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吧 关注:117,752贴子:1,214,582

九岁的夏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常青藤缝隙里的褐色砖墙
冷静地,伫立在墙头的孤独蜗牛
强风吹不倒的芭蕉树,雨水浸湿的陌生女人的眼
录音机里的声带充血,倒退着行走
母亲上班去了,房间里落下一层薄薄的灰
河里的有翅昆虫用奇形怪状的眼睛盯着我
贴纸上的卡通人物用五颜六色的眼睛盯着我
我睡着了
一点点 一滴滴
阳台上的仙人掌也枯死了
我的书里夹着那年夏天的一片竹叶
那片神秘的竹林里有神秘的人
我一直那么觉得
书看完了,童话故事没有完
蓝色的灯光下黑色铅笔断成三截,新买的
风声越来越紧
我睡着了
模型还未完成
卡通还没看完
夏天还没终止
夜晚还没离去
没有别人,只有我
喝着不为人知的饮料和时光
夜幕像麦芽糖般弥散了
一点点 一滴滴
咔叽叽 咔叽叽 哇啦啦啦
路哈哈哈 乌杀杀杀杀
伊戛戛戛 哇荼哇荼
哗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没有别人听得见,只有我
别处的声音,故事书摊开着
而灯未关上
但是我,已经睡着了



IP属地:北京1楼2009-11-05 16:55回复
    突然有个疑问。。在若干长的时间后文字艺术会不会和视觉艺术结合后并取代前面两者成为新的学科。希望楼主能琢磨下我的意思后解答。。


    IP属地:北京2楼2009-11-05 19:52
    回复
      回复:2楼
      艺术不是科学,因此也就谈不上学科。你命题就有问题。


      IP属地:北京3楼2009-11-05 21:06
      回复
        额··可能是宅的时间比较长了所以语言表达上有有问题。。


        IP属地:北京4楼2009-11-06 14:21
        回复
          回复:4楼
          你这个问题的意思我理解,也就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命题,即“诗画合一”。
          要说诗画结合的话,最容易的是汉语,因为汉字是图形文字,具有一个能指对应多个所指的特殊作用,易于创造象征和隐喻的“有意味的形式”。诗画结合并不是非常困难,只需要充分发挥汉语本身的特色即可,早在中世纪时,就由谢灵运、庾信、张若虚、王昌龄、王维等人提出并实现了这一理想。至于西方则比较困难,因为注音文字的所指较为单一,对语言的流动性或者说音乐性特别重视,但也就进而在造型上有所欠缺,但相应的,西方有高度发达的造型艺术来弥补其语言艺术上的缺陷,比如古希腊的雕塑和高度写实的古典主义油画,这些在莱辛《拉奥孔》里讲得很清楚。
          建立在网络多媒体的基础上,诗画或许能够实现一种高度的形式统一,但那是以牺牲作者和读者双方面的想象力为基础的,因为文学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无限的召唤结构,在于其对读者产生的联想的刺激,如果加上许多视觉的刺激,则前者会被限制,文学的力量也就不复存在。传统诗画合一系统的价值在于创造联想契机,丰富想象空间,闻一多提出“建筑美”的美学渊源也是如此。而如今一些所谓的“诗画合一”的网络“艺术”,则非常庸俗,其内涵极低,与其说丰富想象空间,不如说是限制,缺乏开放性和多元性。
          有两种艺术形式是可以实现诗画合一的,一是电影,一是漫画。但前者的即时性大于画面性,因为电影的存在形式是流动的,因此电影本质上还是文学艺术。而漫画则相反。但是,也不是说电影不重视画面,而漫画不重视文学价值。这两者只有做到在共时和历时层面上都具有丰富的联想空间时,才能称之为优秀。


          IP属地:北京5楼2009-11-06 15:17
          回复
            瞎子画 哑巴诗


            IP属地:山东6楼2009-11-06 23:02
            回复
              回复:5楼
              诗画合一其实很简单不是吗?
              就把脑中的画面细细的写下来就好了。
              是一种氛围吧。


              IP属地:浙江7楼2009-11-17 16:49
              回复
                回复:7楼
                没有那么简单。第一,想到的,那是意识,用语言并不能完整地再现意识(包括所谓“完全再现”的意识流,他们那其实也是一种“表现”),这就是庄子说的“言不尽意”,你回忆一下,当你想要用文字如实展现一个场景时,会不会觉得有些东西是根本无法用言辞来形容?这些东西是无法细描的,而只能通过暗示、隐喻或者留白、通感等修辞手段来表达,而这些表达方式都是非常注重文字写作者和读者的内在感受力的。
                《伊里亚特》写海伦的美,绝不至于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这样就留下一个想象的空白,更能让人联想和回味。但是,修辞手法也不能无限制地传达信息,比如,我把一个美女比作一朵花,在文学史刚开始的时候,这是一个绝好的比喻,能够让人感受一新,但多年以后,这就是陈词滥调,丝毫不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也就是“审美疲劳”了。说到底,受到语言、形象和意识三者之间的不对等性,“诗画合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更多地取决于创作者对于修辞手段的运用能力,以及创作者和读者两方面的“文心”——艺术感受力的程度。许多人看着王维的诗,是看不出画来的,看着苏轼的画,也感不到诗意,而执着于讨论“像不像”,这是很低级的一种艺术审美能力。


                IP属地:北京8楼2009-11-17 17:07
                回复
                  回复:8楼
                  一个梦
                  她在舞台中央旋转 旋转 旋转
                  僵直的倒下
                  像是死去了多年


                  IP属地:浙江9楼2009-11-17 17:09
                  回复
                    回复:8楼
                    这样你能看到我说的么


                    IP属地:浙江10楼2009-11-17 17:09
                    回复
                      回复:10楼
                      你是想听我赏析呢,还是批评呢……


                      IP属地:北京11楼2009-11-17 17:11
                      回复
                        不知道楼主看书的速度快不快
                        简单的问题 就是说 读小说 或者 小故事之类的 快不快?


                        IP属地:浙江12楼2009-11-17 17:11
                        回复
                          回复:11楼
                          我就问你看到了没有


                          IP属地:浙江13楼2009-11-17 17:11
                          回复
                            有 或者没有 很简单的


                            IP属地:浙江14楼2009-11-17 17:12
                            回复
                              回复:12楼
                              读,分两种,鉴赏性的读,和批判性的读,前者重视快感,后者发掘价值。前者快,后者慢。
                              看到了,但我不确定我看到了。


                              IP属地:北京15楼2009-11-17 17: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