统一用“为”明显存在误导),不过姑且备一说。


        4楼2009-10-22 00:32
        回复
          ※吴书二的记载问题
          个人认为陈寿这段没错,也和孙策生前控制住庐江没有矛盾
          陈志吴书二吴主传原文: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违父,时不得行也。一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
          很明显,陈寿用了一个“是时”来表述当时的情况,而“当时”是“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
          这里孙权在张昭的辅佐下,“扶令上马,使出巡军”,巡军如果要经过好几天时间才能完成的话(巡军即可以指检阅部队,也可以是检阅将领,奔丧的将领也有可能是陆续赶来的,这样巡军时间一拖就长了),而李术完全可能在接到“孙策死亡,孙权接班”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反叛的决定
          而在孙权巡军期间李术一反,庐江就被划出孙家版图了,陈寿的记载“是时惟有五郡”云云不存在问题。


          5楼2009-10-22 00:49
          回复
            ※孙策打跑刘勋,控制住庐江(或者说庐江大部分)的记载很多,例如:
            孙策本传:勋新得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余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
            袁术传:妻子依术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破勋,复见收视。
            刘晔传: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踧,遂奔太祖。
            吴主传: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勋破...
            周瑜传:复进寻阳,破刘勋
            在没有其他记载可以证明庐江郡当时被其他势力所控制的情况下,孙策是庐江郡实际的控制人这一结论是可信的.


            6楼2009-10-22 01:01
            回复
              ※周瑜为啥没当上庐江太守
              这点比较容易解释,可以自行百度一下,或参看严耕望先生的《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周瑜是庐江人,他不能当庐江太守,是源于本籍回避制度。


              7楼2009-10-22 01:11
              回复
                ※李术其人并非孤证
                除江表传记载外,单单裴注三国志就有几处:
                陈志荀彧传注引三辅决录曰:象字文则,京兆人。...建安五年,为孙策庐江太守李术所杀,时年三十八。
                陈志妃嫔传:琨以督军中郎将领兵,从破庐江太守李术
                陈志孙韶传:吴书曰:河,坚族子也...从权讨李术,术破,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
                三辅决录和江表传一样,都明确指出李术为孙策一方,在无明确反证情况下,李术在孙策生前属于东吴一方,并无问题。


                8楼2009-10-22 01:22
                回复
                  ※李术兵力问题
                  1 孙策对于部将兵力管控严格
                  陈志妃嫔传注引江表传:会景还,以景前在(仕)丹杨,宽仁得众,吏民所思,而琨手下兵多,策嫌其太重,且方攻伐,宜得琨众,乃复用景,召琨还吴。 ----徐琨作为外戚,和东吴早期重要将领,兵一多,孙策即嫌其太重
                  2 孙策当时兵力不富裕
                  按江表传:分遣从兄贲、辅率八千人於彭泽待勋,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
                  孙策此次西征兵力在2万8千左右,而“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并术、勋妻子。”之后“皆徙所得人东诣吴”---明摆着降兵不能用,先拉回大本营改造。即使孙策打皖城只是轻微伤亡,之后还要面对黄祖在江夏的重兵,作为进攻方,才2万余兵力,显然是偏少的,暂时先分李术3千人也合情合理
                  (至于平定豫章、庐陵后孙策大分诸将,那也是合情合理,当时孙策一系列战事已经结束,诸如周瑜 程普当然可以分遣各地了,此一时,彼一时么)
                  3 李术是否为光杆司令无从定论,史料中,孙策时期,谋主级别的秦松、陈端都只是一笔带过,而李术这个太守级别的也语焉不详,想精确找出庐江当时县一级的任命状况谈何容易?


                  9楼2009-10-22 01:56
                  回复
                    ※李术非曹操一方
                    一则,三辅决录和江表传一样,都明确指出李术为孙策一方
                    二则,荀彧传明言严象为荀彧表举: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李术一开始即为曹操一方,于情于史皆不合


                    10楼2009-10-22 02:04
                    回复
                      ※李术杀曹操之人,又向曹操求救,并非说不通 
                      假设1: 李术杀严象为孙策命令,非其本意(如此,孙权说辞就是栽赃李术,而曹操当时面临袁氏的压力,明知孙权说鬼话,也只能暂时装糊涂),那他向曹操投诚,和孙权划清界限合情合理。 
                      假设2: 李术杀严象是擅自行动或响应袁绍,确实曾对曹操不利,乍一看底子确实黑了,但当时有张绣杀曹昂 典韦又降曹的榜样(张绣当时还没被曹丕穿小鞋,而曹操面临袁氏压力,张绣待遇铁定不错),李术自持有实力和曹操谈条件(按江表传,孙权破城后还“徙其部曲三万余人”,李术人马不可谓不盛,如果投降曹操,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希望以投诚来弥补当初过失,也是可能的。


