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吧 关注:117,751贴子:1,214,599
  • 11回复贴,共1

常青藤缝隙里的褐色砖墙
冷静地,伫立在墙头的孤独蜗牛
强风吹不倒的芭蕉树,雨水浸湿的陌生女人的眼
录音机里的声带充血,倒退着行走
母亲上班去了,房间里落下一层薄薄的灰
河里的有翅昆虫用奇形怪状的眼睛盯着我
贴纸上的卡通人物用五颜六色的眼睛盯着我
我睡着了
一点点 一滴滴
阳台上的仙人掌也枯死了
我的书里夹着那年夏天的一片竹叶
那片神秘的竹林里有神秘的人
我一直那么觉得
书看完了,童话故事没有完
蓝色的灯光下黑色铅笔断成三截,新买的
风声越来越紧
我睡着了
模型还未完成
卡通还没看完
夏天还没终止
夜晚还没离去
没有别人,只有我
喝着不为人知的饮料和时光
夜幕像麦芽糖般弥散了
一点点 一滴滴
咔叽叽 咔叽叽 哇啦啦啦
路哈哈哈 乌杀杀杀杀
伊戛戛戛 哇荼哇荼
哗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没有别人听得见,只有我
别处的声音,故事书摊开着
而灯未关上
但是我,已经睡着了



IP属地:北京1楼2009-11-05 16:55回复
    回复:2楼
    艺术不是科学,因此也就谈不上学科。你命题就有问题。


    IP属地:北京3楼2009-11-05 21:06
    回复
      回复:4楼
      你这个问题的意思我理解,也就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命题,即“诗画合一”。
      要说诗画结合的话,最容易的是汉语,因为汉字是图形文字,具有一个能指对应多个所指的特殊作用,易于创造象征和隐喻的“有意味的形式”。诗画结合并不是非常困难,只需要充分发挥汉语本身的特色即可,早在中世纪时,就由谢灵运、庾信、张若虚、王昌龄、王维等人提出并实现了这一理想。至于西方则比较困难,因为注音文字的所指较为单一,对语言的流动性或者说音乐性特别重视,但也就进而在造型上有所欠缺,但相应的,西方有高度发达的造型艺术来弥补其语言艺术上的缺陷,比如古希腊的雕塑和高度写实的古典主义油画,这些在莱辛《拉奥孔》里讲得很清楚。
      建立在网络多媒体的基础上,诗画或许能够实现一种高度的形式统一,但那是以牺牲作者和读者双方面的想象力为基础的,因为文学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无限的召唤结构,在于其对读者产生的联想的刺激,如果加上许多视觉的刺激,则前者会被限制,文学的力量也就不复存在。传统诗画合一系统的价值在于创造联想契机,丰富想象空间,闻一多提出“建筑美”的美学渊源也是如此。而如今一些所谓的“诗画合一”的网络“艺术”,则非常庸俗,其内涵极低,与其说丰富想象空间,不如说是限制,缺乏开放性和多元性。
      有两种艺术形式是可以实现诗画合一的,一是电影,一是漫画。但前者的即时性大于画面性,因为电影的存在形式是流动的,因此电影本质上还是文学艺术。而漫画则相反。但是,也不是说电影不重视画面,而漫画不重视文学价值。这两者只有做到在共时和历时层面上都具有丰富的联想空间时,才能称之为优秀。


      IP属地:北京5楼2009-11-06 15:17
      回复
        回复:7楼
        没有那么简单。第一,想到的,那是意识,用语言并不能完整地再现意识(包括所谓“完全再现”的意识流,他们那其实也是一种“表现”),这就是庄子说的“言不尽意”,你回忆一下,当你想要用文字如实展现一个场景时,会不会觉得有些东西是根本无法用言辞来形容?这些东西是无法细描的,而只能通过暗示、隐喻或者留白、通感等修辞手段来表达,而这些表达方式都是非常注重文字写作者和读者的内在感受力的。
        《伊里亚特》写海伦的美,绝不至于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这样就留下一个想象的空白,更能让人联想和回味。但是,修辞手法也不能无限制地传达信息,比如,我把一个美女比作一朵花,在文学史刚开始的时候,这是一个绝好的比喻,能够让人感受一新,但多年以后,这就是陈词滥调,丝毫不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也就是“审美疲劳”了。说到底,受到语言、形象和意识三者之间的不对等性,“诗画合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更多地取决于创作者对于修辞手段的运用能力,以及创作者和读者两方面的“文心”——艺术感受力的程度。许多人看着王维的诗,是看不出画来的,看着苏轼的画,也感不到诗意,而执着于讨论“像不像”,这是很低级的一种艺术审美能力。


        IP属地:北京8楼2009-11-17 17:07
        回复
          回复:10楼
          你是想听我赏析呢,还是批评呢……


          IP属地:北京11楼2009-11-17 17:11
          回复
            回复:12楼
            读,分两种,鉴赏性的读,和批判性的读,前者重视快感,后者发掘价值。前者快,后者慢。
            看到了,但我不确定我看到了。


            IP属地:北京15楼2009-11-17 17:15
            回复
              回复:16楼
              你给我一本小说先。


              IP属地:北京18楼2009-11-17 17:19
              回复
                你这个问题没有回答的可能。


                IP属地:北京19楼2009-11-17 17:19
                回复
                  回复:20楼
                  你这个问题缺乏逻辑,不是我不想回答,而是你根本就不该这么问。小说有很多种,读金庸,一天一个长篇,读鲁迅,一个月、一年也读不完一篇短篇,这叫我如何回答?


                  IP属地:北京21楼2009-11-17 17:23
                  回复
                    回复:22楼
                    不能回答。
                    一,谁是我朋友?我朋友很多,有比我聪明的,有比我笨的。二,看什么书或课本?有的书只适合浏览,有的却要细读。


                    IP属地:北京23楼2009-11-17 17:27
                    回复
                      回复:24楼
                      首先,你不是我妈妈。
                      其次,如果我妈妈这么问我,一定是有一定语境的,也就是说,我知道她说的“水”的含义,不会误会她的话,而只会准确地说“要”或者“不要”。
                      相反,你的问题挺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我不回答。


                      IP属地:北京25楼2009-11-17 17:33
                      回复
                        回复:27楼
                        回复:29楼
                        人类社会最好的表意符号是语言,其次是文字,汉字尤其是一种具有其他拼音文字不具有的优异性的表意文字,它甚至可以脱离语音,独立存在,千百年前的汉语的语音与今天已经大不相同,但是汉字的变化并不大,它的表意力量是很恒定而丰富的,也就是很有力量的,用不着加入其他符号来辅助,除非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比如网络上流行的符号画什么的,但那种艺术与汉字和汉语本身已经没有关系了。
                        “人们在读识文字时也是不用形象思维的”——那是在文字应用的层面,但是,在艺术审美的层面恰好相反,请联系中国的特有艺术——书法——与中国诗、中国画的结合,便可知道,汉字依然具有审美特质,而且,尚处在挖掘中,我对此是持乐观态度的。


                        IP属地:北京30楼2009-11-18 0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