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颂中所说“有慧人”的慧,不是现在所能造作的,那是由宿世业力所成就的。“有勤”,是说常作精勤的人。“有智”,是有正智的行者。“心慧”,即止观。这便是说有勤智的比丘,既持戒而又修止观的意思。当知在这一颂,世尊是用戒定慧三门显示清净道的。 进一层说,这颂也是阐明三学,三种善教,为三明等的近依(强因),避二边(极端)而行中道,超越恶趣等的方便,以三相而断烦恼,违犯等的对治,三杂染的净化,以及为须陀洹等的原因。怎样阐明的呢?
一、(三学)这里的戒是阐明增上戒学;定是增上心学;慧是增上慧学。
二、(三种善教)戒是阐明初善;所谓:“何为初善法?即是极净戒”,又如“诸恶莫作”等语,都是说明以戒教为首的;复次得无后悔之德故为善。定则阐明中善,如“于诸善具足”等语,是说明定教为中;又得有神变等德故为善。慧是阐明后善教;如“清净其自心,此是诸佛教”等语,是说明以慧为最上及最后;又因那慧对于好恶的事物视为平等故为善。所谓:
譬如坚石山,不为风所动,
三、(为三明等的近依)戒是阐明为三明的近依(强因),因为只有依于戒的成就而得通达三明的。定是阐明为六神通的近依,因为只有依于定的成就而得六神通的。慧是阐明为无碍解的近依,因为只有依于慧的成就而得达四无碍解,不是由于别的原因所成就的。
四、(避二边而行中道)戒是阐明回避称为沉溺欲乐的极端行为。定是阐明回避称为自苦的极端行为。慧是阐明行于中道之教。
五、(超越恶趣等的方便)戒是阐明超越恶趣的方便。定是超越欲界的方便。慧是超越一切有的方便。
六、(以三相而断烦恼)戒是阐明以彼分断而断烦恼,定是以镇伏断而断烦恼,慧是以正断而断烦恼。
七、(违犯等的对治)戒是诸惑违犯
的对治。定是缠的对治,慧是随眠的对治。
八、(三杂染的净化)戒是阐明恶行杂染的净化。定是爱杂 染的净化,慧是恶见杂染的净化。
九、(为须陀洹等的原因)戒是阐明为须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罗汉果的原因。因为证得须陀洹的人称为戒圆满者,斯陀含果亦然。证阿那含果的称为定圆满者。证阿罗汉果的称为慧圆满者。
———《清净道论》
禅那善业有多强?
首先,从身体、容貌来看。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走向衰老,随之产生很多病痛,最终走向死亡。而梵天人一投生即非常高大、庄严、光明,而且不会衰老,也没有任何身体的病痛。天人看待人类,就好像我们看癞蛤蟆一样,但是欲界天人看到梵天人也会感到害羞,为什么?因为自惭形秽,感到自己很丑陋。欲界天人即使再漂亮,也不过是由欲界善业产生的,而梵天人则是色界善业成熟的结果。
从果报上来说,欲界善业根本无法和色界善业相提并论。想要培育色界善业,就应当好好地培育定力,努力修行。如果我们不把这种善业用来投生到梵天界,而把它作为解脱资粮,作为断除烦恼的巴拉密,这种善业也是非常强有力的,称为“定觉支”(samàdhisambojjhaïga)——这种定力是证悟正觉的条件、因素,即佛陀所说的正定(sammà- samàdhi)。 对于成就无色定者来说,若是空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临死心路的所缘是概念法;若 是识无边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临死心路的所缘是广大心,即空无边处禅心和无所有处禅心。这些都是业相,不是趣相。 在此有必要纠正一种错误的观点:不少华人相信“人死变鬼”。如果相信人死了会变成鬼,那他下一生很有可能投生为鬼。因为相信“我死后变成鬼”是一种无明和邪见,这种无明和邪见会在他临死的时候成熟,令他真的投生为鬼。因此,学习了佛陀的教法,学习了业果法则后,就不应该相信人死了一定会变鬼,而应该相信随业投生。
——— 节选自《阿毗达摩讲要》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颂中所说“有慧人”的慧,不是现在所能造作的,那是由宿世业力所成就的。“有勤”,是说常作精勤的人。“有智”,是有正智的行者。“心慧”,即止观。这便是说有勤智的比丘,既持戒而又修止观的意思。当知在这一颂,世尊是用戒定慧三门显示清净道的。 进一层说,这颂也是阐明三学,三种善教,为三明等的近依(强因),避二边(极端)而行中道,超越恶趣等的方便,以三相而断烦恼,违犯等的对治,三杂染的净化,以及为须陀洹等的原因。怎样阐明的呢?