                      12楼2009-10-22 02:27
                      回复
                        呼呼~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畅快淋漓的帖子嘞~
                        史书丢了很久,现在我也应该渐渐进入状态了
                        补课,补课。。。


                        IP属地:上海13楼2009-10-22 15:27
                        回复
                          先谢谢吧主的详细解答~~最近在想孙策袭许的事,对李术和严象在其中的角色,总感觉有些奇怪,于是有了这个问题。
                          我再说说我的看法
                          4楼: 我个人认为陈寿在吴书一里记五个郡,与下文的“时袁术僭号”,可能并不存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我觉得“尽更置长吏……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一句更像一个小结,而下文是补记这期间的一些具体事情(而且好像都与曹操有关)。因此我认为陈寿吴书一中记五个郡无误。
                          5楼:对吴书二的记载问题,感觉解释有些牵强。其实我也想到了李术在第一时间就反的可能;虽不能说这种可能没有,但从李术得知孙策的死讯,到李术反叛的消息传回吴,也需要一定时间吧,这个“是时”到底是李术反前还是反后很难确定,只能说都有可能而已。更何况陈寿一直没提李术“反叛”的事。
                          6楼:我并没有对孙策打跑刘勋,攻下庐江这一点存疑。我只是觉得孙策得罪过庐江士族,就算打下庐江郡,可能也很难搞定这帮人,有没有可能用李术是不得已的?再说曹操代表朝廷一方派个新的太守来也是可能的吧,就像之前的吴郡太守陈瑀也不是孙策的人
                          7楼:我想到过可能有避嫌这个原因,但没去细查~原来真有“本籍回避制度”啊~~谢了~
                          不过我提周瑜只是举个例子,因为感觉李术这人实在有些“来路不明”,比他更有资格担任庐江太守的似乎大有人在。
                          8楼:我知道有这几处记载的,但正如吧主所言,除了三辅决录和江表传外,其他几处并没有明确指出李术是在谁一方。而江表传向来自美,我对其记录的可信度比较怀疑;但《三辅决录》的记载,我就不知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了;我对此存疑是因为这个记载不能解决我前面所说的诸多疑问
                          9楼:即使“降兵不能用”,也不必全拉回大本营吧,可以留一部分就地改造啊。如果说这些降兵不好管,留在当地是隐患,那拉回去的路上岂不是更不好管?再说此时孙策的主力都不在大本营,拉这么多人回去对大本营也成威胁了。既然可以拉回大本营,我觉得留一些在当地应该不成问题。
                          至于战事结束,李术是否为光杆司令,确实无从定论;不过豫章、庐陵两郡除了太守外,还提到有周瑜、太史慈、韩当、蒋钦、周泰等在那里,虽然我觉得这些人留那里可能与袭许计划有关,但庐江郡却一个重要点的人物都没提到,还是让人怀疑啊。
                          10楼:“李术一开始即为曹操一方,于情于史皆不合 ”:前面也说了这么多了,我觉得“于情”倒蛮合的~~至于“于史”,我自己也觉得还有疑问。我比较在意的是三辅决录的记载。如果三辅决录的记载是对的,那么陈寿的记录,尤其是吴书一的记录要怎么解释?难道说陈寿记错了?一来吴书一为孙策本传,记错实在不该;二来既然陈寿有可能记错,那三辅决录一样有可能记错……
                          另外,关于严象是孙策一方的说法,我是看的黎东方的《细说三国》,我也注意到了荀彧传里面所记严象为荀彧所表,但我仍然好奇黎老先生为什么会冒出这个想法?到底有没有可能是真的?
                          12楼:对于假设1,我觉得孙策那个时候在谋划暗地里袭许,如果严象为曹操的人,孙策又打陈登又杀严象实在过于招摇(或许可以说杀严象是为了开辟袭许的道路,但这也跟严象到底什么时候被杀的有关系);至于假设2,只能说有这个可能,但可能性比较小,毕竟这么做不算怎么明智。
                          不过总的来说,李术不是孙策的人,也只是我的一个猜测啦~~但至少目前在我看来,说李术就是孙策的人,似乎也不能形成定论。


                          IP属地:四川15楼2009-10-23 0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