一、(三学)这里的戒是阐明增上戒学;定是增上心学;慧是增上慧学。
二、(三种善教)戒是阐明初善;所谓:“何为初善法?即是极净戒”,又如“诸恶莫作”等语,都是说明以戒教为首的;复次得无后悔之德故为善。定则阐明中善,如“于诸善具足”等语,是说明定教为中;又得有神变等德故为善。慧是阐明后善教;如“清净其自心,此是诸佛教”等语,是说明以慧为最上及最后;又因那慧对于好恶的事物视为平等故为善。所谓:
譬如坚石山,不为风所动,
三、(为三明等的近依)戒是阐明为三明的近依(强因),因为只有依于戒的成就而得通达三明的。定是阐明为六神通的近依,因为只有依于定的成就而得六神通的。慧是阐明为无碍解的近依,因为只有依于慧的成就而得达四无碍解,不是由于别的原因所成就的。
四、(避二边而行中道)戒是阐明回避称为沉溺欲乐的极端行为。定是阐明回避称为自苦的极端行为。慧是阐明行于中道之教。
五、(超越恶趣等的方便)戒是阐明超越恶趣的方便。定是超越欲界的方便。慧是超越一切有的方便。
六、(以三相而断烦恼)戒是阐明以彼分断而断烦恼,定是以镇伏断而断烦恼,慧是以正断而断烦恼。
七、(违犯等的对治)戒是诸惑违犯
的对治。定是缠的对治,慧是随眠的对治。
八、(三杂染的净化)戒是阐明恶行杂染的净化。定是爱杂 染的净化,慧是恶见杂染的净化。
九、(为须陀洹等的原因)戒是阐明为须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罗汉果的原因。因为证得须陀洹的人称为戒圆满者,斯陀含果亦然。证阿那含果的称为定圆满者。证阿罗汉果的称为慧圆满者。
———《清净道论》
禅那善业有多强?
首先,从身体、容貌来看。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走向衰老,随之产生很多病痛,最终走向死亡。而梵天人一投生即非常高大、庄严、光明,而且不会衰老,也没有任何身体的病痛。天人看待人类,就好像我们看癞蛤蟆一样,但是欲界天人看到梵天人也会感到害羞,为什么?因为自惭形秽,感到自己很丑陋。欲界天人即使再漂亮,也不过是由欲界善业产生的,而梵天人则是色界善业成熟的结果。
从果报上来说,欲界善业根本无法和色界善业相提并论。想要培育色界善业,就应当好好地培育定力,努力修行。如果我们不把这种善业用来投生到梵天界,而把它作为解脱资粮,作为断除烦恼的巴拉密,这种善业也是非常强有力的,称为“定觉支”(samàdhisambojjhaïga)——这种定力是证悟正觉的条件、因素,即佛陀所说的正定(sammà- samàdhi)。 对于成就无色定者来说,若是空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临死心路的所缘是概念法;若 是识无边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临死心路的所缘是广大心,即空无边处禅心和无所有处禅心。这些都是业相,不是趣相。 在此有必要纠正一种错误的观点:不少华人相信“人死变鬼”。如果相信人死了会变成鬼,那他下一生很有可能投生为鬼。因为相信“我死后变成鬼”是一种无明和邪见,这种无明和邪见会在他临死的时候成熟,令他真的投生为鬼。因此,学习了佛陀的教法,学习了业果法则后,就不应该相信人死了一定会变鬼,而应该相信随业投生。
——— 节选自《阿毗达摩讲要》